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

包邮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

作者:袁文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93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103.5(7.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03.5(7.5折)定价  ¥1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暑期大促, 全场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 版权信息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 内容简介

2020年的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度,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简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将把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本教材的目的是介绍国家“双碳”目标的基本概念、提出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科学实现路径。让学生了解国家“双碳”目标的科学基础,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本科和研究生提供未来学习和深入研究“双碳”目标和路径所必须的眼界、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自身在“双碳”背景下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责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面向国家社会需要的新型技术人才。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 目录

目录前言1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背景11.1 气候变化的事实与影响11.1.1 全球气候变化事实21.1.2 气候变化的归因41.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51.2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81.2.1 CO2排放与全球气温的关系81.2.2 全球碳循环与主要碳汇91.2.3 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101.3 全球及主要国家的碳排放131.3.1 全球及中国碳排放趋势131.3.2 全球剩余碳排放空间151.3.3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161.3.4 “双碳”目标的科学评估框架16参考文献172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192.1 政策背景212.1.1 国际政策背景212.1.2 国内政策背景242.2 国家自主贡献262.2.1 国家自主贡献内容解读272.2.2 全球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292.2.3 我国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312.3 净零目标和碳中和332.3.1 净零目标解读342.3.2 全球净零目标352.3.3 我国碳中和目标362.4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气候效应382.4.1 全球气候效应382.4.2 我国“双碳”目标的贡献432.4.3 自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44参考文献463 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格局及核算方法483.1 全球能源和工业部门碳排放特征483.2 全球主要国家的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特征503.3 国家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523.3.1 现有的核算方法523.3.2 排放因子法:IPCC指南方法523.4 能源部门碳排放量的核算543.4.1 燃料燃烧碳排放核算方法563.4.2 燃料溢散过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563.4.3 CO2运输、注入和地质储存碳排放的核算方法573.5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碳排放量的核算583.5.1 采掘工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603.5.2 其他工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633.6 废弃物碳排放量的核算63参考文献654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源汇的影响及核算方法674.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684.1.1 农田化684.1.2 牧场化684.1.3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的转变694.1.4 森林砍伐694.2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的评估方法704.2.1 簿记模型704.2.2 动态全球植被模型734.2.3 碳排放系数法754.3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794.3.1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空间变化特征794.3.2 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时间变化特征814.4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对陆地碳排放的影响83参考文献855 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方法875.1 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885.1.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885.1.2 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905.2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方法925.2.1 “自上而下”的评估方法925.2.2 “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955.2.3 评估方法的比较和不确定性1015.3 海洋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模型1025.3.1 箱式模式1035.3.2 基于海洋环流的三维碳循环模式1035.3.3 海洋碳循环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1055.4 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强度及其时空格局1055.4.1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1065.4.2 海洋生态系统碳源汇111参考文献1146 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施路径1216.1 能源部门的碳减排路径1226.2 工业部门的碳减排路径1246.3 交通部门的碳减排路径1266.4 建筑部门的碳减排路径1286.5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306.5.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概念和过程1306.5.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实施路径与成本1326.6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1356.6.1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1356.6.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测算方法1376.6.3 基于气候解决方案的碳减排量144参考文献1497 甲烷源汇过程、排放核算方法及减排路径1547.1 CH4源汇过程1557.1.1 CH4产生过程和排放源1557.1.2 CH4去除过程和吸收汇1567.2 CH4排放核算方法1587.2.1 排放因子法1597.2.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法1607.2.3 大气反演方法1657.3 全球和中国CH4收支1687.3.1 全球CH4收支1687.3.2 中国CH4排放清单1707.4 中国CH4减排路径1717.4.1 能源领域1737.4.2 农业领域1737.4.3 废弃物处理领域174参考文献1748 ****源汇特征及其核算方法1778.1 N2O生成过程及其主导因素1788.1.1 生物过程1788.1.2 化学过程1798.1.3 其他过程1808.2 全球N2O收支1808.3 N2O排放核算方法1828.3.1 排放因子法1828.3.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1848.4 全球N2O排放特征及减排路径1878.4.1 全球N2O排放特征1878.4.2 中国N2O排放特征1898.4.3 N2O减排路径190参考文献192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