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459380
- 条形码:9787550459380 ; 978-7-5504-593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九章,分别是导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现状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发展水平及协同度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及问题、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协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项目建议。该书的编写不仅有助于为我国征信行业、信用管理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而且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该书的选题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其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于社会信用管理工作方面的突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对相关课题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理论的梳理和总结,研究构建一个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水平,多纬度梳理其发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与比较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等城市群或都市圈人才协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的政策措施与任务规划,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 001
**节 问题的提出 / 00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004
一 、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 / 004
二 、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是赢得区域人才竞争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 / 005
三 、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是提升区域人才发展治理水平的现实需要 / 005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006
一 、研究思路 / 006
二 、研究内容 / 006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09
一 、研究方法 / 009
二 、技术路线 / 010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 / 012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014
**节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内涵界定 / 014
一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相关概念 / 014
二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 / 018
三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特点 / 020
第二节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 023
一 、协同理论 / 023
二 、人力资本理论 / 024
三 、跨区域公共治理理论 / 026
第三节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文献综述 / 028
一 、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研究 / 029
二 、成渝地区人才问题相关研究 / 036
三 、人才协同创新相关研究 / 038
四 、文献评述 / 043
第四节 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 045
一 、人才协同发展的外部环境 / 046
二 、人才协同发展的内部条件 / 053
第三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 059
**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规模与质量 / 059
一 、人才资源的总量 / 059
二 、人才资源的质量 / 061
第二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分布特征 / 062
一 、人才资源的区域分布 / 062
二 、人才资源的行业分布及其与产业契合度 / 063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培育及引进现状 / 074
一 、人才培育 / 074
二 、平台建设 / 077
三 、人才引进与流动 / 082
第四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服务与管理现状 / 084
一 、人才市场化服务 / 084
二 、人才公共服务 / 085
三 、人才管理 / 086
第四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发展水平及协同度分析 / 089
**节 区域人才发展水平评价 / 090
一 、区域人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090
二 、评价方法 / 092
三 、区域人才发展水平分析 / 99
第二节 区域人才发展协同度分析 / 114
一 、模型构建 / 114
二 、区域人才耦合协调度分析 / 117
第五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及问题分析 / 126
**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发展的政策协同分析 / 126
一 、川渝两地人才培育与引进政策分析 / 126
二 、川渝两地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分析 / 130
三 、川渝两地人才使用与流动政策分析 / 133
四 、川渝两地人才服务与权益保障政策分析 / 134
五 、川渝与其他区域( 长三 角 、京津冀 、粤港澳) 的政策比较 / 141
第二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 144
一 、人才协同发展基础不够坚实 / 144
二 、人才与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 145
三 、人才平台协同聚才能力不强 / 148
四 、人才协同政策存在体制机制瓶颈 / 149
五 、人才服务尚未形成有效协同 / 151
第六章 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 / 153
**节 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及主要经验 / 153
一 、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演变 / 153
二 、京津冀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的经验 / 155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及主要经验 / 159
一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政策演变 / 159
二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经验 / 162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政策及主要经验 / 166
一 、长三 角地区人才政策演变 / 166
二 、长三 角地区人才政策的特点 / 168
第四节 三大城市群人才协同发展经验总结及比较 / 170
一 、成渝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人才政策的比较 / 170
二 、三大城市群人才发展的经验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 175
第五节 国外发达地区人才协同发展的经验借鉴 / 177
一 、美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 / 178
二 、欧洲地区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经验 / 182
第七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协同 / 186
一 、 国内外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187
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资源分布情况 / 190
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基础实力分析 / 196
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议 / 208
第八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 211
一 、明确人才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 211
二 、强化人才招引 , 实现人才快速集聚 / 213
三 、共享人才使用 ,提升人才价值 / 215
四 、转变人才理念 ,重塑人才评价 / 216
五 、完善人才服务 ,优化人才生态 / 217
六 、促进产才融合 ,完善人才平台 / 218
七 、建立人才协同发展保障机制 / 219
第九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的项目建议 / 223
一 、招才引智品牌建设工程 / 223
二 、协同聚才平台建设工程 / 224
三 、海外高端人才招揽专项 / 225
四 、人才服务共享专项 / 225
五 、人才生态优化专项 / 226
六 、“ 产业英才 ”协同攻坚专项 / 227
七 、“技能英才 ”协同培养专项 / 228
八 、“ 青年英才 ”协同培育专项 / 229
九 、“科创英才 ”新高地建设专项 / 229
十 、“共享未来 ”人才智力帮扶专项 / 230
参考文献 / 232
展开全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
宋瑛,毕业于西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现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区域发展、农业经济。
刘斌,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经济制度与政策专业,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现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熊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聚焦于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绿色金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