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作者:陈力丹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28.3(7.1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版权信息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本书特色

本书社会文化现象和案例作为切入点,论述新闻学和传播学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对这一职业的思考。将晦涩的抽象理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通俗易懂,又引人深思。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内容简介

新闻传播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将新闻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则开始于1690年。那年,德国通过了一篇博士论文,讨论的是新闻的传播。把对新闻传播的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即新闻学,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瑞士和德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闻学的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新闻学院。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早在1843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就强调了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他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新闻传播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将新闻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则开始于1690年。那年,德国通过了一篇博士论文,讨论的是新闻的传播。把对新闻传播的研究视为一门学科,即新闻学,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瑞士和德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闻学的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大学开设了新闻学院。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早在1843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就强调了报刊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他说:“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相比较,作为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学科,传播学的启蒙要晚一些,尽管人类历史上的传播活动比新闻活动要更早。对传播现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哥伦比亚学派。1949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编写的《大众传播学》一般被视为传播学的形成。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表明,早在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他们就将“Verkehr”(交往)作为核心概念,论证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包括战争)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他们使用“世界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术语,表达了对人类传播行为的宏大而全面的认识。我们通常以1982年传播学研讨会在北京的召开作为中国引入传播学的开始。实际上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1919—1921年到访中国时,就从传播角度定义了“共同生活”,提到了自由交际(Communication)。1932年9—12月,另一位学者罗伯特·帕克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课,强调“交通厥为社会互动之灵媒”。 新闻学以新闻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则要宽泛得多,我们可以想到的信息流通现象和行为几乎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一度是传播学疆域里的重要板块,因而报纸、广播、电视这类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与传播学有了诸多交集。从学科目录上来说,两个学科也关系密切。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是两个并行的二级学科。 新闻学偏重于人文、应用与实务,而传播学偏重于科学与理论。当然,新闻学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但新闻学的诞生并不建立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而传播学的诞生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的结果,所以传播学又被称为“十字路口的学科”,因为它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产生,还从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新闻学等学科吸取理论与方法的营养。 当一个知识领域有了专职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专门著作的时候,大致可以判断一门学科有了形成的条件。但是学科的确立并不是知识的终结,恰恰相反,学科的知识是在不断丰富、演进的,甚至知识体系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像新闻传播学这样扎根于传播环境与社会实践的学科。 对于新闻学来说,“新闻实践和新闻业态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带来了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演进需求。从2010年前后开始,数字新闻学逐渐发展为新闻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范式,以应对新闻学‘研究对象发生本质变化的危机’,以及新闻学‘学科地位边缘化的危机’。在诸多方面,数字新闻学均体现出与经典新闻学的显著不同,不但在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等维度重新组织与新闻有关的知识生产,而且在商业、技术、组织、文化、使用者和关系等领域引领新闻实践的创新,更带来总体性研究视角向‘用户’的转移。” 对于传播学来说,“传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媒体’,这些‘新的媒体’表征着新的社会连接方式、尺度与标准,使人们能够探索更多的时间空间,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领地,去展示和安放人们的价值、个性以及生活的样态。” 因此,在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学研究都在不断变革的时代,要面向“05后”(200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讲述什么是新闻传播学,似乎有过时之嫌,同时要在一本这样的小册子里面面俱到讲述什么是新闻传播学也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所以这本小册子既不妄想也不致力于“复盘”一个完整的一级学科体系,不过是管中窥豹,但取一斑。 本书共分八章,前四章关于新闻学,后四章关于传播学。新闻学部分涉及新闻的性质(**章)、大数据与虚拟技术下的多形态(第二章)、新闻人的操守与新闻观(第三章)、受众的新闻素养(第四章);传播学部分涉及人际传播(第五章)、群体传播(第六章)、大众传播(第七章)和跨文化传播(第八章)。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目录

目 录 **部分什么是新闻学? 新闻是什么? / 3 新闻:建构拟态环境的信息 / 4 新闻与信息 /4 拟态环境 /8 新闻价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11 快新闻与慢新闻 /11 你关注什么国家政策?/13 杂交水稻之父的去世 /16 猫被老鼠追 /17 新闻生产:不再是“人间指南”的“编辑部的故事”/18 从报纸头条到今日头条 /18 谁在看报纸?/18 算法推荐:“我们”看到的新闻不一样?/20 付费墙:免费午餐的时代终将过去?/ 22 虚拟现实:VR 新闻 /23 新闻体验越来越刺激 /23 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24 可以说话的数据:数据新闻 / 26 数据来说话 /26 可视化:数据一点不枯燥 /28 媒介的取长补短:融合新闻 /30 一“鱼”多吃/30 媒介融合 /32 新闻人的操守与新闻观 /35 新闻人的操守 /35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35 客观与立场矛盾吗?/40 定盘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5 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46 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坚持党性原则 /48 新闻工作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 /51 先做记者还是先做人?/ 52 卧底记者可不是“陈永仁”/ 53 有时,放弃采访更可敬 /55 新闻素养:参透新闻的本事 /58 谁来生产新闻?/ 58 生产新闻的人 /58 把关人 /60 机器人记者和虚拟主播 /63 不被垃圾信息遮蔽 / 66 如何甄别虚假新闻?/67 黄色新闻与新黄色新闻 /69 第二部分 什么是传播学? 从面对面到隔屏相望 /75 意义与情感:我们离不开人际传播 / 75 社会交换与自我表露 /75 自我概念与镜中我 /78 人际关系网:六度分离 /80 身体、文字与表情包 / 82 无声的语言:古老的身体传播 /82 “有事微信说”:面对面怎么这么难?/84 你有多少表情包?/86 想象互动、表演与倾听 /88 想象互动 /88 舞台表演 /90学会倾听 /93 虚拟社群的真实互动 /95 群体内的归属欲望与认同 / 95 群体意识与归属 /95 群体压力与动力 /98 网络赋权与赋能 /101 匿名与表达 /101 参与文化:B 站、弹幕和抖音 /103 粉丝和饭圈 /105 乌合之众与舆论的“沉默螺旋”/ 106 乌合之众 /107 反沉默螺旋与双螺旋 /110 信息的黑市 /112 后真相 /116 依旧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 /119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119 媒介是条鱼?/119 合适的娱乐 /123 媒介仪式:看春晚还可以抢红包 /127 做意义的生产者 /130 沙发土豆变大拇指 /131 商品与虚假需求 /133 数字劳工/135意义的生产者 /137 与陌生人对话 /140 跨文化:文化适应与生活方式 / 141 文化与跨文化 /141 “世界是平的”/142 留学、移民与文化休克 /145 社交媒体上的跨文化传播 /147 文化代码 /148 高语境与低语境 /148 有声与沉默的语言 /150 文化身份 /153 文化折扣 /156 文化中的他者 /158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159 迪斯尼的公主们 /161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163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65 结 语/169 走进大学”丛书书目 /173
展开全部

什么是新闻传播学 作者简介

陈力丹 1951年生,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曾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新闻界》主编等职;出版独著、第一署名著作、独编著56本。截至2023年11月3日,中国知网收录“陈力丹”(没有重名)文献2 586篇(部),总被引28 310次,总他引28 085次。代表作《精神交往论》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一等奖。该书英文版于2022年2月由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 陈俊妮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曾是美国伊利诺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有舆论学、新闻伦理、新闻法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