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医诊断学(第2版)

作者:何建成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8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60.6(7.6折) 定价  ¥7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诊断学(第2版) 版权信息

中医诊断学(第2版) 本书特色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本教材,不仅强调突出“三基”内容,知识点明确, 能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也强调中医辨证的 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不仅注重继承,强化经典,而且重视发扬, 强调拓宽学生视野,在“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学术进展,使学生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灵活掌握并运用本学科先进知识。

中医诊断学(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绪论,上、中、下三篇10章及附篇。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内容、原理、原则、发展简史及学习方法。上篇为诊法篇,括望、闻、问、切四诊。中篇为辨证篇,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下篇为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篇,介绍了病情资料的收集、属性分类与综合整理方法,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思路、内容与要求,以及病历书写与要求。附篇包括现代研究思路、方法与进展、特殊诊法选介、医籍选录、舌象彩色图谱。本书可供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使用。

中医诊断学(第2版) 目录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一)诊法1 (二)诊病2 (三)辨证2 (四)病历书写2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3 (一)司外揣内3 (二)见微知著3 (三)以常衡变4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4 (一)整体审察4 (二)四诊合参4(三)病证结合4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5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7 本章小结8 复习思考题8
上篇四诊9
**节全身望诊12
一、望神12 (一)神的含义12 (二)望神的原理与意义12 (三)望神的要点12 (四)神的分类13 (五)望神的注意事项15
二、望色15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及意义15
(二)常色与病色17 (三)五色主病17 (四)望色十法19 (五)望色的注意事项19 三、望形20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20 (二)望形的基本内容20 (三)体质类型21 四、望态21 (一)望态的原理及意义22 (二)望态的内容22 第二节局部望诊23 一、望头面23 (一)望头部23 (二)望面部25 二、望五官26 (一)望目26 (二)望耳27 (三)望鼻27 (四)望口与唇28 (五)望齿与龈28 (六)望咽喉29 三、望颈项29 (一)外形变化29 (二)动态变化29 四、望胸胁30 (一)外形30 (二)呼吸31 (三)虚里31 五、望腹部31 (一)腹部膨隆31 (二)腹部凹陷32 (三)腹壁青筋怒张32 (四)腹壁突起32 六、望腰背部32 (一)外形32 (二)动态32 七、望四肢33 (一)形状变化33 (二)动态异常34
八、望二阴34(一)前阴常见异常表现34(二)后阴常见异常表现35九、望皮肤35(一)色泽变化35(二)形态变化36(三)皮肤病证36第三节望排出物37 一、望痰涎涕唾37 (一)望痰37 (二)望涎38 (三)望唾38 (四)望涕38 二、望呕吐物38 三、望二便39 (一)望大便39 (二)望小便39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39 一、食指络脉的三关定位40 二、食指络脉的观察方法40 三、正常小儿食指络脉40 (一)正常形色40 (二)影响因素40 四、病理小儿食指络脉40 (一)三关测轻重41 (二)浮沉分表里41 (三)色泽辨病性41 (四)淡滞定虚实41 第五节舌诊41 一、舌的组织结构与舌象的形成42 (一)舌的组织结构42 (二)舌象的形成42 二、舌诊原理43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43 (二)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43 三、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43 (一)望舌的方法44 (二)望舌的注意事项44 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差异44 五、舌诊的主要内容45
(一)望舌质45 (二)望舌苔49 六、舌象分析要点52 (一)辨神气、胃气之盛衰52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53 (三)同类舌象的鉴别53 (四)舌象的动态分析53 (五)对“舌症不符”的分析54 七、舌诊的临床意义54 (一)判断邪正盛衰54 (二)区别病邪性质54 (三)分辨病位浅深55 (四)判断病势与预后55 八、危重舌象诊法55 本章小结55 复习思考题56
**节听声音58 一、正常声音58 二、病变声音58 (一)语声58 (二)语言59 (三)呼吸59 (四)咳嗽60 (五)呕吐61 (六)呃逆61 (七)嗳气61 (八)鼻鼾62 (九)喷嚏62 (十)呵欠62 (十一)叹息62 (十二)肠鸣62 第二节嗅气味62 一、病体、排出物气味63 (一)口气63 (二)痰、涕之气和鼻气63 (三)汗气63 (四)呕吐物之气63 (五)排出物之气63
二、病室气味63
本章小结64
复习思考题64 **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65 一、问诊的意义65 二、问诊的方法66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66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67 一、一般情况67 二、主诉68 三、现病史68 四、既往史69 五、个人生活史69 六、家族史70 第三节问现在症状70 一、问寒热70 (一)恶寒发热71 (二)但寒不热71 (三)但热不寒71 (四)寒热往来72 二、问汗72 (一)有无汗出73 (二)特殊汗出73 (三)局部汗出74 三、问疼痛74 (一)问疼痛的性质74 (二)问疼痛的部位76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78 五、问饮食口味80 (一)口渴与饮水80 (二)食欲与食量80 (三)口味81 六、问睡眠82 七、问二便83 (一)大便83 (二)小便84
11
八、问情志85
九、问女子86 (一)月经86 (二)带下87
十、问男子87
十一、问小儿88
本章小结89
复习思考题90
**节脉诊9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92 (一)心和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92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92 (三)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92 二、脉诊的部位92 (一)遍诊法92 (二)三部诊法93 (三)寸口诊法93 三、(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94 一)脉诊的方法94 (二)注意事项95 四、脉象要素95 五、平脉96 (一)平脉形态特征96 (二)平脉特点96 (三)平脉的生理变异97 六、常见脉象98 (一)常见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98 (二)常见脉象的鉴别103 七、相兼脉106 八、真脏脉106 九、诊妇人脉与小儿脉107 (一)诊妇人脉107 (二)诊小儿脉108 十、脉症顺逆与从舍108 (一)脉症顺逆108 (二)脉症从舍109 十一、脉诊的临床意义109 (二)阳证131 (三)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131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31 一、证候相兼132 (一)表实寒证132 (二)表实热证132 (三)里实寒证132 (四)里实热证133 (五)里虚寒证133 (六)里虚热证133 二、证候错杂133 (一)表里同病133 (二)寒热错杂134 (三)虚实夹杂134 三、证候真假134 (一)寒热真假135 (二)虚实真假135 四、证候转化136 (一)表里出入136 (二)寒热转化137 (三)虚实转化137 第三节八纲辨证的意义138 本章小结138 复习思考题139 **节六淫、疫疠辨证140 一、风淫证141 二、寒淫证141 三、暑淫证142 四、湿淫证143 五、燥淫证143 六、火淫证144 七、疫疠145
第二节情志内伤辨证146 一、喜伤证146 二、怒伤证146 三、思伤证147 四、忧伤证147
14 五、悲伤证147 六、恐伤证148 七、惊伤证148 第三节劳伤、食积、虫积、外伤、药邪辨证148 一、过劳所伤148 二、过逸所伤149 三、食积149 四、虫积150 五、外伤150 (一)金刃伤150 (二)虫兽伤151 (三)跌仆伤151 六、药邪伤151 本章小结152 复习思考题152
**节气病辨证153 一、气虚类证154 (一)气虚证154 (二)气陷证154 (三)气不固证154 (四)气脱证155 二、气滞类证155 (一)气滞证155 (二)气逆证155 (三)气闭证156 第二节血病辨证156 一、血虚类证156 (一)血虚证156 (二)血脱证157 二、血瘀证157 三、血热证158 四、血寒证158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158 一、津液亏虚证159 二、痰证159 三、饮证160 四、水停证161 51 第四节阴阳虚损病辨证162 一、阴虚证162 二、阳虚证162 三、亡阴证163 四、亡阳证163
第五节气血津液阴阳兼病辨证164 一、气血两虚证164 二、气滞血瘀证165 三、气虚血瘀证165 四、气不摄血证165 五、气随血脱证165 六、气随津脱证166 七、痰瘀互结证166 八、气阴两虚证167 九、津血亏虚证167 十、阴阳两虚证167
本章小结168
复习思考题168 **节脏腑辨证169 一、肝与胆病辨证170 (一)肝血虚证170 (二)肝阴虚证171 (三)肝郁气滞证171 (四)肝火炽盛证172 (五)肝阳上亢证172 (六)肝风内动证172 (七)肝胆湿热证174 (八)寒滞肝脉证175 (九)胆郁痰扰证175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176 (一)心血虚证176 (二)心阴虚证176 (三)心气虚证177 (四)心阳虚证177 (五)心阳暴脱证177 (六)心脉痹阻证178 (七)心火亢盛证178 (八)痰迷心窍证179 (九)痰火扰心证179 (十)瘀阻脑络证180 (十一)小肠实热证180 三、脾与胃病辨证180 (一)脾气虚证181 (二)脾阳虚证181 (三)脾虚气陷证181 (四)脾不统血证182 (五)寒湿困脾证182 (六)湿热蕴脾证183 (七)胃气虚证183 (八)胃阳虚证183 (九)胃阴虚证184 (十)食滞胃脘证184 (十一)胃火炽盛证184 (十二)寒滞胃脘证185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185 (一)肺气虚证185 (二)肺阴虚证186 (三)风寒犯肺证186 (四)风热犯肺证186 (五)燥邪犯肺证187 (六)肺热炽盛证187 (七)痰热壅肺证188 (八)寒痰阻肺证188 (九)痰湿阻肺证188 (十)大肠湿热证188 (十一)肠热腑实证189 (十二)肠燥津亏证189 (十三)肠虚滑泻证18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90 (一)肾阳虚证190 (二)肾阴虚证191 (三)肾精不足证191 (四)肾气不固证192 (五)肾不纳气证192 (六)膀胱湿热证192 六、脏腑兼病辨证193 (一)心肾不交证193
17
(二)心肾阳虚证193 (三)心肺气虚证194 (四)心脾两虚证194 (五)心肝血虚证194 (六)脾肺气虚证195 (七)肺肾阴虚证195 (八)肝火犯肺证195 (九)肝胃不和证196 (十)肝郁脾虚证196 (十一)肝肾阴虚证196 (十二)脾肾阳虚证197 第二节六经辨证197 一、辨六经病证198 (一)太阳病证198 (二)阳明病证200 (三)少阳病证201 (四)太阴病证201 (五)少阴病证202 (六)厥阴病证202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203 (一)传经203 (二)合病203 (三)并病203 (四)直中203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203 一、辨卫气营血病证204 (一)卫分证204 (二)气分证204 (三)营分证205 (四)血分证205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206 (一)顺传206 (二)逆传206 第四节三焦辨证207 一、辨三焦病证207 (一)上焦病证207 (二)中焦病证208 (三)下焦病证208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208 (一)顺传208 (一)类比法225 (二)分析归纳[类]法226 (三)演绎法226 (四)反证法226 (五)其他辨证思维方法226
二、辨证方法与思路227 (一)各种辨证方法的区别、联系及选用原则与适用范围227 (二)辨证思路228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229 (一)明确病位229 (二)分辨病性230 (三)辨析病因230 (四)判断病情,阐释病机230 (五)审度病势230 (六)确定证名230 四、证名的具体要求230 (一)内容要求准确全面,证名要精练规范230 (二)动态辨证231 (三)不必拘泥于证型231 本章小结231 复习思考题231
**节病历沿革与意义232 一、病历沿革232 二、病历的意义233 第二节中医病历书写的要求和内容234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234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236 (一)主诉236 (二)现病史的书写要求237 (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237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238 第三节中医病历书写格式238 一、门诊病历239 (一)初诊记录239 (二)复诊记录239 二、住院病历240 三、病程记录241 (一)首次病程记录241 (二)日常病程记录241 (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242 (四)疑难病例讨论记录242 本章小结242 复习思考题242
附篇现代研究与特殊诊法243
**节望诊245 一、色诊现代研究245 (一)常色测定方面245 (二)病色测定方面246 (三)红外成像技术方面246 二、舌诊的现代研究247 (一)文献研究247 (二)舌组织形态和舌象形成机理的研究247 (三)舌下络脉251 (四)舌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251 (五)舌诊的信息化诊断研究252 第二节闻诊253 一、声诊现代研究253 (一)离体喉方法253 (二)声图仪方法253 (三)频谱分析法253 (四)闻诊的客观化研究254 二、嗅诊现代研究255 第三节问诊255 一、症状名称的规范255 二、症状量化的规范256 三、中医症状评定量表研制257 (一)量表学的基本理论257 (二)中医症状证候评定量表研制258 (三)量表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259 四、计算机中医问诊系统研究260 第四节脉诊260 一、古代文献研究261
21
二、脉象形成的生理学机制261 (一)脉搏形成的生理学机制261 (二)桡动脉脉搏波的形成264 三、脉诊客观化的实验研究265 (一)脉图的描记与分析265 (二)脉图的动物实验研究268 四、脉诊的临床研究及应用268 (一)生理因素对脉象的影响268 (二)药物因素对脉象的影响269 (三)脉图临床应用研究269 本章小结271 复习思考题271
**节证候文献和规范化研究272
一、证候文献研究272 (一)中医文献资料特点272 (二)研究证的含义272
二、证候规范化研究273 (一)规范证候的命名273 (二)规范证候的分类273 (三)证候诊断标准研究273
第二节证候计量诊断和证候动物模型研究274
一、中医证候计量诊断274 (一)计量诊断学274 (二)四诊指征的计量诊断275 (三)证候的计量诊断研究275
二、证候动物模型研究276 (一)模拟中医病因模型276 (二)模拟西医病理模型276 (三)模拟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276 (四)病因病理结合的动物模型277
第三节常见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277 一、肝病常见证候研究277 二、心病常见证候研究278 三、脾病常见证候研究280 四、肺病常见证候研究281 五、肾病常见证候研究281 六、中医寒热证候研究283
七、气血津液病常见证候研究284 本章小结286 复习思考题286 **节耳诊287 一、诊断原理287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288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288 四、临床应用289 (一)色泽形态异常289 (二)耳穴定位与应用289 第二节甲诊291 一、诊断原理291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292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292 四、临床应用292 (一)色泽异常292 (二)形状异常293 (三)指甲半月异常293 (四)定位分析293 第三节第二掌骨侧诊293 一、诊断原理293 二、诊察方法与注意事项294 三、正常表现与生理变异294 四、临床应用295 本章小结295 复习思考题295 23
展开全部

中医诊断学(第2版) 作者简介

何建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编或参编教材、著作10余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