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作者:朱民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92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63.7(6.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173786
  • 条形码:9787500173786 ; 978-7-5001-7378-6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本书特色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为与碳中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大众读者量身定制,从零碳金融到清洁能源,为读者解答未来之路。 权威专家贡献观点: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聚集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雷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等20余位专家,为读者提供来自不同领域的深刻观点,阵容强大,确保读者能够获得*权威的信息。 全面多维度剖析: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从政策动向、科技进展和市场趋势三大维度出发,全面剖析能源、交通、城建、工业、农业和土地等核心产业,为读者提供关于各行业、各领域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全球视角: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关注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为读者提供全球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碳中和对全球局势、地缘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内容简介

碳中和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自我革命,它有着人类理想旗帜巨大的感召力,也被国家、民族和市场间的竞争所驱动,以排山倒海的巨浪之姿,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呼啸着奔向未来。面对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亟待重塑面向未来的思维范式。这是一个发展目标确定、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给身处其间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旨在解构碳中和为中国带来的范式变更,从政策动向、科技进展和市场趋势等三大维度,剖析能源、交通、城建、工业、农业和土地等影响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产业,再深入解析零碳金融、双碳科创和绿色消费等三大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驱动力,*后洞悉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是面向未来不可回避的重要变量。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从中汲取营养以重塑面向碳中和未来的思维范式。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目录

**部分 发展范式与宏观政策 气候变化与全球共识——碳中和趋势 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 走向碳中和过程中的范式改变 约瑟夫·斯蒂格雷茨(Joseph Stiglitz) “范式转变”:中国碳中和发展的长潮与大浪 朱民 新形势下我国“双碳”战略的取向及政策体系 王毅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创新 解振华 第二部分 能 源 能源革命:从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转变 李俊峰 光伏发电技术路线比较与产业发展趋势 王文静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秦海岩 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柴茂荣 李星国 魏锁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持能源低碳转型 汤广福 碳中和背景下的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发展 张强 促进能源低碳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改革 何勇健 第三部分 交通、城建、工业、农业与土地 面向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的固态电池技术 李泓 以城市为主体的“双碳”战略 仇保兴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制造业与农业的绿色转型 张永生 碳中和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定位和技术进展 魏伟 第四部分 零碳金融、“双碳”科创与绿色消费 “范式转变”:构建中国式的零碳金融体系 朱民 碳税的初步探索与中国碳定价方案选择 刘尚希 碳中和背景下的全国碳市场建设 张希良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及若干思考 徐俊 数字技术助力碳中和之路 胡厚崑 绿色消费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苏日娜 第五部分 国际合作与竞争 全球视野:碳中和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朱民
展开全部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相关资料

碳中和让我们有幸生活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碳中和发展的长潮将连绵不断,而长潮之上,也会时时掀起滔天巨浪。拥抱碳中和,拥抱未来,我们别无选择。 ——朱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 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 兼任“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碳中和不是一个简单的跨期分配的问题,不是如何平衡当下消枆与未来气候的问题,归根结底,它是一个风险问题,也就是人类是否愿意在今天采取行动,以避免将来可能演变成灾难的风险问题。实现碳中和将对全球局势、地缘政治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若以2050年实现碳中和来计算,现在只剩下27年的时间了,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约瑟夫• 斯蒂格雷茨(Joseph Stiglitz)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才能可持续。因此,全社会都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进行转型。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解振华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 未来电力系统将向着清洁化、柔性化、数字化和电力电子化方向发展。我国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更加严峻,必须采取大量的变革性技术和举措,以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怀柔实验室主任 数字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使能器,为各行业、各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关键动能。深度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生产活动的融合,释放数字化生产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胡厚崑

范式变更:碳中和的长潮与大浪 作者简介

作者: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中英对话机制“一带一路”金融与专业服务公使,兼任“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网信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世界经济论坛董事会常务董事,彼特逊国际经济研究院董事会董事,G20 为全球公共服务融资高级别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经济和发展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 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和中国银行副行长,曾在世界银行工作,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复旦大学讲授经济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