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作者:程光炜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4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60.2(7.0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版权信息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本书特色

该书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被台湾地区大学中文专业采用为教科书的大陆相关专业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从“现代性追求”的角度切入,系统叙述了自1917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对这一时段中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重要的作家作品等有非常深入独到的分析。参与该书写作的5位作者,都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共同参与为这段文学史呈现了一个相对客观而全面的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目录

目录绪论/ **节文学启蒙的意义/ ○启蒙的历史依据 ○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第二节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第三节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国家”核心概念的频繁使用 ○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 ○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第四节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中断”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矛盾的急剧变化 ○观念的调整 ○现代化问题的观察与追问 上编(1917—1937.6)**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节“发生”的概念/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目 录○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 第二节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近代报业的兴起 ○学会的涌现 第三节“白话”的兴起/ ○白话与近代以来的话语实践 ○语文革新思路的广泛展开 ○“拼音化”方案的推出 第四节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诗界革命”的预期目标 ○“新文体”的来源和多面影响 ○“小说界革命”对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实践的凸显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节文学革命/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第三节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外来文学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目 录第四节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诗歌:*初的实践领域 ○小说的积极尝试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第三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 **节鲁迅出现的意义/ ○家庭、世事与“**要著”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现代文学的多种崭新形式 ○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超越个体存在意义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突破传统文学樊篱的现代性文本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明丽的抒情基调 第四节杂文/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内心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目 录第四章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节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 ○生平与小说创作 ○零余者的人物形象 ○三重精神要素 ○疾病的文学主题 ○“自叙传”的叙述形式 ○小说结构模式的演变 ○《迟桂花》 第二节“五四”时期的抒情小说/ ○浪漫的抒情时代 ○郭沫若 ○张资平等创造社小说家 ○冯沅君、庐隐 ○其他小说家 第三节乡土小说的流脉/ ○“侨寓文学的作者” ○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民俗学的价值 ○小说家的怀乡病 ○乡土小说的意义 第四节“为人生”的小说/ ○“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叶圣陶 ○王统照 ○许地山 ○宗教色彩与东方文化精神目 录第五章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节“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 ○产生的背景 ○《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 ○在30年代的延伸发展 第二节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 ○周作人的实质影响 ○俞平伯 ○钟敬文 ○废名等 第三节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 ○另一类散文美的出现 ○朱自清散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冰心 ○何其芳 ○李广田 ○丽尼、陆蠡 第四节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性质与特征 ○兴起背景和发展线索 ○夏衍 ○宋之的 ○邹韬奋 ○范长江 第六章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节“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目 录○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世界 ○以“泛神论”为主体的思想和诗歌观念 ○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第二节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小诗体式出现的缘由 ○外来的影响 ○冰心对童心、爱、自然母题的建构 ○宗白华 ○“湖畔诗人”的冲击波 ○诗人创作的主要线索 ○汪静之等 第三节“戴着脚镣跳舞”——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前后期的嬗变 ○闻一多对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和实践 ○徐志摩:三位一体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朱湘 第四节冯至及其他诗人/ ○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 ○“热烈”而“悲凉”的抒情格调 ○臧克家对乡土题材的探求 第七章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节文明戏与爱美剧/ ○所受影响与渊源关系 ○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起步较晚的话剧创作 ○丁西林目 录○欧阳予倩 第三节田汉、洪深与浪漫戏剧/ ○浪漫主义的写作倾向 ○田汉 ○洪深 第四节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创作视点的转移 ○以现实生活为主调 ○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第八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节命运悲剧——《雷雨》/ ○作品的取材角度 ○对“命运”问题的追问 ○从人物性格和复杂关系中揭示悲剧内涵 ○剧本风格的基本特色 第二节《日出》、《原野》及其他/ ○从家庭生活场景推进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思想主题和艺术结构的调整 ○“个性解放”问题的提出 ○与农村题材浪潮的衔接和偏离 ○对命运的无望抗争 ○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第三节文明的挽歌——《北京人》/ ○传统家庭走向崩溃的趋势 ○代际冲突与不同的人生轨迹 ○独特的象征意象和表现手段 第四节曹禺的戏剧观及其影响/ ○对现代戏剧悲剧观念的辐射、渗透目 录○浓厚的诗化趋向 ○剧中有“戏”与善于写“戏” 第九章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节红色年代的先锋旗帜/ ○左翼文学的世界性背景 ○左联的性质、任务、理论与追求的政治目标 ○与新月派的话语摩擦 ○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 ○同“第三种人”的思想交锋 ○论争的非学理性和意识形态倾向 第二节激昂的左翼诗歌/ ○作为革命文学前导的诗歌创作 ○蒋光慈 ○胡也频 ○殷夫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 第三节浪漫化的革命小说/ ○意义趋同的“革命”与“浪漫” ○“光慈”式的叙事模式 ○洪灵菲、孟超、华汉等 ○柔石、戴平万等 第四节转向写实的左翼小说/ ○写实趋势的出现 ○从“自叙传”小说进入革命小说轨道的丁玲 ○张天翼 ○叶紫 ○周文 ○欧阳山、草明、葛琴、丘东平、罗淑等目 录第十章现代派文学思潮/ **节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 ○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催生” ○李金发与法国象征派诗歌 ○特异的审美经验 ○向新诗创作新的领域拓展 ○穆木天 ○王独清、冯乃超等 第二节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 ○以《现代》、《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人群 ○都市的“漂泊者”和“寻梦者” ○取法于中外诗歌传统的审美趋向 ○“雨巷诗人”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林庚、曹葆华等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幻影/ ○从异域文学中汲取艺术灵感 ○都市的体验与文本形式 ○刘呐鸥、穆时英 ○施蛰存 第四节现代话剧的先锋实验/ ○接受象征主义影响 ○超现实幻觉和人的潜意识的揭示 ○陶晶孙 ○陈楚淮 第十一章茅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节茅盾:冷峻理性的小说大家/ ○创作前的理论修养目 录○《蚀》三部曲与《虹》:风格的初显 ○《子夜》:长篇艺术构架的确立与成熟 ○“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创作 ○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形成和影响 第二节巴金:燃烧青春与生命的作家/ ○无政府主义与《灭亡》 ○《激流三部曲》 ○叛逆者形象与忍耐者形象 ○“艺术的*高境界是无技巧” 第三节“大河小说”:现代长篇的新尝试/ ○“大河三部曲”: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多卷本长篇巨著 ○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系列 ○多重色彩的风俗民情画 第十二章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节老舍的文学史地位及创作生涯/ ○老舍的文学史地位 ○生平 ○创作历程 第二节京味文化的缔造者/ ○什么是“京味儿” ○艺术化的北京 ○北京的文化史价值 ○魂牵梦绕的乡土 ○*后的回眸 ○对北京文化的审视 第三节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市民诗人” ○市民形象的长廊目 录○老舍笔下的四类市民 ○《骆驼祥子》 ○对城市文明病的敏锐体察与反思 第四节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 ○老舍的幽默艺术 ○幽默的审美化与平民化特征 ○作为叙事大师的老舍 ○对说书艺术的借鉴 ○讲述式的语态 ○反讽性评论 ○“语言艺术家”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节“乡下人”与“城里人”/ ○“乡下”的经验与身份体认 ○从沅水流域追溯楚文化的源头 ○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 ○两类都市题材 ○现代文明的审视者 ○带有“自卑情结”的创作心理 ○民族反思在抗战之后的继续延伸 第二节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边城》的人类学意义 ○在无奈命运下对各色人物的观照 ○体现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神话题材中的原始性内容与浪漫气质的呈现 ○“文体家”的叙事艺术 ○作品所显示的诗意特征 第三节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目 录○“京海”对峙和冲突与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 ○深含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学院背景” ○文体中普遍带有的抒情性 ○萧乾 ○芦焚 ○林徽因等 第四节废名的田园小说/ ○特殊的风味和意境 ○《桥》中小说世界的双重意义 ○连贯的诗化小说的历史线索 ○中国古典诗文影响的具体呈现 ○玄想小说的一种类型 第十四章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节雅俗格局的演变/ ○通俗小说的历史沿革 ○与新文学小说的复杂关系 ○民族国家话语和市民话语的消长互动 第二节一枝独秀的民初五年/ ○1912年至1917年:独居文坛中心的通俗小说 ○言情小说家群体 ○徐枕亚 ○李定夷 ○包天笑 ○周瘦鹃 ○天虚我生 ○社会小说家群体 ○李涵秋、孙玉生 ○历史小说领域目 录○杨尘因、叶小凤 ○小说与现代新闻、出版、印刷业的联姻 第三节面向现代观念的调整/ ○在新文学的压力下被迫调整审美趣味 ○由哀情主调向多种旋律的转变 ○与新文学的有限交锋 ○“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艺术气魄对新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渗透与影响 ○演变中的创作 ○毕倚虹、江红蕉 ○张恨水 ○武侠小说的恢复生机和逐步类型化 ○平江不肖生 ○赵焕亭、姚民哀 ○程小青等 第四节与新文学比翼齐飞/ ○在“文艺大众化”旗帜下的某种“合流”迹象 ○主题的现代性在30年代的呈现 ○“南向北赵”的影响仍在延续 ○武侠小说后期的“五大家” ○抗战条件下的现代通俗小说 下编(1937.7—1949)第十五章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节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与值得注意的文学思潮动向 ○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突出与紧张化目 录○几次重要的论争 ○在不同区域的渗透及纵横交错的历史线头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 ○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 ○国民性的缺失与重新认识 ○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学的思想资源 ○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 第十六章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节东北作家群: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蕴/ ○东北作家群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文学史意义 ○东北作家群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倾向 ○东北作家群与流亡文学 第二节萧军、萧红的创作/ ○从《八月的乡村》到《第三代》 ○萧军长篇创作的史诗价值 ○从《生死场》到《小城三月》 ○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 第三节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人的创作/ ○《科尔沁旗草原》及端木蕻良的创作 ○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创作 第十七章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节张爱玲与乱世传奇/ ○沪上才女的人生故事 ○张氏小说里的“上海人” ○“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第二节钱钟书的《围城》/ ○“写在人生边上”的策略目 录○对都市人生的冷静反讽 ○《围城》的寓言意义 第三节沦陷区的文学叙述/ ○上海“孤岛”作家 ○周作人与北平文坛 第十八章艾青与七月诗派/ **节艾青诗歌的发展/ ○从“叛逆者”到“吹号者”的心路历程 ○造一座农妇命运的塑像 ○对新诗更高起点的综合 第二节土地的歌者/ ○从“土地”意象中发掘忧患的美 ○具有动荡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及其类型 ○对“五四”人的主题的主动回应 第三节艾青诗学的意义/ ○把新诗推进到新的阶段 ○主要诗歌意象及形式的张力 ○“散文化”的实验 ○艾青式的“生命诗学” 第四节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田间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变化 ○七月派诗人的思想特色 ○胡风理论和艾青诗歌的影响 ○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 ○绿原、阿垅等 第十九章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节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矛盾与追求目 录○“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打开西方现代诗歌大门的燕卜荪 ○两重危机的反应:结社、写诗热悄然兴起 ○推出新诗现代化的主题 第二节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雪莱式的抒情” ○艺术观念的“现代性”转变 ○“现代哈姆雷特”式的自我分析与人格分裂 ○穆旦诗歌的几个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在他身上所显示的成熟 第三节联大时期的诗学与创作/ ○简单的历史回溯 ○命题的酝酿、准备与提出 ○冯至诗作和“中年人”的情调 ○接受里尔克、奥登影响与回到自己 ○与联大学生诗风接近的几位青年诗人 ○结束或开始 第二十章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节《屈原》及历史剧创作/ ○历史剧运动诞生的社会环境 ○《屈原》呈现的意义 ○阳翰笙 ○阿英 ○历史剧创作的两种倾向 第二节讽刺喜剧的潮流/ ○“喜剧”时代的产物 ○陈白尘 ○吴祖光等目 录第二十一章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节40年代小说概貌/ ○主题的变异与分歧 ○讽刺暴露和体验追忆的两大创作潮流 ○感受方式和审美格调的变化 ○两个焦点:知识分子和人民性 ○反思小说中的“家庭”模式 第二节老一代作家的创作/ ○对凝重和复杂的中年写作风格的展示 ○观察的深入与悲剧气韵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 第三节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40年代文坛的“异类” ○《财主底儿女们》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继续探索 ○七月派小说:直逼主体精神的创伤 ○丘东平 ○曹白等 ○另一支创作潜流 第四节风采各异的新生代/ ○由茅盾、胡风推出的一批新人 ○王西彦 ○严文井 ○郁茹 ○于逢、黄谷柳、穗青、汪曾祺目 录第二十二章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节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通俗小说理论的新视野 ○得到新文学的承认 ○“国难”视角中的三类题材 ○通俗小说的改良之路 第二节后期浪漫派: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雅俗之间的新类型 ○徐○无名氏 ○作家创作与世俗读者群的形成 第三节武侠小说的繁荣/ ○新文学空间的转移与武侠小说的再度勃兴 ○白羽 ○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还珠楼主 ○陈慎言、予且、秦瘦鸥 ○侦探小说的本土化努力 ○滑稽小说对社会意义的深化 ○几大类型构成的新格局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深化/ ○社会言情类小说 ○秦瘦鸥与《秋海棠》 ○侦探小说 ○滑稽小说 第二十三章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节“文艺大众化”的继续与进展/ ○来源与前提 ○对“五四”以来文学格局的突破目 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第二节变化的意义/ ○赵树理式的道德热情 ○干预生活与政治认同的深层矛盾 ○农民立场的单向叙述者 ○知识分子叙述身份的让位与退场 第二十四章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节基本的发展与风貌/ ○走向民间的戏剧 ○秧歌、新歌剧的活跃与话剧的困难进展 ○民歌加入叙事诗的创作 ○解放区诗歌变化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白毛女》与民族新歌剧/ ○进程中的提示 ○《白毛女》革命性的象征意义 ○剧本修改与政治功能的加强 ○歌剧系统和舞剧系统 ○潜伏着另一种民间话语 第三节以《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为代表的叙事诗/ ○中国新诗的“歌谣化”背景 ○《王贵与李香香》叙事的意识形态化及其他 ○《漳河水》:从单线叙述到多线叙述的结构形式 ○预示着一个新的诗歌秩序的到来 第二十五章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节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对流行格局的有条件突破 ○营造诗意化的境界目 录○对日常生活中人性美的揭示 ○战争的庄严与个人趣味之间的艺术策略 第二节“土改史诗”和“新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新视野/ ○写作身份的变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身农民”的现代演义 ○《暴风骤雨》:阶级对立的崭新叙事 ○“典型化”形象塑造的审美功利性 ○马烽、西戎 ○孔厥、袁静 第三节其他作家的创作/ ○“歌颂”主潮的涌现 ○刘白羽、康濯等 ○追踪时代前进步伐的报告文学 ○“见闻”、“剪影”式的叙事抒情散文
展开全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 作者简介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郜元宝,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东,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庆东,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