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大家精要- 许 慎
¥15.8¥45.0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书法之美
¥29.4¥49.8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第四辑 苏轼:率性本真总不移
¥20.9¥59.8大家小书:史籍举要
¥25.9¥72.0大家小书:清史简述
¥13.4¥28.0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03434
- 条形码:9787200103434 ; 978-7-200-10343-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本书特色
老子怎样为人处世?为什么孔子是圣人?墨子是民主思想的先驱吗?先秦诸子的思想一一深入浅出语言通脱地呈现出来,又有中西比较视野,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论孔墨老庄孟荀韩非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以及随时代发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尤其可贵的是,因为作者对西方哲学亦有□□,□以能够以世界眼光的比较视野来关照先秦哲学,特别是先秦政治思想。附录收入《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仁、诚、理气、天人、义命、常□、一多、行知、王霸等十个核心的传统哲学范畴,一一论析,融会贯通,古为中用。因为写于抗战时期,其对当下时事的究心,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传统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目录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老子
第五章 庄子
第六章 孟子
第七章 荀子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
第九章 宋□、许行、邹衍等
第十章 韩非
第十一章 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
附 民族哲学杂话
楔子
一、中
二、仁
三、诚
四、理气
五、天人
六、义命
七、常□
八、一多
九、行知
十、王霸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节选
《大家小书: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二)礼与正名
孔子所传授的古代学术的内容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一个“礼”字。周朝人使用这个“礼”字很广泛。试看《左传》上记载列国士大夫,每□□一件事,总好说“礼也”,或者说“非礼也”。我们现在常讲“合理”或“不合理”,“合法”或“不合法”,而他们所讲的却是“合礼”或“不合礼”。“礼”不仅是指着冠、婚、丧、祭等的各种仪节而言,而实在是当时的一种道德规范,把当时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具体表现出来。当时对于等级关系和宗法关系讲得很严格,也就是说把尊卑、贵贱、亲疏、厚薄,划分得很清楚。比如说:“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的高低有一定尺数,一看就知道是哪一个等级的堂。“天子之妃日后,天子死日崩,诸侯日夫人,大夫日孺人,士日妇人,庶人日妻;诸侯日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随着身份地位的不同,对他的老婆的称呼也不同,甚至对于他们的死也不一样说法,如此等等,规定得很具体,很明确,这都叫作“礼”。一个“礼”字,把当时整个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一切典章制度都概括了。
但是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他时常“梦见周公”。对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他的确是“心向往之”的。当时虽然已经是“礼坏乐崩”,但周朝的旧典毕竟还存在,还没有象后来战国时代那样的彻底破坏,荡然无存;当时的周天子,虽然仅拥虚位,但在名义上毕竟还是个“天子”,不象以后七国都称起“王”来,而周天子反而降称为“东周君”和“西周君”,这个“天子”的名义也不存在了。有个名义,有个形式存在,比着连这个名义和形式都不存在,毕竟还要好些,还要比较容易地把旧典恢复挽救回来。正是在这样条件下,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问他,假如到卫国去执政,首先要做什么事。他回答道:“必也正名乎。”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正名”。为什么“正名”这样重要?他下边解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关系可大了。我们常说“名正言顺”,那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怎样“正名”呢?它的具体内容正如孔子对齐景公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要成个君,象个君,合乎君之道;臣要成个臣,象个臣,合乎臣之道;父要成个父,象个父,合乎父之道;子要成个子,象个子,合乎子之道。每一个“名”都有它一定的含义,一定的道理。我们常说,“顾名思义”。君、臣、父、子只要各按它那个“名”的含义,各按它那个“名”所指示的道理做去,自然就各得其当。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说和自己那个“名”不相称,就是“名实不符”。孔子很重视那个“名”,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这样就可以使人“顾名思义”,终于达到“名实相符”,恢复了那些“礼”,那些旧典的精神。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吧。如《春秋》上有这么一句:“天王狩于河阳。”就是说周天王到河阳那个地方去巡狩(巡查诸侯们称职不称职的意思)了。单就这句话看来,冠冕堂皇,周天子还是赫赫威灵,蛮象个天子的样子。其实呢,这一次周天子到河阳去并不真是什么“巡狩”,而倒是晋文公把他召去的。“诸侯”竟然能召“天子”,假如据事直书“晋侯召王于河阳”,还成什么话!真叫作名不正而言不顺。现在不那样说,不管实际上如何,天子总是以巡狩的名义到河阳去的。
……
- >
山海经
山海经
¥21.1¥68.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8.4¥4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2.7¥39.8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20.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