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作者:刘彤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6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456846
  • 条形码:9787550456846 ; 978-7-5504-568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本书特色

《弟子“归”》是一部故事性纪录片,成片长度为50分钟,选取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康福利学校5名毕业生为主要拍摄对象,讲述了他们长大成人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反哺社会、回馈福利学校的 “归来”故事。全片素材采集时间跨度大(2019年11月—2021年8月)、地域跨度广(甘孜、成都、北京、江苏等地)、素材量较大(采集100余小时),根据毕业设计作品的相关要求,成片主要聚焦5位代表性人物,其余人物和事件作为故事辅线,并据此形成毕业作品的创作和文字部分。《筑梦70年我与祖国共成长》是关于“建国70周年”系列微纪录片项目,全片共计21部,每部作品时长70秒,2019年9月30日—10月6日在学习强国四川平台、四川新闻网等媒体播出。2019年6—8月,摄制组前往四川省21个市(州)分别选择1名70岁的老人,用微纪录的形式表现了主人公在四川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值得出版。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成都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创作》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指导学生原创的22部纪录片、微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纪录片、微纪录片的素材客观性和人物形象“自我塑造”两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考察。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纪录片的多角度考察、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等。本书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极具启发性,有助于其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目录

上篇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考量 ———以毕业作品 《弟子 “归” 》 为例 1 绪论 / 3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3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6 1.3 研究方法与选题创新点 / 13 1.4 纪录片素材采集的语境和场景 / 14 2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的语境 / 16 2.1 自然语境拍摄 / 16 2.2 局部语境拍摄 / 25 2.3 人工语境拍摄 / 28 2.4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中语境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 32 3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的场景 / 38 3.1 公共场景中的 “扮演” 手法运用 / 38 3.2 私密场景中的 “搬演” 手法运用 / 40 3.3 历史场景中的 “资料摘录” 手法运用 / 42 3.4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中场景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 44 2 纪录与微纪录: 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4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采集的启示 / 50 4.1 对主题选择的反思 / 50 4.2 客观记录: “看” 与 “见” / 57 4.3 主观表达: 介入与补位的合理利用 / 62 4.4 艺术尝试: 妥协中创新, 边缘处开拓 / 65 4.5 结语 / 70 下篇 微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以毕业作品 “筑梦 70 年系列微纪录片” 为例 5 绪论 / 74 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74 5.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76 5.3 研究方法 / 81 5.4 选题创新点 / 82 6 微纪录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3 6.1 微纪录片与其他类型影像的比较 / 83 6.2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9 6.3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 91 7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 92 7.1 独白: 自我塑造的语言体系 / 93 7.2 镜头: 自我塑造的画面体系 / 103 7.3 环境: 自我塑造的空间体系 / 111 7.4 情景再现: 自我塑造的虚拟场景 / 117 8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层动因 / 123 8.1 本体角度: 拟剧视阈中的自我表达 / 123 8.2 客体角度: 多元利益群体的美学诉求 / 133 9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创作启示 / 140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 “使命感” 与 “网感” 的平衡 / 140 9.2 自我塑造的构思: 创意表达与全景叙事的平衡 / 142 9.3 自我塑造的转向: 从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 143 9.4 自我塑造的互动: 直播时代的另一种抉择 / 144 9.5 结论 / 146 参考文献 / 147 附录 1 纪录片 《弟子 “归” 》 分镜头剪辑台本 / 155 附录 2 剪辑台本 / 190上篇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考量 ———以毕业作品 《弟子 “归” 》 为例 1 绪论 / 3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3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6 1.3 研究方法与选题创新点 / 13 1.4 纪录片素材采集的语境和场景 / 14 2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的语境 / 16 2.1 自然语境拍摄 / 16 2.2 局部语境拍摄 / 25 2.3 人工语境拍摄 / 28 2.4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中语境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 32 3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的场景 / 38 3.1 公共场景中的 “扮演” 手法运用 / 38 3.2 私密场景中的 “搬演” 手法运用 / 40 3.3 历史场景中的 “资料摘录” 手法运用 / 42 3.4 《弟子 “归” 》 素材采集中场景的客观性偏离反思 / 44 2 纪录与微纪录: 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4 纪录片素材客观性采集的启示 / 50 4.1 对主题选择的反思 / 50 4.2 客观记录: “看” 与 “见” / 57 4.3 主观表达: 介入与补位的合理利用 / 62 4.4 艺术尝试: 妥协中创新, 边缘处开拓 / 65 4.5 结语 / 70 下篇 微纪录片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以毕业作品 “筑梦 70 年系列微纪录片” 为例 5 绪论 / 74 5.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74 5.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76 5.3 研究方法 / 81 5.4 选题创新点 / 82 6 微纪录片的人物及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3 6.1 微纪录片与其他类型影像的比较 / 83 6.2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的 “他塑” 和 “自塑” / 89 6.3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自我塑造 / 91 7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手法探微 / 92 7.1 独白: 自我塑造的语言体系 / 93 7.2 镜头: 自我塑造的画面体系 / 103 7.3 环境: 自我塑造的空间体系 / 111 7.4 情景再现: 自我塑造的虚拟场景 / 117 8 毕业作品中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深层动因 / 123 8.1 本体角度: 拟剧视阈中的自我表达 / 123 8.2 客体角度: 多元利益群体的美学诉求 / 133 9 微纪录片人物形象自我塑造的创作启示 / 140 9.1 自我塑造的理念: “使命感” 与 “网感” 的平衡 / 140 9.2 自我塑造的构思: 创意表达与全景叙事的平衡 / 142 9.3 自我塑造的转向: 从大屏到小屏的演化 / 143 9.4 自我塑造的互动: 直播时代的另一种抉择 / 144 9.5 结论 / 146 参考文献 / 147 附录 1 纪录片 《弟子 “归” 》 分镜头剪辑台本 / 155 附录 2 剪辑台本 / 190
展开全部

记录与微记录:基于原创案例的过程性考察 作者简介

刘彤,泰国皇家理工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新媒体。长期从事广播影视、新媒体传播、社会舆情、地域文化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视》《当代传播》《中国出版》《当代电视》《传媒》《电视研究》等重要报刊上发表60余篇文章,第一作者专著6部、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 田志,毕业于成都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 万思彤,毕业于成都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传媒。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