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视野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2148
- 条形码:9787030742148 ; 978-7-03-074214-8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原型理论视野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本书特色
本书对各类特殊教育机构工作者和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有参考价值。
原型理论视野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原型理论视角和中国文化背景出发,首先通过搜集中国儿童这一特定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原始认识",获得*能代表"自然情境下亲社会行为"概念范畴的典型成员--原型(prototype)及一系列与原型接近程度不同的其他成员,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构建、验证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结构模型,编制测评问卷。继而运用该问卷对我国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之后基于人类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和所构建的结构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及问卷与实验相结合方式,探讨学校生态系统中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两个子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路径。*后,基于前期研究构建综合干预模式,编制综合干预方案,并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原型理论视野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目录
目录图目录表目录**章 亲社会行为:培智教育变革中亟须正视的一个议题 1**节 智力障碍与社会适应 2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社会适应 9第三节 培智教育变革与亲社会行为 13第二章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历史透视与问题检视 19**节 亲社会行为的结构与测评 20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干预 28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43第三章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内容及逻辑理路 45**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内容 46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路 47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意义 49第四章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结构与问卷 53**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结构模型建构的逻辑理路 54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的编制 57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结构的探索与检验 67第四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结构与问卷质量 86第五章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征 89**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特征研究设计 91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水平与差异比较 93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征分析 104第六章 师生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 115**节 师生互动系统与智力障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117第二节 师生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121第三节 师生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检验 124第四节 师生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分析 131第七章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 139**节 同伴互动系统与智力障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140第二节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设计 144第三节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检验 160第四节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分析 164第八章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综合干预研究 169**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研究设计 171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方案的编制 175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检验 186第四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 190第九章 基于原型理论的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探索反思 195**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结构与典型特征 196第二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校生态影响路径 202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模式探讨 206第十章 基于原型理论的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实践启示 211**节 廓清培养目标与内容,重塑亲社会行为的应然价值 212第二节 正视学校生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 213第三节 重视共情两成分的作用,开展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 215参考文献 217附录 237后记 249图7-1 同伴关系、情绪、特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假设模型 144图7-2 研究整体流程示意图 154图7-3 体力支持和帮助情境故事流程示意图155图7-4 分享和同情情境故事流程示意图 156图7-5 合作和遵守规则情境故事流程示意图157图7-6 遵从礼仪习俗和宽容情境故事流程示意图 158图7-7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模型 162图9-1 学校生态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模型 203图9-2 师生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路径 205图9-3 同伴互动系统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路径 205图9-4 基于共情训练的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综合干预模式 208表目录表2-1 基于理论分析取向和概念经典理论建构的亲社会行为结构要素代表性观点 21表2-2 基于实证分析取向和原型理论建构的亲社会行为结构要素代表性观点 23表2-3 亲社会行为标准化测量工具简介 26表4-1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二阶四因子一阶七因子模型 56表4-2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核检表”统计结果(N=229) 59表4-3 初测被试基本情况(N=521) 64表4-4 **次正式施测被试基本情况(N=519) 64表4-5 第二次正式施测被试基本情况(N=1053) 65表4-6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初始问卷项目分析结果(N=521) 68表4-7 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层面因子分析结果(N=521) 70表4-8 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层面因子分析结果(N=521) 71表4-9 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层面因子分析结果(N=521) 72表4-10 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层面因子分析结果(N=521) 74表4-11 因子命名及包括的行为类型 75表4-12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519) 77表4-13 各比较模型的拟合指标 78表4-14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及信效度检验结果(N=519) 78表4-15 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因子内容效度(N=519) 81表4-16 遵规与公益性亲社会行为因子内容效度(N=519) 81表4-17 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因子内容效度(N=519) 82表4-18 特质性亲社会行为因子内容效度(N=519) 83表4-19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的信度分析(N=519) 84表4-20 二阶四因子一阶七因子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结构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84表4-21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的信度分析(N=1053) 84表5-1 被试基本情况(N=2093) 91表5-2 亲社会行为总分及各阶因子得分情况(N=2093) 93表5-3 不同性别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比较(N=2093) 95表5-4 不同年级段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比较(N=2093) 97表5-5 不同障碍类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比较(N=2093) 99表5-6 不同障碍程度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比较(N=2093) 101表5-7 不同类型学校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比较(N=2093) 103表6-1 智力障碍儿童共情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1572) 125表6-2 培智教育教师心理资本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N=696) 125表6-3 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126表6-4 教师心理资本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127表6-5 教师期望和智力障碍儿童共情中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回归分析结果 127表6-6 教师期望和智力障碍儿童共情中介模型的效应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 128表6-7 教师期望中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回归分析结果 129表6-8 教师期望中介模型的效应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 129表6-9 智力障碍儿童共情中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回归分析结果 130表6-10 智力障碍儿童共情中介模型的效应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 130表6-11 教师期望和智力障碍儿童共情在教师心理资本与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指数 131表7-1 各组被试的性别、年级、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基本情况(N=121) 145表7-2 同伴关系类型操控方式 147表7-3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情境设置方案 149表7-4 模拟情境中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反应的类型及相应分值 150表7-5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总均分的方差分析结果 161表7-6 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与相关系数 162表7-7 情绪中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回归分析结果 162表7-8 情绪中介效应值及 95%置信区间 163表7-9 特质共情对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163表7-10 特质共情对同伴关系类型与亲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164表8-1 被试基本情况(N=34) 172表8-2 授课教师基本情况 173表8-3 干预方案的整体框架 184表8-4 儿童图画故事的基本信息 185表8-5 被试的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在T1、T2 、T3 的得分差异比较(N=34) 186表 8-6 被试的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不同因子在T1、T2、T3 的得分差异比较(N=34) 187表 8-7 不同障碍程度儿童的共情在T1、T2、T3 的得分差异比较 189表 8-8 不同障碍程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T1、T2 和T3 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差异比较 190
展开全部
原型理论视野下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作者简介
张玉红,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流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兼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脑潜能开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融合教育国际交流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新疆教育学会理事、新疆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各级各类课题15项;在《中国特殊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国家教材1部;荣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8项,新疆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等各项校级奖励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