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鉴(全四册)(精装)
-
>
明通鉴(全三册)(精装)
-
>
跨太平洋的华人改良与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签名钤印特装本)
-
>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一战为何爆发及战后如何重建
-
>
(精装)奥托·冯· 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建立
-
>
华文全球史:中国文脉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8071071
- 条形码:9787108071071 ; 978-7-108-07107-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本书特色
“入山”与“出塞”是李零梳理中国上古文明特色的两个独到视角,前者涉及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再认识,后者是指考古发现中的外来影响。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睁开眼睛”看世界,在更宏阔的视野下思考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张光直先生曾说,三代的研究是没有学科的。作者希望本书的读者不仅是关心考古的专家,也包括关心艺术的公众,特别是有各种探讨兴趣的普通人。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内容简介
《入山与出塞》收录李零考古艺术史论文二十九篇,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部分,探讨课题牵涉广泛、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以小见大,探究表象之下的渊源流变。
作者欲从“入山”与“出塞”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制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从中寻绎外来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目录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相关资料
1999 年,为了纪念王国维说的“五大发现”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应《文物》杂志之邀,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入山与出塞》,后来扩展为一部书。
我说的“入山”,是道士热衷的话题(参看葛洪《抱朴子·登涉》)。李白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入山”本来是和寻仙、采药有关。但这里,我要讲的却是祭祀遗址的研究。“出塞”,我也不是讲昭君出塞,而是讲早期艺术中的外来影响。
在这本小书中,我以《入山与出塞》为题,寄托了我当年的学术之梦。虽然和真正的考古相比,它只是零打碎敲。但“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吕氏春秋·重己》),我相信,这些小东西,它们来自考古,也能回到考古。小东西的背后,照样会有大问题。
—— 李 零
入山与出塞: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全二册)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这部《出山与出塞》与《波斯笔记》《铄古铸今》《万变》相类,都可归入作者的考古艺术史文集。此外,李零在三联书店还出版过:《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等。他说,他的书都是阅读、行走相结合的读书笔记。
-
马衡讲金石学-近代学术名家大讲堂
¥12.1¥26 -
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
¥15.4¥48 -
发现燕然山铭
¥29.4¥49 -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续集
¥30.2¥48 -
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
¥59.4¥99 -
敦煌学和科技史 敦煌学专题研究丛书(2011/4)
¥29.1¥78
沈自尹学术评传-大字版
¥8.2¥12.0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45.5¥78.0高等数学(下册)
¥19.0¥25.0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国碑帖名品-[四十]
¥24.4¥39.0高等数学基础-(经济管理类)
¥15.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