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作者:马俊云
出版社:林业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3.0(4.3折) 定价  ¥10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918274
  • 条形码:9787521918274 ; 978-7-5219-182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通过在校大学生访谈北京农学院往届毕业生的方式,形成的校友访谈录汇编。毕业生涉及的学院专业包括动物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院、文法学院等。本书内容涉及校友对母校的回忆,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感悟,对学弟学妹们的期望等,配有校友的学习、工作、生活照片,立体展现优秀校友的经历和事迹。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农毕业生的视角娓娓道来,记录了整整100位校友深挚隽永的情怀与难以忘却的经历。那是他们与北京农学院结缘的浓浓师生情、深深同窗情、长长校园情,那是他们带着这份烙印于生命的情怀走向未来的奋斗历程与人生感悟。 本书分为“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企业创业”“投身公益”“求学深造”五个板块,每个板块均按照校友入学时间先后排序,从中既可一览校友的人生履历,也可一窥学校办学的发展轨迹。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目录

科技创新
赵久然:玉米科研高峰的攀登者
汤洁:探索海藻奥秘,引领创新发展
张丽:学农的经济史学教授
郭怀顺:与时俱进的实践者
李振茹:爱岗敬业,兴果富民
周宝贵:为蛋鸡种业振兴而奋斗
潘永杰:兽医人的“工匠精神”
孙素芬:在“科技惠农、信息助农”的**线开拓耕耘
陈宗光:选育更香更甜的西瓜
秦青:用科技改变农业面貌
郑禾:始终坚定学农强农的信念
刘长清:扎根养禽业,敢啃硬骨头
李红苓:设施蔬菜产业的“领头雁”
郭仰东:埋头钻研铭初心,学成归国育人才
孙春清:畜牧技术推广征程上的“追梦人”
易健春: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魏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
王鑫:在科研道路上尽情驰骋
刘醴君:野生动物的救星
孙应龙:发挥生态气象作用,为“三农”保驾护航
李娜:目标坚定,矢志逐梦
夏楠:动物光明守护者,兽医眼科追梦人
王胤:争当农业推广战线上的尖兵
祝宁:将农技推广进行到底
许光勇:奔波在健康养殖一线
许晨:努力才会幸运
管理服务
靳建疆:英雄原是学农人
吴新生:踏实努力北农子,兢兢业业农研人
杨春山:母校塑造了现在的我
丁明:平凡岗位上做“坚守初心”的不平凡人
任荣:学农,研农,为农
黄秀生:筑牢国门生物安全**道屏障
陈汝军:埋头耕耘农经事业三十年
刘秀春:用学习力打造“多面手”
刘福军:精彩人生始于母校
孙敬先: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禹拥军:矢志不渝保持定力,勇毅笃行履践致远
王立华:实干笃行,守护食品安全
罗立华:立足本职,勇于担当
靳晶:平凡岗位,真诚付出
关伟:扎根基层,用行动书写为农情怀
冯强:诚恳待人,踏实做事
苏学友:脚踏实地践初心,扎根远郊铸芳华
李冬津:在奋斗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胡海文:扎根基层热土,书写无悔青春
李海涛:立足平凡岗位,用行动擦亮税徽
赵婧:情系北农勇实践,风正扬帆正当时
李琎:让青春之花在*需要的地方绽放
李新亮:探索照亮前路,创新永无止境
陈琛:从一名兽医到高山滑雪国家级裁判
王依祎:扎根一线讲奉献,为民服务赢民心
肖硕:情系“三农”显担当
韩雪:专业学习是未来工作的坚实基础
任翼:增强本领,实干立身
刘兴明:靠勤勉务实迎接挑战
曹郭莹:注重积累,不负韶华
彭明森:青春似火逐梦燃
张莹:情系“三农”的研究员
李铁彪:默默付出的辛勤工作者
孟亚丽:奋斗的青春*美丽
林糖:立足专业,殊途同归
祖鲁合玛尔·亚克亚:卫国戍边,无悔选择
企业创业
杨旭:辉煌源自拼搏,创新成就未来
唐文杰:时光不负少年志
余文:因热爱而执着,因执着而卓越
张艳:踏实工作,积极进取
叶晓旻:我和农业的缘分
裴育公:学习是一生的习惯
王蕾:在麦当劳成长
张海鑫:做一个合格的普通人
魏公铭:愿把健康送给更多人
刘博:让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杜进军:坚定信心,笃定前行
朱保灵:专业是根,跨界是路,创新是本
韩蕊:脚踏实地攀高峰,勤恳实干践于行
郑宇:争做永远的领头羊
刘乐:从离乡到返乡
刘子健:废弃物“变身”有机肥,助力绿色农业生产
胡明宇:充满真诚与热爱,不负青春与梦想
赫晖:选择重要,努力更重要
刘纪雷:锚定目标定位,实干成就梦想
闵杰:学好专业,触类旁通
陈慧君:享受创业,创享未来
申震:学好专业,做专业事
丛容:做新时代的风景园林追梦人
李秀堂:充实自己,应对挑战
邸天昱:从求学到就业
张立桓:多一些奋斗,未来才会多一些选择
投身公益
孙仲军:缘起朱辛庄
邓志新:天使们的妈妈
董轶:平凡之躯,行非凡之事
张劲硕:奔赴在科普前线
程久余:不忘初心、追求高远的律师
郑丝雨:身在井隅,心向星光
于寒:多面手律师
甄建雷:社工机构创业者的公益情怀
求学深造
周波:敢于尝试,完善自我,修炼无悔青春
刘静媛:勇于突破自我,圆梦公派留学
刘舜轩:调整心态,做自己未来的主人
郭翊锋: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
展开全部

北京农学院校友访谈录 节选

在赵久然办公室的桌子上、窗台上都摆放着不同品种的玉米棒,书柜里陈列着玉来种子做的手工拼图,名片上赫然印着一只卡通超级玉来。玉米,融入了赵久然的生活,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赵久然,男,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本篇下称“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玉米DNA指纹及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国家“农作物品种DNA分子身份体系构建”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务。当选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作物学会理事长等;入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农业杰出科研人才等;获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党员、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忆往事,铭记母校恩 光阴如校,弹指一挥间,大学毕业近四十年的赵久然回想起农学院的求学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农学院培养了我,教给了我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也因农学院与农业结缘,为我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久然的老家,在京郊一个偏远山村平谷区熊儿寨乡。1979年,他考入北京衣学院。当时的北京农学院,因为刚刚恢复高考招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简陋,但对于赵久然这个上大学之前从没有走出过县域的农村大学生而言,学校的一草一术、一事一物都让他充满了新奇。教学楼旁的丁香、连翘、珍珠梅灌木丛,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时至今日,还今他记忆深刻。对当年的授课老师他依旧记忆犹新,比如,教植物学的万悸燕老师,教遗传学的聂依农老师,教植物生理学的刘基厚老师,教作物育种的蒋作甫老师、王寒老师、翟凤林老师,教作物栽培和耕作的尹建豪老师、冯树桐老师、陈学珍老师……1979年学校食堂伙食和现在相比可能不算太好,但相比赵久然小时候在家里吃的则好太多了,良好的伙食也让他从入学时的l米55长到大三时的1米75。 赵久然是踩着录取分数线考入农学院的,与其他同学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英语方面,在他26个字母还没有认全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在看全英文小说了,还有的同学啃起了厚如砖头一样的托福(TOFEL)英文书籍。但不服输的赵久然通过学习追赶,在四年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全班唯一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学生。 下乡蹲点,科研为生产服务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赵久然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他没有赶潮流出国,而是主动提出到玉米主产区的北京市延庆县下乡蹲点、搞玉米科研,一干就是6年。6年间,他不但出色完成了研究所交给他的多项任务,而且从生产中获得了很多切身体会和思考,也让他树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理念和“从生产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再将研究结果及时反馈于生产实践”的科研思路。他在与农户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交流中,切身体会到在所有的农业技术之中,农户对良种的需求是*迫切和持久的。在同一块地,同样的栽培方法和投入,使用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就能够让农户每亩①增产几百斤;反之,如果买到假冒伪劣种子,就可能导致农户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此他萌生了想法:将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定位到良种培育和种子真伪鉴定这两方面上,这也正是他日后取得突出成绩的两个方面:一是培育100多个玉米优良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通过科企合作的方式,都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成为培育品种和在生产上应用品种数量*多的玉米育种家;二是构建了已有十万多个样品的全球数量*大的玉米DNA指纹库,并在品种试验、审定、品种权保护、司法鉴定等多方面得到应用。 建设玉米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科研育种强所 1996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了加强玉米育种和产业化,决定成立玉米研究中心,筹建工作由赵久然负责。他主动提出不要事业费,想探索出一条由科研成果转化产生效益再反哺科研发展的思路。很多人一听没有事业费,都打了退堂鼓,到1997年4月玉米中心正式成立时,只有4名科技人员愿意和他一起到“自收自支”的玉米中心。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求实创新。到2000年时,首批2个育成品种通过了审定,之后加大示范和产业化力度,也逐步产生了效益,形成了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研究中心发展过程中,他提出了“以科研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造价值为核心”的理念和“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紧盯国际前沿”的发展思路。到“十一五”时期,研究中心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玉米创新体系,并经农业部有关部门评估,入选全国农业百强所,在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之中位列第54位。 P2-3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