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地大印记

地大印记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23cm 页数: 275页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68.6(7.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地大印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554257
  • 条形码:9787562554257 ; 978-7-5625-542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地大印记 本书特色

《地大印记》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大多已年近古稀甚至达茶寿之年的老同志,从那些过往的年代中挖掘出可供后人得到启示和经验的珍贵史事。这些老同志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时间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成绩在平凡中铸就了学校的再次辉煌。

地大印记 内容简介

40年前,一批老师为了培养地质人才,舍小家、报国家,放弃熟悉的北京生活,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从江陵到武汉,栉风沐雨,一往无前,开启了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南迁的新篇章。为了再现当年动人的历史画卷,让后人牢记这一段重大的历史,充分发挥校史“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我们于2019年2月发出关于编撰“老有所归”专题文集的征稿启事。征文通知发出后,住京的耄耋老人们积极响应,纷纷撰写文章参与活动,围绕着迁校经历、艰苦创业、院系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回忆与总结。

地大印记 目录

上篇:北地南迁——地大的新长征
迁校记事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五七干校的记忆 江西峡江的经历
五七干校生活点滴
北京地质学院南迁回忆:丹江口五七地质队
忆湖北地质学院为空军代培的工程地质班
在湖北地质学院从事教学的那些日子
迁校建校杂记
北京地质学院南迁的点滴回忆
湖北地质学院五七干校风情
七里湖夕阳
迁校已过四十年
中篇:武汉创业——地大的新辉煌
迁校期间的古生物教研室
我校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地球化学专业
“流体包裹体地质学”教学与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艰辛建校 科教创业
忆我们获得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我心目中的物理教研室(续)
政治教研室在迁校中艰难前行
政治师资班延安行
地矿部高校**个安全工程专业的创建与发展
地大特色旅游专业创办经历与社会影响
地院西藏队1973—1985年团结奋斗的事迹
弘扬北地体育精神,谋求武汉新的崛起
见证武汉地质学院成为全国体育强校
北极地质考察追忆
登山科考活动追记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建的日子里
地大校医院变迁
剖析我校校风的形成和特征
下篇:“南望”难忘——地大的新家园
难忘的岁月
南望山下的非常岁月
情系地大武汉
白云山之恋
我校**个外籍硕士研究生
我们的地大越办越好
我从“熟悉教材”中得到了欣喜
基层医院的医生应该是全科医生
一副对联
黄卷青灯觅新知
我的退休生活
缅怀恩师池际尚院士组歌
后记
展开全部

地大印记 节选

迁校记事 王方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前身是闻名全国的北京学院路八大学院之一的北京地质学院①。北京地质学院演变成中国地质大学经过了一段复杂、艰辛、曲折的历程。其实1969年,学校南迁就开始了,转眼已过50年了,这一历程可谓令人永世难忘。 迁校前奏:江西峡江五七干校 1969年秋,在京中央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纷纷行动,大办五七干校,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北京地质学院大部分干部、教授,部分后勤职工近千人,扶老携幼迁往江西峡江,创办五七干校。只有少部分师生在湖北丹江、河北遵化等地办五七地质队和教改小分队。实际上这已开始了学校大规模南迁的历程,同时也启动了学校迁校的选址工作。 北京地质学院在江西峡江仁和公社龙陂五七干校的校址是一处废旧的农场,只有不到二十间房舍,要安置近千名人员,根本不可想象,但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思想的指导下,不可能的事就成了现实。 我因爱人要生孩子,获批可以等孩子生完安顿好后,再去干校。因此,1970年1月我到江西峡江干校时,看到的情况是:教职工分男女各自睡在用树桩和木板搭成的大通铺上,每人仅有50cm宽的铺位。而我连一个50cm宽的铺位也没有,只好把木板架到房梁之上搭了一个70cm宽的铺位。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床铺,每天可以通过瓦与瓦之间的缝隙直接仰望天空。那一年下起十年不遇的大雪,夜间一觉醒来,被子上盖了一层雪,脸上也落满了雪。因为南方建房的木板条上直接放瓦,房顶是挡雨不挡风雪的。 当时干校为了解决教职工的住宿问题,自己动手盖房,石头是山上采的,木头是上山砍的,砖是自己烧的。到干校后,**项任务是烧砖。我每天住在砖窑上,省掉了每天爬梁头睡觉的麻烦,也暖和很多。直到春天,建成了五排房屋,共计100多间,才初步解决了住宿问题。但仍有部分教职工住在当地老乡家。 江西老乡确实是非常好的革命老区人民,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听说我们来自北京,对我们非常热情,尽一切可能帮我们解决吃住难题。有一件事至今难忘:刚到干校,有人曾丢失了一辆自行车,过几天就看到一老乡用绳子绑了一个青年,肩上架着自行车,来到了干校。原来,这个年轻人就是老乡的儿子,老乡发现儿子的错误行为,带着儿子亲自来道歉。这是多么朴实的老区人民啊! 当时的干校生活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那时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学学烈士董存瑞。大家*爱唱的歌是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流传*广的故事是老教授私下讲述的西南联大从长沙到昆明的南迁历程。老教授乐观幽默的故事,也激励了我们这些年轻教职工。正是长征精神和西南联大报国的献身精神,为我们度过干校艰苦岁月提供了精神食粮。当时的老教授很多都是西南联大的教师或学生。 在干校,除了有参加劳动与政治运动的辛苦外,也有些有趣的事情让人永生难忘。例如,在春天翻地插秧劳动中,也会顺便抓稻田里的鱼虾,自己动手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竟然抓了一只5斤多的甲鱼。有时砍柴也会抓几条蛇,有眼镜蛇,也有金环蛇,大多是白花草蛇。回到干校就可以煲一锅甲鱼汤、蛇肉汤,真是让人感到很幸福的一顿美餐了。 冬天洗澡是件不易的事,一是天冷,二是没有热水。但到了夏天洗澡就是一种享受了,干校附近有一条小河,河岸长满茂密的竹林,形成多处天然浴场。劳作一天洗个天然河水浴也是一件美事。 这样的干校生活不到一年,到了1971年初,干校刚刚安定下来,又要从江西峡江迁往湖北沙洋。 湖北沙洋的干校校址原来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劳改农场,是为了安置我们特意腾退出来的。这里的条件与江西干校相比更恶劣一些,房子主要是用泥草及木头搭建的,比牛棚好不了多少的油毛毡房,虽然能挡风遮雨,但冬天房内能结冰,夏天热似蒸笼。附近也没有河流,洗澡就更难了。在湖北沙洋的日子不到一年,很多人以各种理由纷纷离开了沙洋,回到了北京。1972年冬,除部分人员到江陵筹建学校外,大部分人回到了北京,我也是此时回到了北京。 1973—1975年北京短暂的休整 从湖北沙洋回到北京地质学院大院,大院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校园很多建筑已被外单位占据,地质部航测大队占据了学校的教三楼、教四楼、东一楼、东二楼及东三楼的一部分。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语言研究所占据了物探楼的大部分。家属区除被上述单位职工占有一部分外,不少房子被学院附近的居民占有,我们的家已经没有了。学院的职工只能见缝插针,分别居住在还未被占据的学生宿舍、医院病房及部分实验室和办公用房。图书馆被封,图书装箱待运,实验室仪器早已装箱,要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下,学校开始办一些如空军工程地质班、湖北省工人“七二一”大学等。一部分教师投人其中,更多的教师则参加了由学校举办的英语学习班。例如,地质勘探系的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