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作者:王杰主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24cm 页数: 479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26.0(6.7折) 定价  ¥1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321041
  • 条形码:9787547321041 ; 978-7-5473-210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心,兼及东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集刊,每年出版两期,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每一期根据本年度的学术热点和动态开设相应主题栏目,通过组稿来讨论相关议题。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审美人类学等研究领域。本期除“中国式文艺现代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悲剧理论研究”等常设栏目外,还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与世界美学”“媒介美学研究”两个新栏目, 刊发了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的专稿,以及刘慧姝教授对气氛美学的探讨等文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目录

创刊25周年纪念号卷首语

“跨文化视野下的气氛美学”国际会议专稿。
气氛美学的具身性与环境探析——兼论唐宋士大夫园林的审美氛围与塑造/刘慧妹
重返生活世界——作为发生现象学美学的气氛美学及其艺术阐释/程赟
对环境的错误知觉:评蒂姆·英戈尔德的研究及人类学理论中感觉运用的另类指南/[加拿大]戴维·豪斯著,黄筱茜译
神圣的气氛:以一座集市中的巴洛克教堂为案例研究/[意大利]伊丽莎白·迪·斯蒂法诺著,曹凌霄译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研究
创造新音乐的“民族形式”——《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化的影响/黄敏学
感性与理性的融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路径/范炯,邵献平
“文学的政治”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性——以北大歌谣运动与新民歌运动的比较为例/曹成竹,周婷婷
论陕甘宁文学中的“深入生活”实践/王奎
毛泽东文艺观的人民性表征及其审美实践/田重,包大为

专家特稿
哲学与诗歌:在不可命名的点/[法]阿兰·巴迪欧著,艾士薇译
非具象艺术的政治含义/[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邱跃强译,于琦编校
文化唯物主义与文化理论/[澳]安德鲁·米尔纳著苏仲乐韩芸华译
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评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陆扬
重审“阿本之争”:“记忆一语言”构型的确立与歧路/丁文俊
斯图亚特·霍尔身份的海外阐释与中国启示/石文婷
后革命视域中南斯拉夫文艺重建与现实关联的尝试/张成华
自由间接引语与构建“缺失着的人民”——德勒兹论艺术创作的原则及政治使命/胡新宇
利科的“失去”主体与自身解释学建构——兼与马克思主体观比较/姚亚峰

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与世界美学
现状与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何信玉,王杰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史的历史分期/王贝贝,石然
从规训的感觉到感觉的解放——感觉政治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及其美学意义/廖雨声
论朗西埃对布尔迪厄的批评——战后法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政治及审美之争/季通宙
理想与现实:爱默生与马克思诗性思维的分途/李珍珍
作为中介的环节:卢卡奇现实主义小说理论/张学丽,杨林

悲剧理论研究
暴力并非总是甜蜜: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悲剧观/丁尔苏
“悲剧总是一场命运悲剧”:论齐美尔的悲剧观/卢幸妮
论鲁迅对西方传统悲剧效果论“净化说”的拒绝/史晓林

媒介美学研究
跨媒介视域下经典社会主义电影及重构的民族性——以《刘三姐》的风景与声景为中心/罗婷
文化分期的“微观年表”——论詹姆逊的电影史观/张隽
声像蒙太奇与法国电影理论中的感知问题——以麦茨、德勒兹、朗西埃为中心的考察/邵思源

书评与会议综述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英文摘要

展开全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节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  20世纪初的中国,统治阶级掌握着文艺话语,朴素的人民大众难以在文艺创作中获得自己真正的表象,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更多地展现为一种边缘性的被动角色,抑或处于一种被遮蔽的文艺境遇,人民大众的历史主动性和积极作用没有被文艺真正表现出来。为了使人民在文艺中获得真正的表象,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其联盟作出了有力的探索,当五四新文化力求唤醒“国民性”,当30年代左翼文学倡导“文章入伍、文章下乡”,他们深感当时人民群众的文艺素养难以承担起文学艺术的建构与实现,却笃信人民群众是优秀文艺作品的真正来源。因而周扬认为“把原来落后的区域变成文化中心”是当时的现实形势所赋予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对抽象的文艺概念展开批判,试图在文艺实践中实现由艺术本位到人民中心的主题转换。这种转变无疑是在现代性审美规划和文学想象的文艺实践中凸显人民性的有益尝试。  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着某种引导文艺创作主体的价值判断和创作目的,即这般创作可以张扬美的理念,抑或传导着某种真理。即使是在夹带技艺的实用性艺术中,如神话叙事所宣称的女娲造人或普罗米修斯用黏土造人,仍然存有某种关于该艺术活动的真理表征和美的理念。在重塑政治的审美活动中,文艺无疑是一种举足轻重的表达形式,而在每一次关乎主流倾向的审美判断中,都不难发现文艺观中或隐或显的政治倾向。然而,作为一种观念,不论是活动前的理论规划,还是活动中的不断生成,各种文艺观都必须加以自省和检验,因为在历史上不乏一些文艺观,不仅无法为创作主体带来灵感与顿悟,反而强化了创作前压抑主体性的束缚,成了与行动意图相背而行的谬误。但是,作为谬误的文艺观难以通过纯粹的思维方式进行甄别,因为这种文艺观通常掩藏在语词杂糅的审美幻象之中,只有将文艺与人的流动的具体经验统一起来,才能使诗歌、文学、美术等在现实生活的生动素材中获得灵动性。与注定无从证伪的宗教命题不同,文艺创作必然要在审美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寓于受众主体的此岸经验的文艺效果才能作为特定文艺观的检验标准,因而作为传导真理的文艺观只能在与谬误的比较、斗争中获得存在和发展。  真理是对特定事物及其历史本质的把握,而谬误则只能片面甚至无法有效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内部联系。然而,文艺观又与一般意义的观念有很大差别,主客之间纯粹的反映关系已经无法检验文艺观的进步与否。首先,文艺具有实践性。始终表现为纯粹形式的文艺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宣称“歌颂光明者其作品未必伟大,刻画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的“不歌功颂德”者,还是“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的“动机决定论”者,都难以实现20世纪早期现实形势所赋予文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的文艺起点就是对闭门造车的或无法回归现实的抽象文艺观的拒斥,他认为必须让“工农兵及其干部”成为文艺服务的对象,才能使文艺在“把握可以实现的未来”中实现自身。其次,文艺具有异在性。文艺是现实状态的典型、超越与抽象,意味着“在幻想状态之中对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的实现”,在这种想象中,主体被承诺达到一种内生的和谐状态。因此,文学和艺术抚慰了由现实不平等原则所造成的创伤、压迫和不公。自由和幸福的审美诉求宣告了对长久以来不同形态压迫关系的反抗,赋予艺术创作者及其受众一种必然的审美救赎。尽管文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许诺存有一定乌托邦的性质,但是在五彩缤纷的文艺体系中,永续不断的审美理想作为一种存在之浸确实对现实展开了一种持久的审美颠覆。因此,在谈论艺术反抗性的时候,维戈茨基坦陈:“它也许永远不会实现但却迫使我们去追求生活表面以外的东西。”*后,文艺具有公共性。个人的文艺是不存在的。作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审美姿态,文艺始终都与特定阶级的目的联系在一起,是具有群体价值诉求和利益表达的审美行为。这种公共性是文艺工作者及其受众群体的集合,它并非完全凌驾于个体审美体验的律令,而是文艺实践中阶级自觉的基础。在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文艺实践中,对歌颂还是暴露的态度选择如同光明还是黑暗的内容择取,尽管是如自由、圆满、理性等某种公共价值所引导的超出个人利益的审美判断,却仍然无法突破文化记忆的历史局限。在毛泽东看来,作为文艺基本出发点的爱不是人类之爱,而是阶级的爱。因此,无产阶级文艺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坚持“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的文艺态度,才能使自身真正淬炼为革命文艺。个体对文艺的反应是多元的,无论是文艺创作者还是文艺接受者对既定的文艺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联想。但是,文艺观从被塑造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深刻影响着个体审美体验,激发个体服务于公共的、群体的和阶级的历史运动。  依据以上三条特征,文艺观的证实或者证伪几乎只能经由实践。如果不经由实践,文艺观就是仅仅停留于个体思维的抽象物,就是可以脱离历史而进行主观建构乃至任意捏造的文化符号,就是以抽象的公共价值,甚至是误导人民的审美教条。只有经过实践,文艺观才能在艺术家和人民大众所经验到的文艺质料中被对象化为典型性的作品,才能在真实的文艺活动中实现和检验自身。因此,一种文艺观是否正确,是否在特定条件下仍然具有现实性,解答其实很简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就是成功,不闻不问就是失败。当然,有的文艺观在实践中失败了,并非因为作品本身的虚假或陈旧,而是由于文艺体验者对文艺的误判,尤其是对寓于作品审美价值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作者简介

王杰,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专家组成员、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等。已出版《审美幻象研究——现代美学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美学意识形态》(译著)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