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B5 页数: 348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17.7(7.9折) 定价  ¥1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7594
  • 条形码:9787030747594 ; 978-7-03-0747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是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响应中央和国家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中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并在北部湾地区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的具体实践研究。本书共分为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策略、北部湾南流江流域陆海统筹环境治理、西门江流域陆海统筹环境治理、廉州湾陆海统筹环境治理以及陆海统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等5个篇章,较为系统的介绍了从以海定陆、从山顶到海洋的陆海统筹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区域联防的技术策略、具体案例实践及长效政策保障机制,可为立足生态系统完整性,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等研究及具体流域-海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参考,适合环境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参阅。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篇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
第1章 陆海统筹理念的发展3
1.1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3
1.1.1 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环境问题3
1.1.2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4
1.1.3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6
1.2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迫切性9
1.2.1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9
1.2.2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10
1.2.3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应用需求12
1.3 我国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现状13
1.3.1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概况13
1.3.2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15
第2章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路线19
2.1 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总体设计19
2.1.1 以海定陆明确目标19
2.1.2 问题导向统筹治理20
2.1.3 划分责任分步实施23
2.2 现状调查与评估诊断25
2.2.1 河口海湾近岸海域现状调查25
2.2.2 陆域流域现状调查29
2.2.3 已开展治理措施及成效34
2.2.4 环境问题诊断及趋势预测34
2.3 以海定陆总量分配方案36
2.3.1 总量分配方案技术路线框架36
2.3.2 模拟分析常用方法38
2.4 治理任务布局方案40
2.4.1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41
2.4.2 控制污染物排放42
2.4.3 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44
2.4.4 节水及水资源保护调度45
2.4.5 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强水环境管理45
第3章 北部湾概况及典型案例选取47
3.1 北部湾环境概况47
3.2 北部湾主要环境问题50
3.2.1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50
3.2.2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53
3.2.3 主要环境问题55
3.2.4 北部湾典型案例的选取58
3.3 廉州湾以海定陆总量分配59
3.3.1 廉州湾水质目标确定59
3.3.2 廉州湾污染物总量分配59
3.3.3 海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60
第二篇 南流江陆海统筹综合治理
第4章 南流江流域现状分析65
4.1 南流江流域概况65
4.2 区域地理位置68
4.2.1 行政区范围68
4.2.2 汇水区范围71
4.2.3 控制单元划分72
4.3 自然概况74
4.3.1 地形地貌74
4.3.2 水系特征74
4.3.3 水文气象气候76
4.3.4 土壤特征及矿产79
4.3.5 旅游资源80
4.4 社会经济概况80
4.4.1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80
4.4.2 产业类型与分布82
4.4.3 经济指标84
4.5 土地利用现状85
4.5.1 流域土地利用统计85
4.5.2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88
4.5.3 人类干扰区变化趋势88
4.6 重要生态区划90
4.6.1 水功能区划90
4.6.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1
4.6.3 大中型农业灌溉区94
第5章 南流江水资源与污染排放95
5.1 水文现状调查95
5.1.1 就近水文站水文实测特征95
5.1.2 控制断面水文特征计算95
5.2 水资源现状调查97
5.2.1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97
5.2.2 水资源量计算97
5.2.3 水利工程现状98
5.2.4 区域供水平衡调查101
5.3 点源污染调查103
5.3.1 工业污染源103
5.3.2 城镇生活污染源107
5.3.3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109
5.3.4 点源排放量汇总114
5.4 非点源污染调查116
5.4.1 农村生活污染源116
5.4.2 散养式畜禽养殖污染源118
5.4.3 种植业污染源121
5.4.4 水产养殖污染源123
5.4.5 非点源排放量汇总125
5.5 现状污染负荷总量126
5.5.1 流域污染负荷统计126
5.5.2 污染源入河量估算128
5.6 污染负荷预测128
5.6.1 污染源预测方法128
5.6.2 2020年排放量预测129
第6章 南流江水环境现状评估133
6.1 考核断面水质基本情况133
6.2 丰水期调查与评价133
6.2.1 监测点位布设133
6.2.2 监测时间和分析项目135
6.2.3 水质监测结果与分析135
6.2.4 水系沉积物监测结果与分析142
6.3 水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分析142
6.3.1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142
6.3.2 2005~2015年平均水质状况143
6.3.3 2011~2015年逐月水质状况144
6.3.4 主要断面水质变化趋势148
6.4 水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151
6.4.1 北海南流江主要水污染特征151
6.4.2 主要原因分析151
第7章 南流江环境诊断和识别155
7.1 流域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155
7.1.1 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大155
7.1.2 城镇生活污水直排入江158
7.1.3 沿江农村生活污染突出159
7.1.4 农林种植面源污染160
7.1.5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落后160
7.1.6 水产养殖方式传统162
7.2 上游来水对流域污染贡献突出162
7.2.1 干流上游来水水质较差162
7.2.2 跨境重要水库水质亟待提高163
7.3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165
7.3.1 工业落后,沿河布局风险较大165
7.3.2 农业生产传统结构分散166
7.4 生态环境治理有待加强166
7.4.1 非法采砂现象猖獗166
7.4.2 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有待加强167
7.4.3 流域水土流失加重168
7.4.4 林地退化,涵养林改造缓慢169
7.5 水资源管理有待提高169
7.5.1 用水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169
7.5.2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有待加强169
7.6 环境监管能力薄弱170
7.6.1 环保机构不健全170
7.6.2 流域环境监测应急能力有待增加170
第8章 南流江水体达标系统分析171
8.1 达标手段分析171
8.1.1 达标主要可行手段171
8.1.2 达标手段贡献分析171
8.2 总量控制与分配预测173
8.2.1 总量分配计算173
8.2.2 总量分配结果178
8.3 污染负荷削减分析179
8.3.1 现状负荷削减量及削减比例179
8.3.2 2020年预测负荷削减比例181
8.4 可行削减手段及贡献183
8.5 工业企业排污许可分配185
第9章 南流江治理主要任务和措施187
9.1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187
9.1.1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187
9.1.2 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189
9.1.3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90
9.1.4 推进农林种植面源污染治理191
9.1.5 积极推进生态水产养殖192
9.1.6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192
9.2 流域联治确保来水质量193
9.2.1 协调建立流域联防机制193
9.2.2 严格实施流域联合治理193
9.2.3 联合保护洪潮江水库和合浦水库194
9.3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194
9.3.1 调整产业结构194
9.3.2 优化空间布局195
9.4 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196
9.4.1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196
9.4.2 整治非法采砂场197
9.4.3 加强水土保持197
9.5 着力节约水资源197
9.5.1 严格控制用水量197
9.5.2 积极发展农业节水199
9.5.3 加强城镇节水199
9.5.4 加强工业节水200
9.6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00
9.6.1 加大执法力度200
9.6.2 提升监管水平201
9.6.3 积极引进第三方治理202
9.7 加强对重点工程的资金投入202
9.7.1 各类型工程及投资202
9.7.2 各乡镇工程及投资204
9.7.3 各年度工程及投资205
第三篇 西门江陆海统筹综合治理
第10章 西门江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分析209
10.1 西门江流域概况209
10.2 区域地理位置210
10.2.1 行政区范围210
10.2.2 汇水区范围211
10.2.3 控制单元划分212
10.3 流域自然概况214
10.3.1 地形地貌214
10.3.2 水系特征214
10.3.3 水文气候气象特征216
10.3.4 土壤特征及矿产219
10.3.5 旅游资源219
10.4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219
10.4.1 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219
10.4.2 产业类型与分布221
10.4.3 经济与城镇化率223
10.5 流域土地利用情况224
10.5.1 土地利用现状224
10.5.2 土地受人类干扰现状224
10.5.3 耕地变化情况分析225
10.6 流域水利水电开发状况225
10.6.1 水库情况225
10.6.2 水利水电工程226
10.6.3 大中型水闸工程226
10.6.4 主要堤围工程227
10.6.5 主要供水工程227
10.7 重要生态区划和相关规划情况227
10.7.1 水功能区划情况227
10.7.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情况230
10.7.3 社会发展规划及生态发展规划230
第11章 西门江流域水资源与污染源现状及预测234
11.1 水资源利用开发情况234
11.1.1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234
11.1.2 水资源利用状况调查234
11.2 污染源点源排放现状调查235
11.2.1 工业污染源235
11.2.2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情况236
11.2.3 城镇生活污染源237
11.2.4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238
11.2.5 点源排放量汇总242
11.3 非点源污染调查245
11.3.1 农村生活污染源245
11.3.2 散养式畜禽养殖污染源246
11.3.3 种植业污染源247
11.3.4 水产养殖业污染物调查248
11.3.5 非点源排放量汇总249
11.4 现状污染排放总量253
11.5 污染源入河量估算254
11.5.1 计算方法254
11.5.2 城镇生活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5
11.5.3 农村生活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6
11.5.4 散养式畜禽养殖入河量估算256
11.5.5 种植业污染物入河量估算256
11.5.6 污染源入河量汇总257
11.6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负荷预测262
11.6
展开全部

陆海统筹环境治理研究 节选

**篇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案 第1章 陆海统筹理念的发展 1.1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 1.1.1 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环境问题 从全球尺度上看,全球的海陆是一体的,海洋对全球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sea)是地球上*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为洋,边缘部分称为海,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因为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故有人将地球称为一个“大水球”。全球的海洋彼此相通,组成统一的水体,而且通过大气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等自然运动,海洋和陆地上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也彼此有机组成一个整体,人类活动以及生物活动更是加强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联系。处于陆地和海洋交界的河口海岸带,在陆地海洋统一的系统中有着独*的重要地位。 河口-近岸海域位于全球大陆和海洋的交界地带,它不仅是地表水和海水的混合地带以及海洋生物栖息、索饵、产卵繁殖的重要场所,还是全球重要的沿海经济带,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河口-近岸海域面积只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却提供了26%的全球生物生产量和2/3~3/4的世界渔业产量。在我国,占陆地总面积13%的沿海地区承载了全国40%的人口并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中的60%以上。因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对于经济社会稳定繁荣和人类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受陆源污染的影响,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出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等重大环境问题,导致食物产出和环境承载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 受陆域及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域污染导致河口-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一大海洋环境问题。陆源不断输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汇集到河口-近岸海域,造成了河口-近岸海域氮、磷的累积,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显著增加,浮游植物大量生长甚至引发赤潮,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进而引起水体缺氧问题,导致全球400多个主要海域出现了与富营养化相关的死亡水域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分布在人口密集且活动频繁的河口-近岸海域。 河口-近岸海域是人类活动*密集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地区之一,该区域对环境变化敏感,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调控较明显。海洋是许多陆源物质的*终归宿,但海洋自身已不堪重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不仅河口-近岸海域的水质状况堪忧,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生态灾害频发,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动影响到水体层化结构、营养盐分布、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等,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得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发生趋势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在全球主要的富营养化河口海湾,赤潮生物、大型海藻、水母、海星等生物大量爆发性增殖而引发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对海湾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因此,河口-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倍受沿海国家和地区政府、科学家及大众的关注。 对于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系统而言,由于其范围较大且环境复杂多变,单独在局部采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难以使海湾生态环境修复有根本的转变,单个或局部修复技术和保护措施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修复海湾局部和单一的生态环境破坏或恶化问题,而且这种保护修复效果不具有持续性,往往在措施停止后问题又出现。应从生态系统这种大层面的角度出发,通过寻求威胁和破坏的关键因子,找到对策,采取政策、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治理等综合手段来对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这样才有望从根本上对河口-近岸海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和保护生态环境。 1.1.2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 陆海统筹(或海陆统筹,land-sea coordination,LSC)的概念较为广泛,一般是指在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之间建立的一种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是世界各沿海国家(地区)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时所遵循的根本理念。陆海统筹概念及相关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海陆一体化”理论,是我国经济学者张海峰于200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和平崛起的强国战略中必须包含“海陆统筹,兴海强国”战略,这为陆海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陆海统筹*初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后来拓展到能源、国土、规划等领域,是在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之间建立的一种海陆一体化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维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沿海地区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时应遵循的理念。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与起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EBM)以及《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生态系统方法(ecosystem approach,EA)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是以海洋行政管辖区为基础,主要采用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管理模式,如我国的入海河流、直排入海污染源等由原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地下水由原国土部门监管,海洋环境保护由原海洋部门监管,港口船舶由交通部门监管,养殖和渔业由农业部门监管等。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涉及原来的海洋、环保、农业、国土、交通、林业等10多个部门,条块分割的局限性使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演化为“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是海洋是一个流动的水体,其内部的物质和生物也在不断迁移,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不受行政界线和部门限制的,因此,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局部和行业管理无法有效地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突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相关国际组织和学术界都在改进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和治理体系,试图用综合的方法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退化、资源枯竭以及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资源环境管理理念,其为解决沿海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提供了有效工具,并迅速被沿海大国应用于海洋管理领域。生态系统方法*早由《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于2000年提出,正式作为行动基本框架,并号召缔约方和有关各方采用和推广。生态系统方法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现已在发达国家的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保护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在21世纪初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生态系统方法被引入之后,我国海洋管理学者们开始探讨和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湾综合管理、海洋区域管理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等,并在厦门湾、上海东明滩、胶州湾等中小海湾以及较大的渤海湾等进行了研究探索。而且在我国河口-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实践中,人们也逐步形成了共识,河口-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根源在陆上。河口-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源排污,加强对陆源污染物向河口-近岸海域排放的管理,统筹陆地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把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结合起来,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内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流域-河口-近海环境系统耦合技术及环境生态效应,如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洪华生教授团队致力于九龙江流域-河口-近海系统的水环境模拟、耦合技术及管理技术等,为开展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基础。2011年,环境保护部(2018年改为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干杰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提出了必须把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和保护统筹考虑,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为全面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在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系统方法的研究基础上以及生态环境管理实践中,明晰了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基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区域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为了使从山顶到海洋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综合运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生态系统方法的治理技术理念以及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等多种手段,协调区域内政府部门及其相关机构之间、区域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及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统筹解决区域山水林田湖等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形成区域内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法及活动。 1.1.3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的内涵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突破了传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传统的水污染防治和海洋管理的*大区别在于治理边界的重新确定,它既不局限于行政区划边界,又不局限于陆海、河海边界,更不局限于行业管理环境要素边界的限制。它打破了原先的区域、流域和陆海界限,打破了行业和生态系统要素界限,以特定流域-河口-海岸带-海湾-近海的山水林田湖有机整体的地理单元为治理边界。在治理手段上,其更强调在区域内实行要素综合、职能综合和手段综合,建立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对区域生态系统从山顶到海洋的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进行一体化治理。在治理目标上,其不局限于某个污染源、河段、流域以及海湾的治理,更从生态系统完整性上强调山水林田湖的整体治理,尤其以河口近海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以海定陆的倒逼机制确定流域、陆域、海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质量等级等治理目标体系,*终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功能正常运作和系统健康,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是综合性的治理理念及方法,相对传统的环境治理而言,其在治理对象、空间尺度和治理目标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特点。 陆海统筹生态环境治理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确定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围边界。它关注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整性,强调要根据陆地海洋生态系统分布的空间范围划定治理边界,改变传统环境治理按照行政边界确定治理范围的机械做法。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环境治理是以行政边界确定治理范围,某一流域或海域、流域-海域以及多个流域-海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管理、环境治理可能是由多个地方政府分而治之的分割式管理,缺乏整体性的治理。由于治理边界的人为分割,同一个生态系统或区域内存在多个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它们往往都是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