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B5 页数: 224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99.1(5.9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5739
  • 条形码:9787030715739 ; 978-7-03-07157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本书特色

《个体危机行为决策的机理研究》读者对象为普通高校公共管理类、工业工程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尤其对研究方向为危机行为研究的学生,也可供社会公众对个体行为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个体危机行为开展研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较为完整地界定了个体危机行为的概念,本书涵盖了个体危机行为产生影响因素的集合、影响因素类别的划分、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个体危机行为产生路径分析、个体危机行为情景实验分析、SD模型的构建与仿真分析等,其新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系统化的内容分析对相关研究人员及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研究得出的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
1.1 行为基本原理 1
1.2 安全理论基础 4
1.3 研究模型与方法 13
**篇 大学生危机行为篇
第2章 大学生危机行为相关概述 29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9
2.2 大学生危机行为的研究现状 30
第3章 大学生危机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6
3.1 研究方法概述 36
3.2 廓清大学生危机行为影响因素的一般集合 45
3.3 探究大学生危机行为影响因素的初始集合 47
3.4 构建当代大学生危机行为影响因素集合 53
3.5 基于Fuzzy-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联动关系 54
第4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大学生危机行为防控策略 59
4.1 大学生危机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的目的及步骤 59
4.2 大学生危机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60
4.3 案例仿真与分析 72
4.4 大学生危机行为原因分析 89
4.5 大学生危机行为防控对策 90
第5章 篇章小结 93
第二篇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篇
第6章 员工不安全行为相关概述 97
6.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7
6.2 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现状 100
第7章 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 108
7.1 员工不安全行为指标体系的构建 108
7.2 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110
第8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员工不安全行为防控策略 119
8.1 员工不安全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119
8.2 案例仿真与分析 131
8.3 员工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 139
8.4 员工不安全行为防控对策 139
第9章 篇章小结 144
第三篇 企业员工心理咨询篇
第10章 员工心理咨询行为相关概述 147
1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7
10.2 心理咨询行为的研究现状 148
10.3 心理咨询行为相关概念及方法 150
第11章 模型的构建与仿真 153
11.1 员工心理咨询行为结构模型构建 153
11.2 员工心理咨询行为仿真 163
第12章 员工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实证 185
12.1 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潜在心理因素 185
12.2 M公司现状调查 186
12.3 模型干预与结果分析 188
第13章 篇章小结 191
第14章 展望 192
14.1 个体行为传播 192
14.2 行为传播影响因素 194
14.3 研究展望 198
参考文献 199
附录1:社会经历一般资料问卷 211
附录2:企业员工心理咨询行为调查问卷 213
后记 216
展开全部

个体行为安全治理研究 节选

第1章 导论 1.1 行为基本原理 1.1.1 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1.行为的概念 什么是行为?其基本释义理解为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引入了“个体”的变量,提出了人的行为的基本原理表达式: 式中,B为人的行为;P为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E为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上式表述了人的行为(B)是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P)与环境的影响(E)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函数或结果。这里的变量“个人”和“环境”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 日本的鹤田依据上述模型,继而提出了事故发生模型: 式中,A为事故的发生;P为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E为环境的影响(自然、社会)。 上式表述了事故的发生(A)也是同时受到个人心理因素和环境影响的作用,是个人的内在心理因素(P)与环境的影响(E)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函数或结果。 2.行为的特征 人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且影响因素众多,研究人的行为的共同特征,对于分析行为规律、加强行为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人的行为的共同特征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自发行为。自发行为是指由人类自身自动引发,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行为。外力可能对行为造成影响,但不能引发人类产生行为,外力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2)有原因行为。有原因行为是指任何一种行为不会凭空产生,都有它产生的原因。遗传、环境、外力、思想等都有可能影响行为的产生。 (3)目的性行为。目的性行为是指行为的产生具有明确的目标,排除盲目性和随机性。一切行为的产生以达到目标为前提,并朝着固定目标前进。 (4)持久性行为。持久性行为是指行为具有目的性,在目标尚未达成前,行为不会间断,并且可以持续产生,直至完成目标。行为产生过程中可能会采取其他形式,发生行为方式的转变,但是依然以目标为前提,并向目标不断推进。 (5)可改变行为。可改变行为是指为了达成目标,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或者训练改变其行为方式,使之更加合理有效。 3.行为的种类 行为多种多样,从不同的方面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1)按行为主体进行分类 (1)个人行为:从个人出发,包括个人的生长、发育、活动、学习、进步等行为。 (2)团体行为:从团体出发,包括帮助、团结、合作、原谅、分歧、默契、交流等行为。 2)按活动领域进行分类 (1)管理行为: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决策等行为。 (2)政治行为:包括选举、立法、司法、外交、革命、组织、行政等行为。 (3)社会行为:包括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社会道德、社会进步、社会舆论、社会发展等行为。 (4)文化行为:包括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活动、科研活动等行为。 (5)战争行为:包括心理战、科技战、侵略战、情报站、生化战、军事战等行为。 1.1.2 安全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与特征 1.安全行为的概念 人的安全行为是指人在受到影响安全性的外界刺激时,做出理性的、符合安全作业规程的行为反应,*终经过人的动作以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人的安全行为通过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表现出来。安全行为的特点是人在生产作业活动中以安全作业规程、技术规程、管理规程为规范,以躯体动作为载体,按照一定的操作方式连接起来。安全行为受到自身安全意识水平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可塑性、计划性、目的性。 费雷尔(Russell Ferrell)认为人们忽视安全行为而产生危机行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1)超过人的能力的过负荷。过负荷是指超出人在正常心理状态下的能力承受范围内的负荷。人的能力能够直接影响行动效率,同时受到先天条件、后天环境、身体状况、药物作用、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如果超出其承受负荷的临界值,则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和疏解,会增加其发生危机行为的可能性。 (2)与外界刺激要求产生的反应不一致的反应。外界环境变化对行为产生刺激后会引起人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使行为更加安全,也可能使行为更加危险,当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行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该刺激要求的反应不一致的问题。 (3)有意识地选择危机行为或者不知道正确处理危机行为的方法。危机行为的发生可能来源于行为人本身有意识地采取冒险行为,或者行为人无法意识到危机行为的产生,以至于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危机行为。 2.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 综合心理学等研究结果,安全行为主要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1)人的心理因素。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当行为人受到外部刺激而呈现兴奋状态时,其脑部思维与肢体动作会产生差异,这是人的安全行为禁忌的。人的性格也是一种心理特征的表现,不同性格的人,处事方式就不一样。人的性格可以受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以对一个人进行安全教育是有必要的。为了保障人的安全活动,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和良好的物的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 (2)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价值观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舆论、时尚等社会因素都会对人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要正确处理社会心理因素与人的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体在产生行为时,要符合社会安全需求,应积极调动、激励人的安全行为去实现安全目标,为安全生产服务。 3.安全行为的特征 安全行为是人的一种特殊行为,除了具有行为的共同特征,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安全行为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个体差异性。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接受的教育不同,个体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之间的不同,安全意识观念的形成不统一,在安全行为方面也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2)可塑性。个体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和受环境影响而改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被培养改造的可能性和上升空间。 (3)计划性。为了达到预期安全行为的目标,个体会根据对外界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分析,提出实现该目标的方案。 (4)目的性。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能够把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当作意识的对象加以把握,人在进行安全行为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该行为所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1.2 安全理论基础 1.2.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安全行为科学是指在生产经营和其他人类活动中与安全生产及人员安全健康有关的人的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安全行为科学综合安全科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原理,对人的行为与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人在日常生活及生产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律,以安全生产及保障人员的安全为切入点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与引导,达到人员安全与生产安全的目的。 1.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安全为中心的个体安全行为、群体安全行为和领导安全行为三方面。 (1)个体安全行为。个体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承担者。个体心理也就是人的心理,包括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过程是指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培养因素有关,通过人的性格、兴趣、动机、气质、能力、抱负等方面的差异性来表现,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进而决定了个体之间安全行为的差异性。因此,了解个体心理活动过程和独*的个性心理特征,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对于个体安全行为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2)群体安全行为。群体指在组织结构中由若干人组成的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纪律性的人群结合体。群体与个体相比,作用在于将个体力量组织团结起来,形成新的群体力量,这种力量既能满足个体心理需求,使个体获得安全感,也能满足群体需求,为群体目标服务。现代企业都是由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群体组成的,分析和掌握群体安全心理活动,是进行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 (3)领导安全行为。领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带领组织成员完成某种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不是领导者,领导者是职位,领导是领导者的一种行为,能够促使集体和个人为既定组织目标共同奋斗。不同领导者的行为会给组织群体带来不同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影响到个体积极性。因此,企业领导者对于安全管理的行为态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 2.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原则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原则的遵循,安全行为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遵循既定原则,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客观性原则:真实地观察、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应凭空捏造与弄虚作假,避免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以免引起对行为科学认知上的偏差。 (2)发展性原则:人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行为不会始终如一,会随着认知水平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动态发展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进而预判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3)联系性原则:不仅要看到行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包括自身行为之间、自身行为与他人行为之间的作用,还要注意行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作用。 3.安全行为管理的研究内容 安全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人与安全相关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科学地建立关于人的安全行为激励理论与不安全行为的防控理论与方法,并应用于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活动中,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因此,安全行为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的安全行为规律的分析与认识:包括人的气质、态度、性格、能力等自然生理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社会责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行为模式。 (2)安全需要对安全行为的作用:人的安全行为都是出于对安全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对安全的需要来管理和加强安全行为。 (3)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规律:安全意识是人的行为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劳动过程中的记忆、情感、知觉、情绪、思维等方面进行研究,达到强化劳动过程中安全意识的目的。 (4)个体差异与安全行为:分析个体差异对安全行为的影响,通过适应、改变、协调等方式减少个体差异对安全行为的影响。 (5)事故发生的心理因素分析:事故的发生与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分析事故发生过程中行为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和作用规律,对防控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6)挫折、态度、群体与领导行为:主要研究和分析挫折、态度、群体、领导行为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程度。 (7)注意在安全中的应用:对人的注意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以及注意在安全行为、安全生产、安全教育中的作用。 (8)安全行为的激励:行为科学中的激励理论应用广泛,包括权变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等,用于激励个体安全行为的产生。 (9)安全行为科学的应用:安全行为科学可以在安全管理、安全行为、事故分析、事故防控、安全素养等多方面应用。 1.2.2 系统动力学理论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学科,于195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先提出。他认为系统动力学就是对整个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的思考,将系统内研究结构、功能和历史的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运用这一理论,福瑞斯特教授在社会经济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系统动力学经过广泛传播和使用,形成了一门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新学科。 人们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以*好的解决方案获得*优的结果,而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