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作者:朱战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6.5(7.0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版权信息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县域城镇化是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立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的县域城镇化实践经验,采用农民主体行动和家庭自主性的分析视角,阐释了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家庭的参与路径和实践机制,深入探究了中国农民家庭如何适应县域城镇化并维系家庭转型秩序,揭示了中国县域城镇化道路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制度内涵。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认为,“落脚县城”是农民家庭在城乡社会结构约束下的理性选择,践行的是一种“半城半乡”的县域城镇化实践模式,即农民家庭在寻求城市发展机会的同时,还保留了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对县域城镇化实践的支持,发挥了农村“稳定器”的功能,是农民有序进城和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目录

**章 导论
**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研究梳理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第五节 核心概念

第二章 嵌入家庭再生产的农民城镇化实践
**节 乡土社会中的农民家庭秩序
第二节 流动社会中的农民家庭转型
第三节 嵌入家庭再生产的农民城镇化实践

第三章 走出乡土:农民进城的主体动力与空间实践
**节 农民进城逻辑的转变与购房潮的兴起
第二节 寻求发展:农民进城的多元化动力机制
第三节 落脚县城:农民城镇化实践的空间选择
第四节 走出乡土:县域城镇化的农民主体参与

第四章 由乡入城:农民家庭生活方式转型与城市生活适应
**节 由乡入城:农民生产生活空间扩展与生活方式变革
第二节 进城农民的县域非正规就业
第三节 公共服务吸纳与县城消费型生活
第四节 熟人社会关系延展与城市社会交往关系重构
第五节 寄居县城:消费型县城与维持型城市生活

第五章 半城半乡:农民县域城镇化参与模式及其实践机制
**节 从“半城市化”到“半城半乡”:县域城镇化的农民主体实践
第二节 拆分型家庭: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家庭策略及其城镇化适应
第三节 半城半乡:农民家庭对城乡社会系统的双重嵌入
第四节 农民家庭的弹性与城乡关联

第六章 发展型家庭再生产与农民家庭的有序城镇化
**节 农民家庭转型秩序与渐进式城镇化实践路径
第二节 农民家庭渐进城镇化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 城乡关系转型的实践逻辑及其性质变化

第七章 县域社会共同体:县域城镇化与城乡社会有机融合
**节 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一体化
第二节 城乡社会的有序分化与乡村社会结构再生产
第三节 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重建
第四节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社会有机融合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节 城镇化研究的视角转换
第二节 农民城镇化行动的社会嵌入性与家庭自主性
第三节 比较城市化与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节选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传统中国农民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其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组织形式离不开农村和土地。家庭是农民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交往的组织单元,大部分功能在乡村社会中完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流动社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就业开始走出封闭的乡村社会空间。在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民在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压力下被迫进入城市寻求“生存机会”,以获得城市较高的打工收入为主要目的。这一时期农民的流动遵循着周期性的城乡往返规律。对于城乡往返的务工者来说,生产生活的重心还是家乡的乡村社会,遵循着家庭再生产的乡土逻辑。农民以在县城为主的家乡中小城镇购房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农民及其家庭开始走出乡土社会,“由乡入城”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全面扩展,进入现代性的城市社会来组织家庭生产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  在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分治”政策的影响下,城市和农村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①。虽然农民长期的城乡流动,使农村与城市的关联互动更加频繁和紧密,但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并没有从根本上消失。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的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城市与农村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组织方式不同。相对于传统农村的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特征,城市的首要功能是经济,这也决定了城市是一个“经济联合体”,是一个“市场定居点”②。农民购房进入县城,从乡土性的农村社会进入市场化的城市社会,不仅意味着其生产生活的空间发生了转移,而且其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农民与村庄和土地相结合的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在“由乡人城”之后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空间层次,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农民的就业、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关系等方面,传统的乡土组织逻辑逐渐被现代城市、市场的组织逻辑替代。  首先,进城农民的就业越来越深地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之中。在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社会中,农民的生产劳动是通过自身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实现的。农业生产是农民*根本的劳动力就业方式,土地是农民*主要甚至唯一的生计来源。打工经济兴起之后,农民家庭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务工,绝大部分的农户通过“半工半耕”的家庭劳动力分工模式,依然保持着与土地的联系。随着农民由乡入城,农民家庭劳动力就业方式和家庭经济来源也变得以城市非农就业和收入为主。这意味着农民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嵌入以分工为基础的城市职业体系的程度不断提高。在我国城市工商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确立的背景下,农民通过乡城流动的打工模式,促进了“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落脚县城”之后,其就业实际上遵循着劳动力市场的组织方式和运作逻辑,通过“劳动力”与“市场”的结合,是进城农民劳动就业的主要组织方式。农民进城也意味着进入城市精细化的劳动分工体系中,他们的职业也变得专业化,而不是传统自给自足环境下的“综合性”生产,进城农民也只有通过从事一种职业来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转①。农民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结合能力和结合程度,从根本上影响了进城农民家庭经济发展能力,决定着他们能否实现在城镇体面安居的城镇化目标。  其次,农民进城之后其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资源和生活资料来源,越来越依赖政府和市场来提供,拉近了农民与国家和市场的距离。传统农业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依靠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的结合,其生活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农民在乡村生活的货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进城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货币化和市场化程度快速提高,高度嵌入城市商品市场环境中。正如进城农民所言“在城里什么东西都要花钱买”,农民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依赖市场的提供,通过货币化的手段实现。这也对进城农民的就业和经济来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是没法在城市生活下去的。在乡村社会,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农村的邻里互助体系和村社集体组织来满足,农民与国家和市场的关联不强。随着国家制度改革和市场转型,农民流动性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乡村社会系统内部对农民生活的自我供给能力。尤其是在农民“由乡入城”之后,冲破了乡村社会系统的界限,进入了城市社会系统,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加依赖国家和市场的供给。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除了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生活便利性,对于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进城农民来说,其进城生活*主要的还是为了子女能够享受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正因如此,大部分进城农民的生活是围绕着小孩的教育需求展开的。可以说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进城生活更为看重的是城市集聚的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而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空间的转移主要是为了获得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机会。  ……

落脚县城:县域城镇化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朱战辉,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乡村传播、城乡基层治理。自读博至今,坚持扎根中国经验的学术研究路径,长期在全国各地开展田野调研,累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展基层调研600余天。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主笔撰写的多篇政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央有关部门的采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