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作者:卜键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56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5.8(6.7折) 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4147599
  • 条形码:9787224147599 ; 978-7-224-14759-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前言

引子:一封书 在我国数千年的史页 上,在王朝平和持续与剧 烈更替的长过程中,常可 看到一些辅弼大臣的身影 :有的忠正清廉,有的贪 纵骄妄,或勇于担当,或 遇事模棱……世人习惯于 用清官、贪官、昏官,正 臣、能臣、庸臣作为概括 ,虽不免笼统粗放,不免 遮蔽庙堂人物之多棱性, 倒也简明传神,别有一种 指代的精准。而清官与贪 官,又因在朝廷的并存互 搏和对比映衬愈益彰显, 可若说到留给后世的印象 ,则往往以后者更为深刻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 村听唱蔡中郎”,乃大诗 人陆游的千古兴慨与叹息 ,起因正在于此。 以本书传主王杰与同 时在朝的和坤为例,也可 见出差异:当今之人谁不 知道和坤,又有几人知道 王杰? **次去韩城踏访, 是在2015年5月。那时《 国之大臣——王鼎与嘉道 两朝政治》刚出版,在陕 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研讨会 上,为王杰作传之事再一 次提起。第二天,陕西人 民出版社的诸位便陪同赶 往韩城。大家一起拜谒太 史公祠,溯大河而上抵近 瞻仰龙门阙,也参观古柏 森列的韩城文庙和重修中 的王氏宗祠……为写作本 书,后来我又两上韩城, 踏访遗迹,访求轶墨,寻 觅旧事,夜晚酒后行走在 石板老街上,见明清坊巷 与人间烟火打混成一片, 真有点儿恍兮惚兮。 王杰和王鼎是陕人在 清朝的两颗亮星,皆以忠 清正直立世,品节英挺, 吏事练达,也都有几分老 陕的执拗。二人前后衔接 ,又因皆从山西移陕而称 本家:王杰在乡时与王鼎 的祖父王梦祖为好友,梦 祖曾写信以孙子的前程托 付,以大学士管理礼部的 他虽未出面帮忙(不符合 其做人做事的原则,《钦 定科场条例》也有严格规 定),却对老友之后颇为 关心,也为王鼎在嘉庆元 年考中进士由衷高兴。王 杰在朝的*后几年任内阁 首辅,深受皇上敬重,作 为翰林院小编修的王鼎则 较少来府上,也未见王杰 运用自己的权威为这个家 乡晚辈铺垫谋划。非不能 也,是不为也。四十年前 的王杰亦如此,留任翰林 后,恩公尹继善、陈宏谋 适为当朝重臣,却极少去 两府走动。 在这里,应能看到“清 ”的微光。 清,从来都不仅仅是 一种为官风格,不仅仅体 现在拒绝贪贿上,而出于 对华夏道统的持守,出于 人格上的自尊自重,也浸 润于生活细微之中,是一 个人道德精神的完整呈现 。 清,又有深浅久暂之 别。浅暂者爱惜名声,有 意作秀,吟诗作赋时不忘 自我标榜,日记信札亦留 作后日之证;深久之士则 我行我素,视若平常,不 事张扬,也不太在意当世 与身后之评价。王杰属于 后者,除了一些宫中奏折 和官方文献对任职管事的 记载,几乎找不到什么生 活细节,其文集也基本不 涉及个人之事,不记述人 际交往,不渲染内心感受 。如此固然令人钦敬,真 也难煞为其作传的人。可 话又说回来,从来做大吏 者,贪贿甚易,清廉极难 ,深入掘发清正之臣的大 节与细节,剔理追摹其生 命轨迹与生活情态,从而 认知典范的意义,不也是 治文治史者的责任吗? 有意思的是,在我第 二次前往韩城时,市里邀 集几位当地文史专家座谈 ,提供了一些文献资料, 其中就有王杰写给两个哥 哥的一封家书。这封信写 于乾隆二十七年初冬,那 是一个乡试年,尚在庶常 馆读书的王杰被钦点为湖 南副考官,返京后见到二 哥来信,即行回复。他在 信中简述了长沙贡院的考 录情况,说与正考官钱大 昕意见相合,所取考生的 前几名皆大得时望;也向 两个哥哥吐露心声,写到 初居京师之大不易。那时 的他薪俸微薄,妻子儿女 一大家子,又将母亲从家 乡接来,“诸事艰难”,“ 又不肯坏品行向人告助” 。王杰于信末写道: 惟每日强为欢笑,以 宽慰母亲之心,不令知一 毫艰难之状, 但未知将来作何完竞 耳? 一个新科状元的拮据 困窘,所面临的巨大生活 压力,以及细腻丰沛的孝 思,随着一封书信,鲜活 地浮现于面前。 一封书,乃古典戏曲 的一个曲牌名,南戏《张 协状元》《琵琶记》中皆 有使用,而来源应出于游 子对故乡的怀念,以及人 们对书信的珍重。杜甫《 述怀》“自寄一封书,今 已十月后”,王昌龄《别 李浦之京》“小弟邻庄尚 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写来都很动情。一般说 来,家书是一种实话实说 、真情流露的文体。由王 杰的这封家书,引发我追 索寻觅其信札的兴趣,数 年来所获渐多。他是一个 爱写信的人,与家人朋友 、同事同年、门生幕僚多 有书信往来,又以书法名 世而被珍藏,流传至今的 虽属少数,亦颇为可观。 著名学者汪辉祖临终前追 忆生平,将座师王杰的历 次来信一一录入;另一个 门生李赓芸则把老师所寄 手札装裱成册,“装成留 作书绅训”,以期后辈拜 读得益。而前面提到的这 封王杰家书,系道光间一 位私塾先生在韩城见到, 激赏之下竟募资镌刻。一 封书被刻在石头上,一段 不便与外人道的家庭细事 得以曝光,应是王杰生前 所想象不到的。 为了写作本书,我尽 可能地搜辑查阅档案文献 ,充分利用清史纂修与研 究中心的藏书和数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目录

引子:一封书
**章 读书生涯
**节 父辈的奋斗
第二节 早年的读书岁月
第三节 终生之师孙景烈
第四节 根基在关学
第二章 名臣的幕僚
**节 身如雨点,心似玲球
第二节 关中书院的那场雅集
第三节 何时进入尹公幕府
第四节 京师行
第五节 人生的榜样——陈宏谋
第三章 “西人魁榜西平后”
**节 底定西域
第二节 皇太后七旬恩科
第三节 科举的幸运
第四节 第三次南巡
第四章 提学福建
**节 庶常馆
第二节 臣节与士习
第三节 首任学政
第四节 在福建的四年
第五章 皇上的栽培
**节 翰林院的“快车道”
第二节 文学侍从
第三节 恩公相随而逝
第四节 从南昌到杭州
第六章 官场上的读书人
**节 初任浙江
第二节 人生的小插曲
第三节 会试与秋审
第四节 二任浙江学政
第五节 刻诗与题序
第七章 乾隆朝的“文治”
**节 四库开馆
第二节 “熙朝右文古未有”
第三节 总裁官的职责
第四节 吏部天曹
第五节 武英殿总裁
第八章 枢机大员
**节 又是提学浙江
第二节 执掌都察院
第三节 在故乡守制
第四节 进入军机处
第九章 东阁大学士
**节 意外入阁
第二节 平定台湾变乱
第三节 尚书房事件
第四节 弘历的八旬万寿
第十章 有形无形之象
**节 西藏事务
第二节 乾隆帝的反省
第三节 浸润之谮
第四节 大风起兮
第十一章 “归政仍训政”
**节 禅而不让
第二节 微妙的盛典
第三节 苗疆之殇
第四节 白莲教狂潮
第十二章 嗣皇帝与二皇帝
**节 储君的姿态
第二节 和相的身段
第三节 “和记”枢阁
第四节 正月的剧变
第十三章 内阁首辅
**节 嘉庆新政
第二节 乾嘉学术
第三节 绞杀之痛
第四节 辅政的分寸
第十四章 归去来兮
**节 在籍食俸
第二节 辞阙
第三节 故乡的亲情
第四节 返京与长逝
注释
附录
韩城王氏世系简图
王杰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跋:典范的缺憾
鸣谢
展开全部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节选

提到王杰,几乎所有的记载都会提及他的科举奇遇:这位来自陕西韩城的读书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得中会试第十名,殿试被阅卷大臣排在第三名,由皇帝钦定为**,成为清朝立国以来大西部的**个,也是唯一一个状元。
读书科举,先乡试后会试,几乎是那个时代贫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也常是一条充满挫折、耗费青春与心智的人生迷途。以金圣叹的学养才情,竟也屡战屡败,到死只是一个秀才,可知考中举人已属大不易。而侥幸通过会试,列名春闱之榜,也多在三甲,Z-甲已少,状元更非所敢-想象。清代共产生了一百一十四名状元,大多数出于江南富庶之乡,或为书香门第,或为官宦子弟,或曾在军机处“打工”,出身寒门者甚少。王杰的成功,看似一个奇迹,实则来自他的天赋和奋勉,来自师长的教导关爱,寄寓着家族几代人的梦想,更与上一辈的艰辛付出相牵结。
**节父辈的奋斗
雍正三年(1725)十月二十七日,王杰出生于陕西韩城庙后村的一个普通农家。这是一个移民家族。明清之交,其七世祖王进顺携家由山西迁居韩城,至王杰出生之际,族人已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枝叶繁茂。仅就他的祖父王家檀一支,父亲王廷诏排行老三,是*小的儿子;王杰的情况与乃父相同,前面也有两个哥哥;而大伯有四个儿子,二伯有两个儿子,济济一堂。所以说他的降生,不可能为父母和宗族带来太多欣喜。而对于一个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大家庭,一个由山西逃难而来的外来户,土里刨食,光是让子女吃饱肚子就大不易,长大后还要娶亲、分灶,真是步步维艰,难以备述。
这样的家庭,与当时众多的农家几乎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在于王杰的大伯做出了一个决定:设法为三弟廷诏捐一个小官,再让他把儿子们带出去读书……
一、从洪洞到韩城
作为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王姓来源多且分布广,几乎在任何汉族聚集区都存在,并不一定同宗,韩城也是如此。王杰的家族出于太原王氏,至其七世祖王进顺居住于洪洞县地方,明末时带领家人迁徙入陕,谱称“法天公”,是为韩城本支之始。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曾多次从洪洞县向外移民,充实中原那些因战乱或自然灾害变得人口空疏的州县。民国《洪洞县志》有一篇《重修古大槐树处记》,写道:
明太祖洪武间,屡徙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成祖永乐元年,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复核太原、平阳、泽、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丁口以实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移,其民必与,而实以大树处为荟萃之所。
这株古槐在县城北二里许的汾河畔,古代为水陆交通要道,成为移民记忆中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批批乡民扶老携幼,从那株象征根本之地的大槐树下出发,散向各地。这是由官府组织的大迁徙,政府统一安排,也提供一些路途补贴和安置费用。清道光间大学士祁寯藻的祖籍也是洪洞,其弟宿藻应邀主持该县玉峰书院,写下“吾家迁居旧槐里,五百年来还过此”“相逢父老话因缘,故里重寻竞失传”等诗句,祁家的迁徙,应是在明朝前期。
王杰家族自洪洞的外迁要晚许多。
据其家族迁韩只有四五代推算,本支始祖王进顺的生活年代应在明崇祯间。其时山西战乱频发,村墟残破,百姓非死即逃,所谓“播迁”是也。王进顺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今日已很难推想他是怎样带着一大家子人渡过的黄河,又为何选中在韩城落籍?根据《韩城王氏宗谱》记述:
进顺公,字法天,号道夫,以明季不事功名,托处士以终老,桑间十亩,勤俭传家,积数世而大发其光者,殆公之潜德焉。
由此可知,该支王氏的始祖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且略有家资,大约见局势不妙即携带家人躲避,至韩城后购置田产,安顿下来,并无在战火中枵腹逃难之狼狈。
清道光间,王杰的孙子王笃出任广东粮道,职事不重,较有闲暇,前面提到的《王氏统宗世谱》(一名《韩城王氏宗谱》)就是他在此际编纂,并在卷首小序中细说始祖恩德:
我王氏肇于太原,族大人众,先世居山西洪洞县,旧谱久湮其详,不可得闻矣。明季法天公避乱于秦之韩城,遂家焉。法天公性嗜学,绝外缘,兢兢以道自守,不事功名,故见机而作,卒能携家远徙,潜德幽光,于兹可见。后之人所以迁地为良而绵延世绪、光大门闾者,自公始。
洪洞至韩城约计三百里,并不太远,但要乘船越过水阔流急的黄河,也是多有凶险。王进顺显然计议周详,与家人很快在韩城的人和寨定居。王笃文中特别说明法天公生性嗜学,恪守道德原则,拒绝各种不良风习的引诱,淡泊名利,不知其何所依据,总觉得有点像照着祖父王杰的样子刻画的。果然他在后面话头一转,便写到祖父——
洎乎生齿日繁,支派日远,而先祖先公尚未有家庙以妥在天之灵。我大父文端公有忧之,嗣于癸卯年九月由京旋里终制,乃出俸金倡建祠宇,惟我先人始有凭依;又捐置祀田三十余亩,以供粢盛,俾无阙乏。
P7-

清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 作者简介

卜键,文学博士,研究员,文史学者,专栏作家。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特聘教授,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已出版学术著作22种,发表论文与文章300余篇,主持《清史·边政志》,主编《清代教育档案文献》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