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7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42.3(8.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312699
  • 条形码:9787300312699 ; 978-7-300-3126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内容简介

  《商务礼仪教程(第7版·微课版)/21世纪实用礼仪系列教材》系“21世纪实用礼仪系列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装束礼仪规范、仪式礼仪规范、会务礼仪规范、酬世礼仪规范四章,全面而具体地介绍了商务人员应遵守的职业礼仪。  新版《商务礼仪教程》重点讲授的是商务人员从业的规矩、服务于客户的规矩、报效国家与社会的规矩,强调的是商务人员内强个人素养、外塑企业形象。其主要特色如下:  一是规范性。它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商务人员所应掌握的岗位规范与国际惯例。  二是时效性。它与时俱进,对涉及新事物、新情况的一系列商务礼仪的新问题均有所解答。  三是实操性。它关注商务礼仪的可操作,努力使商务人员的自律与敬人切实可行。  《商务礼仪教程(第7版·微课版)/21世纪实用礼仪系列教材》系“微课版”。为解答商务礼仪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作者特意录制了全新的小视频,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目录

导论

**章装束礼仪规范
一、西装的礼仪
二、套裙的礼仪
三、制服的礼仪
四、饰品的礼仪
五、美发的礼仪
六、化妆的礼仪
思考题

第二章仪式礼仪规范
一、签约的礼仪
二、开业的礼仪
三、剪彩的礼仪
四、交接的礼仪
五、庆典的礼仪
思考题

第三章会务礼仪规范
一、洽谈会礼仪
二、发布会礼仪
三、展览会礼仪
四、赞助会礼仪
五、茶话会礼仪
思考题

第四章酬世礼仪规范
一、会面的礼仪
二、谈话的礼仪
三、闲谈的礼仪
四、通信的礼仪
五、工作餐礼仪
六、自助餐礼仪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五版后记
第六版后记
第七版后记
展开全部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节选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齐心协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此伟大进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并重,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普遍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而在上述内容之中,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便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一大重点。在当前形势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上*为宝贵的资源。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重要意义,绝对不在掌握外语、互联网、汽车驾驶等热门的专业技术之下。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交际之规的礼仪自然迅速升温,备受人们的青睐。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必须首先从思想上、理论上解决下述九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自觉、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礼仪,遵守礼仪。一、礼仪的界定要真正了解礼仪,有必要首先明确礼仪的基本含义。在一般性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被视为一体并混合使用的。其实,从内涵上来看,三者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特定的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所表示的谦虚和恭敬。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基本要求。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记》曾明确指出:“礼节者,仁之貌也。”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需要具体的礼节。礼仪,则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具体行为。显而易见,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则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某一种具体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三者所表现的都是对人的尊敬、友善。有鉴于此,为了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礼”, 采用礼仪这一概念来对其加以表述,是*为可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往往还可以对礼仪的概念做出种种殊途同归的界定。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在一个人行为举止中的具体体现。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可以被界定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曰标准做法、行为准则。因此,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地指出:“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通行的规则,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或交际艺术。正是在此意义上,孟子明言:“礼,门也。”《礼记》上则说:“礼者,履此者也。”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既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此即所谓“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礼仪即“习惯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美。有道是“礼由心生”,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了解上述各种对礼仪的诠释,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并且更为准确地对礼仪进行把握。二、礼仪的内容从内容上讲,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四项基本要素构成的。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较为复杂时,其主体通常则是组织。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礼仪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从内涵上讲,它指的是礼仪活动的具体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没有礼仪客体,礼仪就失去了对象,就不成其为礼仪。礼仪的客体与礼仪的主体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礼仪的媒体,指的是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的媒介。进而言之,它实际上是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的统一性载体。任何礼仪都必须使用礼仪媒体,不使用礼仪媒体的礼仪不可能存在。礼仪的媒体,具体是由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事体礼仪媒体等构成的。在具体操作礼仪时,这些不同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配合使用的。礼仪的环境,指的是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大体说来,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礼仪的环境,通常制约着礼仪的实施。不仅实施何种礼仪由其决定,而且礼仪具体的实施方法也由其决定。进而言之,由上述四项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礼仪,依据其适用对象、适用范围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等几个基本分支。政务礼仪,亦称公务员礼仪,指公务员在执行国家公务时应当遵守的礼仪。商务礼仪,主要是指公司、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在经济往来中应当遵守的礼仪。服务礼仪,指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礼仪。社交礼仪,亦称交际礼仪,指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日常性的交际应酬之中应当遵守的礼仪。国际礼仪,亦称涉外礼仪,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应当遵守的礼仪。在上述五个基本分支礼仪中,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等,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并且是人们在其工作岗位上所应遵守的礼仪,故可称之为行业礼仪或职场礼仪。而社交礼仪、国际礼仪的划分,则主要以其交往范围为依据,所以二者均可以交往礼仪相称。上述几个基本分支,涉及人类交际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因此,礼仪主要以这些方面构成自己的基本内容。三、礼仪的归属一般而言,礼仪主要以礼仪活动、礼仪规范、礼仪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礼仪是一门人文应用科学。具体而言,礼仪的学科特点是:首先,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际上就是有关交往艺术的科学。其次,它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与纯粹的理论演绎、概念探讨、逻辑抽象显然不同,礼仪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且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它拒绝夸夸其谈,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正因为如此,也有人称之为一门经验科学。再次,它是一门普及性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参加交际活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交际活动取得成功,而礼仪正是一门可将人们的交际活动导向成功的科学。由此可见,礼仪应当是一门人人必修的普及性学科。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它必将进一步得到普及。*后,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容置疑的是,礼仪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科学。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但是,它又广泛吸纳了其他许多学科的成果,用以充实、完善自身。在这个意义上,又可将它视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礼仪与多门学科关系密切,其中尤其与法学、民俗学、传播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密不可分。其一,礼仪与法学。法学,是以法及其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礼仪与法的关系一向密切,并合称“礼法”。二者的关系是:礼属于习惯法,同时它又与法功能有别,正如司马迁所言:“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其二,礼仪与民俗学。民俗学研究的是流传于民间的文化民俗事象。如前所述,礼仪与民俗的关系是:“礼出于俗,俗化为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正因为如此,礼仪有时又被称为“礼俗”。研究民俗学,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礼仪;学习礼仪,则将使人深入地理解民俗。其三,礼仪与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传播的规律。运用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待交际活动,它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传播。礼仪与传播的关系是:礼仪活动通常与传播有关,传播学则是礼仪规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交际即信息传播,传播制约着交际,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与公信力,交际与传播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其四,礼仪与美学。美学研究的是美的一般规律。社会美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社会美又往往表现于人的交际活动之中。礼仪与美学的关系是:美即和谐,“有礼则雅”。符合礼仪的做法必然是美的,而美又是衡量礼仪是否完善的一大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实际上是交际活动的一种形式美。其五,礼仪与伦理学。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问题。它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礼仪则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着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礼仪与伦理学的关系是:伦理学是礼仪的基础,而礼仪则是伦理学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讲礼仪就是讲规矩,就是讲道理。因此,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往往称礼仪为“礼义”,以强调其崇德尚义。正如《礼记》所言:“礼也者,义之实也。”“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在交际实践中,有礼走遍天下。为人处世,既要以礼为先,更要以德为本。要时刻坚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六,礼仪与心理学。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礼仪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心理学是礼仪活动的一个基础。人是交际活动的主角,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才能更好地运用礼仪。洞察人心、尊重人格,是礼仪与心理学共同的主旨。其七,礼仪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礼仪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交际活动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而研究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社会学所提供的一系列成果,则又必然有助于礼仪所关注的交际活动的成功。其八,礼仪与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研究的是组织所面对的公众关系。礼仪与公共关系学的关系是:公共关系是交际活动中的每一位成功者必须妥善处理的,而礼仪则又是处理公共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公共关系重在塑造组织形象,而礼仪则意在维护个人形象,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礼仪与公共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四、礼仪的扬弃礼仪的科学体系,主要是在现代形成并得以逐步完善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对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继承和扬弃,实际上就不可能有我国的现代礼仪。在正确地传承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必须向国际礼仪学习,取人之长,补我之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义之邦。早在3 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由周公姬旦制礼,并已基本成型。到了春秋时期,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继续发扬光大。此后,由孔子所构建的礼仪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社会长达2 500多年。在中国古代,礼仪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而言,它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它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内的典章制度。因此,被视为“国之基”“君之大柄”。左丘明就明确地提出“礼以体政”的主张,孔子则明言:“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第二,它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礼也者,理也”;对人必须“约之以礼”。孟子强调:“以礼存心”。荀子进一步指出:“礼者,养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者,节之准也”。程颐则明言:“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他们都明确了礼仪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礼记》则更是强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第三,它是个人及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解释是:“礼者,履也。”孔子曾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他就将礼仪视为一种做人的行为规范。在著名的礼仪典籍《礼记》中则强调:“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其含义,也是要求以礼仪来调节人际交往。第四,它是各种正式的仪式。管仲说:“礼仪者,尊卑之仪表也”,“万物之程式也”,“故动有仪则令行”。由此可见,他所说的礼仪,主要就是指的仪式。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礼仪的主旨是:明确地规定并严格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强调并坚持人的等级差异。对于这一点,荀子早就讲得很明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如此看来,我国古代礼仪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提出了礼仪的一些基本原则,制定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并且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些都是可以为现代礼仪所借鉴的。另一方面,它并不尊重人,而重在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这些糟粕,则必须为现代礼仪所否定。从总体上讲,现代礼仪与我国古代礼仪主要存在三点差异:其一,二者的基础不同。古代礼仪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现代礼仪虽承认身份差异,但更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社会公平,并且以尊重人作为自己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其二,二者的目标不同。古代礼仪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而现代礼仪则重在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与顺利。其三,二者的范围不同。古代礼仪所讲究的是“礼不下庶人”,因而与平民百姓无关,而现代礼仪则适用于任何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应当说,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更关心的是人际交往的成功,因此其核心内容就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而不是像古代礼仪那样以自我约束为主。在继承我国古代礼仪的精华的同时,现代礼仪也十分注意汲取外国礼仪,特别是注重吸收目前通行的当代国际礼仪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当代国际礼仪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它们与我国礼仪,尤其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具有显著的区别。其一,国际礼仪强调个人至上。国际礼仪强调个人至上、个性自由,反对损害个人尊严,要求尊重个人隐私、维护人格自尊。这一点,贯彻在它的各个环节之中。其二,国际礼仪强调女士优先。国际礼仪强调,在一切交际场合,不仅要讲究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而且更要讲究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体谅女性、帮助女性、照顾女性、保护女性,这就是所谓的女士优先。其三,国际礼仪强调入乡随俗。国际礼仪适用于国际交往,尤其是跨国的双边性、多边性交往,因此有必要彼此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并且入乡随俗 。与此同时,国际礼仪还非常跨文化沟通,坚持求同存异,要使礼仪成为“一座桥”,而不可使之变成“一堵墙”。与我国的现代礼仪相比,国际礼仪*大的不同,是其主要起源于西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而我国的现代礼仪,则更多地出自本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习俗。有必要明确的是:一方面,我国的现代礼仪对于国际礼仪中一些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原则可以借鉴。离开了这一条,就不可能有它在今日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国际礼仪也没有必要全盘照抄照搬进来。只有在国际交往中,才有必要以国际礼仪约束自身。江泽民同志曾经要求我们:“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建设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习近平同志则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亦曾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探讨现代礼仪的扬弃问题时,也应该采取上述正确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我国的现代礼仪不但有所继承,而且会有所发展。五、礼仪的特征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具有一些自身独具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其规范性、限定性、操作性、传承性、时效性五个方面。**,规范性。孟子尝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规范者,标准也。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与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正如法国人拉罗什富科所言:“在所有规范中,礼仪是*微小但又*稳定的一种规范。”总之,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自尊、敬人的惯用形式。因此,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搞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自己不适应的部分,都难以为交往对象所接受和理解。第二,限定性。礼仪,顾名思义,主要适用于交际场合,适用于普通情况之下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特点。理解了这一特点,就不会把礼仪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就不会在非交际场合拿礼仪去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明确,当所处场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时,所要运用的礼仪往往会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差异很大。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一般而论,适合应用礼仪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对外交往等三种交际场合。第三,操作性。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一大特征。它不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夸夸其谈,而是既有总体上的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细致而周详地对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加以贯彻,把它们落到实处,使之“言之有物”“行之有礼”,不尚空谈。礼仪的易记、易行,能够为其广觅知音,使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礼仪以简便易行、容易操作为**要旨。第四,传承性。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与“成文法”相对应,礼仪本质上乃是一种约定俗成、沉淀传统的“习惯法”。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沉淀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而且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不应当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应当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第五,时效性。《礼记》指出:“礼,时为大。”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在人类长期的交际活动实践之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绝不可能凭空杜撰、一蹴而就,不可能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以及众多社交活动的新特点、新问题的出现,又要求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它们的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时效性。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能够更好地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就不会对礼仪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六、礼仪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应用礼仪,有必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即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共有如下十项。它们同等重要,不可缺少。掌握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遵守。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礼仪,不仅要学习、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了就要运用,要将其付诸个人社交实践。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就难以成功,这就是遵守的原则。离开了它,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第二,自律。从总体上来看,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所构成。司马光说:“礼莫大于分。”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子曰:“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没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人前人后不一样,只求诸人,不求诸己,不讲慎独与克己,遵守礼仪就无从谈起,就是一种蒙骗他人的大话、假话、空话。第三,敬人。孔子曾经对礼仪的基本理念有过高度的概括,据《孝经》记载,他说过:“礼者,敬而已矣。”孟子亦云:“有礼者敬人。”所谓敬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善放在**位。在礼仪的两大构成部分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这一部分,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不失敬于人,哪怕具体做法一时失当,也不能算是失礼。第四,宽容。有道是:“大德必宽。”《礼记》也曾倡导:“慎静而尚宽。”宽容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有容乃大。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而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他人拥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人。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要尊重其个人选择。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第五,平等。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核心之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地域、国别、性格、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健康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第六,从俗。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局面。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画线,不宜简单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时,必须坚持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门问讳,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动辄否定其他人的习惯性做法。遵守从俗原则的规定,会使礼仪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助于人际交往。此即所谓“礼从宜,使从俗”。第七,真诚。礼仪上所讲的真诚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与此相反,倘若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另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为人所求时另外一个样,则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肯定是行不通的。第八,适度。适度的原则,是要求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这是因为凡事过犹不及,运用礼仪时假如做得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到位,都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自律、敬人之意。当然,运用礼仪要真正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只有勤学多练,积极实践,此外别无他途。第九,沟通。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有接触才会了解,有了解才会交流,有交流才会沟通,有沟通才会互动。因此,可将沟通视为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桥。在现代礼仪中,沟通的原则要求人们:在其人际交往中,既要了解交往对象,更要为交往对象所了解,并积极地推广自己,与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增进理解与共识。礼仪的主旨在于“尊重”。而欲尊重他人,就必须首先了解对方,并且令自己为对方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第十,互动。《礼记》曰:“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人际交往中如欲取得成功,就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互动的原则。所谓“互动”,在此具体含义有二:一是要求人们在其交往中必须主动进行换位思考。换位思考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们必须善于体谅交往对象的感受。二是要求人们在其交往中时时处处努力做到“交往以对方为中心”。也就是说,不允许无条件地“以自我为中心”,更不允许凡事自以为是。具体运用礼仪时,互动的原则永远都不允许忽视。七、礼仪的功能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当前,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的功能,既有助于个人,又有助于社会、有助于国家。礼仪的功能之一,在于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道德、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由此可见,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真正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礼仪的功能之二,在于它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美化社会、美化祖国。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易经》有言:“君子以非礼弗履。”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与优雅的风度,这种礼仪美化自身的功能,任何人都难以否定。当个人重视了美化自身、大家个个以礼待人时,人际关系将更加和睦,生活将更加温馨,社会将更加和谐,祖国将更加美丽。那时,美化自身便会发展为美化生活、美化社会、美化祖国;在国际交往中,亦将有助于中国人更好地、言行一致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也是礼仪的运用所发挥的作用。礼仪的功能之三,在于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完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讲的其实就是交际的重要性。《素书》上说:“礼者,人之所履。”《礼记》上则有言:“礼也者,报也。”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属于与他人良性互动的艺术。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究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其*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之间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假如人皆如此,时时、处处、事事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礼仪的功能之四,在于它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礼仪的本质,是令人向美、向善、向上,是用以提升个人素质的。学礼、明礼、守礼,重在促人向美、向善、向上。《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一般而言,人们的教养反映其素质,素质体现于其细节,而细节则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反映个人素质与教养的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的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这个人、这个单位、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整体素质、整体教养。古人曾经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将礼列为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之中,诚如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言:“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反过来说,遵守礼仪,应用礼仪,将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品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并且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这些内容,与礼仪完全吻合。因此,完全可以说,提倡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殊途同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这种社会主义的礼治,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八、礼仪的学习学习礼仪,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当在学习途径、学习方法与学习重点这三个方面多加注意,切不可敷衍应付、只走过场。对一般人来讲,学习礼仪主要有三大途径:其一,进行理论学习。即利用图书资料、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教学函授、业务培训,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礼仪。其二,向社会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学习礼仪*好的教师。交往的成功,往往有赖于必要的经验。交际实践作为学习礼仪的一个具体过程,不仅可以使人加深对它的了解,强化对它的印象,而且可检验其作用,并且据以判断个人掌握、运用礼仪的实际水平。其三,向专人学习。这里所指的专人,可以是教师、培训专家、礼仪顾问,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确有经验或所长者、堪称楷模之人。其共同之处,是对礼仪有一定的了解,或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向他们学习,可使自己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益智开窍。学习礼仪,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一般而言,其*主要的方法有四:**,联系实际。礼仪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习礼仪,务必坚持知和行的统一。要注重实践,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不断地向实践学习。这是学习礼仪的*佳方法。第二,循序渐进。学习礼仪不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而应当有主有次,抓住重点。若从与自己生活与工作*密切的地方开始,往往可以事半功倍。然而必须注意,学习礼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些规范、要求,只有反复运用、重复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第三,自我监督。古人强调提高个人修养要注意反躬自省:“躬自厚”,“修己以敬”,“吾日三省吾身”。学习礼仪,也应进行自我监督,对自己既要在这一方面有所要求,又要处处注意自我检查。这样做,将有助于自己发现缺点,找出不足,将学习、运用礼仪真正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做法。第四,多头并进。在学习礼仪的同时,不应将其孤立于其他学科,而应当将这种学习与其他学科、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而且有助于个人更好地掌握、运用礼仪。从总体上看,礼仪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技巧与法则所构成的。学习礼仪,要讲究其全面性、系统性,但是不能搞烦琐哲学,不能脱离实际、死抱着条条框框不放。要是把礼仪搞得过分复杂、烦琐,是不利于礼仪的普及、推广的。古人曾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礼繁则难行,卒成废阁之书。”将礼仪搞成繁文缛节,必将使礼仪曲高和寡。学习礼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要抓住其重点。礼仪的重点,就是那些对交际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各项主要原则。礼仪的原则可分为两大类:其一,适用于所有交际活动的原则。例如,“主随客便原则”。其二,适用于局部交际活动的原则。例如,在正式场合必须遵守的有关着装的“三色原则”。对这两类礼仪的主要原则,都要尽可能地加以掌握。这样认真去做,就能以点带面,掌握其精华。总而言之,这些礼仪的主要原则高度凝练,可举一反三,适用范围甚广。对其悉心掌握,则会大获裨益。九、礼仪的操作在具体运用现代礼仪时,人们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应当如何对其具体地加以操作?解决这一问题时,主要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理念;二是掌握有效的方法。**,坚持正确的理念。所谓理念,亦即有关某一事物的基本观念。有道是:“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倘若人们在具体操作礼仪时基本理念有误,则难免徒劳无益。一般而言,现代礼仪以“尊重”为基本理念。在具体操作礼仪时,这一基本理念又体现于如下两点:其一,摆正位置。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具体位置,而且自己的具体位置往往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操作礼仪、以礼待人时,每一个人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具体位置、各就各位,切勿错位或越位。一言以蔽之,不论自己处于何种位置,始终都要做到“勿不敬”。即以尊重之心待己、待人。首先,对自己而言,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护自尊:一是必须尊重自我;二是必须尊重自己的职业;三是必须尊重自己所归属的团队;四是必须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五是必须尊重自己所处的社会;六是必须尊重自己所属的国家;七是必须尊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其次,对他人而言,每一个人亦应以尊重为本:尊重上司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其二,调整心态。在人际交往中,每一个人不仅需要智商,而且更需要情商。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通常具体体现于其个人心态,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在具体处理人际关系、运用礼仪时,每一个人均应自觉地进行心态调整。因为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际关系而言,心态不仅决定状态,而且往往决定一切。在具体操作礼仪时,人们所应进行的心态调整主要涉及如下三点:一是需要“接受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现代礼仪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他人。进而言之,所谓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必须善解人意地接受对方的一切合乎情理的选择。换言之,操作现代礼仪时,不仅需要严于律己,而且更需要宽以待人。二是应当“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不仅内外有别、中外有别、外外有别,而且人人有别、时时有别、处处有别、事事有别。既然在操作现代礼仪时强调“交往以对方为中心”,那么人们必须善于进行“换位思考”自然不言而喻。三是坚持“合作共赢”。进行人际交往时,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确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与此同时,还必须真正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世界是多有“不同”的: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文明是具有多样性的,交际行为与交际规范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在对外交往中,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为自己打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第二,掌握有效的方法。一般而言,它主要涉及“有所不为”与“有所为”两个互有联系的不同层面。 其一,必须明确“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不为”,即具体操作礼仪时,首先需要了解“不能做什么”。例如,不能讲什么话,不能做什么事,等等。在这些方面不出现差错,即可“问题*小化”,不仅自己可以不出洋相,而且可以避免失礼于他人。其二,必须尽力“有所为”。所谓“有所为”,在此指的是具体操作礼仪时,应该了解“应当如何做”,或者“如何做得更好”。例如,应该怎样讲话,应该怎样办事情,等等。在这些方面尽量做到符合礼仪规范,就会令自己的所作所为好上加好。孟子说过:“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在操作礼仪时,需要强调的是:“有所不为”,是每个人皆须力戒的;“有所为”,则是人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二者不可偏废。

商务礼仪教程 第7版 作者简介

金正昆,浙江东阳人,1959年出生。主要从事礼仪学、外交学、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交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北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其有关应用礼仪、交往艺术、有效沟通与公共外交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前沿位置。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率先在国内高校开设现代礼仪课程,并积极致力于向全社会推广、普及礼仪规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