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

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

作者:孙振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36
本类榜单:科普读物销量榜
中 图 价:¥149.6(6.8折) 定价  ¥2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3268
  • 条形码:9787030743268 ; 978-7-03-074326-8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以煤炭的大规模使用推动次工业革命为起点,论述能源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对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碳排放达峰前后经济、社会、能源消费和多个与碳排放相关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达峰规律,并上升为达峰理论,结合我国优化开发区域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率先实现路径。对优化开发区域及其他区域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进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参考使用,也适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的教材和参考书。

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路径研究 目录

绪论 1 参考文献 5 第1章 碳排放达峰规律的发现 7 1.1 峰值问题的由来 7 1.2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8 1.3 碳排放达峰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 11 1.4 全球碳排放达峰时间将影响未来转型成本 15 1.5 峰值影响因素分析 19 1.5.1 实证模型及达峰影响因素关系 19 1.5.2 各因素介绍及变化趋势 24 1.6 不同国家达峰规律 27 1.6.1 碳排放强度峰值 28 1.6.2 人均碳排放峰值 28 1.6.3 高耗能产品总量达峰 29 1.6.4 能源消费总量及人均能源消费量 31 1.6.5 单位能源碳强度 32 1.6.6 脱钩规律 33 1.7 达峰理论及规律总结 35 1.7.1 达峰理论 35 1.7.2 达峰规律及条件 37 参考文献 37 第2章 各国达峰历史分析 40 2.1 碳排放达峰国家数量及峰值特点 40 2.2 典型达峰国家特征总结 44 2.2.1 碳排放达峰指标特点 44 2.2.2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达峰时间趋同 46 2.2.3 达峰中的社会问题 47 参考文献 48 第3章 我国达峰形势分析 49 3.1 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形势 49 3.1.1 倒逼形势下的碳排放峰值 50 3.1.2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51 3.1.3 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52 3.2 我国低碳能源及技术发展迅速 53 3.2.1 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54 3.2.2 储能技术的发展助力可再生能源发展 58 3.3 提前规划达峰后的减排目标及路径 59 参考文献 60 第4章 优化开发区域达峰路径 62 4.1 优化开发区域总览 62 4.2 优化开发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分析 65 4.2.1 经济发展 65 4.2.2 人口与生活 66 4.2.3 产业发展 67 4.2.4 能源与资源 73 4.3 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77 4.3.1 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现状 77 4.3.2 基于Kaya的拉式指数分解法 79 4.3.3 三产的能源强度分解 81 4.3.4 达峰前景分析 82 4.4 减排路径选择 84 4.4.1 情景设定 84 4.4.2 减排成本测算 85 4.4.3 路径选择标准 89 4.4.4 减排路径 93 4.5 优化开发区域脱钩理论的验证 95 4.5.1 脱钩指数分析 97 4.5.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98 参考文献 102 第5章 环渤海区域达峰基础及路径 105 5.1 环渤海区域概述 105 5.2 环渤海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 105 5.2.1 经济发展 105 5.2.2 人口与生活 109 5.2.3 碳排放趋势分析 115 5.2.4 产业发展 116 5.2.5 能源与资源 119 5.2.6 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 122 5.3 环渤海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126 5.3.1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126 5.3.2 区域内部达峰差异分析 128 5.4 基于CGE的京津冀地区减排路径分析 128 5.4.1 模型介绍 128 5.4.2 情景设置 130 5.4.3 计算结果 142 5.4.4 达峰路径分析 147 5.5 不同情景的成本效益分析 154 5.5.1 情景设定 154 5.5.2 政策情景下的成本分析 156 5.5.3 强化低碳情景下的成本分析 158 5.5.4 低碳发展收益分析 159 5.5.5 减排路径 160 参考文献 163 第6章 长三角区域达峰基础及路径 165 6.1 长三角区域概述 165 6.2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 165 6.2.1 经济发展 165 6.2.2 人口与生活 166 6.2.3 产业发展 169 6.2.4 能源与资源 172 6.2.5 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 175 6.3 长三角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177 6.3.1 排放趋势分析 177 6.3.2 LMDI分解 179 6.3.3 区域内部碳排放差异 181 6.4 减排成本测算及减排路径分析 182 6.4.1 情景设定 182 6.4.2 减排成本 183 6.4.3 减排路径 186 参考文献 190 第7章 珠三角区域达峰基础及路径 191 7.1 珠三角区域概述 191 7.2 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 192 7.2.1 经济发展 192 7.2.2 人口与生活 195 7.2.3 产业发展 197 7.2.4 能源与资源 201 7.2.5 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 204 7.3 珠三角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210 7.3.1 碳排放特征 210 7.3.2 区域内部差异 212 7.3.3 因素分解 213 7.4 减排成本测算及减排路径分析 214 7.4.1 情景设定 214 7.4.2 减排成本 215 7.4.3 减排路径 218 参考文献 221 第8章 绿色创新驱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23 8.1 “中等收入陷阱”与绿色创新 223 8.1.1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223 8.1.2 绿色创新的内涵及趋势 224 8.2 绿色创新推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基础 226 8.2.1 创新理论 227 8.2.2 经济增长理论 227 8.2.3 比较优势理论 227 8.2.4 “均衡陷阱”理论 228 8.3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 228 8.3.1 未跨越陷阱的经济体 228 8.3.2 未跨越陷阱原因分析 230 参考文献 237 第9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技术条件 238 9.1 中国绿色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238 9.1.1 变量来源与数据说明 238 9.1.2 面板单位根检验 239 9.1.3 面板协整检验与变量误差修正模型 239 9.2 绿色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240 9.2.1 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本质—内生增长理论 240 9.2.2 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竞争优势 241 9.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和挑战 242 9.3.1 专利技术循环周期的概念 242 9.3.2 技术循环周期计算 242 9.3.3 不同技术领域专利 245 9.3.4 全球创新指数 247 9.4 推动绿色创新动力因素 249 9.4.1 驱动因素 249 9.4.2 压力因素 250 9.4.3 响应因素 251 9.5 绿色创新能力评价 253 9.5.1 熵权TOPSIS法 255 9.5.2 TOPSIS法的基本原理 256 9.5.3 我国创新能力的评价 256 参考文献 261 第10章 绿色创新溢出效应及吸收能力分析 262 10.1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262 10.1.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262 10.1.2 模型的构建 263 10.2 实证结果分析 264 10.2.1 总体特征 264 10.2.2 模型的选取 267 10.2.3 结果测度及分析 268 10.3 非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吸收能力分析 271 10.3.1 区域绿色吸收能力指标体系 271 10.3.2 绿色吸收能力指标结果 271 10.3.3 溢出通道 275 参考文献 279 第11章 以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强化低碳路径实现 280 11.1 近远期战略结合,政策措施协同 281 11.2 强化低碳促进绿色创新 282 11.2.1 提高能源效率,启动能效电厂 282 11.2.2 多种技术整合优化低碳能源模式 282 11.3 强化低碳化弊为利 286 11.3.1 深度减碳促进可持续发展 287 11.3.2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绝对脱钩 289 11.4 强化低碳促可再生能源发展 289 11.5 深度减排促管理和经营深度演化 293 11.6 交通排放占比增高应受重视 296 11.7 企业对气候变化关注度日益提升 300 11.8 强化低碳激发各方动力 301 11.8.1 利益相关者 301 11.8.2 博弈模型构建及求解 301 11.8.3 激发利益相关者能动性建议 304 参考文献 305 第12章 推动优化路径实施的建议 308 12.1 政府重视、一诺千金 308 12.1.1 指标引领,领导重视,作用立显 310 12.1.2 顺应零碳大势,把握创新先机 310 12.1.3 强化区域内外交流,促进协同达峰 312 12.2 完善创新环境,培育持续竞争力 314 12.2.1 为创新主体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314 12.2.2 完善市场环境,实现公平竞争 316 12.3 强化融合与协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318 12.3.1 政产学研金融合 318 12.3.2 碳与其他污染物协同治理 319 12.4 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 320 参考文献 320 后记 322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