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理解苏东坡

理解苏东坡

作者:马浩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2.2(6.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理解苏东坡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56029
  • 条形码:9787559856029 ; 978-7-5598-5602-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理解苏东坡 本书特色

本书以“艺趣”“食趣”“友趣”“情趣”“游趣”五辑,分别描述了苏东坡在艺术成就、饮食养生、友朋交往、家庭生活、行旅游迹多个方面的经历和掌故,试图为苏东坡描绘多幅多侧面的形象图,还原一个立体、逼真、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形象。苏东坡历来颇受人敬仰和喜爱,出于他的艺术成就,也得益于他风趣幽默、达观乐天的性格,尽管一生跌宕起伏,而他秉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人生低谷也能寻到乐处、活出精彩,成就令人追崇的“理想人格”。

理解苏东坡 内容简介

苏东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名流巨匠,他的一生随着政局的变化而起伏跌宕,就如同飞鸿一样游荡四方;他拄杖徐行在如雪泥的人生路上,走出了一个文人博大的精神境界。本书分别从艺术成就、饮食养生、朋友交往、家庭生活、行旅游迹五个角度着笔,描绘苏东坡的日常生活,发掘其背后所隐含着的人格魅力和人文世界,以小事件反衬大历史,堪称一部别具风格的“苏东坡别传”。

理解苏东坡 目录

帧一·艺趣

003 若言琴上有琴声

012 胸中原自有丘壑

023 东坡先生的“写真”

030 那些“神来之笔”

038 应似飞鸿踏雪泥

帧二·食趣

055 学佛期于静而达

061 东坡的养生之道

069 从来佳茗似佳人

077 饱得自家君莫管

085 溪边自有舞雩风

帧三·友趣

097 此翁身如白玉树

106 相从江海

114 唯愿一识苏徐州

122 十里闻风声

129 谈空说有夜不眠

帧四·情趣

139 把酒问青天

147 不思量自难忘

160 夜梦嬉游童子如

168 城外那片东坡

175 更结来生未了因

帧五·游趣

185 却寻流水出东门

197 文游台,东坡的背影

205 隋堤三月水溶溶

215 欲把云根到处栽

227 不辞长作岭南人

234 身随彩丝系


展开全部

理解苏东坡 节选

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尤其表现在吃的方面。 文人墨客的舌尖大都敏感,能在寻常的食物中品出不寻常的滋味。孔子收徒,弟子*好能拎几条腊肉来做学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对吃的主张。大才子金圣叹临上刑场,耳语儿子一个吃食密招,花生米与豆干同嚼有火腿味。苏东坡对待口腹之欲,似乎更接地气,透着人间的暖意。 苏东坡曾跟好友刘贡父聊起一种美味,三白饭,是他儿时常吃的,味道之好,无法比拟,通常一口气能吃三大碗米饭。老刘好奇心顿起,再三追问,苏东坡不得不揭开谜底:白米饭、一小碟细盐、一碗白萝卜条。老刘闻言,差点笑岔了气,收住笑问道,真这么好吃?苏东坡不容置疑地点点头。 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请苏东坡吃皛饭。苏东坡可是资深老饕,却没听说过皛饭,来了兴致,感觉有些迫不及待了。老刘把他引到客厅,菜饭已备好,都盖在碗下,苏东坡落座后,老刘把碗掀开,苏东坡看着饭菜一愣,不禁一笑,便开始埋头大吃起来。何为皛饭?皛者, 三白也。老刘拿着苏东坡的故事,跟苏东坡玩了个文字游戏。 苏东坡这顿饭吃得有滋有味。大约苏东坡儿时不挑食,三白饭都被视为珍馐,长大了之后,更是深知味之三昧,平中见奇,大俗大雅,嚼得菜根香,品得人间味。 苏东坡在凤翔任签判时,在东湖避暑。夏天,人的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苏东坡便命人取滨豆、绿豆等研磨成粉,熬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以盐醋辣等作料凉拌。吃起来果然胃口大开。凉粉就这么产生了。 被贬黄州,苏东坡没有薪水,在东坡耕种为生,自给自足,有限的开销钱都被穿成串挂在屋梁上,哪里舍得买贵重的菜。 平日里,苏东坡多在田里忙活,人勤地不懒,有活干有饭吃,眼里有活,才能活得好。没事时,他或在地头与农夫闲谈,或到山寺与僧人论禅,或与友人饮酒唱和,很少去街市,除非买种子、农具之类,非他去不可。他看到屠户的肉摊前,生意冷冷清清的,以为大约是老百姓买不起,若便宜肯定买的人就会多。他便上前问猪肉的价钱,大出所料,猪肉便宜得很,感觉像捡了宝,赶紧打了几斤猪肉。 苏东坡烧制猪肉自有一套。当年,他在徐州知州任上时,带领彭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池,深受百姓爱戴。抗洪成功后,百姓纷纷杀猪上府感谢,苏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老百姓。苏东坡回赠的红烧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浓味美。老百姓谓之“回赠肉”。这种肉也可以说是东坡肉的前身。 东坡把猪肉买回来,洗净切块,放在锅里,加入适当的水,放作料,大火烧熟,小火煨透,肉香四溢,令人垂涎。 东坡把他烧制猪肉的心得作成一首幽默风趣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东坡先生自得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分析先生这首《猪肉颂》,说是他对人生的哲思,五经注我,也无可厚非。其实,东坡先生也许并未刻意如此,大约是不经意间,把他对生活、人生等的感悟自然融进诗里,肉已不再是猪肉,而成了东坡,东坡已不是东坡,而是碗中之肉。故曰东坡肉。 东坡把他烧制猪肉的秘方公之于众,估计黄州的猪肉要涨价了,这个后果应该在他意料之中。原先不肯吃猪肉的人或许想试一试,不解煮的一定会买来按他的方法煮,独乐不如众乐,猪肉贵点,先生也认了。 东坡肉在黄州热了,但毕竟黄州是荒僻之地,信息不发达,没有什么影响力。东坡肉真正大火,是在多年后他任杭州知州的时候。 为官一任,富民一方。东坡到了杭州,开始关注杭州的民生问题,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把湖面无偿分给老百姓植菱种藕,在城中广凿水井,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受到杭城老百姓的爱戴。老百姓知道苏东坡喜欢吃红烧肉,跟当年徐州百姓一样,纷纷给苏知州家送肉。世间的事,多有相似处,苏东坡便把肉做成东坡肉,分赠给大家。杭州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经济发达的程度,远非黄州可比,这种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东坡肉的名声不胫而走,天下皆知。 而今,东坡肉遍及全世界,不但华人喜欢,外国人好此口者亦众。东坡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手法,不变中有变,变化中又有不变,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由东坡肉,而又衍生出东坡肘子。东坡肘子汤汁乳白,雪豆粉白,猪肘肥软适口,肥而不腻、软而不烂,色香味形俱佳。据说苏东坡曾路过江西永修一带,路遇一农夫之子中暑,情况危急,农夫急得手足无措。苏东坡一边安慰老农,一边救治孩子,使孩子转危为安。农夫心存感激,留他吃饭,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前烧菜的农夫听了,以为是苏东坡教他如何烧肘子,把“禾草珍珠透心香”误解成“和草整煮透心香”,这个传说,听起来就觉得牵强。用做东坡肉的方法做肘子,称之为东坡肘子,倒是能讲通,总之,都是冲着东坡这个招牌。 在东坡的眼里,大约就没有不好吃的食物。凡食材无不可以食用,所谓美味,就是味蕾对食物的感觉,酸甜苦辣咸,能让人吃着过瘾的,都是美食,关键是如何利用好食材,发现其长处,明白其短处,扬长避短,或变换一种烹饪方式。 大麦去皮,俗称大麦仁。用大麦仁煮饭,感觉应该是可口的,实际却非如此,大麦仁煮熟了,也是硬硬的,粒粒分明,不黏稠,吃到嘴里如同嚼蜡,不糯少香。为了让大麦仁饭好吃,苏东坡没少动脑筋,尝试着与各种食材搭配混煮。功夫不负有心人,苏东坡发现大麦仁与赤豆同煮,味道能让舌尖激动。大约是赤豆的温厚抚慰了大麦仁的桀骜,赤豆耐煮,无形之中,加大了对大麦仁的煎熬,大麦仁在沸腾的水中渐渐打开了内心,变得圆融,变得松软,香味也被激发了出来。这便是苏东坡发明的二红饭。 这是苦中作乐,在现有的艰苦条件下创造出有滋有味有趣的生活。苏东坡还发明了一种东坡汤。这种汤也是困苦生活的产物。 柴米油盐,柴排名**位,这显然不是以笔画多少来排的,而是意味着柴在生活中很重要。俗话说,有柴烧有饭吃。为了节省柴火,苏东坡发明了东坡汤。锅中加水,放入菜和适量的油、调味品,其上置放装着米的蒸笼。烧火,菜汤熟了,米饭也蒸好了,有菜有汤又有饭,一锅解决了。 几年前,在一海滨城市吃海鲜,发现了类似东坡汤的菜,厨师大概借鉴了东坡汤的制作方法。锅里放小米些许,加水,将海鲜放在箅子上,置于其上,盖好盖子,开启电钮,根据不同海鲜品类及堆放食材的多寡而定时长。如此,蒸出来的海鲜,比水煮的更鲜,真正原汁原味。蒸出来的海鲜汁,滴落在锅里,与小米一起熬成海鲜小米粥,味道格外鲜美。 北方有种土菜,叫“依山傍水”。这种菜大概也是效仿东坡汤,通常食材是杂鱼或小公鸡,加料加汤在大铁锅中咕嘟煮着,锅边贴上面饼子,或玉米饼、杂粮饼,待杂鱼或小公鸡炖透了,汤汁浓郁,饼子也熟了,吃饼子就着杂鱼或鸡块,喝着鲜美的鱼汤或鸡汤,那叫一个美! 苏东坡在黄州时,闲来无事,不时到寺院找继连法师下棋,以排解内心的孤寂。一天晚上,苏东坡与法师下棋到深夜,饿了,法师让小和尚给他弄点吃的,小和尚到厨房里一看,还有半碗面条,都坨成一团了。小和尚起火烧锅,加油少许,把那坨面倒进锅里,渐渐打起了瞌睡。待苏东坡去厨房拿吃的,闻到一股香气,掀开锅盖,见面团煎得焦黄,他用筷子夹起,放嘴里一嚼,香松酥脆,满口喷香。早晨,他到街市上想找这种饼, 未果,索性教面点师傅做,从此世上又多了一种面点——东坡酥。而今,东坡酥亦是湖北一带有名的地方美食。 若苏东坡不是生活的有心人,吃过也就吃过了,哪里还有什么东坡酥。看上去偶然的东西,无不是有心的结果。 后来,苏东坡又被贬到岭南的惠州,惠州的生活环境更艰苦,他却活得悠然自在,庆幸有鲜美的荔枝可食。“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城里,一天只杀一头羊。物以稀为贵,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羊肉都被城里的头面人物买走了。苏东坡想吃羊肉,买不起,也没有资格买,便与卖羊肉的师傅商量,给他留羊脊骨。 苏东坡用自己的方法烤羊骨,剔下羊骨上的肉丝,挑出骨髓,挑剔了半天,只能积攒一点点,慢慢品味,感觉是在食螃蟹,享受着吃的过程,美不自胜。他曾给弟弟苏辙写信分享他的这种快乐。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他在信末还不忘幽默一把,若他发明的食羊骨法在民间流传开来,骨头都被人啃了,狗怕是不乐意吧。这封短笺的结尾,东坡一开心,忘了写“呵呵”。 苏东坡可以说是美食发明家,对于吃,他从来不墨守成规,而是发挥诗人的想象力,大胆创新。

理解苏东坡 作者简介

马浩,男,江苏邳州人。著有文集《指间的沙》《给窗口加块玻璃》《万物有灵》《寻味江苏》《都将诗情付酩酊:古文人之酒趣》《藏在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应知故乡事》等。现居南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