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5.0(7.5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5312
  • 条形码:9787100215312 ; 978-7-100-21531-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高中以上程度读者(1)一部畅销于德国本土的二战史 (2)作者深入希特勒的心理活动,为读者观察二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 (3)战争带来什么?谁又是昨日的赢家?未来我们该如何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科类翻译图书,原著出版于2018年。类似的书籍,正如作者自己所讲,已经汗牛充栋、数不胜数,那么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的这本书,其优势和特点在哪儿?同大多数二战书籍比较,罗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对本书主角、二战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尽可能从客观、不带预先好恶的立场去描述。书中讲述了希特勒如何从一名下士发迹成为纳粹德国的优选领导人,其飞黄腾达的背后揭露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西方当代主流的历史学术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一条德国“特殊道路”的结局和终点,这条道路源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威廉二世的帝国主义,以及将德国排斥于西方阵营之外的凡尔赛安排。作者似乎并不接近认同。他认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治化正式形成于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确定时期。导致二战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种荒诞的种族主义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国建设成为世界强权。作者旨在刻画和对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战争对立面的希特勒,鲜明指出,希特勒战争的整体特征源于其荒诞的反理性。作者还提出了影响第二次世界的关键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次世界大的续篇吗?作者的答案是,一战的停火和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二战历史的开端,但二战并不是**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但不能说一战作为“原初灾难”导致了二战,并无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目录

**章 魏玛、希特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通往欧洲战争的道路

第三章 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

第四章 英格兰之战

第五章 对苏联的歼灭战

第六章 扩大为世界战争

第七章 轴心国转入防御

第八章 欧洲第二战线

第九章 帝国终局之战与希特勒之死

第十章 铁幕与日本投降

注释

参考书籍(日记、回忆录)

参考文献

地名索引

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节选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确实,斯大林在俄罗斯奉行一套新的经济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旨在克服一战、内战以及战时共产主义造成的经济疲软。由于偏离了纯经济学原理,俄罗斯经济恢复的效果有限。而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不惜代价地避免俄罗斯被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日本已经占领中国的满洲里,在东方对俄罗斯形成潜在威胁,俄罗斯认为,有必要在西方激化德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避免产生任何旨在冲击苏联的集团。以牺牲德苏关系走近为代价,1931-1932年间苏联同波兰及其“保护国”——法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些做法实际上是1922年《拉巴洛条约》、1926年《德苏友好条约》的再度炮制。斯大林欢迎希特勒掌权,并不认为这是世界灾难。鉴于希特勒在《凡尔赛条约》等问题上奉行激进的修订政策,斯大林乐见德国同英、法发生冲突。这对苏联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有利形势,与之相比,几十万德国共产党同志的命运就不算什么了。  希特勒孜孜寻求与英国的和解,这是希特勒战略思想中继消灭苏联之后的第二个核心要点。在他看来,若欲消灭苏联,须先与英国和解。与英国达成协议,意味着德国西线无虞,可确保全力对付东线。比军事战略考量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认为,海洋强国——英国是大陆强国德国的天然伙伴。1928年希特勒在谈及夺取海外殖民地被大幅延期时,写道:“如果德国对其基本政策做出新的调整,不再触犯英国的海洋和贸易利益,而是专注于大陆目标,那么造成德英敌对的合乎逻辑的理由就不复存在了……”他认为,威廉帝国挑战英国,导致两国海军交战的政策是错误的。  与英国结伴的另一个理由在于,根据希特勒的分析,英国国内的种族战争尚未分出胜败,它还是“美利坚联盟”(希特勒以此称呼美国)的天然竞争者。然而,英国对与德国结伴并不感兴趣,其欧洲大陆政策在本质上仍坚守力量均衡的传统。英国政府依旧深信,要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英国就必须推行帝国政治。希特勒谋求德国成为欧洲大陆超级强国,对伦敦将是一个威胁,但对于华盛顿,并非一定会形成竞争。  除了笼络英国,希特勒的另一个外交目标是波兰,这个国家在他的纲领性文献几乎没有任何提及。但是,波兰在希特勒的计划中是必须要被消灭的国家,原因很简单,只要波兰存在,希特勒在东线的核心目标就无法实现。1933年初开始,德国与波兰关系趋于紧张,矛盾焦点是自《凡尔赛和约》以来归属国际联盟管辖的自由市但泽以及在那里生活的德国人。波兰军队1920年战胜苏联红军后曾一度自信满满,甚至动了武装干预但泽的念头。  希特勒意识到国防军实力还不够,他也憎恨波兰,但此时他的对波政策却来了一个大反转:宣布准备承认帝国的东部边界。这等同于“对德意志事业的背叛”,魏玛共和国没有一个政治家胆敢这么做。希特勒虽然与波兰达成协议,但是本就打算*终要废弃协议,因此他可以随意做出妥协。他告诉波兰人,德波敌对是凡尔赛会议的刻意安排,他别无所求,只想同波兰和解。1934年1月,在国内外无比惊讶之下,希特勒领导下的德意志帝国竟然同“低等种族”的波兰签订了互不侵犯友好条约。希特勒的冒险行径冲击了法波盟约,而法波盟约又被法俄关系走近所损坏。如同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波协议也完全是策略性举措,旨在为国防军扩充军备、完成伟大目标所需要的前提而争取更多时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作者简介

拉尔夫??格奥尔格??罗伊特(Ralf Georg Reuth),德国著名历史书作家。1952年生于德国。曾出版许多关于纳粹帝国的书籍,以及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传记。在我国已经出版的有《戈培尔传》《希特勒传》和《大逆转——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 译者简介: 王尔东,1973年生于浙江。1995年入职外交部。从事对德国和欧洲问题研究,在我国驻德国使馆履职多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