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作者:吴春宝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版权信息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本书特色

“叶落归根”是每一个漂泊异乡者的执念。对于大部分国人而言,“根”就是家,就是那片承载着传统乡土中国格局及其内生文化秩序的热土。当现代化全面渗透进乡村社会,或者乡村变为城市,或者人们被迫进入城市谋求生计。无论哪种,都是“家乡”成“故乡”,都在慢慢远离生存所需的“精神之根”。虽然生活上或许更加舒适安逸,随之而来的却是精神上的空虚,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漂泊与孤独感。  “何以安身?”这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数国人心头的深深喟叹。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在阐述现代乡愁的理论内涵基础上,以浙江省丽水市龙现村、湖北省宜昌市万古寺村、安徽省滁州市山林村、广东省中山市圣狮村为个案,分别探讨了四地“留住乡愁”“融入乡愁”“形塑乡愁”与“再造乡愁”的有效实践机理,以鲜活生动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乡愁”在乡村振兴中所能发挥的重大价值与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目录

**章 现代乡愁:乡村振兴的内生资源
一、乡村振兴中现代乡愁研究缘起
二、乡愁的理论意涵
(一)乡愁理论的基本意涵
(二)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三)现代乡愁的表达类型
三、乡村振兴中现代乡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留住乡愁:返乡华侨深度参与乡村治理及其效应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村庄概况
(一)青田县情与侨情介绍
(二)龙现村村情与侨情介绍
三、“乡仇”:贫困使其离乡
(一)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力:改变困境的强烈愿望
(二)心理因素是内生动力:出国打拼成为潮流
(三)社会因素是外在拉力:成功者的榜样示范
(四)小结
四、“乡愁”:乡村治理的浅度参与
(一)衣锦还乡:关注“小家”的造房运动
(二)富而不吝:兼济“大家”的公益行动
(三)回馈故里:造福“家园”的经济推动
(四)小结
五、“留住乡愁”:乡村治理的深度参与
(一)发展乡村经济
(二)主导乡村事务
(三)培养乡愁自信
(四)小结
六、结论与思考
(一)作为治理资源的乡愁
(二)华侨群体价值判断与行动选择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章 融入乡愁: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机制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二、个案介绍
(一)地区情况介绍
(二)村庄情况介绍
三、赋能背景: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发展的演进脉络
(二)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
……
第四章 形塑乡愁: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
第五章 再造乡愁:乡村建设中侨界新生代参与行动的生成逻辑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节选

  1.外在塑形: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文化与产业要素的双向激活,要立足于品质提升的发展导向,为乡村产业转型积极创制有利条件。主要从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加强产业振兴的配套支撑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消除障碍。  一是健全乡村基本设施与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产业一体化水平;另一方面将转化为外在优势,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激活产业要素是产业振兴的必要路径。乡村基础设施涉及交通条件、水利建设、生产生活等方面。万古寺村充分结合村民以及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要从人居环境入手。一方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统一处理。合理设置服务网点,尽量做到垃圾定点投放,定点处理;将村庄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至归州镇、秭归县垃圾处理厂;整治田间沟渠、建立排洪沟,扩大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公共厕所,优化果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开展惠民服务工程,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亮化。对农房进行风貌改造,妥善处理闲置房,新建沿河休闲平台与休闲步道,并配备生态护栏与环保路灯。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升级,不仅打破产业贸易的限制,同时提升产业品质,有助于乡村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二是提高乡村产业信息化水平。构建信息化的产业体系将打破信息流通壁垒,使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及时降低由生产不确定性而招致的产业风险。产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产业技术革新水平,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万古寺村在柑橘种植以及后续培训维护方面积极引入新技术,着重改善技术培训手段,致力于智慧农业建设。具体而言,对乡村果园按照优势区标准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建立水肥一体化并配套信息系统的智慧果园;建立柑橘治理追溯体系,开展果园耕地质量改良提升、老果园改造和绿色优质栽培集成技术模式推广示范工作;建设田间柑橘管理操作平台,并配套田间生产道,以形成疏株间伐、绿色防控、品种改良的生态农业。通过智慧乡村建设,不仅融入生态农业板块,而且考虑到未来万古寺村一、二产业发展及村民生活需求,融入农产品供求平台等数字乡村建设板块内容。运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调整产业生产、营销模式,推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电子商务模式使农产品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影响较少,减少了农产品在销售环节和流通过程的时间,促进农产品交易过程更为便捷和高效,保证了农产品的鲜活性。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衍生出网络销售的方式。比如抖音直播、淘宝直播等新型电商方式,在农户和消费者的互动中打通营销链和供应链,保证了产销之间的沟通,创造了产品多场景成交价值。  2.内在铸魂:延续乡土文化链条  文化是产业的发展灵魂,始终蕴藏在产业活动之中,产业活动要通过文化来表情达意。产业要素的激活为赋能创制基础环境,而文化资源的挖掘延续了乡土文脉,为乡村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是开发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整合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具象化与实景化,以激活集体记忆,进一步强化乡村社会核心价值认同。一方面,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实体根基。对于传统村落,应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注重保护村落的历史风貌,以彰显地域与民族特色。通过恢复、再现屈氏宗祠、屈家老屋、凤凰寨这种传统场景,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保存或适当地重建原有设施,维护村庄的自然性,以留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文化设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乡愁 : 理论解读与实践检视 作者简介

  吴春宝,民族政治学博士,吉林大学在站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与基层治理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项。在《探索》《青海社会科学》《广西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