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实验针灸学(第2版)

实验针灸学(第2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8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3.1(7.2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实验针灸学(第2版) 版权信息

实验针灸学(第2版)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五章,分别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与方法、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基础、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针灸作用效应的基本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理,适合针灸专业学生使用。本书主要从现代科技角度入手,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为手段,揭示针灸治病的深层次规律;在理论认识层面,化模糊为准确,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强学习钻研的兴趣,以便更好地解释、推广和普及针灸。

实验针灸学(第2版)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章 针灸研究方法 8
**节 针灸研究程序 8
第二节 针灸研究类型 17
第二章 针灸理论基础 24
**节 经络穴位现象 24
第二节 经络穴位理化特性 35
第三节 经络穴位结构 46
第四节 经络穴位功能 51
第五节 经络穴位假说 66
第三章 针灸技术原理 73
**节 针法原理 73
第二节 灸法原理 85
第三节 其他刺灸法原理 90
第四章 针灸作用规律 95
**节 针灸的基本作用 95
第二节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96
第三节 针灸作用的时效和量效特征 98
第四节 针灸效应的影响因素 99
第五章 针灸作用机制 109
**节 针灸作用的基本途径 109
第二节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116
第三节 针灸治疗疾病机制 125
第四节 针灸治未病机制 138
第六章 实验指导 144
实验一 循经感传测定 144
实验二 腧穴电阻探测 145
实验三 胃溃疡家兔模型耳郭皮肤电阻变化 146
实验四 不同针刺手法对家兔膀胱内压的影响 147
实验五 不同灸法的温度曲线特点 148
实验六 针刺双向调节作用 148
实验七 针刺的时间-效应曲线特点 149
实验八 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 150
实验九 不同时辰针刺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的影响 151
实验十 人体痛阈测定与针刺镇痛作用的个体差异 152
实验十一 纳洛酮对针刺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153
实验十二 针刺对家兔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的影响 154
实验十三 针刺对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155
实验十四 针刺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156
实验十五 针刺“肾俞”穴对家兔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 157
实验十六 艾灸穴对家兔子宫运动的影响 158
实验十七 针刺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158
实验十八 针刺抗小鼠惊厥作用 159
实验十九 电针抗炎作用 160
实验二十 针刺对家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61
实验二十一 预针刺对健康人运动后心率的影响 162
实验二十二 自主性实验设计(一) 163
实验二十三 自主性实验设计(二) 163
主要参考书目 165
附录一 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 166
附录二 常用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和生理参数 176
附录三 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 186
附录四 常用针灸网络资源 198
本书PPT课件请扫以下二维码
展开全部

实验针灸学(第2版) 节选

绪论 针灸学源远流长,从公元7世纪开始,它就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较大实用价值的临床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被引入针灸学,用于研究针灸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迄今还不足百年。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实验针灸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准备、奠基、形成和发展几个阶段。本章重点介绍实验针灸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基本内容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内容,以期总体把握实验针灸学的概貌。 关键词:实验针灸学概念;发展简史;基本内容;任务;学习方法 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针灸的理论基础、技术原理、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它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分支。 实验针灸学的创立,是针灸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丰富了针灸学的学术内涵,促使几千年来从临床实践发展起来的针灸医学走上了一条传统临床实践与现代实验方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关系密切。传统针灸学主要解决针灸“如何治病”问题,而实验针灸学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的问题。 一、实验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实验针灸学是根据时代的客观要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伴随着整个针灸学的发展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实验针灸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其历史前提和条件的。纵观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准备、奠基、形成和发展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人采用尸体或活体解剖的方法研究过经络的解剖结构,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针灸学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中医受到严重的排挤,此段时期针灸研究止步不前。1934年,罗兆琚提出的针灸生理作用学说及唐世承发表的“电针学之研究”,虽然由于各种阻力未能深入研究,但却开创了针灸与电刺激技术结合的先河。此后又有黄龙云、蔡翘、梁伯强等国内学者分别从生理、病理角度做过一些初步探讨。他们是*早运用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探索针灸理论的先驱者。1908~1949年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针灸研究方面虽然只有少数论文散在发表,也未能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他们的率先探索功不可没,使人们对针灸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跨时代的新阶段,这是实验针灸学的萌芽阶段。 (二)准备阶段 1949~1958年是实验针灸学的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引下,中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医针灸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针灸疗法被充分肯定,并开始进入公立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全国相继成立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并设有针灸课程。1951年7月,卫生部建立了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原针灸疗法实验所改名为针灸研究所。随后,上海、安徽、陕西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针灸研究机构,并创办了相关学术刊物,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1958年经络实质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规模。同年,在针刺镇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技术,用于外科手术获得成功,这是我国针灸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针灸治病范围也迅速扩大到200多种,针灸临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针灸防病治病机制的研究。这一时期,针灸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针灸疗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针灸实验研究虽有开展,但仅仅局限于少数的学者和单位,并且是以结合临床、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辅助诊断、确定针灸疗效为目的而展开。这些工作虽然当时做得比较有限,但是却启发和推动了对针灸作用机制的探索工作,为此后的实验针灸的广泛开展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奠基阶段 1959~1965年是实验针灸学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广大医疗科研工作者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治病机制、针刺镇痛原理、针刺麻醉(简称针麻)原理,探索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已经初步展开,研究者在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和指标选择等方面既重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应用,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针灸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95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提出了经络实质问题的各种设想,兴起了针灸研究初期的一个高潮。此后,针刺镇痛的研究已从术后止痛发展为术前防痛,针刺麻醉研究更加深入。在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和形态特征、经穴-脏腑相关规律及其联系途径等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经络敏感人和经络现象研究也开始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应用技术方面,打破了毫针刺法一枝独秀的传统格局,出现了电针、耳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新型针灸方法,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基础。 (四)形成阶段 1966~1979年是实验针灸学渐趋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大的进展是国内的经络现象研究。1970~1977年间,全国各地医疗研究机构相互协作,对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证实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此外,一些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的客观检测和针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初步肯定了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和普遍性,从而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应用*新技术和测试手段探索经络现象的局面,提出了许多有待完善和证实的假说。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展示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针灸经络研究的*新成就和重大进展。会后,《针灸针麻研究》《针灸研究进展》《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百科全书-针灸学分卷》等著作相继出版,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表明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阐释和发展针灸学术理论、推动针灸技术现代化的新学科渐趋形成。 (五)发展阶段 1980年至今,是实验针灸学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认真总结过去针灸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腧穴特异性、针刺手法、子午流注等方面的选题明显增多。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式创立实验针灸学学科,在本科生中开设实验针灸学课程,编写了《实验针灸学》教材。其后,上海、辽宁、陕西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实验针灸学课程。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已把实验针灸学列为针灸学的分支学科和针灸学的重要成就之一,从而使实验针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针灸学术界的正式承认。1986年,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分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发展。1989年,天津中医学院“实验针灸学新学科建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其间,国家“七五”攻关计划、“八五”攀登计划、“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均列入了针灸经络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实验针灸学内容。在实验针灸学教学方面,在本科阶段开设实验针灸学的基础上,对针灸专业的研究生也开设了实验针灸学课程,在教学中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2004年,天津中医学院“汇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实验针灸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先后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中医药现代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也设立了针灸专项,围绕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规律和机制、经穴效应特异性规律及生物学基础、穴位配伍效应及机制、灸法作用原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实验针灸学的发展。 随着针灸在国外传播,法国、日本、苏联等国家有人思考将针灸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阐明针灸作用原理,发展针灸。在1755年维也纳学者斯维腾曾发表论文指出,针灸作用似与神经刺激之间有着某些奇妙的联系;1810年法国医师伯里奥兹首先提出了将针刺与电流结合的建议;1825年萨郎芽爱医师试用“电针”成功;1912年日本三浦谨之助用家兔进行针刺实验,证明针刺具有抑制肠蠕动、降低运动神经兴奋性、收缩血管及减慢血流等作用;1946年苏联学者弗里郝伯尔物等开始了穴位-皮肤活动点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均未能进一步深入下去,也未能得到广泛交流和汇总形成体系,因而未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中叶至今,针灸疗法已逐渐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开展和应用。在我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这些国家的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一定临床疗效的针灸新疗法,如法国的神经疗法及苏联的穴位反射疗法等。在实验研究方面,日本、法国、美国、苏联等国家开展了一些研究。如日本在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针刺镇痛的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1949年长滨善夫在针灸治疗中观察到典型的循经感传现象,并将其定名为“针响”,并结合当时的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了《经络之研究》一书,引起医学生物学界的关注;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1955年中谷义雄等在《自律神经杂志》上发表了《良导络之研究成果》,并开创著名的“良导络调整疗法”。此后,经络现象的研究再次引起了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石川太刀雄丸提出“内脏-体壁反射”学说解释经穴-脏腑相关原理;赤羽幸兵卫用十二井穴知热感度测定来诊断经络阴阳平衡失调的方法在临床发挥了作用;1975年日本成立了“针刺研究会”,在发汗现象与皮肤生理、经络现象、疼痛的基础研究及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很活跃。法国则在穴位解剖、皮肤电参量的研究和耳穴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方面重点深入,并取得积极进展。1956年有国外学者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作用的研究在国际针灸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关于针灸的听证会,推动了针灸在美国的应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出了针灸应用的107种适应证。2005~2012年间,全球医药领域*权威且使用频率*高的专业数据库PubMed收录的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检索到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已达500多篇。国际**学术期刊如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等陆续出现了针灸研究论文。2010年,美国一些学者在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论文认为,针刺穴位局部产生的adenosine(腺苷),作用于神经末梢上的adenosine A1受体是针刺镇痛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调控局部腺苷含量,可以显著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可见针灸作用原理的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一)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 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针灸研究方法、针灸理论基础、针灸技术原理、针灸作用规律和针灸作用机制。 针灸研究方法是介绍针灸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如针灸研究程序,包括科研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与实施、撰写科研论文;针灸研究类型,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其他各章节的学习和实验课中的实验设计。 针灸理论基础包括经络穴位现象,经络穴位的理化特征,经络穴位的结构、功能,经络穴位的假说等内容。循经感传的现象是什么?循经感传的特征有哪些?循经感传的临床应用及其机制分析又如何?经络穴位的理化特性有哪些?经络穴位与非经非穴处在神经、血管、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等方面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经络穴位具有哪些功能?经络穴位的功能有哪些表现形式?经络穴位的功能机制是什么?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经络假说有哪些?这些都是针灸理论的*基本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诠释针灸经络理论、阐释针灸理论的科学基础以及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