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飞行器实验力学

飞行器实验力学

作者:王彬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B5 页数: 32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20.6(6.7折) 定价  ¥1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飞行器实验力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6239
  • 条形码:9787030736239 ; 978-7-03-07362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飞行器实验力学 内容简介

飞行器实验力学是以飞行器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服役载荷为输入,通过载荷模拟、协调控制、同步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手段,进行力学性能和响应表征研究的一门技术科学,是航空宇航科学基础技术研究和新型飞行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支撑。本书集科学知识重构和工程技术创新于一体,从静、动、疲劳、热、声和环境专业出发,对标规范要求,细分实验载荷,深入理论基础,详述计算方法,强化工程设计,创新实验技术,简化载荷模拟,统筹工程技术和科学内涵,系统全面的描述了现代飞行器强度实验理论与方法,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设备、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等内容,是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专业和实验力学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学术专著。

飞行器实验力学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力学的起源与发展001
1.2实验力学的内涵与外延002
1.3飞行器实验力学的任务与挑战003
参考文献005
第2章飞行器力学问题
2.1力学与飞行器007
2.2飞行器力学问题008
2.2.1飞行器静力学问题008
2.2.2飞行器动力学问题008
2.2.3飞行器疲劳问题010
2.2.4飞行器高温力学问题011
2.2.5飞行器噪声问题011
2.2.6飞行器环境适应性问题012
2.3规范要求012
2.3.1飞机结构静强度规范要求013
2.3.2飞机结构动强度规范要求015
2.3.3飞机结构热强度规范要求018
2.3.4飞机结构疲劳强度规范要求019
2.3.5飞机结构噪声强度规范要求023
2.3.6飞机结构环境适应性相关规范要求024
2.4飞行器实验力学的内涵025
2.4.1飞行器结构实验的分类026
2.4.2静力实验027
2.4.3动力学实验027
2.4.4热强度实验028
2.4.5疲劳实验029
2.4.6噪声实验030
2.4.7气候环境实验030
2.4.8实验测量技术031
第3章飞行器静载荷
3.1过载系数032
3.1.1作用在飞行器的静载荷032
3.1.2过载系数的概念033
3.1.3典型飞行情况的过载计算034
3.2飞机的静载荷计算036
3.2.1飞行载荷情况036
3.2.2飞行载荷计算的原始数据042
3.2.3飞行载荷计算一般步骤043
3.3导弹(火箭)的静载荷计算044
3.3.1导弹(火箭)的设计情况044
3.3.2静载荷计算的一般方法051
3.3.3导弹(火箭)体内力计算053
3.4静力实验载荷模拟056
3.4.1实验载荷处理方法056
3.4.2实验加载方法057
3.4.3实验控制方法060
3.4.4实验测量方法060
参考文献062
第4章飞行器动载荷
4.1振动载荷063
4.1.1动载荷识别法065
4.1.2直接测量归纳法067
4.1.3计算法068
4.1.4工程经验预计法069
4.2冲击载荷072
4.2.1坠撞载荷(着陆)072
4.2.2着水载荷074
4.2.3离散源冲击载荷076
4.2.4外挂物投放和武器发射载荷080
4.2.5战伤载荷081
4.2.6起落架动载荷082
4.3动力学实验载荷模拟083
4.3.1振动实验载荷模拟083
4.3.2冲击实验载荷模拟086
参考文献098
第5章飞行器疲劳载荷
5.1疲劳载荷及载荷谱101
5.1.1疲劳载荷源101
5.1.2飞机疲劳载荷谱及其编制方法104
5.2基于疲劳过程两阶理论的设计方法107
5.2.1安全寿命设计107
5.2.2损伤容限设计111
5.2.3耐久性设计116
5.2.4可靠性设计119
5.3特殊环境下的疲劳问题121
5.3.1腐蚀疲劳121
5.3.2擦伤疲劳122
5.3.3高温疲劳和低温疲劳122
5.3.4声疲劳123
5.3.5热疲劳124
5.4疲劳实验载荷模拟124
5.4.1实验载荷处理方法124
5.4.2载荷施加方法126
5.4.3实验控制方法127
5.4.4实验测量方法127
5.4.5无损检测方法127
参考文献129
第6章飞行器热环境
6.1热环境基础理论131
6.2热分布132
6.2.1热分布工程计算方法132
6.2.2热分布数值计算方法133
6.3热防护134
6.3.1飞行器结构传热及温度场计算134
6.3.2飞行器结构热应力与变形135
6.4热管理137
6.5热布局138
6.5.1基本设计要求与主要布局形式139
6.5.2气动布局设计优化方法139
6.6热强度实验载荷模拟140
6.6.1实验热载荷处理141
6.6.2实验载荷施加方法142
6.6.3热环境控制技术146
参考文献148
第7章飞行器声环境
7.1气动噪声原理149
7.1.1声波方程149
7.1.2声源方程151
7.2飞行器噪声源155
7.2.1机体噪声155
7.2.2螺旋桨噪声159
7.2.3风扇噪声160
7.2.4其他噪声源161
7.3飞行器噪声控制162
7.3.1噪声主动控制的原理163
7.3.2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组成164
7.3.3噪声主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65
7.4噪声实验载荷模拟165
7.4.1实验载荷处理方法165
7.4.2实验载荷加载方法167
7.4.3实验载荷测控方法170
参考文献170
第8章飞行器气候环境
8.1温度环境173
8.1.1高温环境173
8.1.2低温环境174
8.1.3温度冲击174
8.2湿热环境174
8.3太阳辐射环境175
8.4降雨环境177
8.5降/扬雪环境177
8.6积冰/冻雨环境178
8.7气候环境载荷模拟179
8.7.1环境应力水平确定原则179
8.7.2温度环境模拟179
8.7.3湿热环境模拟183
8.7.4太阳辐射环境模拟184
8.7.5结冰环境模拟184
参考文献186
第9章电测法
9.1电阻应变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187
9.1.1电阻应变计的构造187
9.1.2电阻应变计的工作原理188
9.2测量电路原理与设备189
9.2.1直流电桥189
9.2.2电桥的平衡192
9.2.3半桥测量和全桥测量193
9.2.4静态电阻应变仪194
9.2.5动态电阻应变仪195
9.3测量电桥的特性及应用197
9.3.1测量电桥的基本特性与温度补偿197
9.3.2测量电桥的接线方法198
9.3.3测量电桥的应用204
参考文献208
第10章光测法
10.1光测弹性学方法210
10.1.1平面偏振光
的光弹性效应210
10.1.2圆偏振光的光弹性效应213
10.2平面云纹法216
10.3全息干涉法221
10.3.1激光全息照相221
10.3.2测量振动的全息干涉术——时间平均法223
10.4激光散斑干涉法227
10.4.1激光散斑的物理性质227
10.4.2单光束散斑干涉法228
10.5数字图像相关法230
10.5.1基本原理230
10.5.2数字图像相关测量系统设计方案231
10.5.3数字图像相关法优缺点232
10.5.4应用实例232
10.6微拉曼光谱法235
10.6.1测量原理235
10.6.2实验的主要流程239
10.6.3应用实例242
参考文献243
第11章实验数据处理
11.1误差的基本概念245
11.1.1真值245
11.1.2误差的定义246
11.1.3误差的表示方法246
11.1.4误差的来源247
11.1.5误差的分类247
11.1.6测量数据的精度248
11.2误差的合成248
11.2.1系统误差的合成249
11.2.2随机误差的合成249
11.2.3误差的总合成250
11.2.4间接测量的误差合成250
11.3误差的传递251
11.4测量仪器的误差、准确度和不确定度252
11.4.1测量仪器的误差252
11.4.2测量仪器的准确度253
11.4.3测量仪器的不确定度253
11.5可疑数据的取舍253
11.6数据处理255
11.6.1数据处理方法255
11.6.2一元线性回归256
参考文献259
第12章飞行器典型力学实验介绍
12.1静力实验260
12.1.1实验背景简介260
12.1.2实验系统与设备261
12.1.3典型实验案例262
12.2疲劳实验265
12.2.1实验背景简介265
12.2.2实验系统与设备266
12.2.3典型实验案例266
12.3振动疲劳实验269
12.3.1实验背景简介269
12.3.2实验安装及加载270
12.3.3典型实验案例270
12.4冲击实验273
12.4.1实验背景简介273
12.4.2实验系统与设备274
12.4.3典型实验案例275
12.5热强度实验279
12.5.1实验背景简介279
12.5.2实验系统与设备280
12.5.3典型实验案例281
12.6多场耦合强度实验289
12.6.1实验背景简介289
12.6.2实验系统与设备290
12.6.3典型实验案例293
12.7气候环境实验297
12.7.1实验背景简介297
12.7.2实验系统与设备298
12.7.3典型实验案例301
参考文献306
展开全部

飞行器实验力学 节选

第1章绪论 1.1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力学是什么? 力学作为自然学科中*早精确化的学科,曾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和先行。进入20世纪后,凭借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重大工程技术需求,从物理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学科[1]。 在《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力学》中,定义“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 力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2]。该定义将力学从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中解脱出来,并体现出新时期力学研究跨层次、跨尺度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力学*早的研究可追溯到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时代。阿基米德作为力学创始人,给出了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享有“力学之父”尊称。随着时间的步伐迈入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1632年)一书中,讨论了材料力学与动力学的研究结果。之后,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前人研究于一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基本建立。其后200余年,经典力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并以解析的方式重塑理论框架,以严谨的结构与逻辑、极具对称和简洁的表达形式向世人展现出力学令人震撼的美感。 然而在20世纪初,“两朵乌云”笼罩在经典力学头顶,并*终形成了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在物体高速和微观世界粒子的运动规律方面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 古代中国,虽然没有形成完善的力学体系,但也对自然和万物运动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墨子》的《经上》中提到“力,刑之所以奋也”。对这句话认可较为广泛的解释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甚至部分学者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雏形。 近现代,中国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源于西方。*早出现的力学书籍是瑞典传教士邓玉涵与华人王徴合译的《远西奇器图说》(1627年),书中将力学称为“力艺”或“重学”。1859年,英国人爱约瑟和李善兰合译了英国力学家胡威立的力学著作《初等力学教程》,将力学称为“重学”。1868年,丁韪良编译了《格物测算》,提出“是书之力学即重学也,盖重学无非力学之一端,而力学实重学之根源也”,*早开始用“力学”代替“重学”,但他所指的力学大致等同于现在的静力学和质点动力学,还不是现今意义下的力学[3]。 **次将“Mechanics”翻译为基本等同如今力学体系的“力学”的人并不是力学家,也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严复,出现在《天演论》(1898年)一书中。之后在翻译《群学肄言》中提出“力学之所治者,统热电声光以为纬,分流凝静动以为经”[3]。 力学以使用严谨逻辑来认识自然与工程中的规律为目标,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正如美国航空之父冯 卡门先生曾描述力学的作用“Scientists discover the world that exists, 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 Mechanics is at the most exciting stage and we can do both.”(“科学家发现现存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 力学则处在*激动人心的地位,即我们可以两者并举!”)[1]。 力学作为工程科技的先导和基础,是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如杨卫院士的描述“力学是统领全局的学科,必须把握灵魂、把握总体、把握关联、把握贯穿;力学是抓总的,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能守在中段,要顶天立地。”[1] 1.2实验力学的内涵与外延 纵观力学的发展历史,力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与重要的力学分支的建立都是和著名的实验相联系着的。一般认为流体力学的开端是马略特的管流阻力实验,空气动力学的起步则可以追溯到物体升力的测量实验,弹性力学的起步则是胡克的物体弹性实验。脱离实验的理论常常可以被实验所否定,例如曾经存在了数百年的以太理论,在19世纪末被实验所否定;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的理论流传了一千多年,被伽利略的实验所否定[3]。因此,实验力学起源于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是一门结合自然现象以及工程问题需求而发展起来的科学。 力学实验始于阿基米德的浮力量测、伽利略比萨落体实验的速度量测、开普勒的天文轨道量测、胡克的弹性量测、牛顿的光折射量测[1],但此时的力学实验没有学科专业的特色,仅为某一专门问题或某一学科服务,尚不能称为实验力学。20世纪30年代,随着光弹性和电阻应变计的应用,力学实验以应力分析为主,初步具有学科专业的特色,称为“实验应力分析”,指用实验手段进行应力分析,区别于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应力。193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Ruge教授发明了电阻应变片[4],开始了真实应变测量的时代,直到今天,应变片仍是实验力学中重要的测量方法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光学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具备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步形成了以机械量测、光测、电测、流体量测、振动量测等为核心内容的实验力学学科。 根据实验力学的任务,将其分为两类: 其一是对已有力学理论证明与验证的实验,如1798年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数的实验;其二是求解问题的实验,如对于复杂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先基于实验获得相关规律,再建立相应的逻辑从理论上对问题进行分析。 基于以上论述,狭义的实验力学就是指实验过程力学量的测量技术,而广义的实验力学还包括力学实验的组织与实施,本书后续不再对其进行区分。 实验测量方法涉及的范畴较广,具体包括电测、光测、声测、图像处理和杂交法等测量方法,实验关注对象主要包括疲劳、断裂、力学响应、无损检测及评估、模型实验、残余应力等方面。 目前实验力学的测量技术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电测、光测技术扩展到图像技术、超声技术、微纳光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动态与冲击测量等领域。实验力学的应用领域从机械冶金、能源动力、水利地质、土木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逐步扩展到材料、微电子和生物工程等。 实验力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包括以下方面[5]。 (1)多场和多系统的实验测量技术。与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生化材料等领域相关,建立多场与多系统的加载和实验测量技术是极具挑战的研究领域。 (2)微纳尺度实验力学检测技术和装置。随着微纳尺度力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之对应的微纳尺度实验力学检测技术与装置。 (3)特殊环境与极端条件下力学量测技术。与国防军工、交通设施、航天航空工程等领域的材料及结构性能的损伤破坏研究密切相关。 (4)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机械、能源等大型工程结构检测以及材料和器件的性能检测密切关联。 (5)大工程系统中的测量与安全检测技术。直接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大装置、大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安全运行相关。 (6)实验数据的分析识别与力学场可视化技术。主要涉及实验力学分析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 实验力学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应用性,与新技术交叉广泛,与工程应用和生产实践结合紧密。实验力学在力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推动和促进了力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又是检验力学理论的标准。 1.3飞行器实验力学的任务与挑战 进入20世纪,航空航天成为与力学关系*为密切的领域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领域。力学有力地支撑了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航空航天对新技术的需要又刺激和推动了对新的力学(如飞行器实验力学)问题的深入研究[6],逐步形成、丰富并发展了飞行器实验力学。 飞行器实验力学是关于飞行器结构(全机、部件、零件等)的考虑服役载荷(力、振动、热载等)等效加载、协调控制、同步测量(如应力、变形、转角、位移、频率、振幅等)、结果分析评估的实验科学。飞行器实验力学“积木式”研究飞行器结构运动、变形、损伤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多场多耦合力学过程及相互作用规律,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包括强度、刚度、气动弹性、耐久性/损伤容限、完整性、可靠性和气候环境等方向。 1783年法国人蒙特哥尔菲兄弟和查尔斯的气球首次使人类实现了长时间的飞行。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了**架可操控的载人动力飞机。1947年美国耶格尔驾驶Bell X1飞机首次实现了超声速飞行。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次登月成功,阿姆斯特朗成为**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1971年苏联首次将世界上**个空间站——礼炮一号送上近地轨道。1981年美国首次将可重复使用的、往返天地间的有翼式载人航天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送入近地轨道[7]。人类迈向天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飞行器实验力学。 纵观飞行器结构军用规范和民用飞行器适航规章,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未经实验验证的结构,不允许在飞行器上使用;只有通过限制载荷的强度实验,飞行器才可以首飞;只有通过极限载荷的强度实验,飞行器才可以进行性能试飞等[8]。飞行器实验是验证飞行器结构强度是否合格,证明所选择结构形式是否合理、所用的强度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及制造工艺是否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确定强度特性、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的重要依据。因此,飞行器实验力学为飞行器研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飞行器设计资料与设计工具提供试验数据; (2)验证飞行器结构设计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3)为飞行器的首飞和持续试飞提供强度依据; (4)为飞行器结构定寿延寿及编制维护大纲提供试验依据; (5)是型号定型或适航取证的必要条件之一。 按照“积木式”研究验证体系进行分类,飞行器实验力学可分为材料/元件级、组件/部件级和全机实验力学。 (1)材料/元件级实验力学,主要通过提供基本数据位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2)组件/部件级实验力学,是主要的验证分析方法,目的是进行结构选型与验证新结构强度,通常采用真实的飞行负载开展实验,以确保装配之后的飞行器满足预期的设计要求。 (3)全机结构实验力学,主要验证结构强度与承载潜力,为飞行器设计、使用提供评估信息。数以百计加载设备作用在飞行器结构的不同位置,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施加载荷,以获得不同载荷下结构的响应,例如着陆、起飞、加压和减压等。 航空航天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飞行器的飞行速度、高度、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飞行器所经历的载荷、环境日益复杂,对飞行器实验力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1)实验输入条件选取难: 飞行器飞行剖面包括起飞、巡航、降落等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气象面临的载荷环境和气动特性不同,如何判断飞行包络线、如何在飞行包络线内选取合适的/*危险的实验工况,是需要依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分析或实测的。 (2)多通道载荷协调控制难: 飞行器全机静力实验中,加载点多达数千,需要液压加载装置近百个,如何协调控制加载装置,保证载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一大难题。早期的加载主要靠人工调节载荷的大小,对于多点加载的复杂载荷,是难以模拟和控制的。目前常用多通道协调电液伺服加载技术解决多通道载荷的协调性和加载精度。 (3)实验室模拟服役载荷难:以气动载荷为例,其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分布在飞行器结构表面上,早期的飞行器全机静力实验采用站人、堆沙袋等方式,二战后开始采用液压加载装置,并分别发展出以美国为代表的硬式连接加载方法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软式连接加载方法。但其对气动力的模拟精度仍然不足,仍需进一步发展服役载荷实验室精确模拟方法,例如气囊加载系统、新型拉压垫系统等。 (4)多通道同步触发测量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