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通史(上、中、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2354396
- 条形码:9787542354396 ; 978-7-5423-543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秦腔通史(上、中、下) 本书特色
从秦腔戏剧文化的发源、发展、流布,以至于长期以来受其广泛的影响地域范围来看,秦腔戏曲文化可以称得上是*能彰显丝绸之路黄金段地域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秦腔通史》立足于“一带一路”丝路文化研究的大背景,通过跨学科研究,力图还原秦腔历史的真实, 并希望通过秦腔史触摸到中国戏曲历史的真相。其内容宏阔,视角新颖,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和文献研究价值。《秦腔通史》是新时代关于秦腔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戏剧剧种通史,填补了我国秦腔戏剧艺术通史研究的空白。
秦腔通史(上、中、下) 内容简介
《秦腔通史》的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高度研究中国戏剧史,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为指导,立足中西方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视角对秦腔史进行研究。作者运用丰富的戏曲文献、戏曲文物及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史料、资料等,结合已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秦腔戏剧文化、声腔、剧种的发展历史等作了深入研究,探究秦腔和中国戏剧史的意义与价值,探析中国戏剧“源”自何方、“流”向何处,并梳理出秦腔的发展逻辑与实质要义,是一部秦腔戏剧文化史、声腔发展史、剧种发展史,同时又以专题形式对秦腔进行了深入的艺术门类本体特征研究,拓展和延伸了秦腔艺术研究的范围和视角。
秦腔通史(上、中、下) 目录
秦腔通史
咨目
绪论
一、秦腔起源说的乱象 001
二、秦腔评论之批评 007
三、延续至今的文人戏剧与百姓戏剧之辩 008
四、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数百年民间精神大厦 010 五、秦腔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存空间 012
上编 秦腔流变史考述
**章 远古人类 倚河而居 019
**节 国家音乐 本为酒泉 019
第二节 “轴心时代”048
第三节 上古历史音乐 055
第二章 大秦之腔 以忧为美 061
**节 家本秦也 能为秦声 061
第二节 秦人性格与秦腔风格 076
第三章 秦文化基因的延续 083
**节 华夷文化 融汇河西 084
第二节 三教精神与秦腔文化 094
第三节 燕乐新声 街陈百戏 113
第四章 国伎衰 大曲出 小令继 117
**节 从“九部乐”到“十部乐”118
第二节 坐部伎与立部伎 120
第三节 教坊与梨园 124
第四节 国伎衰 大曲兴 127
第五节 唐诗倚小令而播 135
第六节 献身于曲子的优伶歌伎 138
第七节 “小令”进入杂剧声腔 142
第五章 晚唐时期的甘肃戏剧雏形 145
**节 大曲表演故事——歌舞戏诞生 145
第二节 角色调谑戏弄————参军戏诞生 149
第三节 假面执戈扬盾————傩舞戏诞生 150
第六章 敦煌莫高窟中的戏曲文化基因 155
**节 志怪小说首出甘肃 156
第二节 敦煌讲唱作品中的戏曲文化基因 158
第三节 “俨然接近剧本”的敦煌写本 166
第四节 敦煌卷子谱 173
第五节 敦煌壁画彩塑中的戏曲基因 175
第六节 敦煌壁画彩塑中的乐器形态 185
第七节 丝绸古道上的戏曲文化遗存 193
第七章 甘肃戏曲显形 215
**节 从歌舞大曲到杂剧大曲 215
第二节 甘肃戏曲与杂剧并出 221
第三节 从地摊秧歌到民间小戏 228
第四节 单曲小唱向地摊小戏的蝉蜕 233
第八章 从“兰州影”到“西秦腔” 249
**节 甘肃皮影兴起较早 249
第二节 甘肃皮影晋代已现端倪 252
第三节 多名杂出的甘肃皮影腔调 257
第四节 甘肃西秦腔对中国戏曲的两大贡献 275
第五节 甘肃大戏 舞台主体 281
第九章 秦腔两雄相向 生成根基有别 287
**节 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 288
第二节 古凉州民习秦声已久,西陲*尚 302
第三节 学界对两个秦腔的评论 311
第四节 陕西秦腔蝉登梆子声腔“剧坛盟主”322
第五节 秦腔在宁夏、新疆、青海的流通 324
第六节 秦腔是陕西、甘肃先民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336
第十章 甘肃秦腔渐次销歇 339
**节 清代秦腔的班社与演出 339
第二节 清代晚期的秦腔名伶 362
第十一章 陕西、甘肃秦腔合璧 385
**节 从生净天下到花魁** 385
第二节 剧社发展势头迅猛 397
第三节 科班授徒制的兴起 425
第四节 甘肃、陕西秦腔合璧 444
第五节 秦腔迈入跨越式发展 450
第六节 清末民国秦腔名伶谱系及流派 453
第七节 国民党对秦腔的肆意摧残 517
第十二章 陕甘边区戏剧事业蓬勃发展 519
**节 陕甘边区早期的红色文化 519
第二节 **个红色革命秦腔剧团——民众剧团 524 第三节 革命剧团遍地开花 533
第四节 陇东分区的“新秧歌运动” 541
第五节 轰轰烈烈的革命秦腔运动 543
小结 549
金额
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腔发展概况
导言
553
**章 经济恢复时期的秦腔 569
**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西北秦腔班社 570
第二节 一支政治上过硬的文艺大军 574
第三节 改人 改戏 改制 580
第四节 坚持“二为”方向 贯彻“双百”方针 587
第二章 **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秦腔(1953——1957) 597
**节 “四化”为秦腔插上腾飞的翅膀 597
第二节 办班办校 培养人才 601
第三节 修建剧场 提供保障 604
第四节 继承传统 挖掘遗产 606
第五节 推行“三并举”舞台现生机 612
第三章 搭建调演平台 推出新人新作 617
**节 秦腔剧目 色彩纷呈 618
第二节 **个五年计划时期几部重要的戏曲作品 626
第三节 极“左”思潮干扰 戏剧进退失据 673
第四章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秦腔(1958——1962) 675
**节 “大跃进”刮起浮夸风 675
第二节 西北五省(区)**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 677
第三节 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680
第四节 党对文艺政策的几次调整 682
第五节 民间小戏发展成舞台大戏 683
第六节 华剧、陇剧进京献礼 692
第七节 困境中的青年演员会演暨现代戏会演 700
第五章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秦腔(1963——1966) 707
**节 陕西戏剧活动全方位展开 708
第二节 甘肃举办现代剧观摩演出大会 710
第三节 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713
第六章 十年“文革”时期的秦腔(1966——1976) 719
第七章 秦腔改革 走向成熟(1977——1999) 725
**节 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逐步开放 727
第二节 以自觉的理性批判精神冲破艺术禁区 730
第三节 陕西秦腔在与时俱进中寻求转机 737
第四节 甘肃戏剧作家的理性思辨 748
第五节 宁、青、新三省(区)佳作不断 762
第六节 五个西北省会城市联袂打造秦腔盛会 766
第八章 “四艺节”前后的甘肃戏剧(1994——1995) 769
**节 百部剧作 精中选精 770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中的秦腔 780 第九章 主旋律戏剧在经济转型中突起 783
**节 1997年甘肃新创剧目调演 784
第二节 多样化探索适应市场的实践 790
第三节 1999年甘肃新创剧目展演引人注目 794 第四节 再显创作实力 获奖名列前茅 796
第十章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秦腔(2001——2020) 807
**节 开掘地域题材 打造特色文化 807
第二节 西北五省(区)文化厅精心策划 811
第三节 调演推出作品 评奖推出新人 829
第四节 剧团产业化 演艺民营化 923
小结 941
下编 秦腔专题史研究
**章 秦腔戏剧文学探析 947
**节 秦腔剧目的文学分类 948
第二节 秦腔文学剧本的结构 953
第三节 秦腔文学剧本的语言艺术与现代性 957 第四节 秦腔文学剧本的批评 965
第二章 秦腔艺术的舞台 981
**节 “人道”与“戏道” 981
第二节 秦腔舞台的三种演出形式 994
第三节 秦腔独特的舞台方法 1000
第四节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1005
第五节 秦腔舞台的行头、砌末及人物造型
1009
第六节 秦腔脸谱 流派纷呈 1048
第三章 秦腔的戏剧教育与人才培养 1077
**节 1949年以前的秦腔教育 1079
第二节 1949年以后的秦腔教育 1091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戏剧教育 1103
第四章 秦腔理论与研究 1113
**节 秦腔史上的**部学术专著————王绍猷《秦腔记闻》 1113
第二节 秦腔的学术研究 1117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秦腔理论研究重要成果 1135
第五章 戏曲文物与戏楼——广义秦腔文物 1145
**节 陕西、甘肃古戏楼钩沉 1146
第二节 青海古戏楼钩沉 1202
第三节 宁夏古戏楼钩沉 1205
第四节 新疆古戏楼钩沉 1213
第五节 秦腔有关的戏曲碑刻 1220
第六节 秦腔戏曲刻本与抄本 1241
第六章 秦腔的守正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 1297
**节 秦腔的发展与守正 1297
第二节 秦腔对外文化交流 1305
结束语 131
参考及引文书目索引 1323
后记 1331
展开全部
秦腔通史(上、中、下) 作者简介
王正强,1942年生。戏曲、曲艺理论家,作曲家,高级编辑。现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非遗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自20世纪 70 年代末,潜心于戏曲、曲艺音乐理论及戏曲史学研究。著或编著有《秦腔音乐概论》《陇剧音乐研究》《秦腔唱派研究》《秦腔大辞典》《河陇曲子研究》《甘肃戏剧史(上、下编)》《中国秦腔艺术百科全书(上、下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上、下卷)》等。曾荣获文化部“特殊贡献个人成就奖”、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个人成就一等奖”、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文艺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