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宗庆后:有一种人生叫“大器晚成”
-
>
苏轼全传(特装版)
-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
>
水浒人物之最
-
>
爱因斯坦(藏文)
-
>
张之洞督鄂纪年
-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1108458
- 条形码:9787571108458 ; 978-7-5711-0845-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如果有人把张伯行与左宗棠相提并论,你可能会感觉奇怪。他们两人一个生活于前清,一个生活于晚清;一个出生在中原,一个成长在湖湘;一个是“闻名于世的清官”,一个是晚清中兴名臣;一个是理学家,一个是事功派。二人又是如何能够联系起来的呢?张伯行和他编著的《正谊堂全书》哺育了左宗棠等一代代的学人。世人多知道张伯行是清官,殊不知他对于理学思想的传播、对于士人精神的培育也居功甚伟。如此重要的乡贤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近张伯行,去感知这位古圣先贤。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内容简介
张伯行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理学名臣,他勤政爱民,一文不取,不畏权贵,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清官”。如此重要的乡贤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本书以传世史料为依据,从家庭出身、清官风范、宦海斗争、理学思想、教化百姓等诸多方面真实地再现他的清官风骨,追寻他始终不渝地践履理学思想的串串脚踪,并在同情中理解他的诸多无奈。张伯行不仅是”天下**清官“,其所践行的当官应为民做主的思想对于士人精神的培育也影响深远,对于当下党员干部也具有学习意义。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目录
一、清官出自书香第
父祖代代皆青衿
苦攻读鱼跃龙门
初入仕途多偃蹇
守望乡里蕴转机
二、清廉爱民称典范
天下清官数**
力保百姓无饥馑
治河道裕国保民
三、宦海险恶见风骨
遇噶礼风雨欲来
督抚交恶成水火
督抚互参成大案
四、鞠躬尽瘁报朝廷
张元隆案尚未了
为求真相参钦元
张鹏翮再审大案
殚精竭虑古稀年
五、学宗程朱重践履
重道统力辟陆王
躬行实践见真知
六、重教化移风易俗
刻群书滋养世人
建设书院转风气
重家教童蒙为先
禁奢华敦厚风俗
参考文献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节选
一、清官出自书香第 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官至礼部尚书。一生为学笃信程、朱,勤学不倦;一生为官恪尽职守,廉洁自处,在险恶的官场中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同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噶礼相互参奏,剑拔弩张,无所畏惧,*后战胜了阴险狡诈、党羽众多的噶礼。他是清代官场的传奇式人物,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清官**”,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典范。 父祖代代皆青衿 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初五日,张伯行出生在河南仪封,一个黄河岸边的小县城里。 仪封县今已不存,县治在今天兰考县的仪封镇,东距开封市六十公里。仪封之得名,源自《论语》,与孔子有关。据《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当时,仪地属于卫国,在其南部边境地区,这个仪封人是仪地管理边界的下级官员。木铎是一种铃铛,周天子派出的官员摇动木铎,召集民众,宣讲王道。仪封人的意思是说,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上天以孔子为先知,宣讲王道,重整礼乐秩序。这是对孔子很高的评价。因为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孔子至圣先师的光环,所以当地人把《论语》中的这段记载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而不断讲述。金代设仪封县,和临封的兰阳县一起取代了以前的浚仪、东明、东昏等县。至清代道光初年,仪封和兰阳合并为兰仪县,末代皇帝溥仪即位,为避讳皇帝名字,兰仪县更名为兰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兰封县与考城县合并,为兰考县。 自宋金时期黄河改道,东南夺淮人海,仪封一带即成为黄河泛滥肆虐之地。今兰考地界内任一个地方,可能都是黄河曾经的故道,境内地名,如铜瓦厢、黄陵岗、李景高口等,都因曾经是黄河险工而在治黄史上赫赫有名。正因为黄河的泛滥,仪封境内弥望的都是黄河水过境后留下的低缓沙丘和河床,还有大片的盐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从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所进行的治沙事业可以想见黄河曾经给这里带来的恶劣生态环境。但黄河带来的并非都是灾难,它也给这里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与沙丘相间的,也有肥沃的农田。正是沙丘间肥沃的农田成就了明清时期仪封城内张氏这个富裕的大户。 按照仪封张氏的说法,张氏远祖世居河南上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祖彦宝公出任仪封县儒学训导,解组后落户仪封,遂为仪封人。虽然彦宝公只是一个低级官吏,但他为后代奠定了诗书传统,这是张家*宝贵的传统。这里是仪封人请见孔子故事的发生地,是孔子过化之处,后世极为重视这样的文化资源。明清时期仪封有封人庙、请见亭,有孔子饮水的琉璃井,井旁还曾经建有书院。有始祖奠定的诗书传统,有当地浓厚的儒学氛围,张氏历代诗书传家,诵读不辍。据地方志的记载,张伯行的曾祖父张自新和祖父张醇都是邑庠生,张伯行的父亲东冈公张岩“少即能文,有声庠序”,是国子监的监生,又通过捐纳获得考授州同知的虚职。 明清时期,士人一旦告别童生,跻身生员行列,就具有了绅士的身份,可以获得官方的礼遇,如不用再像平民百姓那样见到官长就要下跪,也不受官府笞责捶楚。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提高儒学地位,推行教化,开始为生员提供生活费用的资助,每月一石,一年十二石,遇到闰月再加一石,谓之廪膳。后来县学名额增加,新增的生员称增广生,原来享有生活费补助的生员称廪膳生。除此之外,生员还享有朝廷规定的赋役优免,除免除生员本人的差役外,还可以优免家中两个成年男子的丁役。古代称未成年人为“黄”,所谓黄口小儿就是这个意思,称六十岁以上的人为老,黄、老都不再承担差役。一个五六口人之家的成年男子不过两三个人,按照朝廷规定,生员之家免去生员本人和另外两个男丁的差役,也就是免除了整个家庭的差役。要知道,明清时期,尤其是雍正朝摊丁入亩之前,百姓*重的负担不是赋税,而是差役,因为差役没有边界,地方官可以随意摊派,老百姓往往苦不堪言,倾家荡产。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朝廷又规定了各品级官员及生员的田赋优免,一名生员每年可以免除二石田赋,这对生员之家又是极大的利好。 仪封张氏自彦宝公人籍仪封,就不是一般的平民家庭,历代又多生员,所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到张伯行父亲张岩这一代,据《张清恪公年谱》介绍,张家已拥有良田一百多顷。张家的富有从《仪封县志·人物志》也可以看出来。万历二十一年(1593),豫东连降暴雨,一片汪洋,庄稼大面积绝收,饿殍遍野。张伯行的曾祖父张自新捐谷三十石,在沈兴集设立粥厂,为饥荒中的乡民提供食物,前后持续一个月之久,使很多人免于死亡,上官赠送“泽及穷黎”的匾额以示表彰。后来,仪封县修筑城垣,张伯行的祖父张醇被委以重任,董理修筑事务。这实际上是知县在借助张家的财力以补官款之不足,张醇没有推辞,捐资为修城民工提供膳食,并犒之以酒肉。张伯行父
正谊明道范后世:“第一清官”张伯行 作者简介
李留文,北京师范大学明清史博士,现为郑州航空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教授,对于明清史、理学史及中原区域史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发表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教授、《河南文化发展报告》主编。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学研究。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6.5¥45.8 - >
月亮虎
月亮虎
¥20.2¥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3.3¥21.0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5.0¥4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15.0¥23.8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8.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