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作者:李家丽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2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2.3(7.0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7495
  • 条形码:9787522707495 ; 978-7-5227-074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本书特色

★该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空间伦理问题,特别是人类在空间实践中形成的规范性关系秩序问题,选题很有新意。该书联系新时代中国的国情,强调空间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准确地将空间伦理的理论研究落脚在新时代中国空间治理的实践之中,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空间治理的善治目标和人文精神,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江畅 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为基本依据,阐释了人的空间实践与空间伦理之间的辩证关系,选题具有创新性。该书系统地分析了作为空间伦理微观起点的身体伦理、作为中观核心的城市伦理以及作为宏观未来的全球伦理等具体空间伦理的形态、问题与解决路径,形成了对空间伦理认识的逻辑框架和研究体系,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董慧华 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内容简介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空间伦理的基本范畴、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立足于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以空间存在和空间伦理的辩证关系为依据,考察空间伦理的具体形态和实践路径,主要分析了空间伦理中作为微观起点的身体伦理,作为中观核心的城市伦理以及作为宏观未来的全球伦理,并由此构建了空间伦理的主体结构,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空间善治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目录

引言

**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空间伦理的基本规定
**节 研究视域: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第二节 内涵界定:空间、伦理与空间伦理
第三节 研究对象:身体、城市和全球的伦理困境
第四节 基本特征:历史性、实践性、价值性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空间伦理的基本问题
**节 微观层面:异化劳动对个体道德的损害
第二节 中观层面:城乡对立对社会伦理的解构
第三节 宏观层面:世界市场对地方传统的冲击

第三章 空间伦理的微观起点:现实的个人和身体伦理
**节 身体:微观空间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理论透析:身体空间和伦理的内在统
第三节 问题缘由:身体空间中的伦理问题及原因
第四节 重构身体伦理,引导个体自我完善

第四章 空间伦理的中观核心:社会关系和城市伦理
**节 城市:中观空间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理论透析:城市空间和伦理的相互表征
第三节 问题缘由:城市空间中的伦理问题及原因
第四节 重构城市伦理,激活社会生机活力

第五章 空间伦理的宏观未来:人类解放和全球伦理
**节 全球:宏观空间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理论透析:全球空间和伦理的互构关系
第三节 问题缘由:全球空间中的伦理问题及原因
第四节 重构全球伦理,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空间伦理的善治实践
**节 空间伦理的善治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节 空间伦理的善治实践:新时代中国的空间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致谢
展开全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节选

  空间维度为反思元伦理学和传统规范伦理学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元伦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对伦理概念的论证,它忽略了伦理的实践应用功能。伦理精神不能独立于人的生活世界形式与过程之外存在,而要在不同的空间中通过实践,增强伦理理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空间作为理解伦理的维度,有利于反思元伦理的抽象概念和传统伦理学体系。元伦理学以探究伦理概念为主要内容,因而忽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形成的微观的、实践的伦理。空间伦理是对伦理理论的实践把握,空间伦理的核心是实践性,而不是抽象性,要在不同层次空间之中构建起不同的伦理规范,这才能说明空间伦理的现实价值。因此,空间伦理的研究指向了微观空间、中观空间、宏观空间中的具体伦理问题和伦理关系。  空间从作为认识对象到作为研究方法和思维的转变意味着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目前已有研究仍旧处在一种方法论或认识论层面,尚未深入到价值论的层面。伴随着资本和权力而进行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建构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空间内对人自身真实需求的忽视和压抑。空间的资本化、权力化、技术化并不是空间自身的结果,而是人们对这些因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人始终是空间实践和空间治理的目的,而资本、权力、技术等只是人们构建善的空间的手段,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但是人作为主体也时常会被资本、权力、技术所支配和裹挟,那么如何恢复人在空间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伦理空间或重视空间治理的伦理维度,正是人们在时空中自我解放所要面对的问题。  空间伦理是善的价值原则和伦理规范在空间内的统一。空间伦理是空间与伦理的内在结合,辩证地看包括空间的伦理性与伦理的空间性。空间的伦理性强调价值对空间的引导规范;伦理的空间性强调空间对于伦理实践的重要性,主要说明一种伦理关系通过空间来实现的过程,“伦理关系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要求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具有某种类型的联系……而这又要求他们置身于同一空间之中”①。伦理的空间性,也就是伦理的关系性和社会性,伦理关系必须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伦理因主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通过空间的划分、分配、建构来达到伦理对人和社会的规范作用。  空间上的远近对我们形成统一的风俗和伦理原则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生活的空间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形成具有共识的伦理精神、风俗习惯和语言风格;而空间距离越远,则生活习惯就差异性越大,比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南北方人民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南北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样,西方人文地理学派也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不同地方和气候环境会直接影响人们形成不同的性格、习惯和心理。比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认为,“炎热的气候使人的力量和勇气委顿;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的身体和精神有一定的力量使人能够从事长久的、艰苦的、宏伟的、勇敢的活动”②。这说明人的品格的形成与其生活所在的客观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外,人的品性与社会空间结构紧密相关。人化的社会空间结构比自然空间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更具有规范性和引导性,宗族血缘伦理在家庭空间中实现,而社会交往伦理主要在公共空间实现。血缘关系要在公共空间获得认可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公共空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的要求。通过空间安排来实现性别的平等,不再将女性限制在厨房、家庭之中,女性也拥有平等的人格和社交权力,性别平等是建立在尊重性别自然身体差异性上的平等,而不是绝对化的公平。①本书更侧重于社会空间的伦理研究,因为对比家庭空间,社会空间更为复杂和多样,社会空间是开放的,它包括了很多流动的主体,因此社会空间对伦理关系的需求也是动态的、多元的。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 作者简介

  李家丽(1990-),女,甘肃兰州人。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2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国家治理。近五年在《世界哲学》《学习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篇。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新发展理念研究”(项目编号:2021NDQN05)。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