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尹曦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2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9.3(7.5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9420
  • 条形码:9787522709420 ; 978-7-5227-094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在现代哲学发展中,舍勒的思想展开于现象学、伦理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他的思想以片段性、零散著称,其实他的思想是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历史指向。舍勒的哲学思想致力于解决时代问题,即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又引发了价值失序与现代性危机。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通过探讨舍勒哲学思想的文化之维、价值之维、现代性之维,揭示其哲学思想的整体架构和多维内涵,昭示其思想在解决人的精神困境、社会失序与现代性危机等方面依然具有当代价值。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目录

绪论 视角的转换——对舍勒哲学思想的重新定位
一 舍勒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走向
二 舍勒哲学思想的立论基础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章 舍勒哲学思想的缘起
**节 舍勒的生命经验
第二节 舍勒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 时代背景与使命意识
二 德国与欧洲文化精神
三 西方信仰危机与文化危机
第三节 舍勒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一 对奥古斯丁主义的吸收
二 现象学与生命哲学的理论基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舍勒哲学思想的文化之维
**节 基督教哲学思想的根本问题
一 对宗教与哲学关系的基本理解
二 对宗教的本质的认识
三 舍勒基督教哲学思想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上帝存在问题:批判与转向
一 上帝存在问题的回溯
二 舍勒对上帝存在的指认和确认
第三节 信仰:区分与途径
一 信仰与相信
二 自行传达
第四节 死亡与永生:信仰的落脚点
一 死亡与永生问题的两大路线
二 舍勒论死亡与永生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舍勒哲学思想的价值之维
第四章 舍勒哲学思想的现代性之维
第五章 对舍勒哲学思想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节选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舍勒首先确立信仰区域——绝对域。他将区域主要分为绝对域、共同世界的区域、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区域、生命性区域、无生命之物的区域。绝对域在客观意义上就是完全无定型的一般存在,是那种完全无差异的存在,要完全思考它或是直观它是荒谬的,绝对域的这种不可能完全思考和直观的性质,恰好构成了绝对域之所以为绝对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绝对域的观念是在所有的实证的宗教表象中直观地被给予的*终要素,它只能依靠直观的明晰去“见证”它的存在,由此,它构成了舍勒绝对域理念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学特征。舍勒把绝对域视为本体原发之域,视为价值核心,既有心学传统,把神圣之性质及其存在看作某种直接被给予性的东西,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目的论论证和因果推理,又有现象学方法论作为基础。绝对域是神性区域,绝对域之被给予不需要以其他的区域为基础。舍勒提出绝对域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在于揭示绝对域当中的欺罔现象,舍勒通过现象学的态度揭示人在认识上帝方面的欺罔——有限意识在绝对域中发生的欺罔。人们通常将有限之物置于绝对域中,也就是将有限物神化,例如将金钱神化的拜金主义者。现代人心灵困境在于对有限物的痴迷,这种欺罔道出了人的有限精神的处境;现代人只有两种选择:崇拜偶像或是信仰上帝。通过去除绝对域中被错置的有限存在者,破除偶像崇拜,唤醒位格之中的宗教行为。这体现出了舍勒基督教哲学的否定神学特征。否定神学是与肯定神学相对应的概念,*初由伪狄奥尼修斯提出,肯定神学用肯定性的名称来规定上帝,但这种规定不仅没有说明上帝,反而限制了上帝;而否定神学认为上帝超越了一切谓词,是超存在,没有任何东西能与他对立,不存在准确符合他的名称,所以,上帝是不可言说的。“否定神学的方法是否定方法,否定方法从离上帝*遥远的事物开始,把其中带有人类思想局限性的因素一一排除,留下不可言说的神圣因素,沿着世界的等级秩序逐步上升,获得的神秘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伪狄奥尼修斯曾这样比喻道:“用超越的方式,即通过否定万物来赞颂那超越的太一。我们应当像打算雕刻一具塑像的雕塑家。他们移去一切障碍以获得对隐藏的形象的纯粹观照,他们仅仅通过这种清除行动便展现了隐秘之美。”否定神学的意义在于区分了信仰与理性知识,对理性知识的使用范围进行限定,“它有力地批评了正统基督教神学对理性知识的滥用,但同时又退回到柏拉图主义所主张的人与神合一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特殊的启示乃至宗教狂热和迷信中”。  舍勒对信仰问题的探讨分为两部分:信与不信、信仰与相信。首先,“*普遍意义上的‘信’与‘不信’之行为方式,不能被还原为另一种行为或者体验,尤其不能被还原为某种感情体验或是意志体验”。舍勒认为人们易将信与不信混同于怀疑感、意愿等确定性的感受,判断中的肯定与否定(肯定和否定判断不是必然与实在相关的,而信与不信总是表现出对实在之关切)。其次,舍勒对信仰与相信作了区分,相信指向相对区域的实在;而信仰指向绝对域,是绝对实在者。并且信仰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而相信却没有。此外,信仰与相信关于其明见性也有差别,信仰的明见性是指绝对的、无条件的信仰意向通过信仰内容获得了充实。信仰明见性等同于信仰内容的自身被给予,它无须其他根据,也不可论证。而相信也具有明见性,即对于相信来说,还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暂时性,甚至还需要进一步的判断和论证。*后,行为和位格的现象学关系揭示了相信和信仰*大的不同。相信是位格的一种特殊行为,信仰则是作为行为中心的整个位格的“投入”。在信仰中,“有限位格存在的本质悲剧”才有可能被摆脱,信仰也是通过位格的上帝的爱而获得的拯救之路。舍勒关于信仰的探讨有必要与巴特的信仰论进行对比,刘小枫先生认为舍勒的信仰概念与巴特的宗教概念相类似:巴特区分的是宗教与信仰,舍勒区分的是真实的信仰与虚假的信仰。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启示对真实信仰的先决条件。但这种先决条件的论证在两人那里是完全不同的,简言之,巴特的论证诉诸《圣经》中上帝启示的绝对性;舍勒的论证诉诸现象学信仰意识分析的推论,它包含或可以推出一种自然神学。  舍勒的信仰论与新教的唯信论、天主教神学强调论证的自然神学以及强调绝对启示的派别都不同,这一理论调节了新教与天主教神学之间的隔阂,在此基础上,舍勒重建了自然神学理论,以及将信仰主义确立为他的理论的核心精神,并且舍勒的理论均出于信仰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因此其信仰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信仰又与爱的理念密切相关,舍勒曾提出爱的秩序以及爱的共同体思想,两者的关系正如奥古斯丁所说:通过信仰而爱上帝,通过爱而进入上帝,并成为上帝之城的一员。上帝呼唤我们有这种信仰,但不是随心所欲地信仰(缺乏理解的盲从、迷信),而是按照“权威是理解的镜”(保罗语)去信仰,并通过爱而彰显这种信仰。  ……

文化·价值·现代性:舍勒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尹曦雯,女,1988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宗教哲学。主持省级、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科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3项。在《学习与探索》《学术交流》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