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类心灵
-
>
考研数学专题练1200题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
-
>
神农架叠层石:10多亿年前远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二十四史天文志校注(上中下)
-
>
声音简史
-
>
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
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7076
- 条形码:9787030737076 ; 978-7-03-07370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内容简介
本专著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东海和黄海中生源硫的生产、分布、迁移转化与环境效应”、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海洋酸化对河口近岸生态系和生源活性气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的部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水中二甲基硫(DMS)、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和二甲亚砜(DMSO)的浓度分布、时空变化、海-气通量以及与海区内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近海污染大气中DMS的氧化产物甲磺酸(MSA)对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的贡献比例进行了估算,为定量评估中国近海DMS释放对全球海洋释放总量的区域性贡献提供了**手调查数据。在实验室内研究了不同种类海洋微藻在不同生理阶段及不同控制条件下对DMSP、DMS、DMSO释放规律的影响,探讨了控制二甲基硫化物生产的主要控制因子。通过现场培养实验、甲板围隔试验以及厦门五缘湾中尺度围隔试验,测定了不同营养盐浓度和N/P比结构、海水酸化、沙尘输入条件下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生产与微生物消耗速率。此外,通过实验室模拟和现场调查,探讨了海水中DMS光化学氧化过程与机制。通过本研究,阐明了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源-汇过程与主控因素,初步构建了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目录
第1章国内外研究进展1
1.1海洋中二甲基硫化物的来源4
1.1.1海洋中DMSP的来源4
1.1.2海洋中DMS的来源7
1.1.3海洋中DMSO的来源8
1.2海洋中二甲基硫化物的迁移转化及归宿9
1.2.1DMSP的生物消耗与代谢9
1.2.2DMS的生物消耗与代谢12
1.2.3DMS的光氧化和海-气交换14
1.3海洋中二甲基硫化物的现场观测特征认识17
1.3.1海水中DMS、DMSP、DMSO的时空分布17
1.3.2海水中DMS、DMSP、DMSO的影响因素21
1.3.3全球变化对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23
1.4DMS的气候与环境效应24
1.4.1大气中DMS的氧化迁移24
1.4.2DMS对气候和酸雨形成的影响24
1.5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26
参考文献29
第2章二甲基硫化物的分析方法41
2.1分析方法综述42
2.1.1分析原理42
2.1.2预处理方法43
2.2海水中DMS、DMSP与DMSO的分析方法46
2.2.1仪器与试剂46
2.2.2海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46
2.2.3海水样品的分析47
2.3大气DMS及气溶胶的分析方法49
2.3.1大气样品采集与保存49
2.3.2大气DMS的分析50
2.3.3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与分析51
2.4DMS生产与消费速率及DMSPd降解速率的测定52
2.4.1DMS生产与消费速率的测定52
2.4.2DMSPd降解速率的测定53
2.5结论54
参考文献54
第3章黄渤海生源硫的分布、通量及其影响因素57
3.1黄渤海DMS和DMSP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61
3.1.1春季黄渤海DMS和DMSP浓度的水平分布特征61
3.1.2夏季黄渤海DMS和DMSP浓度的水平分布特征66
3.1.3秋季黄渤海DMS和DMSP浓度的水平分布特征73
3.1.4冬季黄渤海DMS和DMSP浓度的水平分布特征76
3.2南黄海35°N冷水团断面生源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80
3.2.1春季35°N冷水团断面DMS、DMSP和DMSO浓度的分布特征80
3.2.2夏季35°N冷水团断面DMS、DMSP和DMSO浓度的分布特征82
3.2.3冬季35°N冷水团断面DMS、DMSP和DMSO浓度的分布特征86
3.3黄渤海生源硫化物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90
3.3.1黄渤海DMS、DMSP及DMSO浓度的季节性变化90
3.3.2不同海域Chl-a、DMS、DMSP及DMSO浓度分布92
3.3.3DMS和DMSP浓度的日变化94
3.3.4黄渤海DMS、DMSP和DMSO浓度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96
3.4黄渤海DMS的生物生产与消费速率及DMSPd的降解速率研究100
3.4.1黄渤海DMS的生物生产与消费速率研究100
3.4.2黄渤海DMS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104
3.4.3黄渤海表层海水中DMSPd的降解速率108
3.5黄渤海DMS的海气通量108
3.5.1黄渤海DMS海气通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108
3.5.2黄渤海DMS释放的区域性贡献110
3.6结论110
参考文献112
第4章中国黄东海生源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117
4.1黄东海生源硫化物的浓度分布及时空变化119
4.1.1黄东海表层海水中生源硫化物的水平分布特征119
4.1.2黄东海生源硫化物的垂直分布特征146
4.1.3黄东海沉积物间隙水中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155
4.1.4黄东海表层海水DMSP、DMSO的粒径分级156
4.1.5黄东海生源硫化物的季节性变化及年际变化157
4.2黄东海生源硫化物的影响因素研究159
4.2.1生物因素对生源硫化物的影响159
4.2.2环境因素对生源硫化物的影响165
4.2.3生源硫化物的主控因素分析166
4.3黄东海表层海水中生源硫化物的迁移转化170
4.3.1黄东海表层海水中DMSPd降解、DMS的生产和微生物消费170
4.3.2黄东海表层海水中DMS的光化学氧化176
4.3.3黄东海DMS海-气通量177
4.3.4黄东海表层海水中生源硫化物的迁移转化模型184
4.4结论186
参考文献188
第5章中国南海生源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195
5.1南海生源硫化物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96
5.1.1南海陆架区生源硫化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96
5.1.2南海海盆区生源硫化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211
5.1.3南海微表层中生源硫化物的分布与富集217
5.1.4南海有机硫化物的空间分布与季节性分布变化228
5.2DM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29
5.2.1表层海水中DMS的产生及迁移转化229
5.2.2微表层中DMS的产生及迁移转化232
5.2.3围隔培养实验中生源硫化物的动态变化239
5.3南海DMS海-气通量及区域性贡献250
5.3.1南海陆架区DMS海-气通量250
5.3.2南海海盆区DMS海-气通量251
5.3.3南海DMS释放的区域性贡献252
5.4结论253
参考文献254
第6章不同营养盐浓度和酸化条件下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化物的实验研究261
6.1实验方法263
6.1.1微藻的培养263
6.1.2样品的采集和保存264
6.2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实验室研究265
6.2.1不同微藻在不同生长阶段释放DMS/DMSP的规律265
6.2.2不同微藻在不同生长阶段释放DMSO的规律269
6.3营养盐对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271
6.3.1硝酸盐的影响271
6.3.2不同N/P的影响276
6.3.3硅酸盐的影响285
6.4盐度对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287
6.5铁对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291
6.6酸度对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295
6.6.1实验方法296
6.6.2pCO2升高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299
6.6.3pCO2升高对海洋微藻产生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301
6.6.4pCO2和温度升高协同作用对强壮前沟藻的影响313
6.7结论315
参考文献316
第7章环境变化对生源硫化物生产释放的影响323
7.1富营养化及沙尘沉降对生源硫化物生产释放的影响324
7.1.1富营养化对中国近海典型微藻生产释放DMS和DMSP的影响325
7.1.2春季营养盐及沙尘加富的船基围隔培养347
7.1.3夏季营养盐及沙尘加富的船基围隔培养349
7.1.4秋季营养盐及沙尘加富的船基围隔培养352
7.2海洋酸化对生源硫化物生产释放的影响355
7.2.1海水酸化对中国近海两种海洋微藻生产二甲基硫化物的影响356
7.2.2五缘湾中尺度围隔实验365
7.2.3甲板培养实验372
7.3结论383
参考文献384
第8章海水中二甲基硫的光化学氧化过程与机制389
8.1研究现状391
8.1.1海洋中DMS的去除过程391
8.1.2DMS光化学降解机理393
8.1.3DMS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393
8.1.4DMS的氧化产物396
8.1.5国内研究进展397
8.1.6研究思路397
8.2南黄海表层海水DMS光化学的实验室模拟398
8.2.1海水样品的采集与处理398
8.2.2不同波段下DMS的光氧化速率399
8.2.3不同波段下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的测定401
8.2.4CDOM和DMS随时间的变化曲线403
8.2.5α(355)与DMS浓度的关系405
8.2.6DMS光氧化成DMSO的转化率406
8.2.7小结407
8.3东海表层海水DMS光化学的现场测定407
8.3.1光化学样品的采集与测定408
8.3.2东海DMS的水平分布409
8.3.3东海DMS与Chl-a的相关性410
8.3.4东海DMS光化学氧化的现场测定411
8.3.5东海DMS各迁移转化过程的周转时间413
8.3.6小结415
8.4东海表层海水DMS光化学的实验室模拟416
8.4.1实验室模拟光化学样品的采集与测定416
8.4.2不同波段下DMS的光氧化速率416
8.4.3不同波段下CDOM的光谱吸收系数的测定417
8.4.4DMS光氧化成DMSO的转化率420
8.4.5小结420
8.5DMS光化学降解机制探究421
8.5.1长江口海域DMS光化学降解表观量子产率(AQY)的模拟421
8.5.2西北太平洋DMS光化学降解AQY的模拟425
8.6结论428
参考文献429
第9章二甲基硫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435
9.1DMS在大气中的反应和气候效应437
9.1.1DMS在大气中的反应机理437
9.1.2DMS的氧化产物439
9.1.3大气中MSA的来源及影响因素439
9.1.4MSA与非海盐硫酸盐之间的关系440
9.1.5MSA及硫酸盐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442
9.2中国近海气溶胶中MSA的时空分布及生源硫化物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443
9.2.1黄渤海气溶胶中MSA浓度分布及生源硫化物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443
9.2.2山东半岛气溶胶中MSA浓度分布及生源硫化物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455
9.2.3黄东海气溶胶中MSA浓度分布及生源硫化物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457
9.2.4南海气溶胶中MSA浓度分布及生源硫化物对非海盐硫酸盐的贡献465
9.2.5中国近海气溶胶中MSA浓度的区域性变化466
9.2.6中国近海气溶胶中MS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468
9.2.7生源硫化物对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贡献的区域特征470
9.2.8生源硫化物对气溶胶中非海盐硫酸盐贡献的季节性变化470
9.3结论471
参考文献472
中国近海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 节选
第1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硫循环是除碳循环、氮循环以外的第三大物质循环。硫的氧化状态跨度很大:从-2价态的硫化物到+6价态的硫酸盐。硫化物和硫酸盐都是常见的化合物,硫也以单质状态在自然界存在。硫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多种氨基酸、蛋白质中常含有硫元素,脱氧核糖核酸(DNA)中也发现了起修饰作用的硫的存在(Zhou et al.,2005;Liang et al.,2007)。硫循环包括硫在海洋圈、生物圈、岩石圈、海底沉积物圈及大气圈中的循环,其中海洋硫循环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硫循环每年通过陆地和海洋向大气输送大量含硫物质(图1-1),简单来说,全球硫循环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①陆地及海洋中的生物将无机硫同化为有机硫,进而形成一系列还原性、挥发性的含硫小分子并释放到大气;②大气中还原性以及人为排放的含硫化合物被氧化为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产物,并通过干湿沉降等作用重新回到陆地及海洋。 图1-1 全球硫循环与其中关键过程的通量(单位:Tg S)示意图(Brimblecombe,2013) 硫化氢(H2S)曾被认为是全球硫循环连接海洋和大气的主要物质。直到Lovelock等(1972)首次提出全球硫循环中由海洋到大气和陆地的过程主要是以二甲基硫(dimethylsul.de,DMS)的形式进行输送的,DMS承担了每年从海洋向大气输送数亿吨硫的职责。自此,DMS才逐渐作为研究的热点进入人们的视线。DMS是全球硫循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5 ~33 Tg S以DMS的形式由海洋释放到大气中(Brimblecombe,2013;Lana et al.,2011 ),其占大气DMS来源的90%以上(Kettle and Andreae,2000),约占全球每年硫释放总量的15%和天然硫排放总量的60%(Kettle et al.,1999)。 DMS不仅与其在硫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有关,在全球气候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可能作为一种“反温室气体”,具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能力(Quinn et al.,2017;Charlson et al.,1987)。表层海水中DMS的浓度直接决定海水向大气释放的DMS通量(Liss and Merlivat,1986),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气候调节。而海水中DMS的浓度,是与其来源和去除途径相关联的多个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Simó et al.,2002)。这些过程共同组成上层海水中的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图1-2)。参与海水中硫循环的关键物质除DMS外,还有其前体物质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其氧化产物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以及DMSP的降解产物甲硫醇(methanethiol,MeSH)等。这些二甲基硫化物在海水中的循环过程也同样对DM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在对海洋硫循环的研究过程中仍有新物质、新过程不断被发现,这为海洋二甲基硫化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Thume et al.,2018)。 图1-2 上层海水中的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示意图(Kiene et al.,2000)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已经影响了全球硫循环中陆地向大气输送的环节,并导致酸雨问题的产生。而海水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海洋酸化等海洋环境问题也在影响着海洋中的硫循环过程。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上广泛地掌握生源含硫化合物的浓度分布与关键过程,对评价二甲基硫化物的气候调节的作用,以及了解人类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1.1 海洋中二甲基硫化物的来源 1.1.1 海洋中DMSP的来源 DMSP是在海洋真光层中广泛存在的含硫有机化合物,DMSP是DMS的一种前体物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生产。许多微型和大型的藻类细胞中都含有DMSP,其DMSP的含量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性(Matrai and Keller,1994)。在常见的海洋微型藻类中,绿胞藻纲(Chloromonadophyceae )、绿藻纲(Chlorophyceae)、隐藻纲(Cryptophyceae)、裸藻纲(Euglenophyceae)、蓝藻纲(Cyanophyceae)、蓝细菌(Cyanobacteria)中的DMSP含量通常较少。DMSP的主要生产者是甲藻、定鞭金藻和金藻。甲藻纲中的原甲藻属(Prorocentrum )和前沟藻属(Amphidinium)、金藻纲中的棕鞭藻属(Ochromonas )、定鞭金藻纲(Prymnesiophyceae)中的棕囊藻属(Phaeocystis)的DMSP含量很高,*大浓度可达0.2 ~0.4 μmol/cell;硅藻(Melosira nummuloides除外)中DMSP的含量较少(Keller and Korjeff-Bellows,1996)。 DMSP是一种两性离子化合物,同时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不易穿过细胞膜,因此在能够产生DMSP的生物细胞内常常会积聚大量DMSP,形成DMSP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溶解在细胞质中的DMSP由于不能穿过细胞膜,被称为颗粒态DMSP(particulate DMSP,DMSPp);而细胞外的DMSP为溶解态DMSP(dissolved DMSP,DMSPd)。健康生长中的浮游植物释放到细胞外的DMSPd很少,但衰老的细胞或者受到压力、被病毒攻击、感染的细胞对DMSPd有显著贡献(Hill et al.,1998;Malin et al.,1998)。DMSP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并且是同时含有碳和硫的良好营养物质,其一旦被释放,则可以迅速被海洋微生物吸收利用。 海洋环境中,含有DMSP的各种植物均通过同化硫酸盐还原作用获得硫。所谓同化硫酸盐还原是指海洋植物吸收海水中的硫酸盐,通过一系列生化还原反应,合成含硫氨基酸,含硫氨基酸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得到DMSP的一个耗能过程(Stefels,2000)(图1-3)。首先,海水中的硫酸盐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在细胞质中被吸收,后在叶绿体中与腺苷三磷酸(adenosine-triphosphate,ATP )结合,被ATP硫酸化酶(sulfurylase)催化形成腺苷-5′-磷酸硫酸(adenosine-5′-phosphosulphate,APS)。APS中携带的被激活的磺基在APS巯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转移给巯基载体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生-。同时APS在ATP分解形成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ADP)时释放出的能量的激发下可以形成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3′- phosphate-5′-phosphosulphate,PAPS )。PAPS中的磺基可经类似途径生成成硫代谷胱甘肽(GS-SO-),并被还原生成游离态SO233游离态SO2-3,GSH在其中既是载体又是还原剂。经由APS形成游离态SO2在于高等植物、藻类中,而经由PAPS形成游离态SO23-的途径普遍存3-的途径主要存在于细菌、酵母及某些蓝细菌中。生成的游离态SO23 -在硫代磺酸盐还原酶(thiosulfonate reductase )的催化作用下,被还原态的铁氧化还原蛋白(fd)提供的6个电子(有时由吡啶核苷酸提供电子)还原成S2-,S2-与O-乙酰丝氨酸化合形成半胱氨酸(cysteine)和乙酸盐。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内,生成半胱氨酸所需的酶也能在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发现。除作为GSH的前体物质外,半胱氨酸还有两个重要的代谢途径:一种是合成蛋白质,另一种是其巯基转移给O-磷酸高丝氨酸,产生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高半胱氨酸经甲基化反应形成甲硫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蛋氨酸是海洋藻类细胞和海洋高等植物中DMSP的前体物质。 图1-3 同化硫酸盐还原作用和DMSP生物合成的示意图(Stefels,2000) 海洋藻类和海洋高等植物中的蛋氨酸反应生成DMSP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转化途径。其中*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来自Gage等(1997)的研究(图1-4),他们采用同位素示踪法对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 )细胞内的DMSP合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蛋氨酸首先经过转氨(transamination)作用生成MTOB(4-methylthio-2-oxobutyrate),然后MTOB被还原成MTHB(4-methylthio-2-hydroxybutyrate)。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doMet)经甲基化反应生成S-腺苷高半胱氨酸(S-adenosyl-homocysteine,S-AdoHcy)时所释放出的甲基与MTHB化合生成DMSHB(4-dimethylsulfonio-2hydroxybutyrate)。DMSHB经氧化脱羧反应生成DMSP。此反应过程中,由甲硫氨酸生成MTOB ,再由MTOB转化成MTHB的反应是可逆的,由MTHB生成DMSHB的反应是特征反应,DMSHB是DMSP合成的中间体。同时,在其他3种释放DMS的藻类(Emiliania huxleyi、Melosira nummuloides和Tetraselmis sp.)中检测到中间产物DMSHB,因此他们认为不同的海洋藻类中DMSP的合成过程是相同的。DMSP的这种合成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水体中氮缺乏时藻细胞中DMSP含量提高的事实(Kirst,1996)。此过程广泛存在于海洋低等植物中。 图1-4 由蛋氨酸到DMSP的三种生物合成途径示意图(Gage et al.,1997;Kirst,1996) 而含DMSP较多的植物孪花菊(Wollastonia biflora)(菊科)中的DMSP合成途径与上述不同。在Wollastonia biflora中,**步反应是甲硫氨酸上的S甲基化,生成S-甲基甲硫氨酸(SMM,S-methylmethionine),该甲基化反应中的甲基来源于S-腺苷甲硫氨酸(S-AdoMet)发生甲基化反应生成S-腺苷高半胱氨酸(S-AdoHcy)时所释放出的甲基。SMM经转氨、脱羧反应生成醛化DMSP后再被氧化为DMSP。在很多高等植物中,酶能抑制甲硫氨酸的甲基化反应和醛化DMSP的氧化过程。
- >
莉莉和章鱼
莉莉和章鱼
¥19.7¥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