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作者:蒋忠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68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17.5(7.5折) 定价  ¥69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7441
  • 条形码:9787030737441 ; 978-7-03-07374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由约150面照片组成的图版,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了袁道先院士学习及科研历程。第二部分包括100多篇论文,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为了庆祝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从事地质工作70周年而出版的关于其生平介绍和学术论著的选编。文集分为图册和正文,图册合计60面,包括其出生、求学和学术科研道路相关照片共计100多张。正文分为4个部分,**部分为学术论文,从其近400篇论文中选取88篇作为代表作;第二部分为袁道先地质足迹报刊记录,记载了袁道先院士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报纸杂志对袁先生的采访报道;第三部分为著述目录,将其一生所著专著、学术论文等列入其中;第四部分为生平介绍,包括简历、主要贡献、学术组织与社会任职、获得的荣誉与奖励等。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目录

目录
出版说明

上册
**部分 学术论文
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近五十年来之地震烈度分布情况的几点认识(节要) 3
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 5
云贵高原岩溶区的水文地质 16
岩溶水不均匀性程度差异的产生条件 33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Karst Water 41
New Observations on Tower Karst 51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Karst Geology in China 62
Hydrology of the Karst Aquifer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of Guilin in Sounthern China 73
Contribution of IGCP 379 “Karst Processes and Carbon Cycle” to Global Change 82
亚热带岩溶地区地质生态脆弱性和石山形成机制 85
中国岩溶地质学五十年 89
On the Karst Environmental System 93
Geologic Environments and Human Health in China(Guest Editorials) 103
桂林附近第四系粘土砾石层的扫描电镜研究 105
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110
论峰林地形 114
对当前科技工作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121
Karst in China 124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132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137
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 146
地球系统的碳循环和资源环境效应 151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159
Foreword for the Special Topic “Geological Processes in Carbon Cycle”170
论岩溶环境系统 172
论岩溶生态系统 180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 181
评《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188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 189
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形势和任务 194
人类活动对岩溶水文系统的影响 197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 199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202
现代岩溶学和我的一些工作 205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207
岩溶动力系统和全球变化 214
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问题 216
现代岩溶学在中国的发展 222
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6
岩溶地貌雄奇浩瀚 229
岩溶研究的当前任务 230
中国岩溶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 234
中国西南部的岩溶及其与华北岩溶的对比 237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 245
岩溶作用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及其记录 249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推动水文地质学发展——21世纪水文地质学发展战略与优先资助领域研讨会 253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255
岩溶动力学理论的发展与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成立 262
The Carbon Cycle in Karst 264
Sensitivity of Karst Proces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long the PEP II Transect 274
Variations of Karst Geomorphology over Geoclimatic Gradients 284
On the Karst Ecosystem 293
Urban Hydrogeology 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 297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Karst Aquifers in Southwest China 299
IGCP Project 299:Geology,Climate,Hydrology,and Karst Formation 301
Timing,Duration,and Transitions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Asian Monsoon 305
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Model Applied to Prediction of Karst Spring Flow 312
CO 2 Source-sink in Karst Processes in Karst Areas of China 317
下册
Hydrochemical Variations During Flood Pulses in the South-west China Peak Cluster Karst:Impacts of CaCO3-H2O-CO2 Interactions 323
Precise Dating of Abrupt Shifts in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Based on Stalagmite Data from Yamen Cave,Guizhou Province,China 339
岩溶动力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理初探 351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359
水岩作用对云冈石窟石雕风化破坏的化学效应研究 37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376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 on Karst Water Quality of Shuicheng Basin in Guizhou Province 382
岩溶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392
地热CO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CO2来源——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 405
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以我国几个典型岩溶地区为例 412
西南岩溶区农田生态系统岩溶作用及碳汇效应:以重庆南川市三泉镇为例 418
岩溶洼地消水流量的推算——以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甘家槽洼地为例 428
重庆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434
Karst Hyporheic Zone及其研究进展 443
中国西南地区CO2释放点的He同位素分布不均一性及大地构造成因 451
图版说明 466
新仙女木及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突变事件:贵州茂兰石笋氧同位素记录 469
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剖面晚更新世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层学 476
地下河系统水土资源关系 483
赣南红壤丘陵崩岗侵蚀区表土孢粉组合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489
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岩溶含水系统中NO-3的存储和运移 498
以PCA揭示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文地球化学的形成 509
湖北仙女山人工隧洞现代石笋气候学——灰度及其指示意义 521
云南宣威4.6万年以来洞穴石笋古气候变化记录 528
利用SWMM模型模拟岩溶峰丛洼地系统降雨径流过程——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 533
岩溶IGCP国际合作30年与岩溶关键带研究展望 540
IGCP 448:岩溶生态系统全球对比研究进展 546
典型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质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以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为例 553
陕西长安杨万村黄土岩溶泉研究 559
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生态指示意义——以花江实验区为例 565
孢粉、炭屑揭示的黔西高原MIS 3b期间古植被、古气候演变 573
第二部分 袁道先地质足迹报刊记录座右铭 583
中国岩溶研究的创新问题 584
地质科技工作中的成败考验 585
野外地质工作中遇到的生命考验 586
陪伴黄河两年间 587
用我们的勤劳使黄河驯服——参加黄河某坝址勘查工作散记 589
我热爱西藏 595
六十岁时写的一篇自述 597
美国洞穴学会授予袁道先院士荣誉会员奖颁奖词 599
美国洞穴学会(US National Speleological Society)授予袁道先院士荣誉会员奖大会发言 601
袁道先——让中国岩溶走向世界 603
一片丹心育栋梁——记中国岩溶研究先行者袁道先院士及其团队 608
石迹水痕:袁道先 612
85岁仍带学生野外科考 618
为解岩溶之谜他穷其一身执迷不悔 621
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623
袁道先院士的足迹 627
第三部分 著述目录
专著 633
学术论文 633
第四部分 生平介绍
一、简历 651
二、主要贡献 651
三、学术组织与社会任职 654
四、获得的荣誉与奖励 655
展开全部

袁道先文集(上下册) 节选

**部分学术论文   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地区近五十年来之地震烈度分布情况的几点认识(节要)   引言   1955年春进藏的国务院西藏工程勘察队的地质组(由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派出),在勘测拉萨水电站,查勘雅鲁藏布江干流日喀则至则拉宗段及其支流年楚河、祥河、达那普曲、羊八井河、青艾公路沿线之安多迈麻、黑河、九子拉、羊八井各地时与路过康艾路沿线之札木、通麦、林芝、墨竹工卡等地时,均曾进行近五十年来地震烈度情况之调查,经过了一百余次的访问,结果发现上述地区之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而且这种规律性还与该区之地质构造、河谷发育情况、温泉分布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   1近五十年来上述地区地震烈度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近五十年来上述地区的地震频率甚高,但是其中*厉害的地震只有四次,一次在四十年以前,一次在二十多年以前,一次在六年半以前,还有一次在四年半以前,这四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地区各不相同。   四十年前的一次地震,造成灾害的地方在雅鲁藏布江泽当与加察宗之间的峡谷及曲水以上之峡谷两个地段,烈度甚大,但范围甚小;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地震主要灾害区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北部,我国境内为波及区;六年半以前的一次(1950年8月)灾害区范围甚大,该次地震灾害带之北缘,从我国与不丹之边境起,向东北沿喜马拉雅山北麓,经隆次宗、加玉宗、郎宗越雅鲁藏布江至足穆宗,一直到波密地区。四年半以前的一次地震,受灾区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之九子纳及热振寺一带。   但地理位置在上述各个地震带中间的拉萨及羊卓雍湖地区,以及念青唐古拉山脉以西之日喀则地区,在五十年来却并未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虽然在上述地震带发生灾震的同时,拉萨、日喀则地区也有相应的5~6级的地震。   藏族民间的传说,也说明了上述情况之客观性。   2上述地区地质构造情况(地层分层及年代根据科学院工作队)   根据该地区之地层分布情况,可显然分为三个地带:北面是念青唐古拉山之下古生代结晶岩带;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之下古生代结晶岩带,出露之岩石有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在喜马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的拉萨、日喀则地区,分布着褶皱很厉害的从石炭纪到第三纪的各个时代的地层,岩层之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倾角一般在50°以上,许多地方是近直立的。在拉萨北面可以见到白垩纪晚期的大片火山岩以明显的角差不整合铺盖在白垩纪红色地层上,而在整个日喀则至拉萨的地区中,可以见到从酸性一直到超基性的各种火成岩体广泛地侵入于各种时代之地层中。   念青唐古拉山之南缘,为一北东方向之大断裂带。在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地区里,断层走向以东西向者为多,但亦见有走向大致成南北或北东之断裂多处。   3雅鲁藏布江日喀则至则拉宗段之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情况   此段雅鲁藏布江河谷明显地分为五个不同的地貌区,自上而下为:日喀则附近之平原河谷区;仲戛至曲水附近之峡谷区;曲水至泽当附近之平原河谷区;泽当以下至加察宗附近之峡谷区;加察宗附近至则拉宗以下之堆积台地及宽谷区。河谷发育上的这种反常现象,说明它受着新构造运动的重大影响。   平原河谷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情况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河床在大量的堆积。   峡谷区的许多情况,特别是以剧烈的剥蚀作用为主的现代物理地质作用,说明了该地段地壳在上升,而河谷在剧烈地下切,两岸高出水面20m、50m、100m、150m处,常见侵蚀或堆积侵蚀台地。   台地上有时还见到湖相沉积。   4上述地区之温泉分布情况   根据现有资料了解,这个地区有40多个温泉,温度都比较高,含碳酸钙及硫化物。温泉之分布情况亦存在着一定规律,*明显的是念青唐古拉山南沿之断裂带的温泉,七个温泉沿山边排列成东北-西南向。另外还有卓普与鹿马岭之间的三个温泉,排列成南北向,在鹿马岭山梁及卓普峡谷之西侧。其他的温泉亦多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之北边,尤以珠穆朗玛峰北边为多,但排列得不甚规则。   5几点认识   根据上述事实,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之五十年来地震烈度分布情况,是与该区之地貌,地质构造,温泉分布情况存在着一定联系的,即地震剧烈的地方,往往就是峡谷区域高山之边缘,同时,在新构造运动方面往往是上升地区,或者靠近上升地区,由于河谷的剧烈下切,在河谷横断面上就常可见到许多级侵蚀及堆积侵蚀台地,这种地区之边缘常有地质构造之断裂带,沿这种断裂常有温泉出露。另外在地震比较弱的地方往往是新构造运动之下降区,河流常成宽谷,水道分流甚多,同时有很厚的沉积物,没有台地。当然,现在不能说这种下降区将来就一定不会发生剧烈的地震,因为有许多事实说明了这种地方的上升下降也是时常成波动状态的。但是下面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般说,西藏高原在现代还是个上升地区,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整个高原中还有许多相对的下降区。   藏南地区之新构造运动是比较剧烈的,可是也有相对的比较稳定的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方向以东西向为主,但是还应该看到近南北向的,或东北-西南向的地质构造方向。   这个地区的温泉分布与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存在着密切关系。   以往把雅鲁藏布江以北的山脉叫“冈底斯山”,以南叫“喜马拉雅山”的分法是不够恰当的,因为这样就没有考虑到山脉与河流相交的可能性,也未考虑山脉之形成过程。   羊卓雍湖之形成似亦与新构造运动有关,雅鲁藏布江之局部河谷地段可能曾经是湖泊。   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原文发表于《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经验汇编》,1978年,地质出版社,1~19,作者为袁道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迅猛发展,广大群众和水文地质工作者对岩溶水的勘探、开采和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岩溶水的不均匀性就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实践中,常会碰到下面一些问题:相邻很近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孔,出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可达每小时几百吨,有的还不到1t;水利工程帷幕灌浆的施工孔,有的上部数十米基本上不透水,当在深部揭露到溶洞时,透水性可几十倍地增加,有的渗漏通道会分布在相距不到5m的二钻孔之间;有的矿井,本来涌水量极小,而一旦揭露到地下河通道,流量每小时数百到数千吨的巨大水流会即刻涌入矿井。这些现象都是岩溶水不均匀性的表现。岩溶水的不均匀性往往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只要弄清了它的性质,确定了不均匀性的程度,掌握了它们的分布规律,也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在开采利用岩溶水时,只要确定了它是呈管道状分布的,并查明了其位置,即可用少量的工程堵塞地下河管道,抬高水位,减少提水扬程,甚或自流引水。这对于均匀含水层来说是难于实现的。同样,在水库的防渗及矿井的堵漏工程中,只要查明了渗漏方式是管道状的,也可以用少量的工程堵塞渗漏管道,以代替复杂的帷幕灌浆。   因此,对岩溶地下水不均匀性的研究,是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什么是岩溶水的不均匀性   如前所述,岩溶水不均匀性的概念来自生产实践。它表现在富水性的差异性和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两个方面。   图1广西武宣拔良附近钻孔及人工挖水点分布图   1.钻孔;2.开挖水点   岩溶水不均匀性的实例是很多的。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在S132号点及S28号点,用人工开挖的方法,都找到了丰富而集中涌出的岩溶水,但在两点之间,以70~100m的孔距,打了7个钻孔,水量都很小(图1)。S28号点抽水降深为5.2m,单位涌水量为6.3L/(s m);S132号点抽水降深为5m,单位涌水量为36L/(s m)。而期间的14~20号各钻孔,降深均大于5m,单位涌水量却都不到0.5L/(s m)。可见富水性之差异甚大。又如,在云南林口铺地区对泥盆系灰岩岩溶水的勘探中,打了4个钻孔,其中只有2号孔打到了地下河通道(图2),水量较大,其余各孔均未打到地下河,水量都极小。上述实例都是讲的岩溶水富水性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性。实际上,岩溶水的不均匀性,也表现在垂直方向上。许多岩溶地区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工作,都说明岩溶水的富水带仅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内。虽然个体溶洞也可以在水准面以下几百米的深处见到,但总体来说,岩溶发育规模及富水性,一般都在一定深度以下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岩溶水的不均匀性是一个三维概念。如图3所示,在岩溶发育的水平面上,岩溶通道主要沿X轴方向延伸,因而在Y轴方向上富水性极不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岩溶富水带大致在XY轴面附近,在这个轴面以上,主要发育着一些竖井式通道,地下水通过它向深部做垂直运动,而在XY轴面以下,富水性则逐渐减弱。为讨论问题方便,下面我们将着重研究岩溶水在水平面(XY轴面)上的不均匀性问题。   图2云南林口铺地区岩溶通道与钻孔平面分布图   1.实测岩溶通道;2.电测岩溶通道;3.钻孔;4.地下水流向   图3岩溶水不均匀性的立体表现型式   1.完整基岩;2.岩溶通道   除了富水性的差异性之外,岩溶水的不均匀性还表现在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上。   研究岩溶水富水性的差异性,在没涉及分析补给条件时,一般只是从个别点之间的水量对比上来说明问题,只有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才能把点上的差异连成线上的差异,再进而把线上的差异连成面、体上的差异,以解决在三维空间研究岩溶水不均匀性的问题。这一点在裸露型岩溶区及基坑、矿井中还不很突出,因为有时还可以通过天然洞穴或基坑及矿井里的直接观察,把富水性的差异性连成面、体的概念。但对隐伏的岩溶区,利用钻孔资料,就只有通过水力联系的各向异性才能较充分地从面上和体上说明岩溶水的不均匀性。例如,在广西某地被厚约10m的砂质粘土覆盖的中石炭统白云岩区进行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时,所钻的29、31、52、18等孔、水量都较丰富,单位涌水量在4~12L/(s m),而通过钻孔的抽水资料得知,该地段岩溶水水力联系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当在31号孔抽水,水位降深至13.23m时,在西北方向,可影响到1400m以外的18号孔,而在北东方向上,只能影响200~300m。因此,推断该地段的岩溶水主要是以北西向的管道形式赋存和运动的(图4)。   图4广西某地31号孔抽水影响范围图   1.钻孔及编号;2.岩溶泉及编号;3.洼地边界;4.31号孔抽水时降深等值线(m);5.推测地下水通道   在研究岩溶水水力联系各向异性时,须顺便提一下岩溶水有无统一的地下水面和在岩溶区能否做等水位线图的问题。大家知道,岩溶岩体各点之间只要有水力联系(不论是通畅或不太通畅,或一个方向较通畅、另一方向不太通畅)就能形成统一的地下水面。在这种情况下,用“水力联系各向异性”的提法就比“有无统一地下水面”的提法更为概括些。因没有统一地下水面,实际上便是水力联系各向异性的*极端情况(即某个方向没有水力联系)下的表现。此外,在有统一地下水面的条件下,用水力联系各向异性的概念,还可区划出水力联系的程度差别。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