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作者:陈传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3.5(7.5折) 定价  ¥2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版权信息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本书特色

统筹兼顾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居民生计改善成为当前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得以持续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和生态保护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构建了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框架;利用文献调研法,对生态保护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梳理;运用博弈分析法,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的博弈分析;以福建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回归分析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探讨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利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生计可持续性、居民生计脆弱性、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性的评价和分析;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探索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保障机制。 本书可作为生态保护、居民可持续生计和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科技工作者、相关管理部门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和研究特色4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6
1.4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9
第2章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博弈分析34
2.1引言34
2.2博弈理论35
2.3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和居民生计的博弈37
2.4生态补偿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中的作用40
2.5结论与政策启示41
第3章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研究44
3.1引言45
3.2研究方法45
3.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研究数据来源46
3.4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居民对生态保护态度的分析48
3.5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50
3.6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居民生计策略影响的分析59
3.7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居民生计结果影响的分析62
3.8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居民生计影响的分析64
3.9结论与建议68
第4章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研究71
4.1引言72
4.2研究方法73
4.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研究数据来源75
4.4生态旅游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影响的分析78
4.5生态旅游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策略影响的分析89
4.6生态旅游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结果影响的分析97
4.7结论与对策104
第5章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研究107
5.1引言108
5.2研究方法109
5.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数据来源112
5.4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前后居民生计的状况114
5.5生态补偿前后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的状况123
5.6生态补偿对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效应146
5.7结论与建议153
第6章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评价158
6.1引言158
6.2研究方法159
6.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数据来源162
6.4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评价164
6.5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面临问题的分析169
6.6结论与对策170
第7章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脆弱性评价173
7.1引言173
7.2研究方法174
7.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研究数据来源179
7.4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脆弱性评价181
7.5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脆弱性的原因分析185
7.6结论与建议187
第8章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评价190
8.1引言191
8.2研究方法192
8.3研究案例区概况和研究数据来源196
8.4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评价198
8.5龙栖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政策分析202
8.6结论与对策214
第9章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219
9.1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219
9.2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222
9.3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223
9.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226
参考文献229
附录246
展开全部

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精)/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建院20周年系列专著 节选

第1章 绪论 本章提要:首先,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交代了研究背景。其次,分析了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且从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的构建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等方面,梳理了研究特色。再次,阐析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技术路线。*后,基于本书涉及的核心概念辨析,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和梳理,从自然保护区的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关系、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以及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和回顾以及展望;并且对研究中涉及的可持续生计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 1.1 研 究 背 景 1.1.1 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形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转变为集约,摆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计(沈满洪等,2012),其对生态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资源环境的保护,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重视区域之间和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以及生态产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而生态补偿作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一项制度,对于平衡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靳乐山和魏同洋,2013),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能够实现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另外,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开展,对解决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生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和生态旅游发展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1.1.2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环境破坏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严重威胁区域生态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但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城镇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为因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一定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环境,维护地区生态平衡,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环境为科研、教学和生产服务,意义重大。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至今已经建立了自然保护区275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9),面积14 732.2万hm2,通过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90.0%的陆地生态系统、85.0%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45.0%的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蒋明康,2015)。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对生态保护、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减少资源浪费、生态安全维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3 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成为完全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当地拥有较多的社区居民,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和经济落后,居民生计主要依赖于当地资源和环境,居民生计的类型简单,风险程度较高。而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问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我国仅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和管理的资金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工作。第二是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和企业之间矛盾协调的问题。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后影响了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产方式,当地居民和企业只能改变其原有的生产方式,限制资源环境利用使其收入降低,造成自然保护区与当地居民和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第三是价值隐性化和生态补偿制度缺失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能够带来水土保持、旅游和水利水电等方面的价值,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自然保护区产生的价值没有合理地分配给自然保护区以及承担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而从自然保护区中受益的群体并未返还资金进行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的维护和恢复,致使自然保护区很难从经济上取得因保护资源环境而产生的相应收益;另外,自然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众多,当地居民对土地具有使用权和承包权,可以进行农作物种植、放牧和水产养殖等维持生计的传统生产经营活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规定任何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严格禁止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当地居民对资源环境的利用,造成当地居民经济损失,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缺乏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影响了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区域空间接壤和重叠,自然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利益共存,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当地居民更多地被认为是威胁者,忽视了居民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所承担的成本和应该获得的利益,当地居民的生存权受到严重挑战,更深层次的发展权也无从体现(Naughton et al.,2011;王献溥,2011;王昌海,2014),从而影响了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强调的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视当地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受益。 消除贫困和生态保护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两大挑战,生态保护对居民贫困的影响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重要决策中给予关注。如何实现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Scoones,2009;Palmer and Difalco,2012;张芳芳和赵雪雁,2015;郭连超等,2016;傅斌等,2017)。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利用资源环境政策工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上逐渐达成一致,研究指出通过生态补偿建立居民可持续生计在生态保护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通过生态补偿能够实现生态保护和当地居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Engel et al.,2008;Pechacek et al.,2013;郝文渊等,2013;袁梁等,2017);另外,研究者普遍认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能够获得生态保护和当地居民生计可持续性的理想成效。因此,应统筹兼顾生态保护、社区发展和居民生计改善,探索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合理评价居民生计的脆弱性和可持续性,科学评价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以及促进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特色 1.2.1 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通过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分析,揭示其对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制,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补偿制定以及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大核心政策领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国家生态安全维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给当地居民造成损失,但缺乏生态补偿和居民替代生计,不能解决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造成居民贫困。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建立居民可持续生计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作用至今未能引起重视。因此,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归纳和整理,系统梳理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旅游对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研究进展和基础理论,进行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分析,揭示其对当地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机制,对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深化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以及可持续生计的理论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闽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为研究案例区,利用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和管理人员以及专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系统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基于研究案例区的居民调查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作为分析工具,识别和认定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模型,构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测度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进行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研究案例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影响的分析,对研究案例区的居民生计的脆弱性和可持续性、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性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保障机制;对促进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当地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特色 1.构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框架 本书基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需求,构建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框架,包括生态保护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的博弈,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的脆弱性和可持续性评价,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性评价,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发展保障机制的框架体系,拓展了居民生计可持续研究的范畴,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和居民可持续生计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本书基于国内外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方法的归纳和梳理,同时考虑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规律性而并不是随机的,采用调查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得分匹配等方法,解决调查数据量纲不同和研究样本选择异质性等问题。另外,依据研究的需要,利用文献调研法,对生态保护和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理论基础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运用博弈分析法,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之间博弈的分析;采用问卷调查、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分析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补偿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利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熵权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的可持续性和脆弱性以及耦合协调性的评价;运用系统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自然保护区居民可持续生计发展保障机制进行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本书基于“研究案例区的选择和研究资料的收集→影响的因素识别和回归模型构建→评价指标的辨识和计量模型的建立→影响分析和评价→保障机制”的研究思路,选择福建省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闽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雄江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福建省龙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为研究案例区,基于文献调研、词频分析和专家咨询,识别和认定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重要因素和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