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81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44.2(4.3折) 定价  ¥5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3979
  • 条形码:9787030733979 ; 978-7-03-07339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本书特色

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古代历史以及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秦、两汉、代魏、隋唐至辽金元时期的遗物,为进一步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古代社会历史以及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总论(1)
**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所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1)
第二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概况(4)
第三节 本报告编写体例的说明(7)
第二章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及城外遗迹的考古发掘(10)
**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概况(10)
第二节 西城(10)
一、城垣与护城壕(10)
二、城内文化层(12)
三、城址发掘(12)
四、小结(17)
第三节 南城(19)
一、城垣与城壕(19)
二、城门及瓮城(20)
三、城内文化层与遗迹(20)
四、城址发掘(21)
五、陶文、陶符(126)
六、出土遗物的初步研究(128)
七、小结(151)
第四节 中城(150)
一、城垣与护城壕(152)
二、城门(152)
三、城内文化层与遗迹(152)
四、城址发掘(153)
五、ⅢY1发掘(372)
六、陶文、陶符与墨书题款(375)
七、采集器物(380)
八、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380)
九、小结(447)
第五节 北城(448)
一、城垣、城壕与角楼(449)
二、城门及瓮城(449)
三、城内文化层与遗迹(450)
四、城址发掘(451)
五、采集器物(669)
六、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671)
七、小结(737)
第六节 上土城子村遗址(737)
一、地层堆积(737)
二、遗迹(739)
三、出土器物的初步研究(743)
四、小结(745)
第三章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分期(746)
**节 西城(746)
第二节 南城(746)
第三节 中城(751)
第四节 北城(753)
第四章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年代与性质(768)
**节 西城的年代与性质(768)
第二节 南城的年代与性质(769)
第三节 中城的年代与性质(770)
第四节 北城的年代与性质(773)
后记(778)
展开全部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 节选

**章 总论   **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所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1千米处,北距呼和浩特市约38千米,南距和林格尔县城关镇约11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45″,北纬40°27′30″(图一)。   图一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古城遗址坐落在土默特川平原与南部蛮罕山区的交界地带。北部、西部为广阔无垠的土默特川平原,东部和东南部为山峦起伏、沟壑连绵的丘陵山区,南部为狭长的宝贝河(古金河)河床走廊,西南部为丘陵平原。什拉乌素河(古白渠水)从古城遗址的北部由东向西流与大黑河(古芒干水)同入黄河,209国道从古城遗址的东侧南北通过,宝贝河沿古城遗址的东南由南向西北流,然后折西入大黑河,归汇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特殊的自然条件,从古至今这里适合人类生存,北傍大青山,南濒黄河水道,同时也是南北通衢,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和林格尔土城子地区早在两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犬戎)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是林胡、楼烦活动的地区。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变俗,穿胡服,习骑射,进行军事改革,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置云中(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雁门、代郡。和林格尔土城子地区属赵国云中郡辖地,后仍归秦云中郡管辖。   西汉初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云中、雁门,置定襄郡,郡治成乐(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南城),辖十二县。其中,成乐县、武进县、武城县在和林格尔县境内。东汉时期缩减郡县,少帝元年(公元189年)郡治徙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附近)。三国时鲜卑拓跋部据阴山南北。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始居盛乐(即成乐)。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国分三部,这里属拓跋猗卢统领。1960年凉城县东十号乡小坝滩出土西晋时期的鲜卑“官印”[1]应为这一史实的佐证。   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猗卢自称代王,以盛乐为北都(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中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收集拓跋旧部,乘机东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中城),改称魏王。北魏始皇三年,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东)。故都置云中郡,至拓跋焘时,改郡为云中镇,又立朔州与镇并治。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改朔州为云州,领云中、盛乐二郡。北齐隶紫河镇属地。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土城子古城地区为突厥沙钵略可汗所据,拥有河东各地。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筑大利城,以居启民可汗。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自榆林关徙云州,总管府治之,大业初府废,改州为定襄郡,立大利县为郡治。隋末郡县并废。   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平突厥,分其部: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在土城子古城地区置云州及定襄县。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徙置北恒州(即今山西大同),其年复立突厥阿史那思摩为可汗,建牙帐于故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即土城子古城的北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置金河县于府内,属关内道。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振武军节度使,领都护府及麟、胜二州(麟州位于其西南部,胜州在今托克托县境内)。时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辽改金河为振武县,隶丰州(即今呼和浩特市白塔古城),县治所即在土城子古城。金改振武县为振武镇,元时隶大同路,明属玉林卫地。清代在土城子地区设置驿站(二十家子),后改为协理通判厅,清光绪年间改为抚民理事厅,民国时期改厅为县(即和林格尔县署)。   1949年成立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管辖此地至今。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宽1450米,南北长2290米,城垣以北垣、东垣的北半部保存*好,残存高5~10米,南垣中部被河水冲毁,东、北、西三面近中部设有城门,外置瓮城。从古城现存地表城垣的轮廓来看,可分南区、中区、北区三大部分(图二;图版一、图版二)。南区系战国至魏晋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区系魏晋时期,内含战国至唐、辽金元时期的文化遗存;北区系唐代文化遗存。另外,在中区西部靠宝贝河附近地下还覆盖着另一座城址,地表不显,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   图二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总平面示意图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几经沧桑,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数代,距今数千年之久。至今保存较好,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概况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曾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1943年春天,日本侵略者曾在古城遗址的中区进行了大规模盗掘[2];1960年4~5月,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为配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古城遗址及城北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3];1974年8月初,乌盟文化局举办文物干部培训班的16名学员,由陆思贤、李希昂带队在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实习[4];1978年秋冬之际,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李逸友,乌盟文物站杜承武、张玄梦等与和林格尔县文化馆周志平在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5];1986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先生前往古城遗址参观视察[6];1996年5~6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古城遗址及周围的墓葬进行了再次调查、勘探与发掘[7],获得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7~2001年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达丰(达拉特旗—丰镇)超高压输电,209国道扩建以及盛乐经济园区的建设工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古城遗址及周边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古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地层堆积状况和文化内涵,解决古城的分期、年代及遗存的文化性质等问题对古城遗址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的收获。为了叙述方便,按发掘的前后顺序对发掘区进行分区编号,先后共分为12个发掘区(即第Ⅰ发掘区~第Ⅻ发掘区)。第Ⅰ发掘区和第Ⅱ发掘区位于古城遗址的北区(即北城),以去西窑子村的道路为界,路北为第Ⅰ发掘区,路南为第Ⅱ发掘区;第Ⅲ发掘区为古城遗址的中区(即中城);第Ⅳ发掘区为古城遗址的南区(即南城);解剖中城北垣为第Ⅴ发掘区;解剖中城南垣为第Ⅵ发掘区;解剖南城南垣西段为第Ⅶ发掘区;解剖北城南垣东段为第Ⅷ发掘区;南城南部遗址(城外遗址,即土城遗址)为第Ⅸ发掘区;解剖南城北垣为第Ⅹ发掘区;解剖中城东垣及南城西垣为第Ⅺ发掘区;解剖中城中南部(即西城北垣)为第Ⅻ发掘区(图三)。   1960年勘探面积约6万平方米,发掘面积共500平方米,同时解剖城垣4处。发现的遗迹有灰坑、道路、居住遗迹、窑址、墓葬等。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李逸友、郑隆、张郁、斯琴、荣淑贤、倪桂珍、潘行荣、靳守义等;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由张郁、陆思贤负责完成。曾发表了《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试掘记要》[8]《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9]等简报与报告。   图三 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总平面图   1996年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和林格尔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古城周围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战国、汉代以及唐代墓葬8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   1997年的发掘工作从7月15日开始,至11月15日结束。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达丰(达拉特 旗—丰镇)超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力量在线路通过的地段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勘探,先后勘探面积约6万平方米,同时在线路通过的重点地段(第Ⅰ发掘区,即北城北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分两个发掘小区,**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4个,第二发掘小区发掘10米×10米的探方3个,发掘面积共4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道路等。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陈永志、盖志庸、孙危、赵建、穆格墩、刘刚、韩利君、霍强盛、乔金贵、李宝忠等。   1999年的发掘工作从10月1日开始,至12月4日结束。为了进一步了解北城的布局情况、地层堆积状况和文化内涵等问题,首先对古城遗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与勘探,重点勘探了东西城门、瓮城、街道、建筑台基等,勘探面积约3万平方米,同时在第Ⅱ发掘区(即北城南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以城内配电房的地线为基点(编号为99Ⅱ0点)进行统一布方,探方编号按发掘的前后次序进行编排。发掘分三个发掘小区,以99Ⅱ0点为基点,发掘5米×5米的探方28个,其中**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5个,第二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4个,第三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19个(图版三),发掘面积共7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灰坑、水井、窖藏、壕沟等。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陈永志、赵建、刘刚、朱家龙、张爱兵、乔金贵、李宝忠、任喜贵、夏月胜、张福宝、王祥、贾换英等。   2000年的发掘工作从9月5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在第Ⅲ、Ⅳ发掘区进行发掘。第Ⅲ发掘区(即中城)的发掘以城内中北部的电杆为基点(编号为2000Ⅲ0点),发掘10米×10米的探方4个,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灰坑、水井、壕沟等。第Ⅳ发掘区(即南城)的发掘以城内近中部的电杆为基点(编号为2000Ⅳ0点)进行统一布方,探方编号按发掘的前后次序进行编排。发掘分三个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共20个,其中**、二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8个(图版四,1),第三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4个,发掘面积共5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壕沟、墓葬、瓮棺葬等。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有陈永志、赵建、刘刚、朱家龙、张爱兵、乔金贵、任喜贵、夏月胜等。   2001年的发掘工作从7月1日开始,至11月15日结束。在第Ⅲ~第Ⅻ发掘区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首先对中城、南城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勘探,勘探面积约8万平方米,发现了中城的东门、西门和北门,南城的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和西瓮城等重要遗迹。之后在上述各个发掘区进行考古发掘。第Ⅲ发掘区的发掘仍以2000Ⅲ0点为基点进行统一布方,探方编号按发掘的前后次序进行编排。发掘分五个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20个,每个发掘小区发掘5米×5米的探方4个,包括扩方发掘面积共1032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建筑台基、房址、庙址、灰坑、壕沟、水井等。第Ⅳ发掘区的发掘是在2000年**发掘小区的东侧(接ⅣT18、ⅣT20)发掘5米×5米的探方6个(图版四,2),发掘面积共15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壕沟、水井、墓葬、瓮棺葬等。第Ⅴ发掘区发掘2米×28米的探沟1条,发掘面积56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城垣、灰坑、壕沟等。第Ⅵ发掘区发掘2米×23.5米的探沟1条,发掘面积47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城垣、灰坑、壕沟等。第Ⅶ发掘区发掘2米×23.5米的探沟1条,发掘面积47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城垣、灰坑等。第Ⅷ发掘区发掘2米×24.5米的探沟1条,发掘面积49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