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包邮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作者:程素琴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4(6.1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开年大促, 全场包邮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版权信息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内容简介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践路径探索研究》基于“2020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相关内容,聚焦新时代传媒体系构建和全媒体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等议题,阐述抗疫一线报道中涌现的生动案例,诠释中国新闻媒体人如何在传播实践中以家国情怀坚守舆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新闻传播院校培育人才,为传播领域人才实现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一堂不可多得的专业课。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目录

角色篇

与情感并行:新闻记者在战略动员中的“观守人”角色形塑 王妍丹

“先救人后拍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与职业坚守 谭昆

融媒体时代传统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报道中的角色重塑 朱俊桥

行动篇

夯实记者业务,挖掘典型人物

——重大战役性报道中的报道策略 刘怡康

“到*危险的地方去”

——突发公共事件中记者“硬核”质素养成 杨萌

用镜头探寻真实,用温暖传递力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七个关键词 刘晓颖

在事件一线记录历史,用影像凝聚精神力量 叶家瑞

“四力”篇

视野、意识、思维与文风:

基于践行“四力”的新闻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唐美璇

社会责任引领新闻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专业素养与人本关怀 蒋文茜

疫情大考之下新闻记者的“四力”重塑 苏比伊努尔·喀迪尔

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重大突发事件中纪录片人的“四力” 朱雯琪

团队篇

人才思维的养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城市媒体借势突围与融合转型 陈桂川

变局中的坚守与创新:重大突发事件下新媒体报道中的变与不变 林非凡


展开全部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节选

  (一)“用尽全力”深入现场  任何前线报道都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整个新华社武汉前线报道指挥部就是为前线报道做准备的枢纽。钱彤作为武汉前指副总指挥,身上显然背负着责任和压力。他曾经在“非典”对外报道中带领过十人小组,也明白疫情报道首先要保护记者安全,在确保安全和安排采访中求得艰难的平衡。和“非典”不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速度很快、传染来源不明,既往的经验不能完全应对这一次的疫情报道,信息传播环境的新变化更给前指增添了新的压力。  记者采访面临的**个问题就是进出“红区”的设备保障和消杀安全。当时在武汉物资极度紧缺,记者进入“红区”采访,早期是靠医院解决采访安全问题,防护服和护目镜都是由医院方面帮助解决的。后来,记者多次进入“红区”,每次都会与医院方面进行彻底沟通,关注每个细节。比如,采访设备进入医院的高危区域后,从安全角度来讲,如何按流程进行设备消杀,必须带出的设备,比如相机和摄像机储存卡如何处理,都要想到,“关注到每个细节”。  在医院展开采访工作的流程是团队反复规划出来的,比如现场摄像需要将信号同步传回后方,以便除了直播还能够及时剪辑短视频。  对于团队整体采访工作的安排也需要遵循“战时”机制,面对人员非常紧张、任务空前繁重的情况,新华社武汉指挥部每天定时召开业务例会,重要情况随时碰头。“不仅安排当日工作,还要根据多变情况谋划未来几天的重要稿件和产品。”钱彤主任说。  前方报道团队有文字、图片、视频、新媒体多个工种,由总社编辑部和湖北分社人员“混编”成不同小组,采取“机动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指挥部充分发挥分社记者人头熟、地点熟的优势,发挥支援记者与后方编辑部对接的优势,首要的是做好权威发布,特别是中央指导组、湖北和武汉相关部门组织的权威发布会,同时结合舆情热点、重要节点、重点人物组织融合报道。一张海报、一条重点稿件、一个融媒体产品,都离不开从线索搜集到平台传播的全流程协同。  围绕封闭离汉通道第七天(大年初五)、元宵节、情人节等节点,挖掘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一批典型人物,新华社都推出重磅特稿和多样化融媒体产品,重点融媒体栏目“新华全媒头条”连续播发54组稿件,慢直播、海报快讯、短视频等多样化融媒产品切合受众需要,体现了“国社”的权威性。  (二)一次全面的“调兵”  钱彤主任说,组织抗疫报道其实跟“打仗”一样。首先要做的是把“敌情”摸清楚,团队在到达的**时间就紧急了解武汉疫情方方面面的情况。其次,需要“盘点兵力”,打仗需要考虑战场设置和兵力分布,哪些地方需要较强的兵力,同时要有“预备队”机动。各方面都要精心考量。  新华社武汉前线报道指挥部在成立后做的**件事情,就是将前线所有记者统筹管理,按照不同的工种类别对所有记者进行划分。从工作性质来讲,前线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采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指挥部按照文字、图片、视频和新媒体几个大的工种进行划分。  这个划分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人员各自的业务优势。比如新华社总社的记者们对于发稿的流程和后方的沟通比较熟悉,而湖北分社的记者们非常熟悉当地的情况,人脉也比较广,能够较为迅速准确地找到信源。因而,队伍内部也根据记者本身的优势来分工,尽*大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  可以看出,当时的前线指挥部对于人员队伍管理和新闻产品管理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和内容的划分进行分工,在分工的同时进行一定融合,显示了指挥部因时因地的管理智慧和谋略。  对于此次武汉报道中前来支援的记者们,钱彤主任非常赞赏,也很强调他们在此次抗击疫情当中发挥的作用。当时的新华社武汉指挥部其实在整个湖北辖区内疫情比较多发的地方都设立了记者点,例如湖北黄冈等,以便及时跟进和掌控湖北各地和整体的疫情发展情况。但是,当时的记者数量也实在有限,就算把湖北分社的记者算在内也不够,重心所在的武汉都人手紧张,更何况是湖北其他地区。  “封城”也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外面的人员进不去,在这样的局势下,指挥部采取了一次全面的就地“调兵”策略。时值春节,新华社全国各分社的一些记者当时正好在武汉休假,指挥部就把这批宝贵力量就地留下来,一下子增加了前线报道的力量。

记者职业素养与实路径探索研究 作者简介

程素琴,传播学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数字出版。主持教育部学生司委托项目“抗击疫情背景下高校就业议题的融合传播研究”、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系列文创产品设计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马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等。出版专著《数字出版传播特性研究》,编著文集《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副主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