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28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2.6(7.0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5855
  • 条形码:9787100215855 ; 978-7-100-21585-5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本书特色

从科学医理到文化精神,会通易儒道,纵横观照,探索中医文化的内在“中和” 本书起始于《黄帝内经》医理,落脚于中医文化精神,既梳理《黄帝内经》内含的中和观,又探索中医文化的易儒道思想会通,为新时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沟通提供理论参照和思想启迪。 ★对医理的论述循序渐进,无基础者也可以从零开始了解中医文化;★巧妙融合易儒道思想和中医精神,另有养生理论,切合生活、平实可读;★引据论点,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独到分析和见解多达上百处;★“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可搭配丛书其他书籍,以全面了解中华文化。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起始于《黄帝内经》医理,把中医与西医放置在科学的坐标系上,试图通过对“现代科学”要义的拓深,重建对中医的科学考评;落脚于中医文化精神,以“中和观”作为切入点,把《黄帝内经》置于易儒道的思想体系之下进行概念及理论的互释。对《黄帝内经》生命观、人体观、养生观、医学原则与方法所蕴含的“中和观”及其文化精神进行系统梳理、解构分析,为新时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些许理论参照和思想启迪。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目录

**章 导论
**节 中医文化精神:主题的选择
一、历史的追问
二、现实的逼迫
第二节 文化诠释的书写形态
一、“纵观视角”的融贯阐释
二、“横看视角”的映射分析

第二章 《黄帝内经》生命观的中和思想
**节 天人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天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人的概念及其内涵
三、天人合一的中和意蕴
第二节 人体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人体观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形神合一的理论内涵
三、形神合一的中和意蕴
第三节 疾病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疾病观的中和意蕴
二、疾病防治观的中和意蕴
三、医学方法的中和意蕴

第三章 藏象经络理论的中和思想
**节 脏腑整体观及其中和思想
一、四时五脏阴阳的认识方法
二、脏腑功能及其内在关系
第二节 情志学说及其中和思想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二、情志学说的中和意蕴
第三节 体质学说及其中和思想
一、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
二、体质学说的中和意蕴

第四章 病因病机理论的中和思想
**节 病因理论及其中和思想
一、发病观的基本内涵
二、过用思想的理论内涵
三、过用思想的中和意蕴
第二节 病机理论及其中和思想
一、阴阳失调与中和
二、正邪盛衰与中和
三、六气病机与中和
……
第五章 诊法论治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六章 养生理论的中和思想
第七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易会通
第八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儒会通
第九章 《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的医道会通
第十章 《黄帝内经》的中和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节选

  从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文化必然承载和凝结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于自身生活境遇与道德理想的内在追寻与探索,这种追寻与探索体现的正是文化精神。它从各种现实的、思想的文化载体出发,逐渐凝练、概况和升华出某种具有共同本质的价值指向与精神内涵,成为指导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与规范,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抑或说,文化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①,是对各种文化现象内在本质的一种凝结。  一般认为,西方文化往往从自然、物质和个体出发,其精神核心是强调人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征服,强调个体的权利与地位,由此发展出重视科学、民主、自由的文化精神体系。中国文化精神则不然,它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家庭与社会的统一,更加强调文化的道德伦理等精神层面的属性,更加强调文化对于生命价值的关切与体悟。这一精神内涵也得到了诸多文化学者的认同与发挥。  梁漱溟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提出,西方文化的长处在于“人对物”,中国文化的长处则是“人对人”②,由此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①,而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②。抑或说,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的和谐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理性核心之所在。  钱穆将中国文化精神概括为“生命的精神”,认为“文化是传统的、生命的,有个性,像是一个种,在其内里则必然附带有一番精神”③,即是说,文化是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一种力量。  牟宗三致力于“历史之精神发展观”的研究,希望“恢复人类之光明,指出人类之常道”,在对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精神的比较研究中,发见西方文化“基于科学、民主与偏至的宗教”,其生命力表现在“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中国文化生命则-往是“综和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和的尽气之精神”,表现出“道德主体”与“艺术性主体”的结合,缺乏了西方文化所强调的“知性主体”,如果能够将两种文化生命结合起来,可能是实现“人类之前途,精神之大通”的“内在的有机发展”的途径。④诚然,中西文化的交流沟通,总是既有其基于文化特质的内在一致的“共同性”,也有其基于制度、地域和民族心理的难以逾越的“差异性”。  张岱年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要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关系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思想体系。⑤这一思想体系更加关注文化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更加注重文化的人文关怀和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  张岂之从“人文化成”“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的创造与包容特质出发,提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会通”精神。从历史线索看,易、儒、道、佛各家在经世致用、融会贯通的交流会通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就了一部中国思想与文化的发展史;从地域视角看,中国文化注重本土和域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沟通,形成了一部始自“古丝绸之路”的源远流长的中外文明交流史;从民族视域看,各民族密切交流,互学互鉴,融合统一,在思想文化会通中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同时,从语言学来看,中国文化的名词术语也有其特点,也反映着互鉴与会通的理论特色。如:“儒学倡导人的自尊、自信、自律、自省等,表现出对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坚信不移。而道家则宣传自正、自化、自定、自胜、自见等,认为事物本来就是如此,人们的认识应当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儒学与道家思想关于‘自’的论述和阐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①中国文化的这种“会通”精神,强调包容、互信与统一,这正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 作者简介

  孙可兴,河南巩义人,哲学博士,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著有《之辩:中医思维方法探原》《中医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等。    黄岩杰,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参编著作6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