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心理学 第13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67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4.6(7.0折) 定价  ¥1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心理学 第13版 版权信息

心理学 第13版 本书特色

明白自己,理解他人,看穿谬误,你的世界将会不同 一本书呈现精彩的心理学世界,好看好懂,带你入门! 本书附8页精美彩插导读,帮助读者取得多重收获: 学会心理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辨谬误 提升思维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学习中 活得更加通透自信

心理学 第13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本畅销30多年、广受赞誉的经典心理学教材,以通俗易懂和内容全面闻名,集结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结晶,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和当代事件,敢于面对有争议的话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
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是生动有趣的入门类读物。本书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架构,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满足读者对人类本性的好奇,也能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从而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教师、从业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

心理学 第13版 目录

第1章 什么是心理学
1.1心理学、伪科学和危险的常识
1.2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
1.3心理学史:从不切实际到心理学实验室
1.4心理学观
1.5心理学家做什么
总结:什么是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2.1是什么使心理学研究科学化
2.2描述性研究:建立事实
2.3相关性研究:寻找关系
2.4实验:寻找原因
2.5评估结果
2.6遵循伦理规范
总结:心理学家如何做研究

第3章 基因、进化和环境
3.1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
3.2基因的相似性
3.3人类遗产:求爱和交配
3.4基因的差异性
3.5人类的多样性:以智力为例
总结:基因、进化和环境

第4章 脑与神经系统
4.1神经系统:基本模型
4.2神经系统中的通信
4.3绘制脑
4.4脑之旅
4.5脑的两个半球
4.6灵活的脑
总结:脑与神经系统

第5章 感觉和知觉
5.1我们的感觉
5.2视觉
5.3听觉
5.4其他感觉
总结:感觉和知觉

第6章 意识与睡眠
6.1生物节律:体验之潮
6.2睡眠节律
6.3探索梦的世界
6.4催眠之谜
6.5改变意识的药物
总结:意识与睡眠

第7章 学习
7.1经典条件反射
7.2现实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7.3操作性条件反射
7.4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
7.5现实生活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7.6学习与意识
总结:学习

第8章 记忆
8.1寻找记忆
8.2记忆的三箱模型
8.3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8.4我们怎样记忆
8.5我们为什么会忘记
8.6重构过去
总结:记忆

第9章 思考和智力
9.1思考:用我所知
9.2理性推理的障碍
9.3测量智力
9.4动物心智
总结:思考和智力

第10章 主要动机:食物、爱、性和工作
10.1动机和饥饿的动物
10.2社会性动物:爱的动机
10.3有性行为的动物:性动机
10.4有能力的动物: 成就动机
总结:主要动机: 食物、爱、性和工作

第11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11.1情绪的本质
11.2情绪与文化
11.3压力的本质
11.4压力与情绪
11.5应对压力
总结:情绪、压力与健康

第12章 生命全程发展
12.1从受孕到出生**年
12.2认知发展
12.3道德发展
12.4性别发展
12.5青春期
12.6成年期
总结:生命全程发展

第13章 社会心理学
13.1社会影响力
13.2社会信念
13.3群体中的个体
13.4我们对他们:群体认同和冲突
13.5偏见
总结:社会心理学

第14章 人格理论
14.1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14.2人格的现代研究
14.3基因对人格的影响
14.4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14.5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14.6内部经验
总结:人格理论

第15章 心理障碍
15.1诊断心理障碍
15.2抑郁症和双相障碍
15.3焦虑障碍
15.4创伤和强迫性障碍
15.5人格障碍
15.6成瘾障碍
15.7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15.8精神分裂症
总结:心理障碍

第16章 治疗方法
16.1心理障碍的生物治疗
16.2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16.3对心理治疗的评估
总结:治疗方法

结语:让这些文字与你同行
术语表
关于作者

展开全部

心理学 第13版 节选

心理学没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识!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我之前教授过一门课程,叫“心理学概论”。在**堂课上,我都会问同学们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看来,何谓心理学? 有人说,心理学应该就是心理医生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也有人说,心理学大概就是读心术,弄清楚人在想什么。还有人说,心理学可以用于星座分析和预测未来前景…… 可以肯定地说,上面的回答是不正确的。但是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对心理学的模糊与朦胧的认知。事实上,对于很多刚入门的人来说,心理学就是那种“云里雾里”的东西。 为了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解释心理学,在相对确切地了解心理学是什么之前,*好先看一看心理学不是什么。 心理学不是相面 很多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在碰到心理学家时问的**个问题总是“猜猜我在想什么?”。我经常回答“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个案,而是大众的心理,是一种普遍规律,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大数原则”。这就好比没有一个专业的经济学家会说这只股票明天一定会涨,因为这违反了他的职业操守,也违反了科学原则,但经济学家可以说股市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心理学不是算命 从某种意义上讲,算命是一种迷信活动,而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后者讲证明、证据和证伪。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母校邀请我回国参加百年校庆。因为飞机晚点,我到达机场后没有人接我。寒风之中,我在等出租车时,迎面走来一位颇有道骨仙风的道士,他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他说:“您正好没事儿,我能不能给您算上三卦?算准了您给我钱,算不准分文不取。”我正好闲着无聊,就同意他给我算命。 他说:“**卦,您看起来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定是位成功人士,对不对?” 你说这要我怎么回答,我只好说“对”。 他接着说:“您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必有大成,可惜您现在缺个好帮手,对不对?” 你想,我在寒风中等出租车,肯定缺帮手,所以我说“对”。 他立马说:“前两卦算得准,且听第三卦。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您一定要当心桃花运。” 我知道桃花运是一种职业风险,所以我说“这也对”。于是,道士说:“三卦算准,您掏现金。”但我转念一想,不对,科学的原则之一是要证伪。 所以,我立马跟他讲:“你这三卦好像适用于刚才所有从国际航班上下来的男性。”  我反问道:“**,这些人能够搭乘国际航班,就算不是成功人士,也是小有成就的人,对不对?”他说“对”。 “第二,这些人都在等出租车,肯定缺帮手,对不对?”他说“对”。 “第三,桃花运是不是应当小心?”他也点头说“对”。于是,我说:“三卦全对,你得给我现金。” 他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我是一名心理学教授。他立马说:“大水冲了龙王庙,原来我们是一家人!”听到“一家人”,我也只能笑笑作罢。 我真的和他是“一家人”吗? 心理学不光是心理咨询 还有很多人误以为研究心理学的人都是从事心理救助、心理干预工作的。心理学家当然可以做这些事情,但科学的心理学不光是心理咨询,它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比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其变化规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高级心理活动,也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言语等;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丘脑、大脑等的关系;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和能力的逐步变化,包括生命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幸福课”(又称“积极心理学”)的主讲者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先生发现,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很多负面的心理活动,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 心理学不是简单的常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口口相传一些被称为“常识”的知识。常识,顾名思义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的一些事情。其中,有些事情可能比较有规律性,有些可能比较有理论性,也有些可能能够被多次检验。常识本身有不同的形成方式,科学常识一般要通过科学实证得到。但一些生活常识或社会常识则不一定来自科学检验,可能来自文化习惯。 当然,一些为人们所熟悉的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被称为常识,也有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结论并不被人们所熟悉,甚至与人们的“常识”相悖。就拿绝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微笑为例。有一种微笑会让人产生鱼尾纹,不少人特别是女性觉得鱼尾纹影响容貌,于是就想方设法去除鱼尾纹或者平时尽量保持表情严肃。这应该可以算是许多女性认可的一个“常识”,美容院也因为“拉皮项目”而生意兴隆。但这个“常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正确的。 其实,这种“鱼尾纹式微笑”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称谓,叫“迪香式微笑”,是由一百多年前的一位法国医生迪香发现的。迪香式微笑的特点是: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肉上扬、颧大肌上提、眼角肌收缩(使眼角周围出现皱纹)。而眼角肌只有在发自内心地微笑时才容易显现。程式化的假笑虽然能够带动嘴角肌肉与颧大肌的运动,却无法使眼角肌充分收缩。之后的脑科学研究更是证明了迪香式微笑的神经机理。人类控制面部表情的神经系统有运动神经系统与情绪神经系统,假笑是运动神经系统的作用产物,而眼角肌的充分收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于情绪神经系统。积极心理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拥有迪香式微笑(真笑)的人生活更幸福、健康状况更好、事业成功的概率更大、家庭关系更和谐、收入水平更高。所以,大量女性朋友实际上被这样一个“常识”影响了幸福、成功、健康等。真正的常识是:展现鱼尾纹,经常发自内心的笑容能够让人生更美好。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其实并不太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是错误的,但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知道或误以为自己知道的都是正确的。再举个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亚瑟?阿伦(Arthur Aron)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研究恋爱的人对视的时间有多久。结论出来以后,媒体报道说恋爱的人对视的时间要更长一些。这种对心理学知识的简单描述,导致公众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都是我们知道的东西。但是他们并没有认真看这份研究报告,实际上,其中用了很多方法测量人们的对视时间,而且其中的很多解释说明了为什么恋爱的人要凝视对方,会有什么样的生理反应,有什么样的心理结果以及相应的婚姻价值等。 这种观念并非个例,甚至很普遍,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认同,以至于美国国会议员曾公开建议,要把心理学中研究人类美好关系的问题划归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研究领域中,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科学问题予以研究。这位议员明显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可能只是略知一二。但他是政客,在现实生活中,政客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政策的制定。这就是我经常讲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只是简单地理解了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更重要的是,心理学还可以解释很多常识的错误。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发现,人们习惯把对人的认识、对心理学的认识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之上,而这些经验和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卡尼曼教授在世界范围内做过一项非常有名的研究,讲的是一位叫王楠的女孩:30多岁,单身未婚,坦率直言,非常聪明,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在念书期间就对很多社会问题感兴趣,踊跃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现在,请你判断一下以下两件事情哪件*有可能发生: **,王楠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 第二,王楠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同时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 卡尼曼教授发现,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第二种。他们认为,如此聪明并且关心社会问题的女孩不能只在银行做一个普通的出纳员,业余时间她可能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及从科学的逻辑角度来讲,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不可能比其中一件事单独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联合概率的判断误差,也是心理学所强调的证据、证明、证伪的意义。 那么,究竟何谓心理学? 这本“心理学概论”课的经典教材――《心理学(第13版)》就全面透彻、深入浅出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也通过对科学心理学的阐述,让我们真正理解“科学心理学”和“虚假心理学”有哪些差异,并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本书指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日常思考、感受及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家基于研究和实证证据来探究人性,其中实证证据是通过精确的观察、实验和测量得到的。 书中谈到,心理学研究通常会得出与广为流传的信念直接矛盾的结论。例如,不愉快的记忆真的会被压抑,而在几年后又能被准确地回忆起来吗?戒酒政策会降低人们的酗酒率吗?如果在婴儿期听贝多芬的音乐,长大后会变得更聪明吗?催眠真的可以帮你准确回忆起自己三岁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或者让你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吗? 当你学完本书,你以前所信赖的人性假设,至少有一个(也可能会更多!)将被证明是虚构的而非事实。 没错,在本书中,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阅读本书不需要心理学基础,但需要抱以开放的接纳态度。本书通俗易懂,从身体、环境、思维和感觉、个人发展、健康和障碍等多个方面进行组织,将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丰富全面,案例生动有趣,应用性强。 本书的另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融入各章,深入分析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当代事件,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工具,帮助他们像心理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作者认为,在虚假新闻和“另类事实”无处不在的今天,这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除此之外,本书在内容的组织编排上也不乏特色。相较于之前的版本,第13版进行了很多升级。比如,在每章中增添了“批判性思维演示”新板块,通过互动式活动分析与每章主题相关的流行观点。又比如,更新了每一章的实验研究以反映该领域的进展和*新发现。另外,还对每章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它们更容易按照教师授课的方式被重新排列等。 本书的四位作者是来自不同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比如,卡罗尔?韦德在认知心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卡罗尔?塔佛瑞斯擅长社会心理学,塞缪尔?R萨默斯的专长是社会、认知和应用心理学,丽莎?M申致力于神经科学、情绪和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本书集结了不同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结晶,可以*大限度地让读者受益。 无论是心理专业的学生、教师、从业者,还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入门级读者,都能通过阅读本书,拥有以下收获: ?知道心理学可以给你带来什么; ?满足自己对人类本性的好奇; ?能够区分事实与虚假信息或伪科学; ?成为更知性、更理智的人; ?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 下面,就请翻开这本书,开启心理学的神秘之门,去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探索世界吧!

心理学 第13版 作者简介

卡罗尔·韦德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美国心理学会教务部主席,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曾在圣迭戈梅萨学院担任10年的心理学教授,现在马林学院和多米尼加大学任教。韦德就批判性思维和加强心理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写作和演讲,与塔佛瑞斯合著了《心理学》《观点心理学》。卡罗尔·塔佛瑞斯密歇根大学跨学科社会心理学博士,作家,演说家。除了与韦德合著的书以外,还著有《误测女性》《愤怒:被误解的情绪》。塔佛瑞斯的很多书评及评论性文章都被收录于《心理呓语和生理呓语:利用心理学批判性地思考新闻中的问题》。塞缪尔·R.萨默斯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社会心理学家,塔夫茨大学心理学教授,对群体组成及多样性、刻板印象及偏见、心理学与法律的交叉领域感兴趣。著有《社会心理学》《情境影响力:破解环境密码,重构认知格局》《运动时的大脑:弱者的科学、竞争的价值,以及我们可以在T恤大炮中学到什么》。丽莎·M.申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自1998年起任教于塔夫茨大学,目前担任心理学系主任。致力于焦虑症患者脑功能检测及认知加工探究,尤其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