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238585
- 条形码:9787301238585 ; 978-7-301-23858-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本书特色
北大名家执笔,中国人视角下的世界文明 多年教研积淀,经典之作十年后全新升级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内容简介
本套书从文明演进的视角出发,以全球史的视野鸟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时间上贯通古今,从古代农业文明论及现代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空间上跨越各文明界限,兼顾各文明的独立演进与彼此交融,囊括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本书由北大历史学系等机构的十余位知名学者共同编写,建基于北大历史系深厚的治学传统,是多年科研与教学的结晶,展示了中国人视角下的人类文明史。自首版以来,广受好评,并多次重印,可谓国内学者世界通史著述的经典之作。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目录
导 言 1
文明与文明史 1
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7
文明的交流 13
【**编】 农业文明时代
**章 古代西亚文明 21
**节 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22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与城邦时代 25
第三节 帝国的兴起与发展 33
第四节 两河地区的社会生活 47
第五节 古代累范特地区 53
第六节 波斯帝国的崛起与古代文明的交流 63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70
**节 法老的土地和人民 70
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历史 75
第三节 语言与图画 100
第四节 仪式化的文学与史学 106
第五节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118
第六节 古埃及的造型艺术 124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135
**节 印度河文明 136
第二节 吠陀时代 142
第三节 佛教与孔雀王朝 153
第四节 印度教的兴起 166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175
**节 古代中华的生产力状况 175
第二节 政治和经济结构 183
第三节 社会各阶层状况 197
第四节 文化的诸形态 207
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218
**节 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 218
第二节 古代爱琴文明 220
第三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与发展 226
第四节 古典时代的希腊 240
第五节 希腊化时期 258
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 269
**节 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269
第二节 从城邦共和制到帝国君主制 284
第三节 奴隶制和罗马文化 295
第七章 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唐宋时期 311
**节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开放与进步 311
第二节 政治和社会情况 322
第三节 思想文化 333
第八章 中古伊斯兰文明 348
**节 早期伊斯兰教国家 348
第二节 伊斯兰教教义 356
第三节 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 360
第四节 阿拉伯的科学和文化 368
第九章 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372
**节 文明整合和宗教社会的兴起 373
第二节 封建制度 380
第三节 农村和城市 391
第四节 中古时代的西欧社会文化 401
第十章 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 414
**节 初级农业文明阶段文明的交流 414
第二节 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诸文明的交流 416
【第二编】 工业文明的兴起
第十一章 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 433
**节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新变化 433
第二节 伊斯兰文明的扩展 446
第三节 西欧基督教文明的进步 461
第十二章 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 480
**节 科学与科学革命:概念的探讨 482
第二节 科学的出现与早期发展 486
第三节 伊斯兰文明对科学的贡献 497
第四节 科学革命的酝酿 506
第五节 牛顿革命及其哲学意义 519
第六节 牛顿革命时代的学科革命 529
第十三章 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 538
**节 改良古典民主政体的*初思考 539
第二节 现代民主政治两大前提的形成 545
第三节 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的开始 559
第四节 美国早期民主化的成就 581
第五节 法国革命民主的成就与教训 594
第十四章 工业革命——“第二个创世纪” 609
**节 工业革命的概念 609
第二节 英国的工业革命 614
第三节 法国的工业革命 637
第四节 德国的工业革命 650
第五节 美国的工业革命 661
第十五章 早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文化 672
**节 哲学 673
第二节 文学与史学 689
第三节 艺术 710
第十六章 俄罗斯文明的主要特征 713
**节 俄罗斯文明的起源 东正教的政治作用 713
第二节 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延续 727
第三节 社会惰性与社会变革 742
第四节 俄罗斯的对外扩张 765
第十七章 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784
**节 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工业文明的碰撞 784
第二节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 789
第三节 欧洲的工业文明冲击尼罗河农业文明 804
第四节 埃及后续的改革和半殖民地化 816
第十八章 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830
**节 农业文明初败于欧洲“工场手工业文明” 830
第二节 英国工业文明渗入印度 838
第三节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政府的改革 854
第四节 印度民族改良运动的开始 863
第十九章 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 869
**节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870
第二节 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 882
第三节 中华技术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893
第四节 自强运动 904
第五节 维新运动 918
第六节 “新政”和立宪运动 924
第二十章 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 934
**节 日本吸收先进文明绵延不绝 935
第二节 明治维新开辟了日本学习西欧的新时代 946
第三节 移植文明过程中的诸种斗争 960
第四节 从富国强兵政策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965
【第三编】 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
第二十一章 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 983
**节 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 983
第二节 新技术革命 993
第三节 科技进步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含义 1001
第四节 关于科技进步的两种观点及评价 1012
第二十二章 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 1023
**节 生产组织管理与企业文化 1026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1031
第三节 欧美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 1040
第四节 现代西方社会生活 1049
第五节 现代西方思想文化 1058
第二十三章 俄罗斯的新文明——苏维埃文明 1069
**节 俄罗斯文明的重要遗产 1070
第二节 构建新文明的设想与实践 1081
第三节 苏维埃文明的发展与影响 1096
第四节 苏维埃文明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1109
第二十四章 拉丁美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1121
**节 独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文明与文化 1121
第二节 1870—1945年的拉美变革风潮 1146
第三节 从发展主义到官僚威权主义体制下的发展 1162
第二十五章 工业文明在南亚、东南亚的演进 1182
**节 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 1183
第二节 政治思潮与民族主义运动 1190
第三节 独立与建国 1203
第四节 工业化的政治与经济 1211
第五节 南亚、东南亚的文明成长之路 1218
第二十六章 东亚文明的演变 1224
**节 历史上的“东亚” 1224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嬗变 1230
第三节 近代日本的崛起 1239
第四节 当代东亚的“奇迹”与危机 1247
第五节 有没有一个“东亚发展模式” 1261
第六节 东亚区域合作与文明的复兴 1264
第二十七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1270
**节 迈向现代的中东伊斯兰世界 1271
第二节 伊斯兰复兴 1287
第二十八章 非洲争取文明复兴的努力 1310
**节 非洲传统文明与殖民主义 1310
第二节 非洲文明寻求重生的努力 1324
第三节 非洲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 1332
第四节 非洲文明发展的新探索 1340
地 图 1351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节选
导言 文明与文明史 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初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一说civil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tas(城邦),所以也有公民的、市民的这样的含义,即它和当时兴起的资产阶级有密切的关系。法国的启蒙学者*早使用这一名词,“该词*初确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向往,也就是所谓‘启蒙思想’”。在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社会的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在文明一词流行的同时,文化一词也逐渐被使用。据说德国人早先宁愿使用文化一词而不愿使用文明,后来他们用文化来指宗教、艺术、思想等精神方面的事物,而文明则用来指政治、经济等社会中的现实事物。d到了19世纪,文明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民族扩张和殖民运动的辩护词。他们认为文明这一进程在自己的内部已经完成,“从根本上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现存的,或者是稳固的‘文明’的提供者,是一个向外界传递‘文明’的旗手。不断向前发展的整个文明进程在他们的意识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他们用文明的结果炫耀自己,以示自己的天赋高于他人”。 当西方踌躇满志于自己的文明成就时,他们的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地进步。社会科学家发现,世界历史上和世界舞台上,存在着其他的文明。随着进化论的流行,人类的进化被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诸阶段,其他的民族、国家在进步过程中,都会摆脱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而进入文明的标志,正如奎格利所指出的,是一个有了文字和城市的生产社会。文明由单数变成了复数,并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公认的阶段。 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界,关于文明和文化的定义、概念、界说可谓五花八门,不过一般说来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比较强调它的物质内容,另一类比较强调它的精神内容。布罗代尔的文明概念大概属于前一类。他说:文明首先是一个地域范围,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因此包括气候,动、植物种类,农牧业,衣、食、住、行方式等;其次,文明可以等同于社会,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第三,文明也就是经济。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有它自己经济的、技术的、生物的和人口的情况,物质的和生物的状况常常决定着文明的命运。人口的升降,经济和技术的兴衰等往往严重影响着文化和社会的结构,所以研究文明也就要研究她的政治经济学;第四,文明也包含着思维方式,也就是集体心理。在每个时代,一定的世界观、一定的集体心智,掌握着社会的整个群众,支配着社会的态度,领导着它的选择,确定着它的偏好,决定着它的行动。这种集体心理来自远古,代代相传,不容易变动,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的反映。这里宗教是其*强烈的表现。所以布罗代尔认为,研究文明要涉及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在另一处他更明确地说,“事实上,‘civilization’至少是一个双义词,它既表示道德价值又表示物质价值。因此,卡尔·马克思区分了经济基础(物质上)与上层建筑(精神上)——在他看来,后者严重地依赖于前者。”“有关文明的研究几乎总是导致唯心主义的猖獗,这种对卡尔·马克思的轻蔑是何等的幼稚!”“我*后坚信,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结构左右着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方向(不论是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缺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结构,文明也就不能存在。”和布罗代尔不同,亨廷顿的文明概念更多地强调它的精神方面的内容。他认为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主题,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观因素中,*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为世界上的伟大宗教。“因此,文明是人类*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文化的等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大致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而文化则较多地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宗教、风习等。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学术界的共识。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界定众多的文明。像亨廷顿,比较强调文明的精神内容,以为*主要的区别是宗教,所以他把当今世界上的主要文明确定为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中国文明的后代),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其中的拉丁美洲文明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次文明),非洲文明等。而有的学者则强调它的物质方面,认为是物质生产、是经济基础*终决定着文明的面貌和发展方向。文明当然有其重要的物质内容,它应该有一个相当的地域,有时候它和国家、民族相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国家或者民族。它有自己的经济,包括农、工、牧、商各业的特点。在这一定的地域和生产方式之下,产生了文明群体的共同语言、宗教、生活习俗、心理认同等等。文明是长寿的,所以这些文化因素、宗教、风习、语言、共同心理等,代代相传,形成了十分稳定的文明特征。但文明又是不断变动的,它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己的发展和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只有从它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从它的变与不变的结合上,才能认清它的面貌、它的特征,才能把不同的文明划分开来。 有了文明,也就有了文明史。文明史是启蒙学者开始写作的。法国的伏尔泰(1694—1778)于1756年完成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被认为是文明史(文化史)的滥觞,虽然他并未使用文明一词。他在书中竭力想写出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国的历史与文化,并且不乏对这些文明的赞美之词。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对这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所知不多,所以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是西欧的中古史,而且更多的是政治史。基佐(1787—1874)于法国大革命后写了《法国文明史》和《欧洲文明史》,但这两部书更像是一种政治史。《法国文明史》是一本中世纪史,写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西欧,包括政治史和教会史、文化史等,然后是9—13世纪法国的中世纪史,主要写封建制度、王权和城市,这三者是基佐所认为的法国中世纪文明的主要内容。书中主要突出说明第三等级的兴起。基佐指出,虽然法国的自治城市到14世纪初大都被取消了,但第三等级并未消亡,反而在其他市镇中成长起来。在《欧洲文明史》中,基佐说文明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内心生活的发展。c但在这本书中,他主要写的是社会生活、社会状况的历史,从罗马帝国灭亡起一直写到法国革命,社会史、政治史的内容居多,而不是文明史。
世界文明史(第2版)(全2册) 作者简介
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6月生,山西文水人,195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1985年起任历史系教授,1986-1992任历史系主任。2000年退休。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1¥76 -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8.8¥18 -
敦煌学概论
¥14.9¥34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7¥68.8 -
罗马史纲
¥13.2¥35 -
现代欧洲200年
¥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