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西于庄记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6300693
- 条形码:9787556300693 ; 978-7-5563-006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西于庄记忆 本书特色
西于庄在历史上是依大清河(上西河)南岸而自然形成的小村落,宋辽时期属武清县管辖。自清代始几易其名,至近代方定名为“西于庄”,沿用至今。由于历史的原因,列入整体拆迁片的西于庄老城区民居危陋、年久失修,街巷杂乱无章,居民出行不便,是天津中心城区面积*大的危陋平房片。尽管如此,西于庄在形成与发展的百年当中,仍然有自己的荣耀,自己的乡愁,自己的人文历史和自己的民俗民风。 为留下西于庄永久的文化记忆,我区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社区,寻访该地区的老居民、老住户,记录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和经历;同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这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为一体的专集——《西于庄记忆》。《西于庄记忆》由张泉芬主编。
西于庄记忆 内容简介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之源。我们编辑出版《西于庄记忆》的目的,不仅是留住乡情,留下一点城市的记忆。从近期讲,是让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红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长远看,是以历史的记忆为内驱力,弘扬主旋律,聚合正能量,为更好地塑造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力量,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促进美丽红桥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于庄记忆 目录
图说西于庄
依河而兴的西于庄
西于庄寻踪
西于庄地区的变迁
雷锋小学的由来
四十四中学今昔
西于庄的老字号——天津同仁堂
简说“291”
从秦记铁铺到天津铸锅厂
直隶全省内河行轮董事局
红桥中医医院
近代化学厂
子牙河上的大红桥
大同门的由来
城防工事
早年的胜芳码头
屠宰场轶事
小辛庄大街
西于庄地区的排污工程
旧时的粥厂
民国年间的大红桥粥厂
《益世报》刊载的新闻一则
日寇水淹西于庄
雷明远与天主教堂
学堂与学堂胡同
西于庄农民与王茂林租地案
华北交通公司船员反遣散斗争
中共地下党秘密启运点——大红桥码头
中共地下党与西于庄“煤球厂”
口述篇
桥口老街话乡贤
一封书信结下的雷锋情缘
一身好水性的“小火轮”
身怀绝技的船老大
英语小神童
忆祖父
百岁老人心中的河北航运局
说说内河火轮公司
子牙河畔的内河航运局
难忘的航运俱乐部
感怀铸锅厂情系西于庄
原汁原味老街道
原汁原味老胡同
西于庄的公所
同仁堂落户西于庄
常关胡同话“常关”
城防里的由来
话说城防
聚德猪栈
润厚里
孙家菜园
草绳厂
天主教堂与益世小学
大车店·私塾·黑塔寺
黑塔寺
“五仙”与柳二爷庙
张二大车店
茶店书场
化肥井、水井与老房子
驴市
趟水过臭沟——忆雨后的增产大街
习武场今昔
回想当年的大水坑
劳动市场
话说当年的蔬菜副食品供应
我在纸厂的35年
邵老公与西于庄
当铺西街与“中昌当”
水患
抗洪琐记
子牙河桥头忆旧
西于庄农工商
造像石之谜
渔业队旧话
西于庄话“渔”
子牙河上的船家生活
胡同里的老行当
揪猪鬃的故事
家门口的小酒馆儿
织炕席
老冰窖
西于庄的贴饽饽熬小鱼
桥口小吃
耄耋老人话旧事
点滴旧忆
儿时的大杂院
老宅子
童年记事
我这大半辈子
一桩小事
往事
我的老家西于庄
西于庄学农
饮水思源
百年的企盼
乡愁与民乐
故事篇
天津同仁堂旧事
小鬼庄传说
关帝庙传说
交通员智闯大同门
春元炭店的五掌柜
子牙河冰窟救儿童
跤坛名将张魁元
银达子戴孝唱兴北
卖粥婆的故事
巧获城防图
盛乡长智勇救人
侯老爷巧换管家
锔缸
对槽船
赵掌柜故事二则
西于庄的“大了”
智驱“绝户网”
智判钱袋
“八爷”报恩
义盗“鱼尾镖”
“鱼锅伙”的覆灭
脚行恶霸的下场
李达的人与画
乡恋
西于庄记忆 节选
《西于庄记忆》: 于王庄另一侧就叫“西于王庄”。因为叫着绕嘴等原因,名称逐渐演变为“西于庄”。在上世纪80年代搞地名普查的时候,我们走访过90多岁的一直在当地生活的老住户,老住户说这块地方临上、下西河与北运河,打鱼的人家*多,也有称“西渔庄的”,但是这个说法不准确。 因为在1900年前的测绘图上标示的都是“西于王庄”,而没出现过“渔王庄”或“鱼王庄”等字眼。若从方位上论,有东于王庄和西于王庄两两相对,应该说“西于王庄”这个名称是没有问题的。到了上世纪30年代再出版地图就没有“王”字了。当年走访的时候老先生说这块地方*初是个村儿,村子有多大呢?就是沿河一条带状,村口有个小桥,小桥过去是西沽通往北京的路。老先生说,从他太爷那辈子就在这儿住。这有个顺口溜,叫“西沽一大片,丁字沽一条线,西于庄马子盖”,马子盖就是辛亥革命之后男人剪完辫子之后的发型。这三句话形容的是这三块地区的地形。西于庄地区大部分人是做工和打鱼的。做工的去哪呢?河北大街北面有个打蛋厂,上那去打鸡蛋,蛋黄和蛋清分开。一部分人打鱼,尤其是旺季时候大家都打鱼,也有种庄稼的。 关于西于庄穷人多的情况还有一句顺口溜:“穷于庄子富西沽,不穷不富丁字沽”,这就把西于庄、西沽、丁字沽三处*大的不同都体现了。 早年的西于庄不过是曹家胡同、胡家胡同两条胡同,这在1910年的地图上就标出来了。这两条胡同在当时一定很够规模了,所以在测绘时把它们标注出来。既然叫胡同,它就区别于“西于庄子”。 庄和胡同的区别是什么?以种地为生者的聚落一般叫村或者庄。可是一旦出现诸如“胡同”、“里”之类的名称,一是说明村子、庄子到了一定规模;二是说明当地人的生计可能不以农业为主了,而是以商业、手工业等为生。胡同这个词在南方叫里弄,应该得名比“里”晚一些。天津地名应该曾称“闾”,“闾”从字上看,门里有两个“口”,是人口聚集之意。过去有“闾长”这一职务。“闾长”应该比现在的居委会主任级别低一些,类似于楼门长、院长的意思。 二、西于庄的风物我问老先生,您觉得西于庄这一带有什么特色?他说西于庄子水多,有两个漕灌渠。一个是在现在西于庄和西沽交口、小辛街口、纸厂大街这块儿,还有一个接近屠宰场。“三河相汇”也是特色,上、下西河在此入潞河,是**“三岔河口”。 这个“三河相汇”的地方曾经繁荣过,包括西于庄。漕运*兴盛的时候,一年从开河到封河将近两万艘漕船路过南北运河,其中有两个集中点,一是西沽、西于庄,一是三岔河口。丰水期行船,枯水期无法行船。有时候冬天虽然水没结冰,但是水量少也无法行船。一般七、八月是丰水期,九、十月开始收水。漕船下来,一趟能运百吨货物,而现在一个火车车厢载重不过60吨。五十年代还有这种漕船,经常成群成队地来。清代的地方志的序、跋等保留下来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资料表明西沽、西于庄地区应该是重要的物流中心。 三、西于庄与子牙河金代漕运把三岔河口定为直沽寨,子牙河是三岔河口的重要水道。 1900年地图标示的京保公司就是后来的河北省航运局,一百多年前就在子牙河畔,西于庄域内。一百多年没变过地方,那就是港口。有诗句说“京城孤港外,衰柳小桥西”,那首诗就是描写这个地方有个小渔港,为什么会有这个小渔港?就是因为有大河、有水。有河就有桥,现在新红路过去是老的大清河河道,和北运河汇合,曾有一座桥。路过西于庄还有两座桥,一共三座桥。河北大街附近有三个地名:一道桥、二道桥、三道桥,说明河汊多,大清河那儿窜出来很多小港湾。船为什么停泊在这儿,是因为子牙河、北运河河宽水阔,适宜泊船。大清河在1930年时候基本还有点痕迹。1930—1940年期间,天津的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这一地区填土造房比较快,再加上气候发生严重变化,日渐干旱,造成逐渐没有水的情况。 到了清初,很多人已经在西沽地区建外宅,就是有钱人在这盖房子,这也造成了现在西沽地区有很多三进院的青砖大瓦房,楼台亭阁全有,有的还有2层小楼。而西于庄一带,船在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之间芦苇荡里来回穿梭,去北郊游玩的人也从这里走。当时这块地方还是天津的湿地,自然地理环境相当美。有很多诗词描写这的风景,“夜飞倒关城,一路渔灯明”,说明天津晚上关城门,夏天晚关冬天早关。河北大街、西沽附近之所以当时形成很多小旅馆,是因为城门关了进不去,在那住一宿,有住宿需求,只能这样,关了城门不能随便再开。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7.1¥45.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20.3¥58.0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龙榆生:词曲概论/大家小书
¥13.0¥24.0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伊索寓言-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本
¥9.3¥19.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1¥76 -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本)
¥8.8¥18 -
敦煌学概论
¥14.9¥34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7¥68.8 -
罗马史纲
¥13.2¥35 -
现代欧洲200年
¥2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