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4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43.5(7.9折) 定价  ¥6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8166
  • 条形码:9787030728166 ; 978-7-03-07281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内容简介

桂阳千家坪是湖南近年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一处重要遗址。本书汇集了2011年和2012年两次发掘全部资料。全书共七章,包括概述、地层与分期、早期遗存、晚期遗存、人骨观测与研究、动物鉴定与讨论及综述部分。其中,早期遗存是本书重点。
千家坪早期遗存不仅发现了壕沟、墓葬等重要遗迹,更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大量包括白陶在内的精美陶器以及石器和动物遗存。该期遗存属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高庙文化,大致可分两期,极大地丰富了高庙文化内涵。千家坪晚期遗存的发现,填补了南岭北侧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之际的文化空白。另外,本书还着重就高庙文化千家坪类型的文化特征、年代、白陶、陶器图像以及高庙文化相关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目录

目录
**章 概述 (1)
**节 环境与沿革 (1)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1)
二、历史沿革 (3)
第二节 遗址概况与考古发掘 (3)
一、遗址概况 (3)
二、考古发掘 (6)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8)
一、资料整理 (8)
二、报告编写 (9)
第二章 地层与分期 (10)
**节 地层堆积 (10)
第二节 遗址分期 (16)
第三章 早期遗存 (18)
**节 遗迹 (18)
一、壕沟 (18)
二、房址及烧土面 (21)
三、灰坑 (25)
第二节 遗物 (37)
一、遗物概述 (37)
二、遗物形制 (47)
三、地层出土遗物 (60)
四、壕沟出土遗物 (124)
五、房址出土遗物 (266)
六、灰坑出土遗物 (270)
第三节 墓葬 (287)
一、墓葬概述 (287)
二、墓葬介绍 (289)
第四章 晚期遗存 (310)
**节 遗迹 (310)
一、房址 (310)
二、灰坑及灰沟 (316)
第二节 遗物 (319)
一、遗物概述及形制 (319)
二、遗物介绍 (324)
第三节 墓葬 (366)
一、概述 (366)
二、墓葬介绍 (368)
第五章 人骨观测与研究 (426)
一、人骨基本情况 (426)
二、性别和年龄统计 (433)
三、葬式 (434)
四、肢骨测量与身高推算 (435)
五、颅骨形态学研究 (435)
六、病理现象 (444)
七、讨论 (444)
第六章 动物鉴定与讨论 (457)
一、概述 (457)
二、鉴定 (459)
三、讨论 (467)
第七章 综述 (489)
**节 早期遗存文化特征 (489)
一、文化特征 (489)
二、器物组合 (495)
第二节 早期遗存文化性质及年代 (499)
一、文化性质 (499)
二、年代推断 (504)
第三节 晚期遗存 (507)
一、文化特征 (507)
二、文化性质与年代 (509)
第四节 白陶遗存 (510)
一、基本特征 (511)
二、成分、温度及产地分析 (517)
三、起源与功用 (521)
第五节 陶器图像 (524)
一、图像分类 (524)
二、图像释意 (535)
三、神灵崇拜 (537)
第六节 关于高庙文化 (539)
一、时空范畴 (539)
二、文化特征 (540)
三、文化传播 (544)
第七节 发掘意义 (545)
附表 (547)
附表一 千家坪早期房址登记表 (547)
附表二 千家坪早期灰坑登记表 (548)
附表三 千家坪早期遗存标本统计表 (551)
附表四 千家坪早期墓葬登记表 (553)
附表五 千家坪晚期房址登记表 (554)
附表六 千家坪晚期灰坑登记表 (555)
附表七 千家坪晚期遗存标本统计表 (557)
附表八 千家坪晚期墓葬登记表 (560)
附录 (564)
附录一 桂阳千家坪遗址加速器质谱(AMS)14C测试报告 (564)
附录二 桂阳千家坪遗址早二期出土白陶化学成分检测报告 (566)
附录三 桂阳千家坪遗址早二期出土陶片烧成温度测试报告 (573)
附录四 桂阳千家坪遗址先民与动物食物结构所见生业经济 (580)
附录五 桂阳千家坪遗址犬科动物遗骸DNA研究报告 (589)
附录六 桂阳千家坪遗址生物遗存锶同位素初步研究 (595)
Abstract (601)
后记 (603)
插图目录
图一 千家坪遗址位置示意图 (2)
图二 遗址范围及探方位置示意图 (5)
图三 探方分布图 (7)
图四 T22、T25西壁剖面图 (12)
图五 T16、T19西壁剖面图 (12)
图六 T10、T13西壁剖面图 (13)
图七 T4、T7西壁剖面图 (14)
图八 T13、T14北壁剖面图 (15)
图九 T28、T29东壁剖面图 (16)
图一〇 北区早期遗迹分布图 (19)
图一一 G1平面图 (20)
图一二 G1剖面图 (20)
图一三 F3平、剖面图 (22)
图一四 F5平、剖面图 (22)
图一五 F8平、剖面图 (24)
图一六 H13平、剖面图 (26)
图一七 H15平、剖面图 (26)
图一八 H30平、剖面图 (26)
图一九 H31平、剖面图 (27)
图二〇 H34平、剖面图 (27)
图二一 H41平、剖面图 (27)
图二二 H20平、剖面图 (28)
图二三 H23平、剖面图 (29)
图二四 H24平、剖面图 (30)
图二五 H35平、剖面图 (31)
图二六 H36平、剖面图 (32)
图二七 H37平、剖面图 (33)
图二八 H39平、剖面图 (34)
图二九 H40平、剖面图 (35)
图三〇 H42平、剖面图 (36)
图三一 H43平、剖面图 (37)
图三二 早期陶器纹饰 (40)
图三三 早期陶器纹饰 (41)
图三四 早期陶器纹饰 (42)
图三五 早期陶器纹饰 (43)
图三六 早期陶器纹饰 (44)
图三七 早期陶器纹饰 (45)
图三八 早期陶釜形制 (47)
图三九 早期陶釜形制 (48)
图四〇 早期陶罐形制 (49)
图四一 早期陶罐形制 (50)
图四二 早期陶罐形制 (51)
图四三 早期陶罐形制 (52)
图四四 早期陶钵形制 (53)
图四五 早期陶盘形制 (54)
图四六 早期陶簋形制 (54)
图四七 早期陶杯形制 (55)
图四八 早期陶碗、陶盆形制 (56)
图四九 早期陶支座形制 (57)
图五〇 早期石器形制 (58)
图五一 早期石器形制 (59)
图五二 T4出土早期陶釜 (60)
图五三 T4出土早期陶罐 (61)
图五四 T4出土早期陶器 (62)
图五五 T4出土早期陶盘 (63)
图五六 T4出土早期陶支座 (64)
图五七 T4出土早期遗物 (65)
图五八 T5出土早期陶釜 (66)
图五九 T5出土早期陶器 (67)
图六〇 T5出土早期陶罐 (68)
图六一 T5出土早期石器 (69)
图六二 T7出土早期陶釜 (70)
图六三 T7出土早期陶罐 (71)
图六四 T7出土早期陶罐 (72)
图六五 T7出土早期陶钵 (73)
图六六 T7出土早期陶器 (74)
图六七 T7出土早期陶簋 (75)
图六八 T7出土早期陶支座 (76)
图六九 T7出土早期石器 (77)
图七〇 T8出土早期陶釜 (78)
图七一 T8出土早期陶罐 (80)
图七二 T8出土早期陶罐 (81)
图七三 T8出土早期陶器 (82)
图七四 T8出土早期陶器 (82)
图七五 T8出土早期石器 (83)
图七六 T8出土早期石器 (84)
图七七 T10出土早期陶釜 (85)
图七八 T10出土早期陶器 (87)
图七九 T10出土早期陶罐 (88)
图八〇 T10出土早期陶器 (89)
图八一 T10出土早期陶器 (91)
图八二 T10出土早期石器 (92)
图八三 T10出土早期石斧 (94)
图八四 T10出土早期遗物 (95)
图八五 T11出土早期陶釜 (96)
图八六 T11出土早期陶釜 (97)
图八七 T11出土早期陶罐 (98)
图八八 T11出土早期陶钵 (100)
图八九 T11出土早期陶器 (101)
图九〇 T11出土早期石器 (102)
图九一 T11出土早期遗物 (103)
图九二 T13出土早期陶釜 (104)
图九三 T13出土早期陶罐 (106)
图九四 T13出土早期陶器 (107)
图九五 T13出土早期陶器 (108)
图九六 T13出土早期陶碗 (109)
图九七 T13出土早期石器 (110)
图九八 T13出土早期遗物 (111)
图九九 T14出土早期陶釜 (113)
图一〇〇 T14出土早期陶器 (114)
图一〇一 T14出土早期陶支座 (115)
图一〇二 T14出土早期遗物 (116)
图一〇三 T15出土早期遗物 (117)
图一〇四 T16出土早期遗物 (118)
图一〇五 T17出土早期遗物 (119)
图一〇六 T18、T19出土早期遗物 (120)
图一〇七 T20、T21出土早期遗物 (122)
图一〇八 T22、T23、T25出土早期遗物 (123)
图一〇九 T1G1出土陶釜 (124)
图一一〇 T1G1出土陶釜 (125)
图一一一 T1G1出土陶罐 (127)
图一一二 T1G1出土陶罐 (128)
图一一三 T1G1出土陶罐 (129)
图一一四 T1G1出土陶罐 (130)
图一一五 T1G1出土陶罐 (132)
图一一六 T1G1出土陶罐 (132)
图一一七 T1G1出土陶罐 (133)
图一一八 T1G1出土陶罐 (134)
图一一九 T1G1出土陶罐 (135)
图一二〇 T1G1出土陶罐 (136)
图一二一 T1G1出土陶罐 (137)
图一二二 T1G1出土陶罐 (138)
图一二三 T1G1出土陶罐 (139)
图一二四 T1G1出土陶罐 (140)
图一二五 T1G1出土陶罐 (141)
图一二六 T1G1出土陶罐 (142)
图一二七 T1G1出土陶罐 (143)
图一二八 T1G1出土陶罐 (144)
图一二九 T1G1出土陶罐 (145)
图一三〇 T1G1出土陶罐 (146)
图一三一 T1G1出土陶罐 (147)
图一三二 T1G1出土陶罐 (148)
图一三三 T1G1出土陶罐 (149)
图一三四 T1G1出土陶罐 (150)
图一三五 T1G1出土陶罐 (151)
图一三六 T1G1出土陶罐 (152)
图一三七 T1G1出土陶罐 (153)
图一三八 T1G1出土陶罐 (155)
图一三九 T1G1出土陶罐 (156)
图一四〇 T1G1出土陶罐 (157)
图一四一 T1G1出土陶钵 (160)
图一四二 T1G1出土陶盘 (161)
图一四三 T1G1出土陶盘 (163)
图一四四 T1G1出土陶盘 (164)
图一四五 T1G1出土陶盘 (165)
图一四六 T1G1出土陶簋 (166)
图一四七 T1G1出土陶簋 (167)
图一四八 T1G1出土陶簋 (168)
图一四九 T1G1出土陶簋 (169)
图一五〇 T1G1出土陶杯 (171)
图一五一 T1G1出土陶杯 (1
展开全部

桂阳千家坪(上下册) 节选

**章概述   **节环境与沿革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   千家坪遗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西北部。桂阳县东与郴州市北湖区相连,西与嘉禾县、新田县毗邻,北与耒阳、常宁两县级市接壤,南连临武、宜章两县。县城东距郴州市直线距离约30千米(图一)。县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3'26〃至112°55'46〃,北纬25°27'15〃至26°13'30〃。县域东西宽约71千米,南北长约85千米,总面积约2973平方千米。全县辖3镇和36乡,总人口70.3万人。   桂阳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丘陵山区,地处骑田岭北麓。全县四周高山环抱,中部为丘陵岗地,溪涧纵横。境内水系众多,以舂陵江为主干,多数水系由南往北流人湘江。   桂阳县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季节性强的特点。冬季在大陆冷高压控制下,干冷少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多雨。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冷暖交替,晴雨不定。全县年平均气温17.2°C,年平均降雨量1385.2毫米,年平均霜冻时间16.2天。   县境山地海拔不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常见以矮灌木为主的常绿林与落叶林混交景观。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多为矮灌木,常见细叶青岗、银木荷、大叶鹅耳枥、紫花杜鹃、箬竹等常绿阔叶林。海拔9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常绿林与落叶林混交,常见青冈栎、木荷、麻枥、黄檀、枫香、山槐、槲栎、冬瓜木等。另外,还有不少杉木、铁芒箕、马尾松、映山红等针叶林。   境内野生动物较多。其中,兽类动物有虎、豹、豺、狼、麝、猿、猴、獐、獭、麂、野牛、野马、野猪、野羊、野猫、果子狸、穿山甲、黄鼠狼等,禽类动物有雉、鹤、鹭、竹鸡、乌鸦、麻雀、黄莺、布谷鸟、野鸭等。另外,还有包括各种鱼类(草鱼、鲤鱼、雄鱼、鲢鱼、桂鱼、黄鳝等)在内的16科118种水生动物。   桂阳矿藏资源丰富,探明矿种有30余种,素有“八宝之地”之誉。其中,非金属矿主要有煤、稀土、石墨、云母、水晶石、砷矿、独居石、硫矿、钾长石、磷、雄黄、石棉、大理石、石英砂、石灰岩、陶土、瓷泥等,金属矿主要有锰、铅、锌、铜、银、金、镁、铀、镭、锡、隹弟、铁、钼、钨等。   二、历史沿革   桂阳县晋以前县境无治。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所置“桂阳郡”治今郴州。其时也有“桂阳县”,为今广东省连州市,辖于桂阳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名将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阳郡及平阳县,为桂阳建置之始。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阳郡、县俱废,并人郴县。大业十三年(617年),梁王萧铣复置平阳县,隶属桂阳郡。   唐武德七年(624年),平阳县并人郴县,次年复置,隶属桂阳郡。乾元元年(758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郴州一度移治平阳县城。贞元二十年(804年),置桂阳监于平阳城,专掌矿冶铸币。天祐元年(904年),撤平阳县,人桂阳监。桂阳监开始为行政实体,隶属郴州,其后“桂阳”之名经代不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桂阳监领临武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废临武县人桂阳监。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楚王马希范省平阳、临武两县人桂阳监。桂阳监成为专属行政区,直接隶属于长沙府,郴、桂自此分治,桂阳不再受郴州节制。   宋至清代,桂阳递为“军”、“路”、“府”、“州”、“直隶州”治所。其间,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蓝山县隶属桂阳监。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复置平阳县,隶桂阳监。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桂阳监改称桂阳军,军治平阳城,平阳县属之。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桂阳州改为桂阳路,路治平阳城,平阳县隶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桂阳路改为桂阳府,领平阳、临武二县及常宁州、耒阳州。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桂阳本州西南之禾仓堡及临武县部分置嘉禾县,隶属桂阳州。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反清据衡州,尽陷州境,因讳“桂”字,曾改桂阳州为南平州,吴死后不久复名桂阳州。清雍正十年(1732年),桂阳州升为直隶州,领临武、蓝山、嘉禾三县,隶属衡永郴桂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废桂阳直隶州,改名桂阳县,并沿用至今。   第二节遗址概况与考古发掘   一、遗址概况   千家坪遗址位于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东距桂阳县城直线距离约20千米。遗址坐落在湘江上游一级支流舂陵江左岸一级阶地。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44〃,北纬25°51'25〃。海拔129米。   千家坪遗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遗址所处的舂陵江与珠江水系的连江、武江于骑田岭西侧交汇,形成一条狭长的南北交通走廊,具有穿越南岭、连接珠江和长江水系的纽带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南岭地区南、北地带互通有无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开展该遗址考古工作,不仅可填补湘江上游考古学文化空白,而且极有可能找到一条连接长江与珠江水系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进而为南岭地带南、北文化交流找到新的研究途径。   遗址所在地属于舂陵江一处较为开阔的河谷盆地。盆地四周为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地,河谷两侧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矮丘陵,地势相对平坦,故名“千家坪”。遗址坐落在千家坪东侧一处略呈长条形的岗地,地势由北往南略有倾斜。遗址东侧与舂陵江西岸河漫滩接壤,西侧原有一条溪水由南往东北方向汇人舂陵江,现已截断改为鱼塘(彩版一)。20世纪60年代,由于欧阳海水库的修建,舂陵江水位一下子抬升不少,导致遗址长期淹没于水下。因此,只有在枯水季节,才能见到鱼塘坝外靠近河滩部分。   遗址发现比较偶然。2011年3月,郴州市文物处会同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多处被盗的汉晋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正好碰见舂陵江岸边有村民用大型挖机取土加固鱼塘堤坝。发掘负责人唐涛立即带领队员赶赴施工现场,结果发现大量陶片、石器及动物遗骸散落在取土区域。这一发现让考古队员意识到,该地可能有一处重要遗址,随后马上制止了挖机施工,并立即向湖南省文物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告情况。接到报告不久,郭伟民所长率队到现场勘察,发现不少白陶及大量纹饰精美的陶片,并初步确认,这是一处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   遗址保存不太理想。原因有三:一是欧阳海水库修建后,遗址长期浸泡在水下,塌陷严重,面积也在逐步缩小;二是遗址西部已被鱼塘破坏殆尽,遗址中心区直接被鱼塘堤坝叠压;三是因鱼塘堤坝经常取土加固,因而在遗址东部(塘坝外侧)留下了一条宽约5米、深约1.5米的“取土沟”,遗址东部也遭到了较大破坏。   遗址现存部分呈长条形。根据勘探,南、北范围已基本确定。遗址北缘大致在北部发掘区北界以北约70米,南缘大致在南部发掘区南界以南约6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含塘坝)约55米,现存面积已不足2万平方米(图二)。   遗址地层堆积厚1.1~1.8米。文化层厚度南、北差异显著,北部*厚处可达1.5~1.8米,南部则不足1米。从遗址及鱼塘周边断面观察,遗址东部(靠近河岸一侧)文化层要稍厚于西部。另外,根据“取土沟”地面散见的大量遗物分析,遗址北部堆积包含遗物更为丰富,延续时间亦较长;南部堆积遗物较少,而且年代明显偏晚。   鉴于遗址已遭严重破坏,必须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2011年和2012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两次发掘共布探方29个,实际发掘面积539平方米。   二、考古发掘   1.**次发掘   本次发掘始于2011年11月25日,止于2012年1月5日,历时40天。为了把已遭破坏的文化遗存尽量清理出来,所有探方都是围绕鱼塘堤坝外的“取土沟”布设,因此,探方不是正北方向,而是往东偏移了14°。共布5米x5米探方23个,其中,有18个探方均被“取土沟”破坏。因时间关系,T2和T27只发掘了一部分,因此,本次实际上只完成21个探方的发掘工作,实际发掘面积381平方米(图三;彩版二,1)。   本次发掘揭露出壕沟、居址、灰坑、墓葬等一批重要遗迹,同时收集了大量遗物及动物遗骸。其中,遗迹包括壕沟1条、房址8处、灰坑44个、墓葬54座。需说明的是,由于“取土沟”破坏太深,有部分遗迹(多为墓葬)开口层位已被破坏,遗迹平面形状已不太完整,年代判断主要依据遗物来确定,这是本次发掘遇到的*大困难。发掘揭示出来的遗存,可划分为早、晚两类遗存。二者特征迥异,年代相距甚远,而且无直接演变关系。   参加本次发掘工作人员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尹检顺(领队)、谭何易、朱俊民,郴州市文物处唐涛、罗胜强、王刚,桂阳县文物管理所侯斌和、彭红梅,怀化市博物馆向开旺,衡阳市博物馆向新民,桂东县文物管理所李智明,常宁县文物管理所徐兴华。此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亚锋参加了短暂发掘,并在现场完成了部分人骨的测量、记录及初步鉴定工作(彩版三)。   2.第二次发掘   该次发掘始于2012年11月10日,止于12月10日,历时30天。本次发掘主要工作有三方面。一是完成**次未发掘完的2个探方(T2和T27)。二是为了把壕沟完整地揭露出来,在T2东侧布设1个探方,编号T3;在T1—T3南侧布设3个探方,由西往东分别编号为T6、T9和T12。这样,正好把**次发掘预留的4个探方号全部用上了。三是为了弄清遗址南部文化面貌,在T6以南约110米的位置发掘了2个探方,分别编号为T28和T29。本次发掘共完成5米x5米探方8个,实际发掘面积158平方米。考虑到南、北两地探方相距较远,地层堆积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分别把北部27个探方和南部2个探方称为“北区”和“南区”(图三)。   本次发掘主要收获有两点:一是把壕沟完整地揭露出来了,弄清了壕沟的形状、结构、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