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2版新形态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5164
- 条形码:9787030735164 ; 978-7-03-07351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2版新形态教材) 内容简介
测量是人类认识与探索自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打开未来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本书从测量、测试与计量等基本概念入手,考虑到参数测量结果的处理及测试系统的分析评价这两个不同的应用需求,并针对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以及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的特点,在相应章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贯穿经典误差理论和现代误差理论的主线,*后一章引入科研案例的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希望能够启发读者准确应用相关知识点来解决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仪器类、机械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同时可作为计量、测试领域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2版新形态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计量检测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
1.1.1 计量的基本定义与作用 1
1.1.2 量值传递与计量检定概述 4
1.2 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7
1.2.1 测量和测量过程的基本定义 7
1.2.2 测量方法的分类 8
1.2.3 测量系统 10
1.2.4 测量的作用和意义 11
1.3 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误差分析的意义 13
1.3.1 误差的发展简史 13
1.3.2 误差的概念 14
1.3.3 误差的分类 15
1.3.4 误差的来源 19
1.3.5 误差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21
1.4 测量结果的评价及处理 22
1.4.1 测量结果的评价 22
1.4.2 测量结果的处理方法 24
1.5 有效数字与数值运算 25
1.5.1 有效数字与有效位数 25
1.5.2 数字舍入规则 26
1.5.3 数据运算规则 27
习题 28
第2章 经典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29
2.1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方法 29
2.1.1 随机误差的基本概念与处理方法 29
2.1.2 系统误差的概念与处理方法 40
2.1.3 粗大误差的概念与处理方法 43
2.2 等精度与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 49
2.2.1 等精度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49
2.2.2 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51
2.3 误差的合成 56
2.3.1 函数误差 56
2.3.2 随机误差的合成 60
2.3.3 系统误差的合成 61
2.3.4 误差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64
2.4 误差的分配 65
2.4.1 按等影响原则分配误差 65
2.4.2 按可能性调整误差 66
2.4.3 验算调整后的总误差 66
2.5 微小误差的取舍与*佳测量方案的确定 68
2.5.1 微小误差取舍原则 68
2.5.2 *佳测量方案的确定 69
习题 71
第3章 现代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 73
3.1 现代误差分析理论概述 73
3.1.1 经典误差理论的特点与问题概述 73
3.1.2 现代误差理论的特征与内容 74
3.1.3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及其与误差的关系 75
3.2 测量不确定度的处理方法 76
3.2.1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76
3.2.2 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分类 77
3.2.3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79
3.2.4 测量不确定度的合成 88
3.2.5 扩展不确定度 94
3.2.6 测量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 96
3.3 测量不确定度应用实例 101
3.3.1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步骤 101
3.3.2 电压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 101
3.3.3 驻波比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 103
3.3.4 体积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 104
3.4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分析概述 106
3.4.1 动态测量的基本概念 107
3.4.2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特点 107
3.4.3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基本过程 108
习题 114
第4章 *小二乘法原理及其运算 116
4.1 *小二乘法原理 116
4.1.1 *小二乘基本原理 117
4.1.2 等精度测量的线性参数*小二乘原理 118
4.1.3 不等精度测量的线性参数*小二乘原理 119
4.2 *小二乘处理的基本运算 120
4.2.1 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小二乘处理 121
4.2.2 不等精度测量线性参数*小二乘处理 123
4.2.3 非线性参数*小二乘处理 125
4.2.4 *小二乘原理与算术平均值原理的关系 127
4.3 *小二乘处理的精度估计 128
4.3.1 直接测量数据的精度估计 128
4.3.2 *小二乘估计量的精度估计 130
4.4 *小二乘处理应用实例——组合测量数据处理 135
习题 137
第5章 回归分析及其应用 140
5.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140
5.1.1 变量之间的关系 140
5.1.2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141
5.1.3 回归分析与*小二乘原理的关系 142
5.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42
5.2.1 回归方程的确定 143
5.2.2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 145
5.2.3 重复实验情况 154
5.2.4 回归直线的简便求法 157
5.3 两个变量都具有误差时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159
5.3.1 概述 159
5.3.2 回归方程的求法 160
5.4 一元非线性回归 162
5.4.1 回归曲线函数类型的选取和检验 162
5.4.2 化曲线回归为直线回归问题 165
5.4.3 回归曲线方程的效果与精度 167
5.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67
5.5.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168
5.5.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一般求法 170
5.5.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174
5.5.4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74
习题 176
第6章 动态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80
6.1 随机过程及其特征 180
6.1.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180
6.1.2 随机过程的分类 181
6.1.3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 183
6.1.4 随机过程特征量的实际估计 192
6.2 动态测试误差及其评定 201
6.2.1 动态测试误差的基本知识 201
6.2.2 动态测试数据的准备 205
6.2.3 动态测试误差的分离 209
6.2.4 动态测试误差的评定 211
6.3 测试系统动态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15
6.3.1 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及动态性能指标 215
6.3.2 测试系统动态特性测试与动态模型建立 219
习题 221
第7章 测试系统的误差分析与补偿 225
7.1 概述 225
7.2 测试系统静态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226
7.2.1 静态误差分析与补偿的基本思想 226
7.2.2 开环系统的静态误差分析与补偿 227
7.2.3 闭环系统的静态误差分析与补偿 232
7.3 测试系统动态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238
7.3.1 开环系统的动态误差分析与补偿 238
7.3.2 闭环系统的动态误差分析与补偿 242
7.4 提高测试系统性能的途径 244
7.4.1 提高测试系统静态性能的途径 244
7.4.2 提高测试系统动态性能的途径 247
习题 250
第8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应用实例 251
8.1 量块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 251
8.1.1 量块术语及其长度定义 251
8.1.2 量块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251
8.2 力平衡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误差补偿 256
8.2.1 力平衡伺服式加速度传感器介绍 256
8.2.2 输出电压与加速度的关系 257
8.2.3 活动质量块相对位移y与加速度的关系 258
8.2.4 系统偏差*F与加速度的关系 258
8.2.5 系统误差补偿 258
8.3 动态压力传感器校准的不确定度评定 259
8.3.1 动态压力的校准方法 259
8.3.2 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 260
8.3.3 传感器的数学模型辨识 261
8.3.4 压力传感器动态特性参数不确定度评定 264
8.4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系统标定及量值溯源 270
8.4.1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270
8.4.2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标定方法 273
8.4.3 立体双目视觉系统全局标定及量值溯源 273
8.4.4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标定及量值溯源结果 278
8.5 电流测量的应用实例 281
参考文献 284
附录1 国际单位制 285
附录2 多种随机误差分布表 287
附录3 相关系数表 290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2版新形态教材) 节选
第1章绪论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测量和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测量是一种科学技术,同时也是工农业生产、工程应用、经济贸易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测量的目的在于确定被测量的值。由于测量条件的不完善,如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的不理想、测量环境的影响以及测量人员能力的限制等因素,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在数值上表现为误差。误差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误差的目的不是使误差为零,而是把误差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或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之尽可能地小,这就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是评定测量结果或测试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误差理论着重分析测量结果或测试系统性能偏离期望值的大小以及如何降低这种偏离的影响;数据处理则着重通过对测量结果或测试系统的分析获得内在联系。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的研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对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中的基本概念、术语进行介绍,旨在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1计量检测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1.1计量的基本定义与作用 1.计量的定义与特点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称计量为“度量衡”其原始含义是关于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测量,所使用的主要器具是尺、斗和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尽管“度量衡”的概念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和充实,但是仍难以摆脱历史遗留的痕迹及其局限性,也难以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逐渐以“计量”取代“度量衡”可以说“计量”就是“度量衡”的发展,因此也有人称计量为“现代度量衡” 为了认识“计量”首先要了解“量”的基本概念。“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表征的一种属性,这也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说法。换言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不仅是由一定的“量”组成的,而且是通过相应的“量”体现出来的。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造福,就必须对各种量进行分析和确认,既要分清“量”的性质,又要确定“量”的具体数值。“计量”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定的完整过程。 在*新修订的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将“计量(metrology)”定义为实现单位统一、数值准确可靠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定义的对象主体是“活动”而非“测量”从这个定义出发,不难理解为什么唯有计量部门从事的测量才被称作“计量”因为计量部门从事的测量是实现单位统一、数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为如天文、气象、测绘等部门所从事的测量提供了实现单位的统一、数值准确可靠的基本保证,该保证是这些部门自身的测量活动所无法做到的。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凡是保证“计量”这一类操作有效进行以及为实现单位统一、数值准确可靠的各项活动,都可称作计量工作。计量工作包括测量单位的统一,测量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方法的研究,数值传递系统的建立和管理,以及与这些工作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等。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一门科学,它涵盖了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对于保障单位统一和测量数据准确可靠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经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各界对测量的需要,应当从法制、技术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计量工作。 计量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准确性 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表征的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严格地说,只有数值而无准确程度的结果不能称作测量结果。也就是说,计量不仅应明确给出被测量的具体数值,而且还应给出该数值的不确定度,即准确的程度。更严格地说,还应注明计量条件和影响计量结果的数值或范围,否则计量结果便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数值的统一也是指在一定准确程度内的统一。 2)—致性 计量单位的统一是数值一致的重要前提。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法、使用任何器具以及任何人进行计量,只要符合有关计量的基本要求,计量结果就应在给定的不确定度之内取得一致,否则计量将失去广泛的社会意义。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限于国内,而且在国际上更是如此。 3)溯源性 实际工作中,由于测量目的和条件的不同,对测量结果计算的要求亦各不相同。为了使计量结果准确一致,所有的同种数值都必须由同一个计量基准或原始标准传递得出。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计量结果都应当能够通过连续的比较链,*终溯源到计量基准,这就是计量的可溯源性。“溯源性”是“准确性”和“一致性”的技术归宗,因为任何意义上的准确或一致都是相对的,是与当代科技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溯源”可以使计量科技与人们的认识相对统一,从而使计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就一个国家而言,所有的数值都应溯源于国家计量基准;就国际而言,则应溯源于国际计量基准或约定的计量标准,否则一旦数值出自多源,那么不仅将无准确性或一致性可言,而且势必造成技术和应用中的混乱局面,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 4)法制性 计量本身的社会性就要求有一定的法治保障。也就是说计量数值的准确一致,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与约束,特别是在那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计量领域,例如,医疗保健、环境保护以及贸易结算中的计量,就必须有法治保障作为依托,否则数值的准确性或一致性就不能实现,计量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出来。 因此,计量与一般的测量是不同的,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领域。测量是为了确定数值而进行的某种操作,通常不具备也无须具备上述的计量特点。所以测量属于一种具体的计量但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计量;也可以说计量是数值确切并且统一的测量。在实际工作或文献资料中,一般没有必要严格地将“计量”与“测量”区分开来。国内如此,国际亦如此。顺便提一下,在翻译外文资料时,例如,英文measurement可译为“测量”也有译为“计量”的,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计量的发展阶段 从古代的“度量衡”发展到今天的“计量”根据基准特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计量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阶段 计量的古典阶段是以权力和经验为主的初级阶段,没有或者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作为*高依据的计量基准,在古代多采用人体的某一部分、动物的丝毛或某种能力、植物果实、乐器以及物品等。例如,我国古代的“布手知尺”‘掏手为升”‘十发为程”‘十程为分”英国的“码”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指尖之间的距离;“英尺”是查理曼大帝的脚长;“英亩”是二牛同扼,一日翻耕土地的面积等。 2)经典阶段 一般认为187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是经典计量阶段的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计量基准逐渐摆脱了利用人体、自然物体等的原始状态,进入了以科学为基础的发展阶段。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的计量基准都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的宏观器具或现象。例如,根据地球子午线长度的1/40000000,用铂铱合金制造出了长度基准一米原器;根据1dm3的水在其密度*大时的温度下的质量,用铂铱合金制造出了质量单位基准一千克原器;根据两根通电导线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定义出了电流单位一安培;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周期确定的时间单位一秒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宏观的实物基准由于物理、化学以及使用中的磨损等原因,难免发生微小的变化。另外,由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该类基准的准确度也难以大幅度提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迫切需要研制更稳定、更精确的计量基准。 3)现代阶段 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发展为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化为微观量子基准,这就是计量进入现代阶段的标志。建立在量子理论基础上的微观自然基准或称量子基准,要比宏观实物基准更加精确、稳定和可靠。因为根据量子理论,微观世界的量只能是跃进式的改变,不可能发生任意的微小变化;同时同一类物质的原子和分子都是严格一致的,不随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这就是微观世界的稳定性和齐一性。量子基准就是利用微观世界这种所固有的稳定性和齐一性建立起来的。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修订国际单位制”决议,标志着国际测量体系中的基准有史以来**次全部建立在不变的常数上,保证了国际基本单位的长期稳定性和全球通用性。 计量的意义在于其是研究测量的科学,是所有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商贸、医疗、国际贸易到尖端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计量时时刻刻都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因此常说“发展科技,计量先行;离开计量,寸步难行”就是这个道理。这既是计量从古至今始终受到高度重视的原因,也是计量学的发展成为各国科学家孜孜追求的重要原因。计量学总是利用世界*尖端的前沿科学技术复现出计量单位,进而建立计量标准,同时其又是支撑其他科学发展的技术基础。 虽然人人需要计量、处处利用计量,但是计量的意义和作用却并没有充分被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国际组织把每年的5月20日作为世界计量日的原因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计量的基础性工作,在1986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这就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计量工作的顺利实施。 1.1.2量值传递与计量检定概述 1.量值传递概述 将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计量检定或其他传递方法传给下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逐级地传递到工作中的计量器具,保证被测对象的量值准确、一致,这个过程称为量值传递。由国家*高标准来统一各级计量标准,然后由各级计量标准来统一计量器具的量值,是保证计量器具合格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基础。 用不同的计量器具对同一个量值进行计量,若要求计量结果在一定的准确度范围内达到统一,则称为量值的准确一致。量值准确一致的前提是计量结果必须具有“可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值与规定的参考标准联系起来,通常与国家计量标准或国际计量标准联系起来。这种可供比较和联系的特性称为计量结果的可溯源性。用以计量的计量器具必须通过具有适当准确度的计量标准的检定;该计量标准又必须通过上一等级计量标准的检定;这样逐级向上追溯直至国家计量基准或国际计量基准。可见“溯源”的概念是量值“传递”概念的逆过程,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都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有效手段。 1)量值传递与溯源方式 (1)用实物标准进行逐级传递,是把计量器具送到高一等级计量标准的计量部门进行检定,因为是实物比对,所以是一种传统的量值传递方式,也是我国目前在长度、温度、力学、电学等领域常用的一种量值传递方式。根据《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由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计量技术机构(以下简称“上级计量检定机构”)进行。 实物传递的缺点首先是成本较高,通过检定的计量器具经过运输后,很可能受到振动、撞击、温度等的影响而丧失原有准确度,并且只对送检的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不能考核使用时的操作方法、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辅助设备及环境条件;再者,对送检计量器具在两次周期检定之间缺乏必要的考核,因此很难保证日常测试中量值的准确可靠。但是用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进行逐级传递,仍然是目前量值传递中的主要方式。对于大型计量器具的现场检定,往往是在现场开展的。 (2)用发放标准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CRM)进行量值传递。标准物质就是在规定条件下具有高稳定性的物理、化学或计量学特征,并经正式批准作为标准使用的物质或材料。其作用主要包括:作为“控制物质”与被测试样同时进行质量分析;作为“标准物质”对新测量方法和仪器的准确度与可靠性进行评价;作为“已知物质”对新的测量方法及仪器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价。 标准物质一般分为一级标准物质和二级标准物质。一级标准物质主要用于标定二级标准物质或检定高精度计量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23.0¥32.8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山海经
山海经
¥17.7¥68.0 - >
姑妈的宝刀
姑妈的宝刀
¥9.0¥30.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
-
机械电子工程设计
¥14¥29 -
阀门设计技术选编
¥80¥100 -
现代制造技术
¥30¥43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轮机自动化
¥16.4¥38 -
液压维修1000问第2版
¥133.5¥169 -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
¥3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