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两代弦歌三春晖

两代弦歌三春晖

作者:钱辉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408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62.5(7.1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两代弦歌三春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510187
  • 条形码:9787522510187 ; 978-7-5225-101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两代弦歌三春晖 本书特色

1.本书书名“两代弦歌三春晖”,讲述了钱家两代人与教育的不解情缘。 2.本书是钱穆次女钱辉女士的一本回忆录。通过作者回忆过往,展现了4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图景,尤其是作者对自己在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工作的回望,描绘了当时的江南农村生活。 3.个人家庭、民族国家都在社会历史的洪流巨浪颠簸中逶迤前行,钱家也是一个缩影。“子欲养而亲不在”,在作者心里,充满了对父母亲的愧疚,母亲早早离世、无缘亲见“文革”后的社会变化,晚年终于与父亲重聚,却又随即必须离别,然而“历史人文幸能绵延,生命仍然充实光辉”。 4.本书语言平实,可读性强。阅读本书,可追随钱辉女士的脚步,进一步了解钱穆先生的学问为人。 5.本书中,作者再现了两次与父亲钱穆重聚的各种细节,讲述了钱穆《纪念文集》的出版和归葬大陆等具体事宜。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母亲张一贯女士如何以乐观、坚韧的态度将五个儿女带大,并给与了她们快乐温馨的少年时代。用具体事例讲述了继母钱胡美琦女士令人敬佩的的处世为人态度。

两代弦歌三春晖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代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幼女钱辉的回忆录。书中追忆了做教师的父亲、母亲和继母在她走上教师之路和人格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还记录了她二十多年乡村教师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社会的真实一面。 时代风云下,钱家两代人悲欢离合,在各自的讲坛上弦歌不辍,其事迹可记,其精神可传。 全书文笔平实细腻,故事生动感人。读来似曾相识,又出人意表,令人回味。

两代弦歌三春晖 目录

自序 父母教我当教师
**章 母亲
想念妈妈
我是妈妈的女儿
妈妈在耦园(一):1940—1945
妈妈在耦园(二):1945—1950
妈妈在耦园(三):1951—1956
第二章 走向乡村
当上乡村女教师
学干农活
乡村饮食点滴
学习走路
“”的1958 年
学习、运动、斗争
第三章 我的农民朋友
胡妈
老葛
老德明
幺金奶奶和兆源奶奶
大宝妈
戴姐
老克
宝珍和开兰
孩子们
第四章 教师生涯
建新小学
石公中心小学
黄埭中心小学
吴县教师进修学校
人已离岗,情系讲台
第五章 父亲
我家的1980
重逢
新亚漫想
飓风过后
香港之行
父亲的塑像
纪念文集的出版
落叶归根
关于父亲的回忆
无尽哀思无尽悔
晚年学写字
第六章 继母及其他
宝岛旅行记
怀念美琦妈妈
壬辰年的四月初十
老李
石皮山上一棵松
写于八天长假之后
开放的墓园
后记 从耦园到西山

展开全部

两代弦歌三春晖 节选

一、治理“乱班” 1973 年9 月,又是学校开学时,我匆匆忙忙从建新搬出来到镇夏上街队住下来,家同北弄堂里的学校相距不到五十米。我的教学任务是接手一个四、五年级复式班,第二年还是一个四、五年级复式班。之后,我就调到跃进小学本校去了。到跃进小学,先是教“乱班”,谁都不愿意接受的班级。大概是领导认为我还有办法,连着两年一个班级“由乱到治”了,于是再来一班。后来,形势变了,“四人帮”垮台了,要抓教育质量了,学校又叫我教“戴帽子”的初一。初一班办在北弄堂里,我就又回去了一年。之后又到跃进本校去教“重点班”,教中师进修的语文课等,给我的印象,或是当“救火队员”,或当“冲锋队员”,我始终很忙。 教四、五年级复式班时,具体的教学工作也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当时“文革”还没有结束,课本薄薄的,教学的事,领导抓得很松。我们当教师的反倒觉得无事可做也并不是好事,自己要做些事,也不能让学生游手好闲。所以,我同教三年级的老师商量了统一行动,每天早上一到校就检查学生回家写的毛笔字,老师坐进教室里,来一个学生就面批一份作业。这样坚持着做,让学生的毛笔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当时农村里文化水平低,很多家长还是用能不能把字写好、能不能算清账目,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我们这样做,家长是很欢迎的,由此把我看做好老师的也不少。张家村还有位家长硬要把自己的儿子给我做干儿子呢。当然,在我的思想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认干亲这样的做法我是很排斥的,就拒绝了。其实,这种事在农村是不可以拒绝的,拒绝是要伤人心的。 …… 带“乱班”(之后到了黄埭,也接了一个相对较差的班级),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办法,只是不怕而已。北弄堂里那**个复式班,有的孩子打架时,会不知轻重地拿起人头大的石块来做武器。前边的教师多次被学生吓哭了。学校把他们交给我,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或朋友。他们气力大,会劳动,我向他们学习。反正,别人说他们“乱班”,我却从没有这样想、这样说。我自己有被别人当作另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我绝不把他们当作另类。我只把他们当作很正常的学生来看,找一切机会来对他们加以肯定,把表扬的起点定得低一点,但又不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是我的“施舍”。总体来说,几个班级都能“从乱到治”,只不过,我还是有很多失败的时候。一些自尊心早已被伤害了的孩子,他们的心并不是很快能被焐热,孩子的恶习也往往会把我的心火烧起来。有时候,我会把他们往教室外赶,我也常常责怪自己的无能。总体的向上,总不能代替每一个个体,这样,我常常有很多遗憾,等离开了这些孩子以后,我常常会思念他们。他们现在又怎样了呢? 二、回忆母亲 志愿军伤病员入住耦园,他们想要缝被子,请妈妈帮忙。就说“老板娘,老板娘”。后来才知道,队伍里老战士大都来自山东、苏北,在老区,他们称呼老乡家妇女为“大娘”,现在到了城里,觉得称“老板娘”才显得尊重。“老板娘”的称呼怪怪的,妈妈又有不能动弹的右手,尽管如此,妈妈欣然接受,叫上我,由她指挥,教我完成平生**次的功课,缝了被子。从小娇滴滴的我,竟能够缝被子,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在这样的来往中,战士们知道妈妈并不喜欢老板娘这个称呼。他们开始改口叫“张老师”。荣校一方面关心战士们伤病的治疗和康复,一方面关心他们文化学习。有条件的战士,被收进工农速成中学读书,没有条件的,康复以后就退伍回家了。妈妈鼓励这些青年学文化,成天为他们辅导,学语文从识字开始,学数学从四则计算开始。有几个拄双拐的青年,见妈妈半身不遂,努力学步,也积极锻炼,一段时间以后,双拐改成单拐,再过一段时间,单拐也丢了。有个叫吴和生的,从四则运算学起,之后考进工农速中,再之后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毕业了,去坦桑尼亚工作。十多年后,“文革”之中,妈妈被社会冷眼相对的时候,他还是到王洗马巷看望“妈妈”。这声“妈妈”,如此温暖人心;这声“妈妈”,就是他在荣校喊出来的。战士们对妈妈的称呼,从老板娘到张老师到妈妈的转变。至今想来,我还不能不动容。 妈妈确实用爱子之心对待这些孩子。当时荣校的青年干部游昌贤、陈年连俩热恋已久,到了成婚的年龄,妈妈知道了,把自己的房间让了出来,给他们做婚房。只说自己腿脚不便,不适宜住在楼上了。从此,妈妈就住到了城曲草堂西边一间里。*近我去耦园,看见茶室扩大了,这*西边的一间,也成了茶室的一部分。我就坐下来泡一壶茶,待了两小时。回想当年。 …… 生活自理之外,妈妈一直都照顾着我和姐姐这两个小女儿。陈年连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当时学苏联,连衣裙不叫连衣裙,叫作布拉吉。妈妈看见了,心里就想着一定也要给女儿们做。她会跟裁缝说,提出要求,不久我和姐姐就都有布拉吉穿了。我的两件是蓝色花布做的,妈妈说师范里要求朴素;姐姐在大学读书,做了苏联大花布的,与环境协调。有一回妈妈拿出一段浅绿色的布,裁缝说,做一件太多,两件又不够。妈妈想出来买一些白布加上去,做成两件镶拼衫,姐妹二人一人一件。当时我在校园里很是出了一阵风头。妈妈还把她自己的一件黑色丝绒外衣改成我的风衣,把我小时候一套玫红色的西装改成一件夹克衫,妈妈的头脑里有无尽创意,她总能说服裁缝,为我缝制这些“新衣”,一时之间我便成为校园里一道风景。 回想起来,我的中学生活可以用快乐学习、无忧无虑来概括。 …… 1956 年春天,耦园面临一个大的变动。房东刘先生将耦园赠送给了振亚丝织厂,园内住户都必须迁出。妈妈开始看房子,准备搬家。当时我住校,只在周末回耦园家里。每次回家,就会听妈妈说些看房子的事。妈妈说,房子看到了,很大的,一并排是五间,前后房间,一共十间,还有二楼,也是十间;天井也很大,楼上还有厢房。妈妈很满意的样子,给我的印象新居也真不错。妈妈说,下个星期不用回到耦园来了,直接去王洗马巷吧。王洗马巷离新苏师范近,从新苏师范出来经东大街、司前街、养育巷到中街路,一直向北,看到王洗马巷左拐向西,26 号就到了。 妈妈是独自请人帮着出力,把家从耦园搬出来的。至今我都不可想象! 新家并不如我听了妈妈的介绍而想象得那么好。这是一座商业家庭的建筑,在我家租住的第五进天井西侧,有一间石屋,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都是花岗石砌的,这个石屋可以存储钱财,也可以藏人,既防盗,也防火。前后七进,前五进是十楼十底的住房,两进辅房,下人住宿用,还有柴草灶间。有长长备弄,几十米,把七进房屋串联一体。这里除了每一进之间的天井,没有其他空间,更没有花园。如果说耦园是光明,那么王洗马巷 26 号就是黑暗。然而,妈妈用她乐观的态度,随遇而安,使我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搬家之后,妈妈常常到养育巷鹤园参加政协组织的学习。又在居民小组里当了调解组长。妈妈的视野更加开阔,生活更加丰富。乡邻们又给了她新的称谓——张先生。 三、走近父亲 对父亲的认识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次香港之行,收获还是极其丰富的。 *初印象,两个女学生在红磡火车站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站在路边等计程车的我们,他们齐声问父亲:“您是钱先生吧?”见我们点头,立即恭恭敬敬向父亲鞠躬,然后欢喜地走了。她们的虔诚敬礼和敬礼以后满足的笑容震动我心。父亲的人格魅力竟如此! 一起到虎豹别墅。虎豹别墅是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家宅,前院后宅,院子里有假山、雕塑。虎豹两兄弟40 年代在上海开厂,生产万金油,到了香港,建造这个花园,美其名曰“苏州园林”,还免费向游人开放。假山石用水泥堆砌而成,假山上各色雕塑也同样用水泥粗制滥造,色彩艳丽,大红大绿,内容更是堪称滑稽,耶稣和悟空、牛魔王和丘比特、龙虎与白蛇,古今中外风马牛不相及的传说或神话中的故事与人物都在这里聚集,真是一个荒诞的大杂烩。父亲生气地用拐棍戳着地面说:“这还是苏州园林?”这个时候,我深信耦园和苏州确确实实始终是被父亲钟爱着的,心里热乎乎涌起一阵暖流。 父亲和继母按照他们事先商定的计划带我们去太平山顶,去尖沙咀半岛酒店。在那美丽清洁的山道上散步,在那近乎庄严的半岛酒店喝下午茶,父亲就说:“这些地方过去只准许英国人来,中国人是不能到的。后来,情况才有了改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过去只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现在我也有了切身体会。我们到了一个英国人不准许我们到,而如今我们已经有权到达的地方!继母说:“你们父亲在香港办学办得好,为中国人争了气,提高了地位。”对这句话,开始我是心存疑虑的,但之后看见了新亚书院,了解了父亲在新亚书院的经历之后,我是心悦诚服地相信。 且不说新亚艰苦创业的过程,也不说新亚校歌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我现在愿意讲一下组建中文大学时发生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为筹备创办新大学的事,香港官方拟了一个文件,有二十多条,让各校提出意见。新亚开会把这文件上三分之二的条款都改动了,送上去,官方全部接受了。又一天,香港教育司召开会议。主持人手里拿着讲稿,上列五六条,刚说了一条,父亲就要求发言,主持人同意,等父亲说话告一段落,主持人又说“请君畅所欲言”,让父亲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此再三,父亲竟讲了一个小时。主持人即宣告散会,说:“钱先生所言,当转告政府。办大学之事,等下一次再商量。”会后,与会者都说父亲有“伟大的、令人钦佩的”表现。 故事二: 新大学校长人选问题,久议不决。英国政府代表富尔顿提出“先聘一个英国人当首席校长,再由中国人继任比较合适”;父亲坚持要由中国人担任。当时父亲由美国去伦敦,富尔顿邀他到自己家中做客,从午后谈到晚上,第二天又谈半天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富尔顿亲自送父亲回去,在车上又谈及此事,他问 富尔顿:“你认为当前中国学人竟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大学校长的吗?”富尔顿不再坚持。至于具体人选,父亲说他争的是一个原则,具体是谁,绝不参与意见。大学成立半年后,父亲辞去新亚院长的职务。 在港一周,去看哪些地方、去哪个饭店吃什么东西,父亲和继母都一一讨论,详细计划。所到之处,让我们多少看到了父亲所经历过的、所珍视的、所不屑的……我们踏着月色到新亚一游,仰望图书馆门楼上父亲的名字;在虎豹别墅怀念苏州园林;在太平山顶漫步,让自豪充满我心;我们一起到一个可以眺望内地的地方,伫立良久……父亲爱子女、爱学校、爱祖国的心情感动了我,父亲开始以一种生动的形象走进了我的心。

两代弦歌三春晖 作者简介

钱辉,钱穆先生之女,1940年10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7年起从教三十年。1980年起,先后担任吴县人大代表、苏州市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曾为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1年退休。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