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6322
- 条形码:9787030726322 ; 978-7-03-07263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环境史、区域社会史为视角,运用水资源、水环境、水事纠纷、水事违法等概念工具,从水资源环境变迁、行政区划的分割性与水系流域的整体性矛盾、利益驱动机制与水事纠纷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和调处的内在理路入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并选取安徽霍邱城西湖围垦纠纷这一个案做纵深分析,以便正确把握淮河流域水事纠纷中纠纷主体之间的纷争和妥协、控制与抵制、互动与制衡的关系,冀以深入理解当今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 目录
绪论/1
一、研究意义/1
二、学术前史/2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16
四、研究资料和方法/20
**章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23
**节 水资源环境变迁的进程/2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规模治淮时期/24
二、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治淮及河网化改造时期/29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水与治污并重的治淮新时期/32
四、新时代淮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时期/34
第二节 水资源环境变迁的动因/36
一、气候变化的影响/37
二、黄河夺淮的余响/3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治淮的影响/42
四、现代化发展的影响/45
第三节 水资源环境变迁的表现/49
一、水系人工化改造/50
二、水旱灾害肆虐/53
三、地下水位下降/68
四、水土流失加剧/71
五、水污染形势严峻/76
第四节 水资源环境变迁的特征/79
一、水旱灾频发/79
二、水资源短缺/81
三、水环境恶化/84
四、水生态退化/86
第二章 淮河流域水事纠纷的产生/88
**节 行政区域与水系流域的矛盾/88
一、行政区划沿革/89
二、区域分割与流域整体的对立/95
第二节 水利益的争夺/99
一、以邻为壑/100
二、争夺水资源/102
三、抢占湖田湖产/104
四、非法围垦圈圩/105
五、非法采砂/111
第三章 淮河流域跨行政区水事纠纷/114
**节 跨行政区水利纠纷/114
一、省际水利纠纷/115
二、省内地区(市)际水利纠纷/140
三、地区(市)内县(市)际水利纠纷/158
四、县(市)内乡(镇)际水利纠纷/184
第二节 跨行政区水污染纠纷/189
一、省际水污染纠纷/189
二、省内县际水污染纠纷/201
第四章 淮河流域水事纠纷的预防/205
**节 完善水资源环境法治建设/205
一、水资源环境法律法规/206
二、水资源环境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14
第二节 加强水资源环境管理/224
一、制定水资源环境规划/225
二、强化河道和水工程管理/234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248
四、加大淮河治污力度/251
五、建立河长、湖长制度/259
第五章 淮河流域水事纠纷的解决/264
**节 水事纠纷解决的主体与方式/264
一、水事纠纷解决的主体构成/265
二、跨行政区水事纠纷解决的非诉讼方式/275
三、水事纠纷解决的民事诉讼方式/288
四、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与诉讼/293
第二节 水事纠纷解决的原则和措施/301
一、水事纠纷解决的原则/301
二、水事纠纷解决的措施/310
第三节 水事纠纷解决的成效与局限/324
一、水事纠纷解决的成效/325
二、水事纠纷解决的局限/328
第六章 霍邱城西湖的围垦纠纷及其解决/333
**节 城西湖的初步开发/333
一、城西湖的成因与演变/334
二、城西湖的民垦与官垦/337
第二节 城西湖的军垦/340
一、军垦农场的兴办/341
二、军垦的成效与问题/343
第三节 城西湖的退垦还湖/349
一、退垦还湖的决策/349
二、退垦还湖的实施/352
三、退垦还湖的意义/356
结语/359
主要参考文献/372
后记/384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 节选
绪论 淮河流域地跨鄂、豫、皖、苏、鲁五省,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毗邻,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12世纪以前,淮河是一条尾闾通畅、独流入海的河,流域各地灾害较轻,流传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南宋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出现了恶化性变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严重的水旱灾害和一直未根本解决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是南宋以来淮河流域频发水事纠纷的根本原因,淮河流域也因之成了中国水事纠纷多发的地区之一。 一、研究意义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研究,属于当代淮河流域史的专题研究,是淮河流域整体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发生及其解决等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推进淮河流域整体史及区域史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也有助于人们深化对当代中国治水史、治淮史乃至当代中国史的全面理解,对贯彻落实学好“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指示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学术界对西北、华北、江南及辽河、海河、汉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等区域、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做过不少研究,但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与其他区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横向比较,提供一个较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区域范例。 英国历史学家R.G.柯林武德(R.G.Collingwood)说:“史学则有可能教导人类控制人类自身的行为。”a对当代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历史学研究,*重要的是让人们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共生的关系,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水资源环境管理和处理复杂水事关系、解决水事纠纷的经验教训,学会控制人类不合理的甚至是严重干扰和破坏自然的社会经济行为。具体的现实意义有二: **,近年来国家为了破解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一难题,颁布和实施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流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而对当代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全方位剖析,对于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以及探索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二,淮河流域跨界水利矛盾和水污染纠纷问题突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的管理和建设,以及水利纠纷、水污染纠纷的预防和解决,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中的研究有利于流域生态的系统治理,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活力,进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学术前史 对中国历史上水资源环境、水利社会、水利与中央集权、水利共同体、宗族与水利、水利纠纷等问题,国外的一些学者早有研究。例如,美国戴维 艾伦 佩兹(David Allen Pietz)在考察中国近两千年的水利发展史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国时期淮河的治理,并以1929年建立的导淮委员会为中心,将其置于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背景之下,剖析了围绕淮河治理所引起的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纷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开始关注“村落—家族”,从侧面论及水利与区域社会的合作。日本学者森田明则提出了“水利共同体论”,并在其所著《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一书中考察了中国各地的灌溉、水利设施、水利管理过程与运营组织(体制)及它们同地方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点论述了民国时期湖南沅江流域垸田地区的水利纷争。法国国家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以中华帝国晚期的湖北省为例,论述了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问题。 关于淮河流域水利技术与东亚区域史、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对策问题的研究,日本学者村松弘一以安徽省芍陂为中心,探讨了淮河流域水利技术对东亚历史的影响。大塚健司首先概览了中国河流流域的水污染问题,然后针对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以其政策过程分析、媒体报道、公布的统计资料等为基础,对水污染治理的论点进行整理,并且特别从环境受害救济的视角,提出了今后必要的对策。 民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非常重视历史上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的研究,在全国及区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全国及其他区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 1.全国及其他区域水资源环境变迁研究 **,华北地区。王培华及郝平、高建国以灾荒史的视角对华北地区关于水资源环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行龙以社会史视角,对近代山西水旱灾害与生存环境、水利开发与社会运行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论述。张亚辉研究了晋中地区水利社会。王培华梳理了晋祠灌区的灌溉历史及现状,以及村落在生活和仪式中的用水情况。张俊峰探讨了明清以来山西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提出了“泉域社会”这一新概念,并赋予其实际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西北地区。钞晓鸿重点探讨了清代汉中府、关中中部的渠堰灌溉及水利社会的变迁。卞建宁对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水利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李令福系统分析了关中地区较为典型的农田水利、都市给水、漕运三者的关系。鲁西奇、林昌丈则利用碑刻资料考察了五门堰、杨填堰、金洋堰及山河堰等汉中地区重要堰渠的创筑、灌溉系统的形成与演变历程、管理体制及其变化,以及灌区民众以水利事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三,两湖地区。尹玲玲研究了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杨果、陈曦着重从河道变迁、堤防修筑、农田垦殖、资源利用诸方面探讨了宋元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鲁西奇、潘晟论述了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重要堤防。张建民、鲁西奇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气候状况、水旱灾害、围垸等问题做了探讨。 2.全国及其他区域水事纠纷研究 关于历史上全国性的水权、水法、水事纠纷问题的研究,宁立波、靳孟贵分析了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水权制度的变迁及其特点。王荣、郭勇考察了清代水权纠纷及农户在纠纷中的作用。田东奎对近代中国水资源纠纷解决办法进行了法律研究,认为以调解机制为基础的民间解决机制在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以行政处理为主导的国家解决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居于主要地位。郭成伟、薛显林则深入探讨了民国水利立法理念、立法体系、法律结构、水事纠纷的解决机制等问题。 **,华北地区。胡英泽考察了明清以来山西及河南等北方地区的滩案及水井习俗、争水纠纷、井汲规约。许杨帆研究了明清以降滹沱河水利开发与水利纠纷。潘明涛梳理了17世纪滏阳河流域因争夺灌溉用水而出现的诉讼案件。王建革探讨了传统社会末期滏阳河流域上下游之间、运输与灌溉之间的水利纠纷。贾翠云对近代冀南地区的滏阳河沿岸和大陆泽流域水利纠纷的产生原因、类型、解决机制进行了研究。宋开金研究了清代京畿地区水利纠纷的类型、特点及解决措施。郭恒茂、刘峥考察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漳卫南运河的水事纠纷及其解决途径。刘燕宁对清代南运河区域的水灾应对与水事纠纷进行了探讨。高元杰、郑民德对会通河北段运西地区排涝纠纷问题进行了分析。王福林对金堤河地区水事纠纷进行了研究。吴明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卫新河的水利规划及水事纠纷进行了论述。杨学新、宰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豫两省因堤防归属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及其治理过程进行了详析。 第二,西北地区。王培华对元朝陕西泾渠渠系、“分水”、“用水则例”及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渠坝、水利纷争进行了研究。李并成对明清时期河西地区的水案进行了分析。潘春辉对清代河西走廊的水事纠纷与政府应对做了考察。鲁靖康考察了清代新疆农业用水纠纷及其原因、应对举措。一之、朱刚对青海循化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发生的水利纠纷案进行了碑刻史料的考证。马成俊对循化县清水乡两个村落之间的水利纠纷事件进行了探讨。赵淑清ss对关中地区水利纠纷及民国《陕西水利月刊》中记载的18起水案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三,西南地区。陈渭忠探讨了近代成都平原的13例水事纠纷。陈桂权分析了四川绵竹与什邡之间水利纷争的原因,总结了解决水利纷争的经验。马琦对明清滇池流域的水利纠纷与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考察。王伟、张琦对明代云南卫所水利纠纷进行了研究。刘建莉对清代云南禄丰县水利纠纷及其解决进行了剖析。徐正蓉对民国年间南盘江流域云南曲靖
-
水利史话
¥14.3¥15 -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水利工程
¥13.1¥34.8 -
4.23文创礼盒A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4.23文创礼盒B款--“作家言我精神状态”
¥42.3¥206 -
一句顶一万句 (印签版)
¥40.4¥68 -
百年书评史散论
¥1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