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策略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19539
- 条形码:9787030719539 ; 978-7-03-07195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陕西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策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陕西省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性中心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关中、陕北、陕南选取9座历史性小城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性田野调查揭示其保存现状。既有大城市的旧城改造进行研究或探讨,又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专注于传统村落开发。以期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陕西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策略研究 目录
**章 研究概述 1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缘起 1
二、陕西省历史性小城镇 2
三、研究现状 5
四、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关中地区历史性小城镇调查研究 16
**节 韩城 16
一、城镇概况 16
二、城镇现状 30
三、保护建议 46
第二节 麟游 62
一、城镇概况 62
二、城镇现状 64
三、保护建议 72
第三节 陈炉 83
一、城镇概况 83
二、城镇现状 89
三、保护建议 95
第三章 陕北地区历史性小城镇调查研究 107
**节 米脂 107
一、城镇概况 107
二、城镇现状 114
三、保护建议 123
第二节 高家堡 140
一、城镇概况 140
二、城镇现状 148
三、保护建议 154
第三节 波罗 167
一、城镇概况 167
二、城镇现状 171
三、保护建议 177
第四章 陕南地区历史性小城镇调查研究 188
**节 蜀河 188
一、城镇概况 188
二、城镇现状 191
三、保护建议 200
第二节 石泉 213
一、城镇概况 213
二、城镇现状 217
三、保护建议 223
第三节 漫川关 234
一、城镇概况 234
二、城镇现状 238
三、保护建议 243
第五章 研究总结 254
一、样本城镇的保存现状 254
二、基本保护策略 261
三、关于长期保护的思考 272
参考文献 281
插图目录
图1-1 现场调查图 8
图2-1 韩城老城区街巷(部分) 20
图2-2 老城区环境 34
图2-3 韩城现有标识系统 38
图2-4 文物保护单位现状(龙门书院) 39
图2-5 韩城老城区保存现状 41
图2-6 城墙局部现状 65
图2-7 部分传统民居现状 67
图2-8 麟游老城区保存现状 68
图2-9 从腰街远眺北堡 85
图2-10 瓦罐(匣钵)砌墙 88
图2-11 独具特色的墙面装饰 88
图2-12 陈炉现有标识系统 88
图2-13 陈炉老城区保存现状 91
图3-1 米脂老城区传统建筑与街巷 109
图3-2 盘龙山古建筑群 110
图3-3 高家堡东门现状 144
图3-4 高家堡主要街道现状 144
图3-5 部分革命文物现状 148
图3-6 高家堡老城区保存现状 151
图3-7 从波罗堡城墙远眺无定河 170
图3-8 局部城墙保存现状(西城墙) 170
图3-9 波罗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现状 171
图3-10 波罗老城区保存现状 173
图4-1 蜀河部分城门现状 189
图4-2 蜀河老城区保存现状 193
图4-3 石泉主要街道现状(中街) 214
图4-4 石泉老城区保存现状 218
图4-5 漫川关老城区保存现状 239
列表目录
表1-1 样本城镇一览 7
表1-2 历史环境评估示例表 8
表1-3 传统格局评估示例表 9
表1-4 传统街巷评估示例表 10
表1-5 传统街巷保存现状分类标准示例表(韩城) 10
表1-6 重要建筑评估示例表 11
表1-7 传统建筑评估示例表 12
表1-8 建筑时代属性分类标准示例表(韩城) 12
表1-9 传统建筑保存现状评估标准示例表(韩城) 12
表2-1 韩城老城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18
表2-2 韩城城墙、城门遗址保存现状评估 31
表2-3 韩城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32
表2-4 韩城各街巷保存情况 32
表2-5 韩城宗祠建筑保存现状 35
表2-6 韩城传统公共建筑保存现状 36
表2-7 代表性传统民居建筑保存现状 37
表2-8 韩城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40
表2-9 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 43
表2-10 韩城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45
表2-11 韩城保护范围控制点 47
表2-12 韩城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48
表2-13 韩城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50
表2-14 麟游城墙、城门遗址保存现状评估 65
表2-15 麟游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66
表2-16 麟游各街巷保存情况 66
表2-17 麟游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68
表2-18 麟游老城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70
表2-19 麟游保护范围控制点 72
表2-20 麟游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73
表2-21 麟游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74
表2-22 陈炉重要建筑一览 86
表2-23 陈炉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89
表2-24 陈炉各街巷保存情况 90
表2-25 陈炉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91
表2-26 陈炉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93
表2-27 陈炉保护范围控制点 95
表2-28 陈炉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96
表2-29 陈炉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97
表3-1 米脂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114
表3-2 米脂各街巷保存情况 115
表3-3 米脂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117
表3-4 米脂老城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120
表3-5 高家堡街巷尺度表 145
表3-6 高家堡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149
表3-7 高家堡各街巷保存情况 149
表3-8 高家堡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151
表3-9 高家堡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153
表3-10 高家堡保护范围控制点 155
表3-11 高家堡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156
表3-12 高家堡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157
表3-13 波罗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172
表3-14 波罗各街巷保存情况 172
表3-15 波罗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174
表3-16 波罗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176
表3-17 波罗保护范围控制点 177
表3-18 波罗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179
表3-19 波罗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180
表4-1 蜀河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191
表4-2 蜀河各街巷保存情况 192
表4-3 蜀河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193
表4-4 蜀河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197
表4-5 蜀河保护范围控制点 200
表4-6 蜀河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201
表4-7 蜀河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203
表4-8 石泉城中重要建筑一览 215
表4-9 石泉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217
表4-10 石泉各街巷保存情况 218
表4-11 石泉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219
表4-12 石泉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222
表4-13 石泉保护范围控制点 224
表4-14 石泉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225
表4-15 石泉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226
表4-16 漫川关历史格局保存现状 238
表4-17 漫川关主要街巷保存情况 238
表4-18 漫川关传统建筑保存情况统计 240
表4-19 漫川关历史环境现状评估 242
表4-20 漫川关保护范围控制点 244
表4-21 漫川关建设控制地带控制点 245
表4-22 漫川关景观协调区控制点 246
表5-1 样本城镇历史环境保存情况一览 255
表5-2 样本城镇历史格局保存情况一览 256
表5-3 样本城镇传统街巷保存情况一览 257
表5-4 样本城镇传统重要建筑保存比例一览 258
表5-5 样本城镇传统建筑保存情况一览 259
表5-6 样本城镇街区衰退情况一览 260
陕西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策略研究 节选
**章 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缘起 历史性小城镇(smaller historic town)的概念*早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ICOMOS)于1975年在联邦德国罗腾堡(Rothenburg)举行的第四次全体会议中提出,意指传统农业区域内的,区别于大城市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性中心聚落。在中国,历史性小城镇主要包含古县城与古集镇两种聚落类型。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而言,这一概念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国土面积的近60%为农业区域。在这一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其中有不少尚保存着较鲜明的历史风貌,是构筑地方文脉的主体。然而,近几十年的城镇化浪潮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存续危机,如拆古建新与过度开发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对历史风貌与文化传统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城市文脉濒于断裂。从20世纪末开始的房地产开发更使历史性小城镇的保存状况雪上加霜。令人痛心不已的案例,如山东聊城、湖南岳阳、浙江南浔等地的旧城改造和旅游开发对古城本体及历史环境造成大规模破坏。 2014年,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工作发展方针,确定了“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在经过几年的综合试点之后,这项政策于2020年全面铺开。在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事实上,这一表述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的城镇工作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与之相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专门强调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也将镇的规划单独设置,并规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当作为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不难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改造将成为中国城市工作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克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升人民幸福感”的时代背景下,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为其中的关键抓手之一。 二、陕西省历史性小城镇 (一)陕西省概况 陕西省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中部,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南北*大直线距离863千米,东西*大直线距离约510千米,总面积近21万平方千米。陕西省地跨南北,与多个省(区、市)毗邻,北为内蒙古,南为四川、重庆,东为山西,东南为河南、湖北,西为宁夏、甘肃。 陕西省地形多元,由北至南依次分布高原、平原、山地,海拔为460—3700米。其中,位于北部的黄土高原和位于南部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一共占去了省域面积的76%,达15.6万平方千米。中部的关中平原虽然地域相对狭小,但沃野千里,自古就有“天府”之称,居住着陕西省60%以上的人口。黄河从省境东侧奔流而过,整个陕北和关中地区的河流几乎都属黄河支流(另有长江支流嘉陵江发源于宝鸡市凤县代王山),流域总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陕南秦巴山区的河流均属长江支流。陕西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降水较多,冬春则较为干燥,年均降水量从300毫米到1200毫米不等,从南向北递减,导致省境跨越了湿润区、半湿润区及半干旱区3个气候带。 陕西省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以蓝田人、大荔人为代表的直立人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更发展出以老官台、仰韶文化为代表的灿烂文化。三代时,陕西属九州的雍州。省名陕西的由来可上溯至西周时期。周初分封之时,以“陕”,即陕原,为周公与召公封地的分界,陕原以东属周公,以西则归召公。秦朝建立后,今关中、陕南地区属内史管辖,陕北地区则设上郡。西汉中叶,今陕西省辖区分属于司隶校尉部、朔方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和凉州刺史部。东汉时分属于司隶校尉部、并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和荆州刺史部。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属于关内、山南两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属于京畿道、关内道、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省正式定名之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代设陕西行省,明代改为陕西省,后又改为陕西布政使司,除辖有今陕西省全境外,还辖元代甘肃行省的东部;清代改为陕西省,清中叶以后,北界逐渐推至长城以北,*终形成今天的省界。 辛亥革命后,陕西省共设3道,即关中道、榆林道、汉中道。1933年,废除道的建制,以省统县;设立西京市,为中央直辖市。1936—1939年,在省、县之间又陆续设立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1949年,陕西省下辖2行署区,12分区。陕北行署驻延安,辖榆林、绥德、黄龙3分区及延安、安塞、志丹、甘泉、延长、延川、子长、定边、靖边9个行署直辖县;陕南行署驻南郑市,辖商洛、安康、汉中3分区;关中的大荔、三原、邠县、咸阳、渭南、宝鸡6分区由原陕甘宁边区政府直接领导。西安市为中央直辖市。 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撤销陕北行署区和黄龙、大荔、邠县、三原分区;1951年,撤销陕南行署区,改设南郑专区。 截至2021年,陕西省辖11个地级市(含杨凌示范区),30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71个县(合计10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及13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二)陕西省城镇聚落的历史特点、现状与问题 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城镇发展*早、水平*高的地区之一。早在远古的仰韶、龙山时代,陕西省从南至北的大多数地区出现了大量人类聚落:关中地区普遍流行环濠聚落,如半坡、姜寨;陕北地区发展出石筑山城的聚落形式,如石峁、后寨子峁;陕南地区则开始出现河滨型聚落,如李家村、阮家坝。可以说,三大区域城镇聚落的主要特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形成雏形。进入历史时期后,关中地区的聚落逐渐进化为被平面呈方形的环壕与城垣围绕的规整城镇;陕北地区由于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纷争不断,战乱频仍,再加上秦汉以降,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设,故城镇多为堡寨形式,军事防卫色彩明显;陕南地区位于秦巴山区,人类多居住于河谷阶地,地形狭窄,不论是史前聚落还是封建时代的城镇,多沿河岸分布,平面形态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形状多不规整。从文化角度看,陕北城镇体现出明显的边塞文化;关中城镇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陕南城镇则以商贸文化为主。正因陕西省地跨南北及农耕游牧分界线,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以之作为对象的研究才可能产生具有普适性的成果。 目前,无论官方、学界还是民间,尚未有人统计过究竟还有多少座城镇保留着传统风貌。不过,或可从侧面进行粗略估计。截至2021年,陕西省已公布的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共43座,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西安、延安、榆林、韩城、咸阳、汉中。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座):陈炉、青木川、凤凰、高家堡、蜀河、熨斗、尧头。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黄陵、凤翔、乾县、三原、蒲城、华阴、城固、勉县、府谷、神木、佳县。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座):木头峪、甘谷驿、直罗、永乡、旧县、安定、美原、曹村、宫里、秦东、孙塬、高坝店、漫川关、红军、焕古、大河塔、鱼河、镇川、皇甫。 上述城镇中,西安、延安、榆林、咸阳、汉中5座属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余38座为小城镇,在陕西省1056座县、县级市、镇中占比极小,约为4%。另外,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仅从传统城镇风貌的角度来看,大多已名不副实。于是,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这些历史城镇到底还保有几分原貌?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从常识层面讲,它应是一切城镇保护研究的理论前提,但遗憾的是,该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回答。 三、研究现状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曾指出“小城镇,大问题”,提醒学界不应忽视对小城镇的研究。历史城镇保护是一种存在于现实中的,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的实践形式。促成这种实践产生的思想,来源于两个相关研究领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端于19世纪的欧洲,先后涌现出“风格式修复”“反修复”“文献学式修复”“历史性修复”“科学式修复”“评价式修复”等不同思潮。以这些思想成果为基础,逐渐凝练出“真实性”(authenticity)与“完整性”(integrity)两项原则,也奠定了1933年《雅典宪章》与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简称《威尼斯宪章》)的历史地位。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出“突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概念,由此开启了保护理论的新维度—价值保护。其后数十年间,在上述三大原则的框架内,一系列与历史城区保护相关的国际文件相继出台,如《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简称《华盛顿宪章》),以及《新都市主义宪章》《苏州宣言》《北京宪章》《北京共识》《维也纳备忘录》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城区保护的规范与准则加以阐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始于19世纪末,迄今为止先后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林奇、雅各布斯、本特利等的“城市活力”,以及柯林?罗的“拼贴城市”等主要理论。其中,与历史城区保护有关的主要是“城市活力论”与“拼贴城市论”,前者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城市需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基础是城市的多样性;后者则形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的20世纪70年代,认为城市是由历史记忆和建筑积淀所形成的历史性、地方性、功能性、生物性等要素的叠加,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一种“拼贴”。“拼贴”能够打破强加于城市的现代主义城市逻辑,使历史、现在、未来得到共现。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新旧城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与之相应的旧城改造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初,吴良镛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中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即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而城市建设应按照内在秩序,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机体更新。之后的“微循环”理论则是在“有机更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保护更新方式。2001年,王树声对绛州古城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了保护的层次及内容,并提出“时代功能注入”,即赋予历史建筑与环境一定程度的现代气息。2005年,俞孔坚在浙江台州的规划中提出“反规划”的新思路,即城市规划从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历史街区、公共绿地等)着手,先定义城市发展的底线,再规划未来城市空间形态。2008年,陈稳亮提出“弹性规划”理念,主张在城市某一区域埋藏有地下文物且利用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应采用设置公共绿地的形式作为保护并为未来的利用保留余地。2012年,李浈、杨达结合芜湖古城的文化空间特征,提出古城的再生策略,即以“三区”(古代典礼文化区、传统民俗风情区和保留整治区)、“三带”(传统商业风情带、现代商业延伸带和生态景观带)为主题的空间架构。另外,近年来,那些因位置偏远而未被城镇化浪潮波及的古村落也吸引了学界的注
-
住宅室内外环境布局诀窍-住宅风水指南
¥18.9¥29 -
大家小书:论园
¥20.5¥43 -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
¥79¥188 -
古建园林技总91-100期(十)
¥39.7¥90 -
建筑园林文化趣味读本
¥18.9¥56 -
中国园林史
¥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