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512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318.4(8.0折) 定价  ¥3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08595
  • 条形码:9787030708595 ; 978-7-03-07085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系统总结“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以往相关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本书主要包括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近期研发的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及其养分缓控释和稳定性作用机制,专用作物新产品配制、高效施用技术及应用效果等内容。 本书可供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管理等部门的政府职员,以及从事与农业相关行业的企业研发人员等参阅。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1
1.1 我国农业发展及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
1.1.1 耕地面积总量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1
1.1.2 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1
1.1.3 化肥用量增加导致社会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2
1.2 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
1.3 我国化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
1.4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 4
1.5 我国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发展政策和驱动因素 5
1.5.1 国家鼓励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政策 5
1.5.2 各地鼓励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政策 6
1.5.3 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驱动因素 7
第2章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概述 9
2.1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定义 9
2.2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10
2.3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制备及生产工艺 11
2.3.1 化学合成型微溶有机氮化合物 11
2.3.2 包膜型缓控释肥料 13
2.3.3 掺混型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 16
2.3.4 功能型缓控释肥料 17
2.3.5 高效稳定性氮肥 17
2.3.6 高效稳定性复混肥料 17
2.4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质量评价与标准 18
2.4.1 缓控释肥料的质量评价与标准 18
2.4.2 稳定性肥料的质量评价与标准 23
第3章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发展现状和趋势 25
3.1 国外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发展历程 25
3.1.1 国外缓控释肥料产业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26
3.1.2 国外缓控释肥料产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26
3.2 我国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研究进展 29
3.2.1 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发展历程 29
3.2.2 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化现状 31
3.3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3.3.1 研发环境 33
3.3.2 生产成本 33
3.3.3 产业化技术包 33
3.3.4 产品推广示范 33
3.3.5 缓控释肥料需要国家激励政策支持 33
3.4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研究目标和动态趋势 34
3.4.1 国内缓控释肥料产业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新需求 34
3.4.2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研究目标和趋势 34
第4章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37
4.1 油脂改性包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原理 37
4.1.1 植物油基包膜材料制备 37
4.1.2 地沟油基包膜材料制备 38
4.1.3 酒糟基包膜材料制备 40
4.2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工艺 42
4.2.1 植物油基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 42
4.2.2 地沟油基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 46
4.2.3 酒糟基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 50
4.2.4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54
4.3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生产装备与生产线 55
4.3.1 多段式转鼓自动连续化工艺和装备研发 55
4.3.2 缓控释肥料精准化控制工艺和装备研发 59
4.3.3 缓控释肥料清洁化生产工艺和装备研发 62
4.4 作物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2
4.4.1 水稻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2
4.4.2 玉米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4
4.4.3 小麦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5
4.4.4 马铃薯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6
4.4.5 棉花专用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68
4.5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技术及肥效 69
4.5.1 油脂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69
4.5.2 植物油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掺混比例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70
4.5.3 植物油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施用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72
4.5.4 不同缓控释肥料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的养分释放规律 75
第5章 纤维素类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76
5.1 纤维素类改性膜材的制备及其原理 76
5.1.1 纤维素的来源、结构和性质 76
5.1.2 纤维素的资源化利用 77
5.1.3 纤维素类改性膜材的制备方法 78
5.2 纤维素类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工艺 92
5.2.1 液化废旧纸板箱包膜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工艺 92
5.2.2 棉花秸秆改性聚氨酯包膜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工艺 93
5.2.3 液化木屑、玉米芯包膜控释尿素的制备 95
5.2.4 超疏水改性小麦秸秆包膜控释肥料的制备 97
5.3 纤维素类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生产装备与生产线 100
5.3.1 包膜缓控释肥料关键生产装备 100
5.3.2 纤维素类液化改性包膜控释肥料的生产线建设 101
5.4 作物专用纤维素类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109
5.4.1 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专用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109
5.4.2 直播稻专用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110
5.4.3 脐橙专用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120
5.4.4 茶树专用缓控释肥料的配制与应用 121
5.5 纤维素类改性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技术及肥效 122
5.5.1 长江中下游区双季稻专用缓控释肥料机械侧深施用技术及肥效 122
5.5.2 长江中下游区双季稻专用缓控释肥料减施增效技术及肥效 122
5.5.3 长江中下游区双季稻专用缓控释肥料增效技术及应用 130
第6章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132
6.1 聚醚多元醇配比对聚氨酯膜层性能的影响 132
6.1.1 聚氨酯反应的机制 132
6.1.2 聚氨酯包膜肥料的膜材选择 132
6.1.3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材料 133
6.2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工艺条件与生产装置 136
6.2.1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流化床工艺和装置 136
6.2.2 连续包覆操作的转鼓流化床工艺和装置 138
6.3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产品性能评价 139
6.3.1 影响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产品性能的一些因素 139
6.3.2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产品评价 141
6.3.3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环境效益评价 145
6.4 作物专用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及应用 174
6.4.1 水稻专用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 174
6.4.2 玉米专用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配制 175
6.4.3 水稻专用聚醚类聚氨酯包膜控释肥料的应用及肥效 176
6.5 聚醚类聚氨酯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技术及肥效 179
6.5.1 缓控释氮肥对湖南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179
6.5.2 控释氮肥对湖南双季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180
6.5.3 控释氮肥对湖南旱地玉米产量的影响 181
6.5.4 控释氮肥对湖南旱地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184
第7章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186
7.1 水基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究现状 186
7.2 水基聚合物材料的改性及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 186
7.2.1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 186
7.2.2 FeⅢ-单宁酸纳米自组装配合物改性的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 191
7.2.3 正十六烷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 198
7.2.4 水基聚合物包膜光降解设计及降解过程 204
7.2.5 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的可控降解研究 208
7.3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 210
7.3.1 流化床包膜基本工艺和过程 210
7.3.2 连续沉降型塔式流化床包膜设备的设计 212
7.4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缓控释肥料产品的农业环境效应 214
7.4.1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试验概况 214
7.4.2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水稻.小麦轮作上的农学效应 217
7.4.3 改性水基聚合物包膜尿素在水稻.小麦轮作上的环境效应 219
第8章 纳米复合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226
8.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方式与性能 227
8.1.1 纳米粒子的选择与改性 227
8.1.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方式 229
8.1.3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231
8.2 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及养分释放特征 237
8.2.1 纳米复合保水缓控释肥料的制备与养分释放特征 237
8.2.2 纳米复合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制备与养分释放特征 243
8.2.3 纳米复合包膜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工艺参数研究 245
8.2.4 超微细磷钾活化剂肥的制备 248
8.3 自动连续化缓控释肥料生产工艺和装备 250
8.3.1 一体式转鼓自动连续化工艺和装备研发 250
8.3.2 自动连续化缓控释肥料生产工艺和装置研发 256
8.4 纳米复合包膜缓控释肥料的施用技术与综合效应 261
8.4.1 缓控释肥料分层施肥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61
8.4.2 旱作马铃薯缓控释肥料效应研究 265
8.4.3 缓控释肥料对露地大白菜产量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267
8.4.4 水稻送嫁肥的施肥效应 273
8.5 包膜控释肥料的农田应用效果 275
8.5.1 作物专用控释肥料产品配方研发 276
8.5.2 作物专用控释肥料试验示范效果 276
8.5.3 缓控释专用肥料推广 285
第9章 功能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产业化应用 287
9.1 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原理与途径 287
9.1.1 促生物质的选择与促生原理 287
9.1.2 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原理 292
9.1.3 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过程 293
9.1.4 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效果 294
9.2 保水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原理与途径 304
9.3 抗盐型缓控释肥料的制备原理与途径 306
9.3.1 新型有机高分子抗盐碱材料研究 306
9.3.2 新型抗盐碱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配方与工艺技术研究 308
9.3.3 新型抗盐碱功能肥料田间施用技术及效应评价 308
9.4 功能性物质与功能型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及其工艺 309
9.4.1 内生菌高效发酵工艺和功能性物质提纯浓缩技术的优化与产业化 309
9.4.2 基于脲醛基粘结剂的缓控释肥料核芯的制备工艺研发 311
9.4.3 低成本缓控释肥料核芯表面改性工艺 315
9.4.4 功能型缓控释肥料膜材的生产及工艺 319
9.4.5 以聚烯烃蜡为底涂层的复合包膜养分精准释放技术 332
9.4.6 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生产线设计 333
9.4.7 区域核心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技培训及产
展开全部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创制与应用(精)/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理论与实践丛书 节选

第1章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普通化学肥料利用率低,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失而污染环境等问题,纷纷研制养分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要求肥料养分的释放规律与作物的养分吸收相同步,既可实现一次性施肥、省工高效,又可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是顺应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型肥料类型(张民,2000)。近年来,随着控制化肥用量的环境立法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重视,世界普通化肥用量出现负增长,但是缓控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消费每年以高于5%的速度增长,其中包膜缓控释肥料的增长率超过10%(Trenkel,2010)。多年来,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竞争的热点。 1.1我国农业发展及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中国是世界*大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到14亿国民的吃饭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粮食供应问题注定了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首要位置。就中国农业发展来说,中国创造了以只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的奇迹。然而,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还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耕地面积总量与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方式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占用了大量农耕地,据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提供的资料:1996~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已由19.5亿亩(1亩≈.666.7m2,下文同)减少到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29万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03年,全国已经有6个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的警戒线。尤其在目前全球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要保障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耕地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提高耕地单产来实现。 1.1.2 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长期以来,因施用化学肥料与动物粪便等肥料缺乏科学性,造成了农业污染的加剧。目前,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挑战。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30%以上的土地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40%以上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0%以上的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61%的内陆湖泊富营养化,每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我国 GDP总量的1.46%~2.84%。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为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另据资料显示,长期对云南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花卉产业,目前变成对滇池环境破坏的主要污染源,其原因就是花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化肥的施用也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中国的 CO2排放量处于世界第二位,化肥生产与使用中产生的 CO2和氮氧化物被证明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此外,化肥生产和施用过程中排放的气体与粉尘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正日益加剧,其中 N2O不仅可导致臭氧洞的扩大,还容易形成颗粒物导致人呼吸和视力疾病,另外, NO2容易造成酸雨,对损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1.1.3 化肥用量增加导致社会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化肥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农业生产对化肥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加剧了社会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化肥作为工业产品,其主要原料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及钾磷矿石等,这些原料中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生产1t尿素需消耗1.5~2.0t原煤或800kg石油。中国化肥生产消耗的标准煤为1亿 t,占据全国总产量的5%,其中无烟煤和天然气的消耗比例分别为13%和31%;消耗硫资源为69%,而且目前中国的硫资源已无法满足化肥生产的需要,进口量已经占到世界硫黄贸易量的20%;每年中国进口氯化钾达700万 t,占世界钾盐贸易量的33%以上。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5%,我国查明的磷矿储量仅可开采45年,钾矿资源更是长期依赖进口。化肥工业不但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消耗工业,而且这些社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对化肥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使社会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化肥长期施用会造成其增产作用逐步弱化,这必然会引起化肥单位面积使用量的增加,过量施用又会造成肥料的报酬递减,从而使农民单位面积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同时,随着化肥原料、石油、煤炭、电、天然气价格高涨,必会带动化肥价格的上升。另外,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业生产劳动力大量减少。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式的生产模式,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过去一直被忽视的种植劳动力成本问题被核算起来,加之农业种植与进城务工之间的收益反差,使农村耕地无人可种、无人可管、无人可收的问题日益显现。 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已经成为目前环境污染的重要“元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黄摘,2008)。农业更面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巨大压力。目前,包括化肥在内的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整体上升,使我国农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1.2 化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讨论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时,我们经常谈到的是,我国以仅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同时,也必须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我国也消耗了超过世界总产量30%的化肥。化肥的科学合理使用已经成为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大问题。 化肥作为一种工业经济的产物,从诞生之初就在粮食增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化肥在粮食单产增加中的作用可达55%~57%,对总产的贡献率可达30%~31%。在中国,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大量试验结果(林葆和李家康,1989)表明,化肥在提高水稻、玉米、棉花单产上的贡献率为40%~50%,提高小麦、油菜等作物单产上的贡献率可达50%~60%,提高大豆单产上的贡献率近20%。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被称为“人类粮食的粮食”的化肥在中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把化肥工业作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基本物质保障。 同时,化肥也是人类营养结构改善的重要保证。著名能源、环境科学家 Smil(2011)研究认为:化肥提供了人类所需氮素的近45%,而我国这一比例达到60%以上。传统农业中生物固氮仅能提供氮素120~150kg/hm2,每公顷土地只能提供200kg蛋白质,养活6~7个素食者;而一些发达国家每公顷可生产600~800kg蛋白质,养活20~30人。虽然我国农作物单产水平低,但考虑复种指数为150%,实际上我国耕地全年蛋白质产量高于发达国家,达到660~929kg/hm2,因此我国耕地只占世界的9%却能养活近20%的世界人口。在中国人口持续增加和耕地面积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也就成为解决国人生存问题的唯一选择,因此施用化肥也就成为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另外,化肥产业发展也关系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中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平均生产成本为363元/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2010),净利润为15.08元/亩,其中化肥平均投入为20.29kg/亩,支出费用为84.31元/亩,占生产成本的23%,仅少于人工投入。因化肥价格的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投入增加,从而造成粮食生产利润下降,因此,化肥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因此,化肥已成为支持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肥产业发展迅速,不但品种从*初的以氮肥为主发展到多种元素混合的复合肥料,化肥总产量与消费量也不断攀升(图1-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的3.35亿 t,增长到2007年的5.016亿 t,增长了约60%;而我国化肥年总消费量则由1978年的596万 t(折纯,下同)增长到2013年的5912万 t,增长了近892%。这既说明我国的化肥消费量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从某个方面也显示出化肥生产效率和化肥对农业增产的支撑作用已明显下降。 图1-1 中国化肥消费量与粮食总产量和化肥生产效率变化曲线图 化肥过量使用已成为推动农业成本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农资、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生产投入也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高投入行业。 1.3 我国化肥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化肥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在为人类农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长期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传统化肥养分利用率低下。目前,我国的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5%左右,磷肥当季利用率不足20%,钾肥的当季利用率也在40%以下,而在一些施肥量高的蔬菜或果树种植区,化肥的养分利用率甚至低于10%。每年就此白白流失的化肥就达1100万 t,直接造成的浪费就达1000亿元,仅损失的氮肥价值就达400亿元。化肥养分利用率的低下造成了我国化肥消耗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不足9%,却消费了超过世界化肥总产量的30%,单位面积使用化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 第二,化肥污染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化肥生产技术与使用技术水平低下,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而且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每年流失的高达1100万 t的化肥大量残留或者释放到土地、大气,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地表水进入江、河、湖泊中,成为主要的面源污染源,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食品安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为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另据调查,云南省经济主要支柱产业—花卉产业目前已经成为造成滇池污染的主要因素,原因就是花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化肥造成了严重污染。 第三,化肥工业的不断膨胀加大了国家投资、农民投入的压力。由于化肥生产原料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持续增长的化肥产量必将加剧社会能源的供应矛盾。不仅如此,化肥产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大了国家对该产业的投资压力(张福锁,2007)。同时,因近来国际石油等原料的大幅涨价,不断攀升的化肥价格也造成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从而会严重挫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各种因素中,化肥大量使用占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主要部分。化肥的长期施用,造成农业增产作用逐步弱化,从而引起农业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加,过量施用又会造成肥料的报酬递减,使农民的单位面积种植成本不断上升,造成农业发展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仍以小麦为例,每亩总投入为466元,其中:化肥投入185元、耕地25元、播种13元、种子60元、耙地13元、浇水100元、收割50元、农药和除草剂20元。目前,化肥支出约占农业生产中全部生产性物质支出的50%。 1.4 缓控释肥料与稳定性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内外化肥工业发展经历了单质肥料、复合肥料到以缓控释肥料为主要代表的新型肥料的发展历程。近20年来,缓控释肥料作为一种新型环保肥料,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环保型肥料”列入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肥料问题,必须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减少环境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