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作者:边振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B5 页数: 25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83.3(7.0折) 定价  ¥11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27889
  • 条形码:9787030627889 ; 978-7-03-06278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可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指导参考书。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内容简介

辽宁省工矿废弃地资源状况调查:研究分析和总结辽宁省工矿废弃地分类方法,以《土地复垦条例》为参照,构建工矿废弃地分类体系,借鉴国内外相关用地调查及研究经验,结合工矿废弃地特点,提出以3S技术应用为支持工矿废弃地调查方法。辽宁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分析及耕地质量评价: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素进行评价,同时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工矿废弃地的损毁特点,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将GIS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耦合,利用空间模糊评价模型,在空间尺度上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潜力及耕地质量进行分析评价。辽宁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空间结构优化:根据工矿废弃地现状类型,编制多种优化配置方案,通过分析比较,确定适合各地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好。研究运用生态足迹和多目标规划方法构建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依据国家及省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有关要求,提出适合辽宁省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部分 基础理论
第1章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研究基础与框架 3
1.1 理论基础 3
1.1.1 概念 3
1.1.2 基础理论 4
1.1.3 耕地质量内涵及其建设研究现状 8
1.1.4 土地适宜性评价内涵和研究现状 14
1.1.5 废弃工矿用地与复垦研究现状 16
1.2 技术框架构建 21
1.2.1 废弃工矿用地特征 21
1.2.2 废弃工矿用地复垦 22
1.2.3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技术框架 22
第2章 耕地质量和废弃工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24
2.1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24
2.1.1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 24
2.1.2 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27
2.1.3 生产潜力指数 27
2.1.4 评价指标体系 27
2.1.5 评价单元的划分 27
2.1.6 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价 28
2.2 废弃工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31
2.2.1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31
2.2.2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33
2.2.3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34
2.2.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 36
2.2.5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步骤 37
第二部分 实践分析
第3章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利用现状调查 43
3.1 废弃工矿用地调查及分析体系 43
3.1.1 调查及分析目的 43
3.1.2 调查及分析原则 43
3.1.3 调查及分析内容 44
3.1.4 调查及分析方法 44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4
3.2.1 辽宁省“二调”数据库 44
3.2.2 辽宁省DEM的获取 44
3.2.3 辽宁省地形坡度的生成 45
3.3 辽宁省矿产资源分布及类型 45
3.4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数量与结构分析 46
3.5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8
3.5.1 坡度 48
3.5.2 周边土地利用情况 49
3.6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典型类型分析 50
3.6.1 大连庄河市仙人洞镇镁矿 50
3.6.2 朝阳北票市宝国老铁矿 51
3.6.3 阜新海州区五龙煤矿 53
3.6.4 阜新彰武县石岭子村采石场 54
3.6.5 丹东东港市马家店砖厂 55
3.6.6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子砖厂 57
3.6.7 朝阳市朝阳县小平房村砖厂 58
3.6.8 朝阳凌源市二十里堡砖厂 59
3.6.9 沈阳苏家屯区史沟砖厂 59
3.6.10 葫芦岛建昌县谷杖子乡锰矿 62
3.6.11 葫芦岛南票区三家子煤矿 64
3.6.12 辽阳灯塔市烟台煤矿公安大黄煤矿 65
3.6.13 盘锦兴隆台区曙光分厂油田 67
3.7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再利用问题分析 68
3.7.1 土地权属问题 68
3.7.2 土源问题 68
3.7.3 资金问题 68
3.8 本章小结 69
第4章 基于耕地质量的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70
4.1 辽宁省典型废弃工矿用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 70
4.1.1 典型地块的选取 70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4.1.3 评价单元的划分 75
4.2 金属矿典型地块适宜性评价 75
4.2.1 大连庄河市仙人洞镇镁矿 75
4.2.2 朝阳北票市宝国老铁矿 76
4.2.3 抚顺新宾县沃谷铜锌矿 78
4.2.4 葫芦岛建昌县谷杖子乡锰矿 80
4.2.5 金属矿适宜性评价结果 81
4.3 煤矿典型地块适宜性评价 81
4.3.1 阜新海州区五龙煤矿 81
4.3.2 辽阳灯塔市烟台煤矿公安大黄煤矿 82
4.3.3 本溪市大阗煤矿 84
4.3.4 葫芦岛南票区三家子煤矿 86
4.3.5 煤矿适宜性评价结果 87
4.4 非金属矿典型地块适宜性评价 87
4.4.1 阜新彰武县石岭子村采石场 87
4.4.2 丹东东港市马家店砖厂 89
4.4.3 沈阳苏家屯区史沟砖厂 90
4.4.4 朝阳市朝阳县小平房村砖厂 92
4.4.5 朝阳凌源市二十里堡砖厂 93
4.4.6 盘锦兴隆台区曙光分厂油田 95
4.4.7 非金属矿适宜性评价结果 96
4.5 本章小结 96
第5章 辽宁省宜耕废弃工矿用地耕地质量评价 99
5.1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再利用宜耕资源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99
5.1.1 研究内容 99
5.1.2 评价依据 99
5.1.3 评价原则 100
5.1.4 技术路线 100
5.2 耕地质量评价具体实施办法 101
5.2.1 前期准备工作 101
5.2.2 确定评价单元 102
5.2.3 确定县(市、区)的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及光温生产潜力 102
5.2.4 评价因素选取、权重的确定 103
5.2.5 确定记分规则 104
5.2.6 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106
5.2.7 国家等指数的转化 106
5.3 耕地质量评价过程 107
5.3.1 确定参数及指标值 108
5.3.2 确定指标的分数值 111
5.3.3 计算质量等别 114
5.4 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116
5.4.1 辽宁省各个县(市、区)耕地质量等别 116
5.4.2 辽宁省耕地质量等别分析 121
5.4.3 辽宁省各地级市耕地等别评价结果 122
5.5 本章小结 123
第6章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 127
6.1 废弃工矿用地再利用优化配置思路 127
6.2 废弃工矿用地再利用结构优化模型 127
6.2.1 生态足迹模型 127
6.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129
6.3 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再利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130
6.3.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的建立 130
6.3.2 结果与讨论 130
6.4 推进辽宁省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再利用政策建议 131
6.5 本章小结 132
第三部分 应用探索
第7章 辽西半干旱区铁矿采坑复垦工艺构建 137
7.1 矿区采坑复垦技术分析 137
7.1.1 矿区采坑复垦技术体系 137
7.1.2 矿区采坑复垦为农业用地技术体系 138
7.2 辽西地区概况 140
7.2.1 自然条件 140
7.2.2 社会经济条件 142
7.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3
7.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7.3.2 松新铁矿采坑概况 144
7.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5
7.4 铁矿采坑复垦工艺体系构建 147
7.4.1 铁矿采坑复垦条件分析 147
7.4.2 采坑复垦工艺体系 147
7.5 铁矿采坑充填工艺技术要点 150
7.5.1 采坑充填条件分析 150
7.5.2 采坑充填工艺技术要点 152
7.6 充填后采坑的表层土壤重构工艺技术要点 159
7.6.1 表层土壤重构条件分析 159
7.6.2 采坑复垦土壤重构措施设计与优选 160
7.6.3 复垦耕地的梯田工程设计 166
7.7 采坑雨水集蓄工艺技术要点 168
7.7.1 采坑蓄水可行性分析 169
7.7.2 采坑雨水集蓄分析与计算 172
7.7.3 采坑雨水集蓄工程设计 178
7.7.4 采坑提水工程设计 183
7.8 本章小结 186
第8章 营口市老边区废弃工矿用地复垦规划与设计实证 190
8.1 自然概况 190
8.1.1 自然条件 190
8.1.2 土地利用现状 191
8.2 基础建设条件分析 192
8.2.1 基础设施条件 192
8.2.2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194
8.3 新增耕地分析 195
8.3.1 土地适宜性评价 195
8.3.2 评价原则 195
8.3.3 评价单元划分 196
8.3.4 参评因子选择及权重确定 196
8.3.5 参评因子适宜性分级 197
8.3.6 适宜性评价及结果 197
8.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98
8.4.1 可供水量分析 198
8.4.2 需水量分析 199
8.4.3 平衡分析 199
8.5 土资源平衡分析 199
8.5.1 需土量分析 199
8.5.2 可供土量分析 203
8.5.3 平衡分析 204
8.6 工程总体布置 205
8.6.1 总平面布置 205
8.6.2 土地利用布局 205
8.7 工程平面布置 206
8.7.1 土地平整工程 206
8.7.2 灌溉与排水工程 208
8.7.3 田间道路工程 210
8.7.4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210
8.8 工程设计 210
8.8.1 工程建设标准 210
8.8.2 土地平整工程 211
8.8.3 灌溉与排水工程 219
8.8.4 田间道路工程 229
8.9 本章小结 233
参考文献 235
展开全部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优化研究 节选

**部分 基础理论 第1章 基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废弃工矿用地复垦研究基础与框架 1.1 理论基础 1.1.1 概念 (1)废弃工矿用地:采矿及其相关活动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非经治理而无法恢复的废弃的土地。除了少量废弃工矿用地由产权人自行组织复垦外,其他废弃工矿用地主要由国家组织安排复垦,包括《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前的矿业开采损毁的土地以及复垦义务人灭失情况下(即无产权人)的矿业开采损毁的土地(崔毅敏,2017)。 (2)耕地质量: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区、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及耕作制度下,耕地的自然肥力状况与田间设施保障条件下形成的耕地生产能力(杨庆媛等,2018)。 (3)耕地质量建设: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导,农业、气象、环境保护等部门共同协作实施的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它以耕地保护为目标,以水利保障、土壤养育、地灾防治、污染治理等为重要内容(钱凤魁,2011)。 (4)土地适宜性:一定土地利用类型对某一种特定用途的适合程度。土地适宜性可分为现有条件下的适宜性和经过改良后的潜在适宜性两种。土地按其适宜的广泛程度,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分(王沈佳,2013)。多宜性是指某一块土地同时适于发展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项用途;单宜性是指该土地只适于某特定用途,如陡坡地仅适于发展林业、水域仅适于发展渔业等。由于每块地有不同等级的质量,因此每块地在满足同一用途上,还有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或不适宜的程度差别。 (5)土地适宜性评价: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进行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6)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通常分为复原、恢复与重建三种情形,复原是指复原破坏前所存在的状态;恢复是指将破坏土地恢复到稳定的和永久的用途,这种用途可以和破坏前一样,也可以在更高程度上用于发展农业,或者改做其他用途(刘文锴等,2006);重建是指将破坏的场地恢复到与破坏前制定的规划相一致的形式和生产力。 1.1.2 基础理论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是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文明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变资源短缺趋紧的局面,需要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状况,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满足这些时代要求,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弘扬节约资源的思想,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的,是通过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人类更加幸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佳方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基础,还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要求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思想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可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冯留建和韩丽雯,2017)。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即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终达到人类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陈百明和王秀芬,20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是长期总结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水体污染、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和物种消失等一系列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该理论*初提出是在1972年,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各项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满足构成损害和威胁。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中。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概括,突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符合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超越,并再次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保证后代的永续发展(林培,1996)。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在其利用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其可持续的特性,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耕地资源开发浪费、占补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及粮食产能提升,更要注重耕地质量状况,加强对其的保护,通过耕地质量评价、监测等手段,来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农业区划理论 农业区划是指按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分农业区,是研究农业地理布局的一种重要的科学分类方法;是在农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按照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和保持一定行政区界完整性的原则,把全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和等级的农业区域,并分析研究各农业区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明各农业区的生产发展方向及其建设途径(林培,1996)。 农业区划理论是区位理论在农业布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与延伸。20世纪20年代初期,先后产生了许多经典理论及代表人物: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等。*早的农业区划思想便起源于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的劳动对象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自然因素等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区划首先要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是通常要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在自然因素的约束下,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及人类行为习惯对农业区域布局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倪绍祥,2003)。我国目前已完成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是基于大比例尺的、覆盖全国所有农用地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农用地分等定级是依据国家统一的指导规范,先对县级尺度进行评定,而后汇总到对应的省级成果,*终进行全国汇总。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评定工作不仅能够反映耕地质量情况,还能够体现出耕地总体利用状况。同时,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建立的国家耕作制度标准、产量比系数和农作物生产等国家*参数体系,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农用地质量信息(金涛,2009)。 4.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人地关系理论就是指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人类活动,产生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的理论。随着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人口增长(钱凤魁,2011)。土地给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产品和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合理地处理好人地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人地紧张问题,改善耕地质量,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大化(王沈佳,2013)。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土地是人类得到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基础和空间,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当前我国面临人多地少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合理地处理好人地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解决土地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改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已成为我国当前耕地资源保护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粮食与人口的问题,总结起来还是人地关系的问题(钱凤魁,2011)。 5. 景观生态学理论 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研究生物住所的科学。Haeckel、Elton、Andrewartha、Krebs、Odum、马世骏等生态学家都定义过生态学的概念。结合生态学的发展,人们现在一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相互规律的科学(洪和琪,2015)。景观生态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