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作者:杜智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1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9.8(6.3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版权信息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以社会调查的工作流为主线,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六篇,**篇,导论,包括绪论和社会调查概述;第二篇,准备阶段,包括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主要介绍选题及文献回顾;第三~五篇,分别介绍抽样调查、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研究特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第六篇,总结阶段,介绍调查报告的撰写。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在介绍传统调查方法的同时,把随科技进步而出现的网络问卷调查、网络民族志、数据搜集的混合模式、利用软件对定量与定性资料的分析、大数据等介绍给读者。本书的理论叙述通俗易懂,操作方法翔实,突出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读者可以随着学习本书的进程,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利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社会调查实际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目录

目 录

**篇 导论 1
第0章 绪论 2
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 2
0.1.1 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
0.1.2 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
作用 3
0.2 怎样才能学好“社会调查方法”
课程 5
0.2.1 明确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目标 5
0.2.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6
思考与实践 7
第1章 社会调查概述 8
1.1 社会调查的概念及其解析 8
1.1.1 社会调查的概念 8
1.1.2 对社会调查概念的解析 9
1.2 社会调查的作用 11
1.2.1 社会调查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11
1.2.2 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
重要方法 12
1.2.3 社会调查是深入了解社情民
意的基本途径 13
1.3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3
1.3.1 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13
1.3.2 根据调查研究范式分类 15
1.3.3 根据时间维度分类 16
1.3.4 社会调查的其他分类 18
1.4 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 19
1.4.1 选题阶段 20
1.4.2 准备阶段 20
1.4.3 实施阶段 20
1.4.4 分析阶段 21
1.4.5 总结阶段 21
1.5 社会调查应遵循的道德伦理 21
1.5.1 客观,实事求是 22
1.5.2 诚实,绝不作假 22

1.5.3 研究伦理,始终坚守 22
思考与实践 25
第二篇 准备阶段 26
第2章 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27
2.1 选题―确定社会调查的题目 27
2.1.1 选题的重要性 27
2.1.2 课题的来源 28
2.1.3 选题的原则 29
2.1.4 选题的过程 30
2.2 文献回顾―社会调查的基础与
先导 31
2.2.1 文献及其分类 31
2.2.2 文献回顾对社会调查的作用 33
2.2.3 文献调查法是进行社会研究的
重要方法 34
2.2.4 文献回顾的主要任务 35
2.2.5 考查文献的科学性 37
2.3 社会调查的总体方案设计 40
2.3.1 总体方案设计的五项原则 40
2.3.2 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 40
思考与实践 46
第三篇 定量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
抽样调查 47
第3章 抽样调查概述 48
3.1 抽样调查的概念及其特点和
局限性 48
3.1.1 抽样调查的概念 48
3.1.2 抽样调查的特点 48
3.1.3 抽样调查的局限性 50
3.2 抽样调查数据及其特点 51
3.2.1 几个基本概念 51
3.2.2 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 53
3.3 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理论依据 57
3.3.1 哲学的视角 57

3.3.2 数学的视角 57
3.4 抽样调查的过程 59
3.4.1 选题阶段 60
3.4.2 准备阶段 61
3.4.3 实施阶段 61
3.4.4 分析阶段 61
3.4.5 总结阶段 62
3.4.6 SPSS在抽样调查过程中的
应用 62
思考与实践 63
第4章 问卷设计 64
4.1 问卷的结构与类型 64
4.1.1 问卷、调查表和量表 64
4.1.2 问卷的结构 66
4.1.3 问卷的类型 69
4.2 概念操作化―问卷设计的基础 70
4.2.1 测量概述 70
4.2.2 概念操作化概述 75
4.2.3 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78
4.3 问卷的质量标准 82
4.3.1 问卷的信度 82
4.3.2 问卷的效度 84
4.3.3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86
4.3.4 提高信度与效度的途径 86
4.4 问卷的形成过程 88
4.4.1 准备工作 88
4.4.2 探索性工作 89
4.4.3 设计问卷初稿 89
4.4.4 通过专家调查修改问卷 89
4.4.5 通过试测修改问卷 90
4.4.6 问卷的版面设计 92
4.5 封闭式题目的类型 92
4.5.1 填空题 92
4.5.2 单选题 93
4.5.3 多选题 94
4.6 问卷题目的编写 95
4.6.1 题目内容的分类 95
4.6.2 问题的编写 97
4.7 封闭式题目选项的编写 99
4.7.1 评定尺度 99
4.7.2 选项的编写 101
思考与实践 103
第5章 抽样设计 104
5.1 抽样概述 104
5.1.1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104
5.1.2 抽样阶段的主要工作与程序 105
5.1.3 设计抽样方案的原则 108
5.2 一阶段概率抽样 108
5.2.1 简单随机抽样 108
5.2.2 系统抽样 110
5.2.3 分层抽样 111
5.2.4 整群抽样 111
5.2.5 一阶段概率抽样的比较 112
5.3 多阶段概率抽样 112
5.3.1 分层多阶段等概率抽样 113
5.3.2 PPS抽样 114
5.3.3 混合抽样 116
5.3.4 户内抽样 116
5.4 非概率抽样 118
5.4.1 偶遇抽样 118
5.4.2 判断抽样 118
5.4.3 定额抽样 119
5.4.4 滚雪球抽样 120
5.5 样本量的确定 120
5.5.1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121
5.5.2 确定样本量 124
5.5.3 经验样本量 125
5.6 抽样框误差―抽样设计中的
非抽样误差 126
5.6.1 社会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 126
5.6.2 抽样框误差 126
5.6.3 树立正确的误差观 128
思考与实践 128
第6章 定量资料的搜集 130
6.1 自填式问卷法 130
6.1.1 发送问卷方式 130
6.1.2 报刊问卷方式 131
6.1.3 邮寄问卷方式 131
6.1.4 计算机辅助问卷方式 132
6.2 自填式问卷法中的无回答误差 132
6.2.1 无回答误差的概念 132
6.2.2 无回答的影响 132
6.2.3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132
6.2.4 无回答的预防措施 133
6.2.5 无回答的补救措施 133
6.3 结构式面对面访谈 134
6.3.1 访谈法概述 134
6.3.2 结构式面对面访谈的基本
步骤 135
6.3.3 结构式面对面访谈的标准化 136
6.3.4 计算机辅助面对面访谈 137
6.3.5 对结构式面对面访谈的评析 138
6.4 结构式电话访谈 138
6.4.1 访谈的实施 139
6.4.2 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 141
6.4.3 优点与局限性 141
6.5 质量保证体系 142
6.5.1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体系概述 142
6.5.2 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 143
6.6 搜集数据的混合模式 146
6.6.1 混合模式的概念 146
6.6.2 混合模式的类型 146
6.6.3 混合模式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47
思考与实践 148
第7章 数据资料的预处理 149
7.1 问卷的审核与编码 149
7.1.1 问卷质量的审核 149
7.1.2 对问卷进行编码 150
7.2 建立SPSS格式的数据文件 154
7.2.1 利用数据编辑器窗口建立
数据文件 154
7.2.2 Excel格式数据文件的转换 159
7.2.3 数据文件的合并 160
7.3 数据的净化 160
7.3.1 利用菜单“分析”中的“探
索”清理极端值 161
7.3.2 利用“交叉表”搜寻互斥
数据 164
7.3.3 排查重复个案 165
7.3.4 问卷输入质量的检查 166
7.4 数据的加工 166
7.4.1 缺失值的处理 167
7.4.2 逆向题目的重新计分 169
7.4.3 选取数据子集 171
7.4.4 生成新变量 172
7.4.5 “拆分”数据文件 175
思考与实践 176
第8章 对问卷题目数据特征的统计
分析 180
8.1 一个单选题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单变量的频数分析 181
8.1.1 频数分布表 181
8.1.2 常用的统计图 184
8.2 一个单选题的数据分布特征
―单变量分布的特征量数 187
8.2.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88
8.2.2 数据的离中趋势 189
8.2.3 偏度与峰度 192
8.2.4 相对量数 193
8.2.5 参数估计 194
8.3 利用SPSS对单选题进行统计
分析 195
8.3.1 利用SPSS的“频率”模块
进行统计分析 195
8.3.2 利用SPSS的“描述”模块
进行统计分析 200
8.4 多个单选题交叉分组时的频数
分析―多变量的交互分析 201
8.4.1 利用SPSS的“交叉表”模
块进行频数分析 201
8.4.2 利用SPSS的“图形”模块
作多变量的常用统计图 204
8.5 多响应变量分析―多选题的
频数分析 209
8.5.1 多响应变量分析的提出 209
8.5.2 利用“多重响应”模块进行
多选题的描述统计分析 210
8.6 作好用好统计图 213
8.6.1 掌握制作统计图的基本原则 213
8.6.2 统计图的编辑 215
8.6.3 学会审图,注意统计图中的
“陷阱” 220
8.6.4 学会读图,抓住重点深入
思考 222
思考与实践 222
第9章 群体差异比较及变量的相关
分析 224
9.1 假设检验的思路与方法 224
9.1.1 检验两个总体均值差异的基
本思路 225
9.1.2 利用SPSS进行假设检验的
步骤 226
9.1.3 进行假设检验时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 227
9.1.4 正态性与方差齐性的判断 228
9.2 两个独立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
T检验―两个群体差异的比
较之一 233
9.2.1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思路 233
9.2.2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模
块的前提条件 233
9.2.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独立正
态总体均值的差异 233
9.3 两个相关正态总体均值差异的
显著性检验―两个群体差异
的比较之二 237
9.3.1 配对样本T检验的思路 237
9.3.2 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模
块的前提条件 237
9.3.3 利用SPSS比较两个相关正
态总体均值的差异 237
9.4 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群体
均值差异的比较 239
9.4.1 单因素方差分析概述 240
9.4.2 利用SPSS 比较多个正态独立
总体均值的差异 242
9.5 对比例的一致性检验―多个
总体比例差异的比较 246
9.5.1 多个总体比例一致性检验的
思路 246
9.5.2 利用SPSS“交叉表”模块
进行?2一致性检验 247
9.5.3 卡方检验在评价样本质量中
的应用 249
9.6 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50
9.6.1 相关分析概述 250
9.6.2 利用SPSS“交叉表”模块
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 253
9.6.3 利用SPSS“相关”模块中
的“双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256
9.6.4 利用SPSS“相关”模块中
的“偏相关”进行相关分析 258
9.7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应用―事物
间的非确定性因果关系 259
9.7.1 回归分析概述 259
9.7.2 回归方程的建立 260
9.7.3 利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
分析 262
9.7.4 其他回归分析方法简介 270
思考与实践 271
第10章 网络时代社会调查的新发展 272
10.1 网络调查概述 272
10.1.1 网络调查的产生与发展 272
10.1.2 网络调查的概念 273
10.1.3 网络调查的分类 273
10.1.4 网络调查的优势 274
10.1.5 网络调查的局限性 275
10.2 网络问卷调查 276
10.2.1 网络问卷调查的途径 276
10.2.2 网络问卷的设计 277
10.2.3 网络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 278
10.2.4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82
10.3 大数据与抽样调查 285
10.3.1 大数据概述 285
10.3.2 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的影响 290
10.3.3 大数据与传统抽样调查必
将融合 291
思考与实践 295
第四篇 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 297
第11章 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方法 298
11.1 实地研究概述 298
11.1.1 实地研究的概念 299
11.1.2 定性研究范式与定量研究
范式的比较 300
11.1.3 定性实地研究的优势与
局限性 303
11.2 田野调查 304
11.2.1 适合田野调查的题目 304
11.2.2 田野调查的过程 304
11.2.3 田野调查实施中的几个
问题 305
11.2.4 个案研究及其“代表性” 310
11.3 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 312
11.3.1 个案调查 312
11.3.2 典型调查 315
11.3.3 蹲点调查 318
11.4 网络民族志 319
11.4.1 民族志及其发展历程 319
11.4.2 网络民族志概述 320
11.4.3 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 322
11.4.4 网上田野调查实施中的
几个问题 324
思考与实践 326
第12章 定性资料的搜集 328
12.1 观察法 328
12.1.1 观察法概述 328
12.1.2 实地观察实施中的几个
问题 331
12.1.3 努力减小观察误差 334
12.1.4 观察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336
12.2 访谈法 336
12.2.1 访谈法概述 336
12.2.2 个别访谈实施中的几个
问题 340
12.2.3 焦点小组访谈实施中的
几个问题 344
12.3 访谈的技巧与访谈法的评价 345
12.3.1 访谈的技巧 345
12.3.2 访谈法的评价 351
思考与实践 352
第13章 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53
13.1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353
13.1.1 定性资料的性质 353
13.1.2 定性分析的目的 354
13.1.3 定性资料分析的互动模式 355
13.1.4 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异 355
13.2 定性资料的审核与整理 357
13.2.1 定性资料的审核 357
13.2.2 定性资料的整理 359
13.3 定性资料的编码 360
13.3.1 编码的意义 360
13.3.2 定性资料的分类 360
13.3.3 斯特劳斯的三级编码 362
13.3.4 撰写备忘录 366
13.4 定性资料的分析策略 367
13.4.1 连续逼近法 367
13.4.2 图表法 367
13.4.3 主题框架法 370
13.5 定性研究数据分析软件NVivo
简介 371
13.5.1 NVivo的含义 371
13.5.2 NVivo的功能 371
13.5.3 NVivo的质性分析流程图
与操作步骤 372
思考与实践 374
第五篇 定量与定性结合范式的社会
调查―混合方法研究 375
第14章 混合方法研究 376
14.1 混合方法研究概述 376
14.1.1 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
必要性 376
14.1.2 混合方法研究的作用与
适用范围 377
14.2 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类型 378
14.2.1 三角互证设计 379
14.2.2 嵌入式设计 380
14.2.3 解释性设计 380
14.2.4 探究性设计 381
14.2.5 综合各类设计类型的整合
方案 382
14.3 混合方法研究的实施与评价 383
14.3.1 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 383
14.3.2 混合方法研究实施中的
几个问题 384
14.3.3 混合方法研究的评价 389
思考与实践 391
第六篇 总结阶段 392
第15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393
15.1 调查报告质量的评价标准 393
15.1.1 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 393
15.1.2 主题的针对性 393
15.1.3 见解的新颖性 394
15.1.4 价值的时效性 395
15.2 撰写调查报告的一般过程 395
15.2.1 提炼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 395
15.2.2 确定调查报告的组成和
类型 396
15.2.3 整理分析各类材料 397
15.2.4 拟定写作提纲 398
15.2.5 撰写初稿 399
15.2.6 修稿与定稿 399
15.3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 399
15.3.1 总标题 399
15.3.2 前言 400
15.3.3 主体 401
15.3.4 结束语 401
15.4 学术性调查报告的撰写 402
15.4.1 文献综述的撰写 402
15.4.2 研究目的、假设与模型的
撰写 402
15.4.3 研究方法的撰写 403
15.4.4 调查结果的撰写 404
15.4.5 讨论的撰写 405
15.4.6 附录的撰写 405
15.4.7 实地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特点 405
15.5 应用性调查报告的撰写 406
15.5.1 揭示问题的调查报告 406
15.5.2 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 407
15.6 撰写调查报告的若干规范 408
15.6.1 撰写调查报告的规范化 408
15.6.2 语言的运用 408
15.6.3 摘要的撰写与关键词的
选取 409
15.6.4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撰写 410
思考与实践 411
参考文献 412
展开全部

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第2版)/统计分析系列 作者简介

杜智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 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高教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原理事长,现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