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艺术学理论前沿

艺术学理论前沿

作者:梁晓萍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9.7(7.2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艺术学理论前沿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3123538
  • 条形码:9787203123538 ; 978-7-203-12353-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艺术学理论前沿 本书特色

艺术是感性的,艺术总是以感性的面貌诉诸人的感官,再通过人的思维进而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对于这种感性特征显著的事物的认识是对理论家的考验。艺术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以其某类显著特征而深刻影响着艺术的精神面貌和创作方法,这就要求理论家不断思考。 《艺术学理论前沿》正是山大学人们在近二十余年来对艺术的言说成果。

艺术学理论前沿 内容简介

本书为山西大学多位学者近年所撰的论文集,收录了针对山西本土的艺术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3篇,以及超越山西本土艺术的研究文章15篇。 这些文章既有针对具体艺术门类的研究,如园林、书法、国画、乐论、文学等,又有超越具体艺术门类的宏观研究,如哲学、美学、艺术史等,反映出山大学人们宏阔的学术视野;其中既有老一辈教授的研究成果,又有中青年教授的研究成果,多以新的视角或材料突破传统研究话题,资料翔实,富有见地,无不折射出山大学者们的学术精见。

艺术学理论前沿 目录


上篇 理论经纬

中国艺术史学术研究中的中国特色初探...............................................3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指导思想........................4

二、坚持“整体艺术史”之学术观念........................................................7

三、根植中华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做创新发展...............................8

四、以艺术生产为中心,构建艺术功能分类体系.....................................10

五、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12

六、结语..........................................................................14

试论《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内涵和历史意义.......................................16

一、认可“声无哀乐”就等于否定了艺术的意义和价值..........................18

二、否认音乐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也就否定了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可能性.............................................20

三、否认艺术中有感情因素,回避了形式美的产生问题,

  割裂了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联系............................................20

四、结语..........................................................................24

孔子“乐”论的道德内蕴与伦理价值.................................................25

一、孔子“乐”论的时代背景.........................................................26

二、孔子“乐”论的道德本体性.........................................................27

三、孔子“乐”论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涵育.................................................30

四、孔子“乐”论对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建构的影响.................................34

五、结语...........................................................................37

中国诗学“元气”艺术本体论——以元好问、郝经诗歌理论为考察中心..........................39

一、元、郝诗论中的“重气之旨”与诗歌艺术本体观.............................41

二、元、郝“元气”本体论诗学的史地根源与汉文化传统......................47

三、元、郝“元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影响.............................52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精神承载与价值栖居...................................56

一、“十二平均律”的发明...............................................................56

二、精神承载.........................................................................57

三、价值栖居....................................................................62

四、结语.............................................................................67

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话语的“非对象性”..................................................69

一、认识论视域下艺术美学话语的“对象性”病症.................................71

二、传统艺术美学话语逻辑起点范畴“文质”的“非对象性”................74

三、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话语的“非对象性”特征.....................................78

四、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话语“非对象性”的哲学之由.............................82

五、结语.......................................................................87

生命之真实与美术创作的再现和表现.................................................89

一、美术创作自由之觉醒与表现的转向.................................................92

二、美术创作的生命之真与形式表现.........................................95

三、美术创作建构现实的再现与表现................................................98

四、结论........................................................................ 100

宋明理学“公理”论的阐释学意义............................................. 102

一、公理或公共之理............................................................... 103

二、公理与体验.................................................................. 109

三、理解与阐释.................................................................... 116

下篇 门类纵横

北京钟楼声效应初探——以永乐青铜古钟为中心.................................... 123

一、声学效应及古钟的声学构造...................................................... 124

二、声学测量................................................................. 128

三、声学效应分析................................................................ 138

四、结论........................................................................ 148

论民歌的审美意象............................................................. 150

一、民歌意象的基本性质........................................................ 151

二、民歌意象的生成机制........................................................ 154

三、民歌意象的审美特征........................................................ 157

四、民歌意象的组合方式........................................................... 161

陈从周园林美学研究.............................................................. 165

一、“宜坐宜留”的动静观与“引人”的俯仰观..................................... 165

二、园林审美体验的统一性与恒长性................................................... 167

三、园林建造通过“借景”求融合.................................................... 171

王羲之师承说文本考略及文化意义................................................ 174

一、引言......................................................................... 174

二、卫夫人与《笔阵图》............................................................ 175

三、师承说的雏形................................................................... 178

四、师承说的衍化................................................................ 179

五、余论..................................................................... 182

极品鉴藏的影响与意义——以清代《大观帖》鉴藏为研究对象............... 185

一、清代《大观帖》鉴藏的影响......................................................... 185

二、清代《大观帖》鉴藏的意义...................................................... 190

三、小结................................................................. 209

花鸟画和题画诗的意象营构的传统性................................................ 210

一、古代诗画意象与花鸟画和题画诗的意象营构................................... 210

二、古代哲学思想与花鸟画和题画诗意象营构....................................... 216

三、小结...................................................................... 222

童年记忆与王蒙的文学发生学..................................................... 223

一、痛苦与温暖并存的童年记忆................................................... 225

二、艺术天赋与个人意识的觉醒.................................................... 234

三、左翼化思想的*初成因........................................................... 238

四、结语........................................................................ 243

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以山西陵川盲人曲艺队为例......................... 244

一、超越乡土的多样性:社会需求+ 政府支持

  + 特殊职业教育模式的传承路径................................................ 245

二、社会互动中陵川盲人曲艺队的组织经验........................................... 251

三、超越地方:历史视野中说唱文艺的时代演进和变化........................ 260

四、超越文本:“太行书会”曲艺赛背后说书人的变化........................... 264

晋阳宋金元美术遗珍........................................................... 269

一、建筑艺术....................................................................... 270

二、雕塑艺术..................................................................... 275

三、绘画艺术............................................................... 285

四、书法艺术................................................................... 290

五、工艺美术..................................................................... 291

九原岗墓室壁画中的佛教因素.................................................... 296

一、九原岗墓室壁画的表现内容............................................... 297

二、墓道东西壁麈尾图像的佛教意涵................................................ 299

三、墓门上方净土观想图像辨识.................................................. 301


展开全部

艺术学理论前沿 节选

自20世纪初中国艺术史学科确立以来,历代中国艺术史学者始终将探索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视为己任与奋斗目标。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命题以来,艺术史学界探索中国艺术史的中国学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艺术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讨论已逐步形成热潮。 回顾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中国艺术史学科创立后,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20世纪初至1948)、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至1976)与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至21世纪初)三个发展阶段。在中国艺术史学科初创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剧变与转型时代。此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受历史学界的影响,中国艺术史学者在继承传统的史学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用新的观点与方法重新诠释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于是出现了一批体现实证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性主义史观的代表性著作。新中国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获高度的发展。中国艺术史学界普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探索中国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研究成果卓著。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中国艺术史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现代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使中国艺术史在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的更新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在中国艺术史学科的“三大体系”中,学术体系指学科内部逻辑关系和原理性问题的探讨。它体现为有关艺术史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与学说,诸如艺术史的研究范畴、艺术史中的艺术分类、艺术功能与价值、艺术的风格类型、艺术发展的动力机制、艺术的发展规律、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等。在艺术史的三大体系中,相对而言学科体系是较为重要的基础部分,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中国艺术史的学术体系,以期从中国艺术史各发展时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中离析出研究特色,进而为中国艺术史学术体系的中国学理的论证打下坚实基础。 综观中国艺术史各时期的学术研究,其系列学术观点与学说的独到之处,或称为“中国特色”,表现为如下诸方面。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指导思想 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获迅速发展。学术界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先后建立,在此背景下中国艺术史学科逐步确立。在中国艺术史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早期),我国正处于社会剧变与转型时代。此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历史学界学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史学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用新的观点与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历史。实证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认为史学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王国维、陈寅恪、顾颉刚等继承了乾嘉学派的余绪,并吸收了西方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的观念和方法对历史学做了开拓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另一些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如李大钊的《史学要论》、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理性主义的史学观念承认人具有正确认知客观历史的能力,主张用人的心智来分析、论证、解释历史,依靠理性的推导、逻辑的证明,归纳演绎出结论。 在新的史学观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史学研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出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1914)以实证论、进化论的观点阐明戏曲艺术的发展脉络,成为我国戏曲史的奠基著作;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以比较学的方法对中西音乐艺术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见解。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1944)从实证史学的观念出发,对中国音乐的历史文献、古乐器、乐种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开创了一代新乐风。在美术界,主张中西融合的高剑父(岭南画派)、刘奎龄、刘海粟,写实画派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所提出的艺术理论同样体现了这一时期艺术史学的进展。 新中国建国初期(1949—1976),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获高度的发展。唯物史观承认历史是前进的,历史前进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经济原因。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但历史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单纯,而是掺进了人的活动,通过偶然来实现必然。唯物史观的运用使中国艺术史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以下重大学术观点的转变:①人民是艺术的创造者;②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③重艺术实践的观点;④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⑤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学风。在这一时期中,艺术史学论著大量涌现,涉及所有艺术门类。此时期的代表著作如王逊先生的《中国美术史》、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曲史长编》、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阎丽川先生的《中国美术史略》、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汪毓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等,反映了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风貌。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音乐事物,成为此时期中国艺术史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书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认识、关于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认识、俗乐是音乐史发展中的主流的观点等,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此时期中国艺术史学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文艺方针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现代学术思想的成果,结合中国的艺术实践,在中国艺术史学术研究观念、研究方法上取得了更多的创新成果。张庚、郭汉城先生的《中国戏曲史》、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孙景琛、王克芬先生等著的《中国舞蹈史》、王伯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王朝闻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史》、葛陆先生的《中国绘画美学史》、李福顺先生的《中国美术史》、李希凡先生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等可视为代表作。中国艺术史的专题性著作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文化部组织编纂的中国音乐五大集成(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戏曲音乐等)、《中国曲艺志》《中国戏曲志》《中国舞蹈志》等。 在此,我们仅举李福顺《中国美术史》一书为例作以简要说明。从整体上看,该书的写作持“整体艺术”观念,内容囊括雕刻、建筑、工艺、书法、画史画论、中外美术交流等全部造型艺术门类。书中彰显“以论代史,史论结合”的学术思想,以利于艺术发展的规律的探索,如石窟艺术的基本特征、文人画的学理等。书中对于每一种艺术体裁产生与发展所作的社会分析,如山水画、人物画,同样反映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坚持“整体艺术史”之学术观念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虑到艺术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决定设立艺术学这一艺术类二级学科,与音乐、美术、艺术设计、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并列,并增设了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该学科2010年后随艺术被提升为学科门类更名为艺术学理论。此后,作为艺术学理论的下属学科艺术史如何构建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议题。 20世纪初,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受西方艺术史学理的影响,将艺术史按照艺术创作方式、创作技艺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艺术史(我们可将之视为艺术通史之中的专史),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这种分类方式是否符合历史中中国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呢? 考察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从艺术的产生开始,中国的艺术创作就具有整体艺术的特征。如中国艺术史中先秦时期的祭祀乐舞涉及到服饰、音乐、舞蹈、戏剧;汉唐时期的佛教、道教艺术涉及到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宋代的文人艺术涉及到绘画、书法、音乐;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涉及到文学、音乐、戏剧表演、舞台美术。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