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对于生而为人终会面临的议题,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生死学先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借助大量访谈分析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以及如何给临终者以安宁。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28.9¥49.8我的父亲母亲:民国大家笔下的父母
¥14.7¥46.0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第四辑 曹雪芹:从忆念到永恒
¥20.9¥59.8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50344
- 条形码:9787559650344 ; 978-7-5596-5034-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本书特色
老龄化社会和全球疫情焦灼的现实,都使得死亡与临终关怀的社会学话题更受关注。这本书出版六十年了,但它的现实意义依然强烈。书中大量真实的**手的案例,指导我们学会怎样面对临终病人,怎样对待自己生命的终结,怎样应对亲人的离世。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内容简介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首次提出病人面对死亡要经历五个阶段:否认与自我封闭、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改变了人们对待死亡和临终的态度,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本书出版六十年来,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成为现代生死学教育经典,影响并教诲无数人正确对待临终与死亡。罗斯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导人们更加感性地体味步步紧逼的死亡会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帮助人们学习如何给临终的病人以希望、安慰与内心的安宁,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生命的终结,如何应对亲人的去世,从而改善生命的质量。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目录
**章 对死亡之恐惧
第二章 面对死亡与临终,心态各异
社会习俗和防御心理
“死亡与临终”跨学科研讨课的由来
以临终者为师
第三章 **阶段:否认与自我封闭——“不,不可能是我!”
第四章 第二阶段:愤怒——“为什么是我?”
第五章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她唯一的愿望是“再登台表演一次”
第六章 第四阶段:抑郁——但病人要经历的失落还远不止这些
第七章 第五阶段:接受——“漫长旅途前*后的休息时间”
第八章 希望
第九章 病人的家属
家庭的变故对家人的影响
交流中的问题
家属应对危重病情
病人去世后的家庭状况
消除悲伤与愤怒
第十章 晚期病人访谈录
第十一章 对“死亡与临终”研讨课的反应
医护人员的反应
学生的反应
病人的反应
第十二章 绝症病患的治疗
无声胜有声
致谢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节选
《直到*后一课:生与死的学习》: 如果死亡避不开、逃不掉,我们会尝试挑战死亡并征服死亡。如果我们能在高速路上飙车却没发生交通事故,能从越南战场上活着回家,我们肯定会觉得自己摆脱了死神的召唤。我方也有伤亡,但消灭了十倍于己的敌军——新闻天天这么讲。我们就爱听这些,要不然就是我们太天真,觉得自己全知全能、长生不老?如果举国上下、整个社会都陷入这样一种对死亡的恐惧,绝口不提“死”字,那么,某种防御体系就会启动,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战争、骚乱、数量越来越多的谋杀案和其他犯罪行为,也许都在说明,如今的人不愿意优雅坦然地面对死亡。我们应该回到过去,重温旧日时光,多一些理性,少几分恐惧,去想象自己与死亡不期而遇时的样子,学会面对这场无法避免的悲剧。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宗教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过去的人大多笃信上帝,相信有来生,以此缓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人们相信,升入天堂就能得到回报,如果在人间受尽了苦,在重压之下还能展现出勇气、优雅、耐心和高贵,死后就有补偿。过去很多时候,人活着就是遭罪,比如孕妇分娩,就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自然过程——婴儿呱呱坠地,受尽折磨的母亲还保持着清醒。但遭罪不是无缘无故的,未来一定会有补偿。如今,我们可以给产妇注射镇静剂,减缓分娩时的痛苦,甚至能通过引产决定分娩的时间,让那一天正好与某个亲戚的生日一致,或者避开某个重要的日子。由于使用了太多麻醉剂,很多产妇在孩子出生好几个小时后还没有苏醒,错过了**时间感受孩子降生的喜悦的机会。说来也是,既然疼痛、瘙痒和其他不适都可以用药物缓解,人们为何还要傻乎乎地遭罪呢?“现世受苦,天堂得赏”的说法早就没人相信了,苦难失去了意义。 同样道理,越来越少的人相信死后还有来生,这本来是人们对凡人终有一死说法的否定。如果不能预知死后的生活,就得考虑死亡。如果在人间受苦受难,却不能去天堂得到回报,那受苦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上教堂只是去聊聊天、跳跳舞,那教堂的作用是什么呢?修建教堂,是给予信徒们希望,让他们遭遇人间的悲苦时,仍然心怀期许,试着去理解尘世间令人难以接受的痛苦,并弄清其中的奥秘。 这听起来很矛盾,一方面,社会教我们对死亡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宗教失去了许多相信有来世、肉身不灭的信徒,这样一来又淡化了对死亡的否定。如果站在病人角度,这种立场的转换会让人无所适从。宗教的死亡观,即上文提过的“现世受苦,天堂得赏”,叫人心头怀着希望,日子过得充实,然而当下社会的死亡观则让人们丧失了希望,过一天算一天。这种生活方式增加了人们的焦虑感,更具有毁灭性、侵略性,人们会为了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死亡宿命而大开杀戒。 展望未来,我们将迎来这样一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依靠机器和电脑“维持生命”,机器代替了身体器官,电脑则随时查看是否有其他生理机能需要被电子设备替换。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汇总各项数据指标,病人呼吸一停止,指示灯就亮起,相应的设备自动停止运行。 还有一些中心也越来越受欢迎,在那里,死者的遗体被快速冷冻起来,放入一个特殊的冷库,等科技发达到某个阶段,再解冻遗体,让他起死回生,参与社会生活。但这样一来,社会难免人满为患,那么就得成立一些专门的机构,决定哪些人能被解冻,就像现在有些机构,决定哪些病人可以接受捐献的器官,哪些病人只能面对死亡命运。 这听上去很吓人,让人难以置信,但都是真事儿,而且已经发生了。在这个国家,没有法律阻止唯利是图者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赚钱,也无权干涉投机商们打广告,高价兜售将人体冷冻数年然后活过来的机会。这些公司已经开始运营,如果有人咨询这样的问题:当丈夫去世后,遗体被冷冻起来,那他的遗孀是否可以享受社保或者再嫁人,听到这番话,我们多半会嘲笑他,但这的确是严肃的问题,不容忽视,说明某些人为了逃避死亡,竟然到了一种荒唐的地步。时间紧迫,趁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彻底僵化,还没有走向毁灭,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人们,是时候团结一心、寻求对策了。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1926-2004),生于瑞士,美国精神科一声,生死学研究的先驱,国际知名生死学大师,探讨“死亡与临终”相关领域的人士,深受同行爱戴与尊敬。其著作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著有:《生命之轮》《死亡与临终问答》《活至最后一刻》《记住这些秘密》《死亡:生命的最后阶段》《关于儿童与死亡》《坚持到底》《艾滋:最终的挑战》等。2007年入选美国国家妇女名人堂,《时代》杂志称她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6.9¥16.0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3.5¥39.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有舍有得是人生
¥14.4¥45.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25.4¥49.8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一八三五-一九三五)-博济医院百年
¥17.5¥70 -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 孙中山唯一译著的整理与研究
¥9.9¥32 -
血防之窗-苏州血防案例纪实
¥9.8¥18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死亡的视线:医学.谋杀指控与临终抉择争议
¥20.6¥49 -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
¥70.6¥98 -
与医疗检查亲密接触
¥7.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