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作者:江涛 编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本类榜单:成功/励志销量榜
中 图 价:¥23.9(6.0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版权信息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本书特色

尊贤敬长、居家生活、迎宾待客、节日庆典、交际往来、仪表仪表……系统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的基本常识 从《礼记》《孝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古代典籍中精挑细选与礼仪有关的老话儿,传统文化的味道浓郁 每个条目配以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美好阅读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吸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传统文化读本,从尊老敬长礼仪常识、日常生活礼仪常识、迎宾待客礼仪常识、民间节日礼仪常识、交际往来礼仪常识、仪表修养礼仪常识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的基本常识。 在编写体例上,从古代典籍中精挑细选与礼仪有关的老话儿,传统文化的味道浓郁;每个条目配以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美好阅读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吸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作者基于多年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用通俗的语言对传统礼仪做常识性的展示,以期为普及礼仪文化,传承礼仪文化尽一己之力,也使得该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目录

目录

**章 尊老敬长——晨起问安,晚来看眠

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

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

长者立,幼勿坐

父母在,不远游

晨则省,昏则定

顺者为孝不顶嘴.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九十不留坐

…………

第二章 日常生活——逢人施礼,互致问候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穿衣戴帽,各好一道

男女授受不亲

…………

第三章 迎宾待客——相见即迎,恭敬至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尊者在堂,卑者在庭

来客不筛茶,不是好人家

…………

第四章 交际往来——以德行相交,自卑而尊人

来而不往,非礼也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送人不送扇,送扇无相见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宁失江山,不失约会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

第五章 仪态仪表——周旋循规矩,进退守恭敬

人靠衣装马靠鞍

冠必正,纽必结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寝不尸,居不客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

第六章 红白喜事——婚丧吊贺,礼数优全

*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红事叫,白事到

…………


展开全部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节选

前 言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是从野兽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特殊群体。《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曲礼》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礼仪也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与不同人群、不同个人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寻找,不断磨合,不断完善的理想的行为规范。 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左传》中说:“大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代的礼就是先人圣贤们按照自然规律制定出来的规范。 古代礼的范围非常广泛。《资治通鉴》中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 从广义上讲,礼仪作用于国家政治时,所形成的礼就是国家的典章制度、法律法规。《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运用于家族,礼就是族规家训。《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从狭义上讲,礼在社会交往中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王与臣子的关系、上级与下属的关系、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哥哥与弟弟的关系等。当礼仪广泛运用于人际关系时,逐渐变成了交往规范。在古代,如何尊老,如何交际,如何迎送,如何宴饮,等等,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礼很早就产生了。夏朝、殷朝、周朝三代时,礼仪就出现了,中间不断传承变革,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经比较完善。当时,礼已经成为政治教化制度,称为“礼治”。礼治是治理社会的一种很特殊的方法。西周中叶以后,礼崩乐坏。至春秋战国,“礼治”走向解体。孔子一生遵从周礼,倡导周礼,期望把礼文化发扬光大。 在古代,社会矛盾的解决主要靠礼,而不是法。因为仅仅依靠法,而缺少礼仪的教化,会导致孔子所说的“民免而无耻”的状态。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国家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以此来引导人们,约束人们,违背了就给人们以刑罚的处罚,结果呢?人们因为惧怕惩罚,就不敢去做坏事了,但是他们没有羞耻心,甚至做了坏事还想方设法地躲避法律的制裁,并认为这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有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才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有顺服之心。 《老子》中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说,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多了、具体了、严密了,但是因为人的良心泯灭了,欲望增多了,虽然知道有法律管辖,但人们还是明知故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敢铤而走险。所以法律条款越来越多,但是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过去这种儒家重礼轻法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在看来,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容易陷入“人情大于法”的旋涡,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就会出现更多违反政策、违反纪律的事情,也违反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应该的,但绝不能因此“重礼轻法”“礼主刑辅”。古代的“礼主刑辅”的观念必须转变,转到现代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上来。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要实行礼呢?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没有本土宗教,没有上帝信仰。人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精神生活呢?依靠的是善良的本质,也就是道德来约束自己。道德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它怎么对人生、社会发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转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为规范。“礼者,理也”,按照这套行为规范去做,道德就可以通过礼来实现了。西汉时期,扬雄在《法言·问道》中说:“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 有助于讲道德。只讲道德,不讲礼仪是嘴上文明;只讲礼仪,不讲道德是形式主义。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礼”指的是制度和规则;“仪”是依据“礼”的内容形成的程序。古代的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提到古代的礼仪,也有人会认为是封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同朝代的礼仪文化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也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可以说,古代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平等的交往。直观地说,古代礼仪强调等级,现代礼仪注重平等;古代礼仪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古代礼仪功能较多,现代礼仪重在交际。 其实,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古代礼仪,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而是重拾被时间埋没的传统文化。礼仪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又是一个剔除糟粕、继承精华的过程。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影响,中国传统礼仪中那些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一些先进的礼仪、礼节陆续传入我国,同我国的传统礼仪相结合,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礼仪规范。 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礼仪规范必将更加文明、优雅、实用。

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作者简介

江涛,浙江平阳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浙江省旅游精品课程负责人。热爱历史和传统文化,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现主要研究旅游和历史文化类相关课题。已出版《国学其实很有趣儿》《三国趣读》等传统文化类图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