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作者:王莉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本类榜单:建筑销量榜
中 图 价:¥47.6(6.9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9222256
  • 条形码:9787509222256 ; 978-7-5092-222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本书特色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从事中国建筑文化历史研究以及城乡规划研究的学者,讲述中国城乡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以点带面,以此及彼:以中国历史名城襄阳为例,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城市、乡村规划及建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彰显中国古代城乡规划与景观设计中的智慧与中国模式。 ★牢牢地抓住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场景—人物—精神这三大核心元素,直击中国城乡建设规划及景观设计中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从根本处着手的解决之道。 ★从民族文化自信、继承民族建筑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居民生活宜居得多元高度,提出中国的城市、中国的乡村,必须得有中国的规划、中国的设计、中国的景观、中国的风格、中国的气派、中国的故事、中国的人物、中国的场景、中国的精神。 ★要将文化自信牢牢地建立在与国民每日生活息息相关、事关国民民族文化认同和生活环境质量的城乡建筑与景观之中,通过建筑景观做出生动活泼、直观生动、独具中国风貌的城市和乡村。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内容简介

★ 讲述中国城乡建筑规划如何做的实用性著作 ★ 城市文化景观倡导以整体性方法论,协调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 ★ 针对我国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普遍流失的现状,以鄂西北历史名城为例,解读鄂西北历史名城文化景观意象的自然、人工及人文元素构成 ★ 通过对文化景观的理念和空间意象的解析,归纳总结鄂西北历史名城文化景观意象的多元内涵,并探寻其景观意象内涵产生的自然、社会及历史因素,确立古城景观意象元素的感知强度和感知序列 ★ 有效地保存和强化文化景观的场所感与独特性,以实现人的集体记忆传承与城的宜居空间塑造。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目录

第 1 章 城市文化景观

1.城市景观

景观

城市景观的基本内涵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的特点

2.城市景观的文化基因

文化与城市文化

文化景观

城市视角下的文化景观

3.城市文化景观的特征

分化与整合

历时性与共时性

地域性

4.城市文化景观的优化

城市文化景观设计

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城市文化景观设计的本质

第 2 章 襄阳城市文化景观意象组织架构及价值的生成

1.空间语言———襄阳城市文化景观的基本格调

自然地理条件

襄阳城市历史与城市发展概述

多元交融的文化积淀

襄阳城市文化景观

2.城市文化景观的渊源

三国文化

汉水文化

荆楚文化

第 3 章 襄阳城市文化景观的特质与价值认知

1.构成与活力——文化景观的特质构成

古城空间格局

城防与山水体系

街巷空间格局

建筑风貌与开放空间

文化景观与历史遗存

2.感知与价值——知觉作为价值的基础

知觉体验中的城市景观感知与认同

城市景观的集体记忆与意象

城市景观内在的价值意蕴

第 4 章 景观意象的趋同与景观价值的失落

1.全球化视野中城市景观意象的趋同危机

同质化发展消减城市风貌特色

“千城一面”中迷失的城市景观

人文侵袭下的城市与“乡愁”

2.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襄阳城市形态演变与景观损伤

城市肌理的断裂与边界的割裂

街道网络的形态危机与空间割裂

水系绿地的破坏与生态恶化

建筑风貌的杂陈与空间挤压

3.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意象与景观记忆

襄阳城市文化景观感知的弱化

襄阳城市文化景观可意象性的削弱

3.从景观特色的失落到城市精神文化的失落

从景观空间失落到市民的失落

从景观表现失落到游客的失落

从景观识别失落到城市精神文化的失落

第 5 章 文化景观的意象营构与价值重塑

1.襄阳城市文化景观意象营构策略

延续与弘扬”山 -水 -城”景观格局意象空间

演绎现代功能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街道意象空间

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建筑环境意象空间

2.襄阳城市文化景观价值重塑

以审美价值重塑引领的城市景观空间规划

从城市记忆出发建构城市多元地域感

以文脉的延续来指引城市文化景观的创新

以使用者为视角营造城市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节选

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人口快速增长、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土地需求紧张、城市住宅的高密度和多样化、原有交通道路的超负荷通行、城市机能的高度集中和现代化、工业时代城市的社会结构和传统职能的改变、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等很多前所未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切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也给城市景观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化的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显,蕴含着复杂的精神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城市景观的功用性 城市景观不仅要考虑其外显的形式美表达,当作一件艺术品去雕琢,更要意识到它是与人类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空间形态之一,必须能够满足人们个体生活上的功能需要以及社会群体的诸多需求。从使用角度来说,城市景观的功能性更侧重于对社会群体的功用性的*大化,基于人们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通过完备的基础设施、文化娱乐的公共设施、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健身运动的广场空间、促膝长谈的园林空间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大化地满足人们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这是城市景观的**功能,同时也是城市景观其他内涵的基础所在。正如英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所说:“城市必须有恰当的功能与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必须使人看到时愉快,在运用现代技术斛决功能问题时应与美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需要辩证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在功能因素得以较好实现的前提下,城市景观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才能充分彰显。 2.城市景观的生态性 城市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景观的产物,也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开发、利用自然,并逐步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从生态视角出发,城市景观的发展应以生态学原理为创造原则,在追求景观形式美与精神内涵的同时,*大限度地控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城市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区域内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从城市地域特征角度看,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保护城市地域特色的方式之一。城市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有助于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基质。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的作者约翰-O.西蒙兹在书中*后一段话中指出,“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城市景观的生态性。 3.城市景观的文化性 各国对于“文化”一词的界定较多,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从精神角度去理解文化。例如,美国学者墨菲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意指由社会产生并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全体,亦即指规范、价值及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包括每个社会排定世界秩序并使之可理解的独特方式。”英国学者威斯特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林顿则认为“特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传承的知识、态度和习惯行为类型的总和”,可称之为文化。另一类则是兼顾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认为文化由二者共同组合而成。例如,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提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认为:“文化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讲道,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和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创造物中的体现”。 综合以上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界定,我们可以了解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属性。物质是精神积淀的物化表达,精神又反过来指引物质的发展。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人类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所以,我们对城市景观的理解也应该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去分析。 城市景观的物质属性比较容易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以某种实物的形态、空间为表达形式向人们展示的城市景观。例如,雕塑、候车亭、藤架、座椅、喷泉、公园、广场、历史建筑等。而城市景观的精神属性则是在物质形态的基础上,基于人们感官体验的心理作用,它的形成与人的精神世界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城市景观既是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的追求和差异的物化表达,同时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组织制度、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载体。通过城市景观可以直观地感受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文化信仰、审美水平及经济发展等情况。简单而言,城市景观是物化了的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通过景观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城市景观具有文化内涵。 4.城市景观的社会性 城市景观环境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城市景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景观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要包括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5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通常而论,人们只有在大部分满足了低一级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城市景观环境与人的这5种需要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与生理需要等密切结合外,城市景观环境的设置还需要与包括人们的交往方式在内的社会需要相吻合,否则就会产生问题。美国"普鲁伊特-艾格尔"(Pruitt-Igoe)住宅区就是因忽略了人的交往方式,而从"神坛"跌落的典型实例。1954年,该住宅区建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本意是为了解决美国当时居住区严重分层的现象,关注社会底层群体,为低收入阶层设计住宅,并由设计师山崎实(音译“雅马萨奇”)操刀设计。建成之初广受好评,被誉为“马赛公寓观点的发展”,认为该建筑是美国住宅设计中的范例。但在投入使用几年后,住宅区却变得一片混乱,那些为了让低收入人群拥有更好的物质环境而建的儿童游乐区充斥着各种玻璃、罐头、废弃汽车的碎片和零件,卫生和电气基础设施也遭到人为破坏,建筑也损坏严重,社区治安环境混乱,成了滋生犯罪的温床。不得已于1972年炸毁了住宅区的大部分,而这一举动却赢得了居民们的一片欢呼。这次事件发人深思,研究表明,空间设置与社会文化因素严重脱节,是导致“普鲁伊特-艾格尔"住宅区建设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低收入者聚居的邻里单位中,社会网络起着关键作用。美国下层居民尤其喜欢非正规的空间,在住宅的户外街道、低层住宅的门前、狭窄巷道的交叉口及杂货店的空地上,进行无拘无束的聚集与交往。新住宅区尽管拥有整齐规律的建筑、设计合理的社区公园、条件优越的基础设施,但缺少产生社会网络的空间基础,失败就在所难免。 5.城市景观的心理性 城市景观通过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综合设计,为人们营造可供驻足停留、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空间,并利用人的感知和体验来传递景观空间信息,从而获得某种情感认同或心理感受。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说:“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我们,并控制着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从建筑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大部分是从空间中产生出来的。”事实上,基于视觉体验的审美感受只是景观空间传递给人们的*表面的心理感知,优秀的城市景观还可以引发人们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幸福感或孤独感等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 城市景观环境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身处在此环境中的人的情感、情绪感知。因此,景观环境与人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M50创意园、西安的半坡国际艺术区、云南昆明的创意仓库、杭州的LOFT49街区(已于2019年11月1日闭园升级)等著名的艺术街区,吸引人们前去体验、感受的往往并不是某一位艺术家或某一件艺术品,而是艺术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在一个好的景观环境中,人本能地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当置身于较差的景观环境中时,人立刻会产生一种厌恶感,进而不愿意在这样的空间逗留。因此,景观环境与人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 6.城市景观的美学性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在塑造景观的过程中,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少不了对美的追求。城市景观的美涵盖的范围与容量较大:从地形、山水、地貌等自然环境之美,到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之美,如北京的故宫、重庆的洪崖洞,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雅典的卫城、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等;再到如上海的东方明珠、重庆的来福士、北京的银河SOHO等以城市中地标性建筑为代表的现代建筑之美;还包括城市中的园林绿化、雕塑小品、壁画工艺艺术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之美。因此,城市景观的美学性不仅体现在某个单一的景观形态中,美学内涵更多的是通过城市中不同类型的景观之间的形态搭配、节奏与韵律、空间布局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协调和谐的整体性来表达。亚里士多德就曾论述“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因此城市景观的塑造离不开美学相关知识的指导。

场景、人物、精神在中国城乡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运用:以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为例 作者简介

王莉 女,1987年生,湖北襄阳人,重庆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现为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与环境设计研究等。主持参与省市厅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国电影市场》、《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城市建筑》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横向课题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