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本类榜单:医学销量榜
中 图 价:¥81.3(8.3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7626
  • 条形码:9787030727626 ; 978-7-03-07276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编录了240个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涵盖8个外感病、10个肺病、17个心脑病、32个脾胃病、12个肝胆病、16个肾系病、22个气血津液病、47个头面五官病、25个肌肤病、9个筋骨病、10个二阴病、32个女科病。在疾病诊断层面,介绍了疾病的基本特点、基本病机、常见病因等,精炼了中医诊断标准,强化了中医诊断的效力。在证型诊断层面,力求证型分类完整,证型名称和症状术语规范,强化中医证型诊断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临证治疗层面,总结了疾病治疗原则和调养要点,每个证型附列常用方药,突出临床实用性。 本书编写紧扣临床,对于中医临证具有启发性和适用性,有助于提升中医医生的病证诊断能力,适合于医学生、医学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学习。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目录

目录
**章 外感病 1
1.感冒 1
2.伤暑 2
3.中暑 3
4.湿瘟 3
5.伤湿 4
6.疰夏 5
7.夏季热 6
8.发热 6
第二章 肺病 9
1.咳嗽 9
2.肺热病 10
3.哮病 11
4.喘病 12
5.肺痈 14
6.肺痨 14
7.肺胀 15
8.肺痿 16
9.尘肺 17
10.肺癌 18
第三章 心脑病 20
1.不寐 20
2.梦魇 21
3.嗜睡 22
4.郁证 23
5.癫病 24
6.狂病 25
7.痫病 26
8.百合病 27
9.胸痹 28
10.心痹 30
11.心悸 31
12.中风 32
13.痴呆 34
14.健忘 35
15.脑萎 36
16.脑瘤 37
17.厥证 37
第四章 脾胃病 40
1.胃痛 40
2.腹痛 41
3.嘈杂 42
4.脘痞 43
5.呕吐 44
6.呃逆 45
7.嗳气 46
8.胃反 47
9.泛酸 48
10.胃缓 49
11.泄泻 50
12.便秘 51
13.痢疾 52
14.类霍乱 53
15.厌食 54
16.积滞 55
17.疳病 56
18.蛊虫病 56
19.绦虫病 58
20.钩虫病 58
21.丝虫病 59
22.蛔虫病 60
23.蛲虫病 60
24.胃癌 61
25.胰癌 62
26.胰瘅 63
27.肥气 64
28.肠痈 65
29.肠痹 65
30.肠郁 66
31.肠痨 67
32.肠癌 68
第五章 肝胆病 70
1.胁痛 70
2.黄疸 71
3.臌胀 72
4.肝痈 73
5.肝癌 74
6.胆石症 75
7.胆瘅 76
8.胆癌 77
9.疟疾 78
10.脏躁 79
11.梅核气 80
12.奔豚气 80
第六章 肾系病 82
1.水肿 82
2.淋证 83
3.尿浊 84
4.遗尿 85
5.小便失禁 86
6.癃闭 87
7.阳痿 88
8.遗精 88
9.早泄 89
10.精少 90
11.肾痈 91
12.肾垂 92
13.肾瘅 92
14.肾癌 93
15.膀胱癌 94
16.五迟五软 95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 96
1.干燥病 96
2.咳血 97
3.呕血 98
4.鼻衄 99
5.齿衄 100
6.便血 101
7.尿血 102
8.紫斑 102
9.胃饮 103
10.悬饮 104
11.支饮 105
12.自汗 105
13.盗汗 106
14.头汗 107
15.心胸汗 108
16.手足汗 108
17.半身汗 109
18.黄汗 110
19.阴汗 110
20.消渴 111
21.肥胖病 112
22.癥瘕 112
第八章 头面五官病 114
1.头痛 114
2.面痛 115
3.面瘫 116
4.眩晕 117
5.痄腮 118
6.发颐 119
7.瘰疬 120
8.瘿病 121
9.针眼 122
10.椒疮 123
11.胞轮振跳 124
12.胞睑肿胀 124
13.上胞下垂 125
14.睑弦赤烂 126
15.暴风客热 127
16.时复目痒 128
17.漏睛 128
18.流泪症 129
19.神水将枯 130
20.视瞻昏渺 130
21.圆翳内障 131
22.近视 132
23.远视 133
24.复视 134
25.目偏视 134
26.耳胀 135
27.脓耳 136
28.耳鸣 137
29.耳聋 138
30.鼻窒 140
31.鼻槁 140
32.鼻鼽 141
33.鼻渊 142
34.口疮 143
35.牙痛 144
36.牙宣 145
37.牙疳 145
38.唇风 146
39.乳蛾 147
40.喉痈 148
41.喉痹 149
42.白喉 150
43.顿咳 151
44.喉喑 152
45.食管瘅 154
46.噎膈 155
47.狐惑 156
第九章 肌肤病 158
1.丹毒 158
2.缠腰火丹 159
3.热疮 160
4.褥疮 160
5.冻疮 161
6.瘾疹 162
7.风疹 163
8.麻疹 164
9.水痘 165
10.湿疮 166
11.粉刺 167
12.白驳风 168
13.黧黑斑 169
14.痈 169
15.有头疽 171
16.疔疮 172
17.疖 173
18.头癣 174
19.圆癣 175
20.鹅掌风 175
21.脚湿气 176
22.灰趾甲 176
23.牛皮癣 177
24.疣 178
25.白疕 179
第十章 筋骨病 181
1.痹证 181
2.痛风 182
3.痉证 183
4.颤病 184
5.痿证 186
6.落枕 187
7.项痹 187
8.肩痹 188
9.腰痛 189
第十一章 二阴病 191
1.脱肛 191
2.痔 191
3.肛裂 193
4.肛痈 193
5.肛瘘 194
6.狐疝 195
7.子痈 196
8.精癃 197
9.阴挺 197
10.阴痒 198
第十二章 女科病 200
1.月经先期 200
2.月经后期 201
3.月经先后无定期 201
4.经期延长 202
5.月经过多 203
6.月经过少 203
7.痛经 204
8.闭经 205
9.崩漏 207
10.经行乳房胀痛 208
11.经行发热 209
12.经行头痛 209
13.经行泄泻 210
14.经行眩晕 211
15.绝经前后诸症 212
16.带下过多 213
17.不孕症 214
18.妊娠恶阻 215
19.妊娠眩晕 215
20.妊娠咳嗽 216
21.妊娠腹痛 217
22.胎动不安 218
23.滑胎 219
24.产后血晕 220
25.产后发热 221
26.产后汗证 221
27.产后恶露不绝 222
28.石瘕 223
29.乳痈 224
30.乳癖 225
31.乳核 226
32.乳癌 226
方剂附录 228
展开全部

中医病证诊疗导论 节选

**章外感病 1.感冒 感冒是指因感受六淫等邪气,邪客肺卫所致,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喷嚏、 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四季皆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通常分为普通 感冒和时行感冒两大类。普通感冒病情较轻,无明显流行性。时行感冒是由时令疫邪侵及肺卫 所致,以急起发热、咽喉肿痛、头身疼痛为主要表现,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全身症状较明显, 发热可入里,具有一定传染性。 风热感冒须与风温肺热病相鉴别,二者初起症状较相似,但风热感冒的热势不高,多为恶 寒发热(发热重恶寒轻),少有传变,病程较短,预后良好。风温肺热病属于温病范畴,发病 急骤,快速传变,可见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头痛,甚至神昏、惊厥、谵语等症状。 感冒的基本病机为邪犯肺卫,表卫不和,肺失宣肃。多由外感六淫或时行邪气所致,以风 寒、风热尤为常见,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口鼻咽喉症状、肌表症状。由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部分感冒患者可见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 道症状,习称“胃肠型感冒”。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疾病诊断】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喉疼痛,语声重浊。 [2]恶寒发热,恶风,恶寒,汗出或无汗,头身疼痛,肢体酸楚,全身不适。 [3]有冒风、受寒等外感病史。 【证型证候】 [1]风寒束表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头身疼痛,鼻塞,声音重浊,流清涕,咽喉痒, 喷嚏,偶发咳嗽,咳吐稀薄白痰,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恶风,汗出,鼻塞,流黄涕,咽痒咳嗽,咽喉疼痛,咽喉红肿, 头胀痛,喷嚏,痰黄稠,面赤,口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邪犯表证:恶风,汗出,轻微发热,咽痒咳嗽,喷嚏,肌肤瘙痒,口渴,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浮缓。 [4]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轻微恶风,头昏沉,头胀痛,肢体酸痛,肢体酸 楚困重,鼻塞,流浊涕,喷嚏,汗出,脘痞,恶心欲呕,口黏腻,心烦,渴不多饮,便溏,小 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5]气虚外感证:恶寒,恶风,汗出,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咳痰无 力,易感冒,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6]阳虚外感证:畏寒,无汗,头痛,身冷,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咳痰无力,易感冒, 气短,乏力,神疲,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7]阴虚外感证:恶风,身热,汗出,口干,咽痒,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备要】 患者应注意休息,适量饮水,清淡饮食,汗出之后须避风保暖。本病的病位在肺卫,治疗以解表祛邪为要,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暑湿者宜清暑祛湿解表,胃肠症状 明显者应佐以和胃化浊之品,体虚感冒则须辨别邪气与正虚的主次轻重,治以标本兼顾,但不 宜过用扶正之品,以防邪闭留寇。若遇时行感冒,时邪毒盛,可用板蓝根、金银花、菊花、连 翘、贯众、生甘草等煎服预防,或服用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治疗,其有高热者须及时降温。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风邪犯表证:桂枝汤。 [4]暑湿袭表证:清络饮。 [5]气虚外感证:参苏饮。 [6]阳虚外感证:麻黄附子细辛汤。 [7]阴虚外感证:加减葳蕤汤。 2.伤暑 伤暑是指因感受暑热或暑湿邪气,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 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时行热病。本病好发于夏季,多发于高温或高温湿重环境,以年老、体弱 者易感,预后良好,治疗不及时则有“中暑”之虞。 暑为火热之气所化,暑多夹湿,故伤暑既有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等阳热症状,又兼有 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酸痛、倦怠乏力、胸闷呕恶、便溏等湿蕴症状。除此之外,临床还 可见暑热环境下复感寒湿者,习称“阴暑”属寒、湿、热邪兼夹病证。 伤暑的基本病机为暑邪袭表,津气耗伤。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先兆中暑、轻症中暑。 【疾病诊断】 [1]体温正常或中度发热。 [2]多汗,口渴,头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疲乏。 [3]有烈日下暴晒、高温湿重环境作业等病史。 【证型证候】 [1]暑湿袭表证:发热,汗出不畅,肢体酸楚,头身困重,头胀痛,心烦,面赤,口黏腻, 渴不多饮,恶心,小便黄赤,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暑热内郁证:高热,大汗,口渴多饮,头痛,头晕,目眩,心烦,面赤,肢体困倦, 恶心,胸闷,脘痞,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3]暑伤气津证:发热,口渴,面赤,多汗,心烦,神疲思睡,气短,乏力,胸闷,心悸,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4]暑热寒湿证:发热,汗出不畅,肢冷,恶寒,肢体困重酸楚,恶心欲吐,渴不欲饮, 便溏,舌淡红,苔厚腻,脉濡。 【治疗备要】 伤暑患者首先应脱离暑热或暑湿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并服用人丹、十滴水等清凉解 暑之品,适量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若见肢体酸楚、头身困重、头胀痛等症, 可予背部刮痧治疗,或在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暑热季节,预防伤暑可用鲜 荷叶、鲜竹茹、绿豆、西瓜皮、冬瓜皮等药食同源之品,水煎服用。 [1]暑湿袭表证:清络饮。 [2]暑热内郁证:白虎汤。 [3]暑伤气津证:清暑益气汤。 [4]暑热寒湿证:新加香薷饮。 3.中暑 中暑是指因暑热或暑湿邪气卒中脏腑,或上扰清窍,或暑闭气机,或热盛津伤而引动肝风, 以高热、大汗或无汗、呕恶、口渴、头痛、烦躁、神昏、抽搐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热病。本病 初起多见“伤暑”之象,继则快速发展为中暑,抢救及时则预后良好。若见面色苍白、冷汗、 血压下降等,称为“暑脱”;若见高热、神昏、呕恶、腹痛等,称为“暑厥”“暑闭”;若见高 热、神昏、抽搐等,称为“暑风”“暑痉”。 中暑的基本病机为暑热郁闭,扰神动风。多因高温或烈日下劳作过久,或长时间处于高温 湿闷环境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重症中暑、高温损伤等疾病。 【疾病诊断】 [1]高热,大汗,口渴,面色通红,烦躁,头痛,恶心,呕吐。 [2]神昏,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肢体痉挛抽搐。 [3]有烈日下暴晒、高温环境作业等病史。 【证型证候】 [1]暑热内郁证:高热,大汗,口渴,多饮,头痛,心烦,面赤,乏力,肢体困倦,胸闷, 恶心,脘痞,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洪大。 [2]暑闭清窍证:高热,身若燔炭,口渴,喘息气粗,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抽搐, 小便黄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 [3]暑闭气机证:高热,无汗,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剧烈腹痛,手足挛 急,二便失禁,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4]暑热动风证:高热,躁扰不宁,神昏,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面赤息粗,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疗备要】 中暑患者首先应当脱离暑热或暑湿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氯化 钠注射液,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及时治疗神昏、抽搐等危象。 [1]暑热内郁证 [2]暑闭清窍证 [3]暑闭气机证 [4]暑热动风证 白虎汤。 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木香顺气丸合玉枢丹。 羚角钩藤汤。 4.湿瘟 湿瘟又称“湿温”是指因感受湿热疫疠,疫毒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所致,以持续发热、脘 痞、腹胀、神情淡漠、玫瑰瘆或白痦(白瘆)、左胁下痞块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本病 初起多见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稽留热),午后热甚(弛张热),发热呈阶梯形上升,高热持 续3~4周,并伴有头身疼痛、恶心、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发病约1周后可见胸腹部粉红色玫瑰样疹、胸腹部白痦、皮肤发黄、巩膜发黄、胁下痞块。疾病中 后期,可出现剧烈腹痛、便血,重病患者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出现冷汗淋漓、肢体厥冷、 昏厥等危象。本病好发于秋季,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可呈暴发性流行,及时治疗通常预后良 好,若失治误治,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等危象。 湿瘟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湿热疫疠蕴结中焦,传化失司。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肠伤寒、副伤寒等疾病。 【疾病诊断】 [1]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午后热甚,发热呈阶梯形上升。 [2]胸腹部粉红色玫瑰样疹或白痦,身目发黄,胁下痞块。 [3]头身疼痛,恶心,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便秘。 【证型证候】 [1]湿郁卫分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解,头身疼痛,身体困重,脘痞,腹胀, 纳差,尿少,舌红,苔白腻,脉濡缓。 [2]气分湿热证:发热,午后热甚,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恶心欲呕,脘痞,腹胀,便 溏,小便短黄,胸腹部玫瑰疹或白痦,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热入营血证:身热夜甚,神昏,烦躁,口渴,唇干,胸腹部玫瑰疹,腹痛,便秘,便 血,舌红绛,苔少,脉细数。 [4]湿热闭神证:神识朦胧,嗜睡,神昏,身热不扬,恶心欲呕,脘痞,腹胀,便溏,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血虚脱证:便血量多,腹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神疲,少气,舌淡,苔 白,脉微细。 [6]正虚邪恋证:身热持续,汗出热不解,口渴喜饮,烦闷欲呕,虚烦少寐,舌红,苔少, 脉细数。 【治疗备要】 患者须卧床休息,发热期应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及时补水、补液,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 降温或药物降温,便秘者可采用开塞露通便,腹泻者可采用适量止泻药。疾病中后期应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危象。 [1]湿郁卫分证三仁汤。 [2]气分湿热证连朴饮。 [3]热入营血证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 [4]湿热闭神证菖蒲郁金汤合至宝丹。 [5]气血虚脱证独参汤合黄土汤。 [6]正虚邪恋证竹叶石膏汤。 5.伤湿 伤湿又称“冒湿”“湿阻”,是指因久居潮湿之地,湿邪侵犯肺卫所致,以头身困重酸楚、 纳呆、脘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常发生于梅雨潮湿季节,男女老幼均可见,尤其以 脾胃虚弱者易感,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伤湿的基本病机为湿郁肌表。若邪滞久而不去,亦可内传入里,出现胃肠病变,或湿郁化热。 【疾病诊断】 [1]头身困重,周身酸楚,纳差,脘痞,腹胀,便溏,苔腻,脉濡。 [2]有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感受雾露、涉水淋雨、水中作业等外感湿邪病史。 【证型证候】 [1]湿困肌表证:头胀如裹,周身酸痛,关节酸楚疼痛,脘痞,腹部胀满,恶寒发热,舌 淡,苔薄白,脉濡。 [2]寒湿袭表证:头身疼痛,关节酸楚疼痛,恶寒重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湿热袭表证:头痛,头胀如裹,周身酸痛,关节酸楚疼痛,发热重恶寒轻,身热不扬, 口腻,恶心欲呕,纳差,脘痞,腹部胀满,便溏,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备要】 治疗伤湿首当除湿,平素可选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物泡茶饮用,或选用茯苓、薏 苡仁等利水渗湿药物煎水频服,或服用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患者不宜过食生冷肥甘,避免触冒寒湿。 [1]湿困肌表证 [2]寒湿袭表证 [3]湿热袭表证 藿朴夏苓汤。 九味弟活汤。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